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认为: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教材,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善于启发、点拨学生,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供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问题意识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应以科学探究作为物理学习的突破口,而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不可缺的要素之一。同时,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和探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加强感知,激发思维,从而有效提高问题意识。
例如:在探索《力的分解》时,笔者创设这样问题情境: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砝码(非常大,比较重)和三根细棉线。之后提出问题:用一根棉线提砝码或用两根棉线提砝码时,问那种情况棉线容易断?同学们立即得出用一根线容易断。笔者不做任何肯定,而是组织同学们进行实验,其中一名学生用一根棉线把砝码稳稳地提起来,而笔者引导学生用两根棉线提砝码时,有意识地把两棉线之间的夹角张大(大于120°),然后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还没把砝码提起来,棉线就断了。同学们对演示实验的结果感到疑惑,此时,笔者组织同学们开展探究活动,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怎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引导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探索、交流、合作,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学效果显著。
二、创设和谐环境 鼓励大胆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气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焦虑,让他们自由地把在活动中产生的疑问提出来,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同学们的困惑,从而使他们能真正领会知识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环境,为学生搭建思考平台,留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去交流,使学生敢说、敢做、敢疑、敢议,把遇到的困惑展示出来。同时,教师对学生展示出来的问题要进行适当的评判,充分鼓励,让同学们感受到我能行,使同学们的内在潜能充分释放。
例如:在探索感生电流产生的条件时,笔者组织学生在和谐环境下,做完几个演示实验之后,提出问题: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并引导学生讨论,由于他们在初中学习了切割磁力线产生感生电流,印象极深,很快解决此问题。一部分学生通过预习,提出这样问题:是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导线在磁场中没有切割磁力线也产生感生电流?这时教室里立即热闹起来,笔者充分肯定该学生能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之余,笔者再一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经过大家探究,有的同学提出问题:为什么线框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力线不产生感生电流?有的还提出问题:导线切割磁力线产生感生电流,为什么与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生电流相同?此时,同学们兴趣非常浓,你一言,他一语,这时,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认知逐步引向深化,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创设实验情境 发掘问题能力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物理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多进行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以便更好地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激发他们对新知的探求欲望。同学们正是在这种可见的实验情境中,满怀激情地展示自己的疑惑问题,进而达到理解概念和认识规律本质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教学内容,善于创设鲜明、有趣的实验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物理的学习,不断去发掘问题。
例如,在探索动量定理时,笔者创设这样的实验情境:哪位同学帮助教师做一个鸡蛋落下实验,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个个想试一试,其中一名性格内向的学生到讲台上,开始做实验。笔者要求他举高,落下,顿时全体学生一致认为:鸡蛋落下,碰到桌子肯定破碎;笔者迅速擦净桌面,之后让该同学重做实验,此时在桌面上,笔者放一块大海绵,问学生:这一次,鸡蛋会不会破呢?这时同学们会在头脑中闪现出问题,鸡蛋落到海绵后反弹起来,而被学生捉住。笔者在新课前利用这样一个演示实验,激活了同学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为什么鸡蛋落海绵上不破的疑问去学习动量定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总之,在教学中,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学生创新潜能才能得到发展,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问题意识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应以科学探究作为物理学习的突破口,而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不可缺的要素之一。同时,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和探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加强感知,激发思维,从而有效提高问题意识。
例如:在探索《力的分解》时,笔者创设这样问题情境: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砝码(非常大,比较重)和三根细棉线。之后提出问题:用一根棉线提砝码或用两根棉线提砝码时,问那种情况棉线容易断?同学们立即得出用一根线容易断。笔者不做任何肯定,而是组织同学们进行实验,其中一名学生用一根棉线把砝码稳稳地提起来,而笔者引导学生用两根棉线提砝码时,有意识地把两棉线之间的夹角张大(大于120°),然后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还没把砝码提起来,棉线就断了。同学们对演示实验的结果感到疑惑,此时,笔者组织同学们开展探究活动,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怎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引导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探索、交流、合作,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学效果显著。
二、创设和谐环境 鼓励大胆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气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焦虑,让他们自由地把在活动中产生的疑问提出来,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同学们的困惑,从而使他们能真正领会知识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环境,为学生搭建思考平台,留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去交流,使学生敢说、敢做、敢疑、敢议,把遇到的困惑展示出来。同时,教师对学生展示出来的问题要进行适当的评判,充分鼓励,让同学们感受到我能行,使同学们的内在潜能充分释放。
例如:在探索感生电流产生的条件时,笔者组织学生在和谐环境下,做完几个演示实验之后,提出问题: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并引导学生讨论,由于他们在初中学习了切割磁力线产生感生电流,印象极深,很快解决此问题。一部分学生通过预习,提出这样问题:是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导线在磁场中没有切割磁力线也产生感生电流?这时教室里立即热闹起来,笔者充分肯定该学生能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之余,笔者再一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经过大家探究,有的同学提出问题:为什么线框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力线不产生感生电流?有的还提出问题:导线切割磁力线产生感生电流,为什么与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生电流相同?此时,同学们兴趣非常浓,你一言,他一语,这时,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认知逐步引向深化,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创设实验情境 发掘问题能力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物理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多进行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以便更好地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激发他们对新知的探求欲望。同学们正是在这种可见的实验情境中,满怀激情地展示自己的疑惑问题,进而达到理解概念和认识规律本质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教学内容,善于创设鲜明、有趣的实验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物理的学习,不断去发掘问题。
例如,在探索动量定理时,笔者创设这样的实验情境:哪位同学帮助教师做一个鸡蛋落下实验,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个个想试一试,其中一名性格内向的学生到讲台上,开始做实验。笔者要求他举高,落下,顿时全体学生一致认为:鸡蛋落下,碰到桌子肯定破碎;笔者迅速擦净桌面,之后让该同学重做实验,此时在桌面上,笔者放一块大海绵,问学生:这一次,鸡蛋会不会破呢?这时同学们会在头脑中闪现出问题,鸡蛋落到海绵后反弹起来,而被学生捉住。笔者在新课前利用这样一个演示实验,激活了同学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为什么鸡蛋落海绵上不破的疑问去学习动量定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总之,在教学中,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学生创新潜能才能得到发展,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