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尿激酶胸膜腔内注入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腔积液的临床效果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boy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积液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5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膜腔积液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常规处理加胸膜腔内注5~10万U尿激酶治疗的试验组和行常规隔日抽液治疗的对照组,依疗效判定标准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随访2个月,实验组胸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显著(P<0.05);在胸膜粘连、胸膜多房、分隔等发生率上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治疗2个月后出现2例轻度血清胸水。依疗效判断标准,实验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胸膜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腔积液,能明显促进胸水吸收,肥厚胸膜变薄,帮助肺功能恢复正常。早期胸膜腔内注射尿激酶可达到预防胸膜腔粘连、肥厚的效果,但目前对尿激酶注入剂量与治疗最佳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该疗法具备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尿激酶 胸膜腔 包裹性积液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13-01
  结核性包裹性胸膜腔积液是临床上系各种肺部疾病引起的呼吸内科常见疾病,一般早期治疗能达到治愈效果,但诊断不及时,治疗不当会引起胸膜粘连、胸腔积液包裹等并发症,对肺呼吸功能造成影响。本文对45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膜腔积液患者行胸膜腔注入尿激酶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7月~2012年6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45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膜腔积液患者,均经体征、病症、胸腔超声、X线或胸部CT、实验室检查等证实。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20~60岁,平均45.2岁;病程14~60d,平均30.3d。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实验组行常规治疗后配合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导管抽液治疗。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2组均先给予2HRZE/4HR抗结核方案处理,行胸膜腔穿刺抽液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每次引流胸腔积液后通过留置导管注入生理盐水20ml加尿激酶10万单位,注药后夹闭引流管,嘱患者在床上翻转,使尿激酶均匀分布在积液内,2h后重新开放引流管,直到胸膜腔无积液流出后再夹管。隔日一次重复上述操作。当胸膜腔平稳3~4d无液体流出,并行B超检查明确无胸腔积液后拔除引流管。2个月后评估胸膜粘连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胸片X显示肺完全复张,B超显示胸膜腔内无分割形成,肥厚胸膜明显变薄;有效:胸片X显示肺基本复张,B超显示肋膈角液体<1.8cm,胸膜腔内无分割形成,肥厚胸膜有变薄;无效:胸片X显示肺有复张但存在包裹性积液,B超显示胸膜腔内有分隔带形成或网格样改变,胸膜变厚,胸水引流困难。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2个月后2组患者胸膜厚度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实验组胸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显著(P<0.05)。在胸膜粘连、胸膜多房、分隔等发生率上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治疗2个月后出现2例不良反应,检查为轻度血性胸水,经稍处理后消失。见表1。
  2.2 依疗效判定标准,2组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结论
  纤维蛋白在促进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形成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有效溶解纤维蛋白,促使积液自由流动是治疗是否有效的关键,也代表了研发治疗该疾病药物的方向[1]。以往传统的治疗方法直接抽取积液,但这种治疗可能会有部分积液滞留,导致逐渐形成蜂窝状网格,进一步发展则造成胸膜钙化,直至形成脓胸、支气管胸膜瘘等病变,持久影响到患者正常呼吸生活。近年来临床证实[2],尿激酶对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尿激酶系从健康人尿,或肾组织中分离、培养中获取的一种溶栓剂,能直接溶解内源性纤维蛋白,将纤溶酶催化分解成纤溶酶,而纤溶酶对溶解纤维蛋白有显著功效,在溶解酶作用下,纤维化了的胸腔积液的小房膈和胸膜上的纤维蛋白被不断溶解,积液的粘稠性得到持续稀释,此时积液实现了自由流动,随着胸膜腔引流逐渐通畅,再相应增加引流量,患者肺部得以复张。
  本文笔者对25例确诊为结核性包裹性胸膜腔积液患者应用尿激酶胸膜腔内注入治疗,从研究结果来看,实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尿激酶有效溶解了胸膜腔积液中的纤维蛋白,降低胸膜腔积液粘稠性,实现胸膜腔的引流通畅。但在研究中笔者注意到,尿激酶注入剂量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对25例患者中的13例注入10万U剂量的尿激酶,发现仍有部分患者胸膜较厚,伴有网格样改变,原因或是患者胸膜腔积液中纤维蛋白含量畸高,10万U剂量尚达不到有效治疗量,后经剂量增加至20万U后患者后症状逐渐改善,这也说明注入剂量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63-1765
  [2] 白留江.胸腔注入尿激酶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30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ll(6):863-864
其他文献
摘要:对本院收治的23例急性砷化氢中毒病人入院时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结果进行横向对比、入院时与治愈出院前的血液流变学结果进行纵向对比,均发现:入院时病人全血粘度显著下降、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急性砷化氢中毒 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12-01  砷化氢气体是一种强烈的溶血性毒物,短时间内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对剖宫产术后肺栓塞的临床分析,总结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处理及预防。方法:对发生于我院的1例术后肺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因病情较重死亡。结论:及时正确的诊断肺栓塞,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提高抢救成活率的关键。  关键词:肺栓塞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95-02  肺栓塞(Pulmonary Em
期刊
摘要:麻疹是由于麻疹病毒经呼吸道传播而感染的儿科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本文主要讲述了麻疹的临床资料和一些护理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对此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麻疹 儿童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04-02  近年来,麻疹发病呈明显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控制措施,减少VAP的发生。  方法:通过分析VAP的感染原因,制定VAP预防控制措施。  结果: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  结论:VAP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采取不同预防策略联合应用,可有效减少VAP的发生。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机械通气 感染因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总结32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关节镜下行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围手术期护理。通过完善术前检查,术后控制疼痛、出血和水肿;术后通过使用可调式支具外固定,分阶段进行被动及主动功能锻炼等康复护理。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所有患者膝关节稳定性较术前明显改善,治疗和康复效果满意。  关键词:关节镜 交叉韧带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
期刊
摘要:分析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赶黄草的有效成分,研究以赶黄草为原料制成肝苏茶剂作为治疗酒精性肝病药物。  关键词:肝苏茶 酒精性肝病 赶黄草 茶剂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08-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往的扩大,饮酒人群日益攀升,酒精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损害的第二大病因[1],酒精性肝病(ALD)已经成为威胁我国
期刊
摘要:目的:对照分析阿立哌唑与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平均分为研究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研究组给予阿立哌唑治疗,观察组给予喹硫平治疗。采取PANSS量表评定两组治疗效果,TESS量表评定两组不良反应。  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为90.00%,观察组为87.50%,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嗜睡、体重增加、泌乳、月经改变的不
期刊
摘要:老年患者在术后出现认知障碍会对其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转变为老年痴呆,后果极其严重。本文主要结合历年文献报道,对老年术后障碍发生原因,及不同麻醉方法、麻醉药物对老年术后认知障碍的影响做相关总结阐述。  关键词:麻醉方法 老年患者 术后认知障碍 影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15-01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指患者术前无精神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注射氯胺酮或氟比洛芬酯对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方法:对我院在2009年0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需要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20例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组(A组)、和氟比洛芬酯组(B组)以及对照组(C组)。  结果:A组和B组的患者在苏醒期的躁动率明显比C组低,A组患者在苏醒期的躁动率明显低于B组,A组患者苏醒的时间延长,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  结论: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持续胰岛素泵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和一日四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各2周强化降糖治疗前后胰岛B细胞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恢复的效果。  方法:将初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SII组20例患者,MSII组20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0、5、10、15min血浆胰岛素,0、15min血浆血糖,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及相互之间的胰岛B细胞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