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古勒:新华社第一个维吾尔族女摄影记者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boy1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不做“新华典藏”,塔吉古勒的名字和她的作品恐怕会永远沉睡在中国照片档案馆,并湮灭在历史中。2011年的一天,我寻找小提琴家马思聪的照片时,看到摄影者的名字:塔吉古勒。我马上打电话给新疆分社的老记者武纯展询问,他说:“塔吉古勒啊?她好着呢!快来新疆看看她吧!”
  50年了,塔吉古勒退到了阳光不能及的地方。2011年春天,我在乌鲁木齐一个街道拐角处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站在那里等了我们许久。80岁的塔吉古勒把手搭在额头上正向远处眺望,她被正午的阳光刺眯了眼。她的衣着和周围的维吾尔族老年妇女没有两样,只是更安详也更端庄。
  我们带着选出来的10幅塔吉古勒在1950年代拍摄的作品来到她家,看到她灿烂的笑容,更看到她无尽的泪水。于是我决定要写塔吉古勒的口述。
  塔吉古勒的丈夫是新疆翻译家托乎提·巴克,我听着巴克和塔吉古勒的故事,两人的命运,挤压在狭小的空间,几十年的光阴让真相漫漶不清,所有的故事都变成了残垣断瓦。
  18岁初入北京
  塔吉古勒·米尔伊达叶提1932年生在新疆喀什疏附县。她名字的直译是:塔吉—桂冠,古勒—花儿。父亲是皮毛商人,曾因“赤色分子”罪名被铺入狱。塔吉古勒很小就被禁锢在茅屋里,不能升学和工作,出门必须罩上 “脸巾”,小小年纪就像含苞未放而枯黄了的花朵,等待命运摆布。塔吉古勒只念了4年小学,14岁订婚,15岁结婚,丈夫巴克是阿图什人,在喀什警察局工作。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0年8月,中央派出以沈钧儒为团长,萨空了等为副团长的西北访问团前往新疆。这时巴克已经调入新疆文教委员会编译处,被访问团秘书杨静仁看上,受邀担任访问团翻译。杨静仁说:“我们需要你们民族的有志青年到北京工作,共同为全国各族人民服务。”
  塔吉古勒一家三口1950年11月到了北京。这时候,塔吉古勒18岁,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汉语一句不会说,汉字一个不认识。
  少数民族摄影师
  到了北京,丈夫被分配在国家民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室工作,塔吉古勒在萨空了先生的关照下被送到新闻摄影局学习摄影,是当时新闻摄影局最早的女记者,更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少数民族摄影记者。这之前,不要说摸过相机,她自己连照片都没有照过。
  新闻摄影局没有人轻视塔吉古勒。每次分配一项采访任务,同事都会翻过来倒过去给她讲解,采访对象是什么人、采访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主题是什么、站在什么位置、怎么拍,回来后还帮她整理、分析所拍照片。
  塔吉古勒来摄影局不久,女记者牛畏予来了,直到现在她还认牛畏予是最好的姐妹,她俩曾同住一间屋子。单独出去采访时,塔吉古勒就问牛畏予应该拍什么场面、从什么角度拍。拍不好时,牛畏予就鼓励她说:“你光难过不行!要找出失败的原因,找到毛病,下次拍照时就可以改正了!”塔吉古勒一直记得牛畏予对她的帮助。同时,塔吉古勒周围也都是一些数年如一日忘我工作、不知疲倦的汉族同事,她被他们的工作热情感染。
  在领袖身边拍照
  塔吉古勒在中央组工作,常常能见到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彭真、陈毅、邓颖超、蔡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能见到很多中国科学界、文化艺术界杰出的人物。她长得一副典型的维吾尔族姑娘的脸庞,头发金黄,第一次见毛主席,她向前问候:“主席您好!”毛主席问:“你是塔斯社的记者?”她忙说:“不,主席,我是新华社记者,我是新疆维吾尔族人。”周恩来总理经常向外宾自豪地介绍说:“看,这是我们的维吾尔族记者!”每次周恩来、陈毅、彭真等领导接见外宾,都会过来和她握手。有次宴会,周总理还问:“给小塔准备清真餐了吗?”
  刚解放不久,陈毅当了国务院副总理,但他身上还带着战争时代的豪爽劲儿,不拘小节,大大咧咧。会见外宾时,他习惯仰坐沙发上,四肢放松,这样几乎要把身子陷在沙发里。吕厚民、杜修贤等记者想提醒他这样不好拍照,又不敢,就动员塔吉古勒去,还一字一句教她怎么和陈毅说。一天,塔吉古勒走上前说:“陈老总,我要拍您啊,请您把身体挺起来,不要靠着沙发,外宾来了也别靠啊!”陈老总乐呵呵地说:“哦,是吗?以后注意,以后注意。”
  戛然而止的梦想
  1957年,塔吉古勒的丈夫巴克因为被打成右派关进监狱。出狱后,巴克被遣返回疆。1962年,塔吉古勒决定回到丈夫孩子身边。她交出相机,离开工作了11年的新华社,离开的时候放声痛哭。
  回到新疆,塔吉古勒被安排在《新疆日报》工作,但十几年中,几乎没能再拍什么东西。她在“黑帮队 ”(文革中指称被打到的对象)一呆很多年,被安排看门、帮厨、扫地、种花。一家5口人的生活全靠她微薄的工资维持。塔吉古勒说:“在北京的11年我过着像天堂一样的日子。离开了像亲人一样的同事,回到新疆什么朋友也没有,回来以后我后悔啊!”
  她在摄影部工作的照片一张都舍不得仍,把它们当宝贝。常常拿出来看,回忆自己20岁到30岁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看照片时她泪流不止,那些美好的日子想起来那么长,又那么短。巴克是解放后第一代少数民族职业翻译家。年轻时他就翻译了《论联合政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毛泽东、刘少奇的著作。青年时代,巴克偶然读到鲁迅,就被“鲁迅魂”迷住了,从此开始翻译鲁迅作品。就在《吶喊》、《彷徨》刚翻译完,正待出版时,一夜之间他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并一戴22年。 1979年1月,北京为巴克纠正了右派一案。巴克在平反书上签字的时候,因激动过度,晕了过去。那一年,巴克可以调回北京工作,塔吉古勒也可以回新华社了,但是他们已经不愿意回去了,一家留在新疆。1950年代,不到20岁的塔吉古勒在遥远的新疆获得救赎与大爱,新华社得到了她;1960年代,塔吉古勒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戛然失去理想和机会,新华社也失去了她。从此,她回到新疆,低调生活,很少有人再会问起她的北京生活、新华社经历。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新华社还记得我,还能把我的照片找出来并让我签字。我离开新华社已经50年啦!我这两天太激动了……”(老伴巴克插话:“你们走后,她抱着你们从北京带来的照片哭了一中午!还给所有的孩子打了电话,告诉他们新华社来人看我啦!”)
  比起空间,时间的流放更为无情。时间过去太远,很多事情已经无法叙述完整,但那些关乎自己命运的人和事,塔吉古勒记得清清楚楚。即便离开了新华社,她靠着沉沉的回忆和几幅与昔日同事的合影,一次次做着心灵往返,抵达她内心的北京宣武门大街57号。
其他文献
为淘宝店铺拍摄人像而在网络上受到欢迎之前,摄影师Tofu就有了一票粉丝。在网易摄影频道、Poco网上,Tofu每发布一组新作品,迎来的便是破万的点击率。  有人形容,Tofu的照片,好像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电影里安静的长镜头影像,有着明媚的阳光和轻柔的暖风,有着青春稚嫩的笑脸,有寂寞的钢琴曲和吉他和弦,有沉溺在漫长无边际的发黄回忆。照片中的情感缄默而克制,有时候摄影师只让那缕耀眼的透过白窗帘的阳光来成
期刊
关注读书主题摄影的影友们,大概都曾看到过荷兰摄影师Reinier Gerritsen拍摄的《最后的书籍》(The Last Book)这组照片,摄影师在4个不同城市的地铁中拍摄人们专注读书时的样子,藉此记录纸张书籍“最后”的时刻。Reinier Gerritsen这样写道:“在过去的5年里,随着 iPad、智能手机的发展,实体书的印刷和消耗量越来越少,我想做的,就是在纸张书籍最终消亡前,记录下在地
期刊
他们在读什么?  仔细放大罗马尼亚女摄影师Ioana B?rdu的每张照片:  一位身着牛仔衬衣的年轻女人正在埋头于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的《中性》,这部厚重的2003年普利策获奖作品可能会让她呼吸急促,敢说她在阅读这本小说之前从没有想过中性人的心理学问题(图02);  另一位带着皮手套的黑发亚洲女孩则站在一条绿荫小路间,读着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这
期刊
如果你是企业代表,寻找合适的摄影师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弄清楚什么样的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能够满足你们的要求。如果功课做得更好一些,你也应该明确要请什么价位的摄影师来完成相关拍摄。  如果你是客户,明确你的需求大致要包含以下四个因 素:  ·使用在何处(图书、杂志、户外广告、宣传页等)。  ·需要多大的照片(长边与宽边都需要多少像素)。  ·需要表达些什么样的内容。  ·对于影像质量是否有
期刊
什么是书?什么是阅读?  也许,我们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详细的文字描述与清晰的图像显示,会给人们带来认知获取上更精准的定位。但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解释空白;不同的图像有着不同的符号空白;书,满载着文字与图片,伴随人类整个历史文明的进程。我们一直在努力补充这些空白,从不愿停下脚步。不过亦庆幸有这些空白,才使我们的世界和生活如此多姿多彩,充满想象。  书是通往另一宇宙的路径  艺术家兼策展人王文静的《
期刊
摄影师简介  费尔南多·蒙提尔·科林特,1978年生于墨西哥,他的作品在诸多艺术机构和艺术节中展出,包括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比利时里尔宫美术学院(Palais des Beaux Artes),以及2011年法国举办的 Rencontres d’Arles展览。他荣获了许多顶级奖项,如包括第22届墨西哥国家青年艺术奖(Young A
期刊
初见全会华,是在他新成立的一家公司办公室,位于台北市中正区延平南路的一栋大楼内。原本我想与他在其画廊碰面,也就是台湾摄影人都熟知的摄影画廊—台湾国际视觉艺术中心(Taiwan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Center,简称TIVAC),位于松山区八德路三段。不过,他更换见面地址恰好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台湾摄影市场的形态正发生转变。  2014年农历春节前的最后一个星期,台
期刊
初进到杨邦杰的办公室,还没来得及问摄影的事,目光先被办公室里铺陈得到处都是的字画吸引了。聊起来才知道,杨邦杰不但热爱摄影,绘画、书法、就连很多乐器也玩得得心应手。杨邦杰笑着说“其实我们学理工科的人也很有文艺情怀”,让人颇感到意外。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文艺情怀”似乎和学理工的人很不搭调,但杨邦杰却有点小骄傲地说,“我自己在大学里就是学生乐团的团长。其实在我身边学理工的人中,喜欢艺术的不在少数。”
期刊
时间,如白驹过隙,倏忽不见,幸而我有那些时光的碎片,帮助我回到远去的过 往。  离开索契已经半个多月了,先前在冬奥会新闻中心外面遇到的那个中年人却经常出现在我的回忆中。我清楚地记得他手里拿着一块布,上面缀满了各式各样的徽章,像他这样的人我在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都见过,他们以交换和收集徽章为 乐。  那个中年男人看到我身边加拿大记者身上的一个徽章,眼里便散发出贪婪和兴奋的光芒 :“你愿意跟我交换徽
期刊
当您获得了一张完美的摄影作品,只在显示器上欣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打印输出装裱起来才是最好的选择。此时如何保证照片的颜色和细节都能准确还原呢?对打印机进行色彩管理,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很多读者认为,只有影楼或冲印公司的大型专业机器才需要色彩管理。其实不然,即使是普通家庭常见的千元级家用打印机或照片打印机,也需要色彩管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这些打印机进行色彩管理的意义更大,效果也更显著。本期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