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k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在新的环境下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的意义及其特点,并就其作用作了简单的分析。且将图书馆与社会文化相联系,指出了图书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在此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对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图书馆 知识信息 知识信息服务 信息资源 社会文化
  
  一、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
  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早在1993年,美国图书情报学专家彭尼曼(W.D.Penniman)认为 :未来图书馆强调文献的传递,而不是贮存,人们将根据其所提供的服务而不是其所控制的财产来评价它们。因此,注重读者、注重服务、追求服务效益将是图书馆在新环境下的立身之本和竞争之道。
  所谓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就是指图书馆利用自己的信息商品、拥有的信息资源或信息设备,在特定的时间内满足各类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的活动。图书馆是信息服务的主体。
  (一)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推动知识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主基调,只有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经济才能不断繁荣,社会才能不断发展。知识创新就实质而言,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其一是知识的积累;其二是知识的开发利用;其三是知识的创造(即产生新知识)。而图书馆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因为图书馆是知识积累的实现者,是知识开发利用的实施者。图书馆是信息的聚散地,“集”与“散”是图书馆的两大职能。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责任之所在,也是科学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系统。图书馆对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开发利用具有无限的潜力,科研工作者对图书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从这个角度看,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二)图书馆是知识的应用和传播者。
  在新环境下,图书馆不仅应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开发,而且应重视知识的需求与应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實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图书馆的任务就是训练和开发人力资源。人力作为一种资本,在知识经济中起关键性作用。传统的图书馆具有教育职能,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是知识网络中心,是用户培训基地。传播知识是图书馆的基础性工作。用户培训不是要传授给用户什么知识,而是要教给用户寻找知识的方法。某些知识只能受用一时,寻找知识的方法则将受用一生。
  二、图书馆与社会文化
  自图书馆诞生之日起,图书馆事业就与人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始终关注的焦点是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延续,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这其中所贯穿的就是图书馆所固有的人文精神。图书馆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需求,这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图书馆之所以能够存在,依靠的是图书馆人对文化和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奋斗,这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中,读者服务工作、馆员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图书馆工作的重点也从以藏书建设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用户服务为主。而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各种知识信息服务的同时,正是发挥其在社会文化中的优势,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其自身价值。
  (一)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中的带头作用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始终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文化及思想道德素养为己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图书馆一直所追求的社会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声明:
  “自由、繁荣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发展是人类根本价值的体现。人类根本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智者在社会中行使民主权利和发挥积极作用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社会以及民主发展的建设性参与,取决于人们所受良好教育和存取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的自由开放程度”。
  可见,图书馆把人类根本价值的实现作为自身价值的源泉和基础,离开了人类的价值,图书馆的价值就无从谈起。图书馆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其文化传统,这正是图书馆价值观的核心。无论图书馆的管理方式、技术手段发展到多么先进的程度,它与社会文化都是戚戚相关的。
  (二)发扬在社会文化的带头精神是现代图书馆实现社会职能和维持社会地位的必要手段。
  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但不论社会怎么发展变化,图书馆收藏、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传统职能都将依然存在,只不过将更加强化教育职能和向全社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职能。这些观点仍然与传统的社会文化传播紧密相关,因为新的职能把读者能否得到全面的个性化服务摆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同时也将对图书馆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
  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是与其职能密切相关的,它集中体现了人们乃至整个社会对图书馆的看法和评价。由于图书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等文化职能,它在社会中就有极高的声誉,常常被人们喻为文化的中心、信息的枢纽。
  随着现代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拓展,不仅其社会地位产生了变化,而且其社会形象的内涵也更为丰富。现代图书馆一方面要维持其原有的文化中心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此必须弘扬图书馆的良好的文化传统。图书馆只有通过完善的服务、形式多样的活动,从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出其文化气息,为读者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才能在读者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图书馆成为读者的“第二起居室”。
  三、图书馆中的知识信息服务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图书馆中的知识信息服务促进了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就是指不同文化的兼容和重组,是异质文化之间彼此吸收、借取、认同并且趋于一体化的过程。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文化不断整合的历史。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便是文化整合的过程和结果。华夏文化并不是中华民族中任何单一民族文化的历史,而是历经数千年融合中华大地几乎所有民族文化的历史。这种整合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播的产物。
  (二)图书馆中的知识信息服务促成了文化增殖。
  文化增殖是文化在质和量上的一种“膨胀”或放大,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和创新,是文化的原有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生成出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的现象。文化增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在时间维度方面,文化增殖主要表现为由于大量先进的现代电子传播媒介的使用,使传播的时间大为缩短,效率大大增加,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在空间维度方面,文化增殖主要表现为文化传播溢出了民族国家的疆界,衍生出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
  (三)图书馆中的知识信息服务造成了文化积淀。
  文化传播使文化财富承接和传播开来,成为不断积累的文化遗产,使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沉淀和堆积,这种文化的承继和发展便是文化积淀。文化传播的时间越久远,文化积淀就越深厚。文化积淀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正如摩尔根所指出的,人类“是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文化积淀还促成了许多文化圈的发展。在学界首先提出文化圈理论的是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历史学派”。此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其领袖人物是德国的F.格雷布纳。在他们看来,历史现象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人类文化也是一次产生的,而且一旦产生出来,便向外传播。传播者的文化和受传者的文化通过交流结合起来,形成某种所谓的“文化圈”。文化圈范畴的设定以及对某种物质文化实体的区域性、稳定性、自足性和时空性的规定,是有科学价值的。斯宾格勒所说的“历史形态”的实质,就是把人类文化分为八大文化圈,即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希腊文化、玛雅文化、西亚北非伊斯兰文化、西欧文化。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所描绘的三十七个文明圈,其实就是文化圈。我们看到,域内和域外、族内和族外的不同文化圈之间相互交流、碰撞以及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独具个性的文化内涵。因此,文化的积淀并不仅仅是一种封闭的由上一代文化简单机械地传递给下一代的历时性过程,而且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因子的共时性的创造过程。
  (四)图书馆中的知识信息服务缩小了文化分层。
  我们这里讨论的文化分层,是指由于当代社会信息流的迅速增长,信息的传播扩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层次。有学者发现,当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信息流增长时,社会中那些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并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的人在接受信息方面要比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较低的社会群体要强。其结果是信息的增加反而扩大而不是缩小了这些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我们发现,影响文化分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与受众的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外,还表现为社会上一些人所享有的不同职业的特权。这些在社会中享有特权的人群在传播上往往也享有优先权。他们比非特权阶层可能更早更多地接触知识的传播,从而拉大了同其他人群之间的差距。这样,文化分层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但是图书馆作为免费向广大读者开放的一个公益性质的机构,它能够使更广大的受众享用到各种信息资源,使一些收入处于地层的用户也能夠享受到与其他人同样的知识信息,这就弥补了他们在知识信息上的贫乏,使得文化分层大大减小。
  (五)图书馆中的知识信息服务导致了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culture change)是指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处在动态的发展和变化之中,都不同程度地经历着产生、发展、变化、衰退和再生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讲,文化变迁是一种客观普遍的规律,是文化自身运动的必然结果。文化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这是由社会发展所引起的一种内在的律动。C.恩伯和M.恩伯在《文化的变异》中指出:“文化变迁并不是仅仅出现在我们的文化中;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随着人们需要的变化,传统的行为和态度不断地被取代和改变着。正如没有哪个人永远不死,也没有哪种文化永远不变。”文化变迁涉及到文化交流、文化整合、文化冲突等诸多因素,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变迁最普遍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文化传播无孔不入,并通过各种媒体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渗透,改变着文化主体并建构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结构、文化风格和文化模式。譬如发生在20世纪初中国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就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变迁。这次文化变迁完全得益于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启蒙。文化传播造就了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人物和领袖,他们接受当时先进的西方现代思想,并身体力行,付诸革命实践,从而开创了文化的新视野和新境界。如果没有“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就不会发生社会主义文化取代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的文化大变迁。
  综上所述,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它的服务宗旨,它的价值观,它的社会功能都决定了它必然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灵魂,为读者创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让读者尽情享受先进的、优雅的文化的熏陶,从而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都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菊香.图书馆文化刍论[J].图书馆杂志,1996,(6):22-23.
  [2]韩继章.中国图书馆发展的人文化趋势.图书馆,2000,(1):24-29.
  [3][英]阿伦•布洛克著.董东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5]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朱小平.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
  [7]马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新[M].西安: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8]孙启存.探索:图书馆里的思想[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 由于同声传译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在同传过程中口译时间的紧迫性和译语生成的连续性对译员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这就对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试从同传的认知负荷模型入手,探析“顺译法”这一口译技巧对时间和精力双重压力下同声传译开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同声传译 同传认知负荷模型 顺译法    一、引言  同声传译指的是几乎同步地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把源语(sour
期刊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四种途径:即在观察中发现,在猜想中验证,在操作中触摸,在评价中提升。  关键词 探究性 发现 验证 触摸 提升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少,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准备充分的学习资源,还要随时观察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对他们的学法和方法进行指导
期刊
摘 要 目前,我国法律关于信用卡诈骗的规定还很不完善,尤其是在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是信用卡诈骗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漏洞,本文通过我国刑法规定阐述了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  关键词 刑法 信用卡 认定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伪造、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或者恶意透支等方法,使其信用卡交易地位相对的当事人陷于认识错误或持续陷于认识错误,因而自动地向行为人或其
期刊
摘 要 本文采用SPSS对西安石油大学英语专业118名大学生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探讨语言学习认知策略与大学英语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善用语言认知策略对大学生英语学习产生正效应,所以本文建议大学英语教学拟指导学生使用语言认知策略以帮助学习  关键词 语言认知策略 英语学习成绩 相关分析    一、问题提出  本文着眼于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与大学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具体至认知策略和元认知
期刊
摘 要 本文旨在说明,等螺旋角园锥螺旋线的铣削加工,以确保加工质量。  关键词 复杂另件 铣削 圆锥铣刀    圆锥铣刀的加工从表面上看就是在圆锥面上加工一个螺旋槽,根据螺旋槽上的螺旋线成型特征不同,可分为等导程圆锥螺旋线和等螺旋角圆锥螺旋线。  由于等导程圆锥螺旋线L(导程)不变,故加工过程中非常方便,但是加工出来的刀刃部分的螺旋角都不相同,那么刀具在切削时切削性能就会起很大的变化,只有在预定直
期刊
摘 要 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排球运动中的攻守对抗、技战术的相互促进、竞赛规则的修改等方面,以马列主义哲学的角度对排球运动的演变做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 排球运动 规律    一、前言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我国排球训练和比赛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对排球运动发展规律的认识,才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故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更应该加强唯物辩证法在排球运动中的应用的研究,以使我国排球运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健康快乐的生活;关注的是学科知识与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过程。笔者想通过两个典型的案例来谈一谈心目中理想的课堂。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一、教学案例一    这是一节作文改写课,要求把一首《我给奶奶送阳光》(苏教版第10册)的小诗改写成记叙文。我试图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增加必要的故事情节,挖掘有
期刊
摘 要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好奇心并不难,但难在如何使学生好奇心维持下去,并形成兴趣发展高级阶段,使学生产生要求系统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并成为学习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 历史 教学 学生 兴趣 培养 好奇心    学习兴趣是对学习对象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是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的一种原动力。主要表现为对学习
期刊
摘 要 语文教学在当今的情况下,要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定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的主阵地由课内向课内外密切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向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终结性教学向过程性教、学教学手段的单一陈旧到多样现代化的转化。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转变 思维    一、对知识本位的固守向能力本位的张扬的转变  现代教学论昭示人们,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教学本位的观念再也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
期刊
摘 要 数学生态课堂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本文借助书画艺术中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空白艺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留白,使学生获得了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激起了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美的欲望,从而自主地从事数学活动,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空白艺术 数学生态课堂 运用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呼唤数学教学的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