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的宋词风度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李海洲《一个孤独的国王》这本诗集,我开始有些不以为然,我甚至觉得李海洲和这本诗集的题目完全是两回事,李海洲是否有某种不可告人的忧伤?没关系,先不考虑这些,反正先读下去,毕竟李海洲的文字是值得一读的。
  事实上,接下来的阅读一方面印证了我的期待,另一方面改变了我当初的不以为然。说印证我的期待,是因为李海洲对待汉语写作的驾轻就熟,始终都在挖掘发现汉语缭绕燃烧的火焰,另一方面我发现李海洲的孤独真还是孤独的王。他的孤独旗下有着千万种潜伏着的军队和女人,他们都是一等一的狙击手,在不断地击中李海洲情感王宫的要害部门。“我多么年轻,多么想你/风吹过白栅栏,留下王妃/风终于吹过,我是风中你丢弃的王位/请带着我潜泳,去渡过王的廊桥/在美人鱼的后院,你身世清白/有些小叛逆,晨起被王重新爱上一次/我看见天上的星星/是从长江点到你家门前的灯”(《在天和地之间相思》)。
  由此,越来越透露出李海洲的写作之谜,李海洲确实是很不好把握的那种诗人和诗歌写作。一方面,他的诗歌酒气冲天,豪迈有加,似乎到处都摆着酒碗,在哪里都要和江湖兄弟酩酊通宵;另一方面,他的诗歌又极端温婉柔情,风流倜傥,写作中,诗行里,到处都摆满鲜花,摆满了引诱女人心动的定情信物,每逢美女款款,便在诗行里送上一支玫瑰。“送给你的朝阳,谁转送给落日/寄给我的燕子,我已送回春天/腰挂蔷薇的李家码头,冰封住了美色/状元的宫花谢在爱情的奏折里”(《在天和地之间相思》)。
  再有,李海洲的诗行像摆放在人生流动线上的一面镜子,日常都可以照见生命与死亡的影子,这或许就是李海洲为什么要将这本诗集命名为《一个孤独的国王》的更为隐逸的缘由。“经幡飘动,每一个亡者/都是一条水源。他是否可以返回来/接受孩子们的请柬/报恩者在清明之外排着长队/豆荚开花,而根埋葬/挂青啊……/挂上去的是活在心中的人”(《挂青记》)。
  请原谅我绕的弯子,以上都是李海洲这本诗集的风貌和真实,但我更为关注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诗歌写作里一直绵延着一种宋词的精神情愫:散淡、温婉、从容、准确,往往在极速的语言涌动中,突然让时间之箭停顿下来,让抒情的画面依次打开,让风流席卷自我与他人,一点都不隐瞒,直抵汉语之本。
  撇开才情不说,只说李海洲诗歌写作的风流部分,怎么看都有一种宋词的温婉情怀,包括他十分豪迈的诗歌写作,包括他在诗酒江湖中的摔碗、打架、斗殴,甚至火拼,这一切的一切,都免不了宋人那种侠骨柔肠,包括伴随而来的打情骂俏,这些豪言壮语之中怎么样也掩饰不住递送玫瑰与暗送秋波或者明目张胆,巧取豪夺时的窃笑,更准确地说,是一脸坏笑。“早晨的发尾,夜晚的上唇线/我记下大雨中的拥抱/记下摇滚乐,迷乱,乳白的体香/这世界和我一样/年轻得颓废,渴望私奔/这世界快要疯掉多少如花美眷”(《谁寄》)。
  说这些不是没有依据的,不仅有而且证据确凿,从历史的维度看,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一部《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或多或少投射在李海洲诗生活之中。当然,他愿意把自己对应为豹子头林冲,这主要出于孤独落寞的英雄情怀,实际上,李海洲更多的属于宋江。他对汉语的忠诚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均出于此。“来不及老去,春天水到渠成/渡过懒洋洋的长江/地球很好,天气变得年轻/桃李落进风的杯子/写诗是面对世界的态度/春天在远游中怀孕/生下莫斯科和北平/春天在汉字的偏旁中婚配/嫁娶余生,最好也包括来世”(《春天如此漫长》)。
  当然,李海洲的诗歌写作更为主要的保持着与宋代词人的血缘。有关这一点不需讳言,李海洲最可贵之处在于他的诗歌写作不管多么浪情,有一点必须说明,他的写作态度是纯粹的。在当代诗歌界,有这种情怀已经难能可贵,何况乎,李海洲一直坚持将这种情怀和态度转化为现实的诗歌写作。说到这里,我必须说明一种事实,或许这是揭开李海洲为什么一直钟情于汉语诗歌写作之谜。坦然地说,我一直认为,李海洲的整个写作,我的看法是他的散文和小说真的是当代文学界的不得不承认的优秀,但是他自己总是把汉语的终极信仰留给诗歌。
  我越来越有些明白了,现代汉语诗的写作或许与唐诗的文脉还不那么直接,但是与宋词的意境遗传保持着更为本质的血缘关系。往往宋词拥有着更为自由的节奏,汉语在其中跌宕,诗人在其中自由漂流。比如,柳永的《雨霖铃》迄今仍保持着这种东方浪人的诗酒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在李海洲的诗歌中看到的情景又一次印证了古往今来的才子佳人都是一路货色:诗酒人生,鸟语花香,美女作伴,孤独无限!
  我从李海洲的诗歌写作中进一步印证了汉语的精神特质,这与英语真是不太一样。英语的写作主要呈现时间维度,或者说是语言的逻辑维度,而汉语的写作是立体的,既有时间维度,又有空间维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意象维度。李海洲的写作中鲜明地呈现出这一点,时间的情绪之流总是出现层层叠叠的画面,像一部不断回放的电影,在记忆的时间河流里涌现出最初的镜像!“这些年是烈火与短暂/我在树叶的另一面/房子拐弯的地方。我带着自己忙于前程/从少年到青年,像一列火车,永不回头/它孤独的速度/要间隔失败和明天的修辞学”(《这些年》)。
其他文献
时间有细小的缝隙,未来有窄门,  灵魂出入,也需要侧身。  我信这世界终将敞开,如最初的一日。
期刊
诗是生活的心灵化,而新诗在其发展历程中对生活与心灵化的关系处理时常出现对立局面:作为“表现生活”的对立面而提出“表现自我”,作为“深入生活”的对立面而提出“深入自我”。杜勃罗留波夫在《A.B.柯尔卓夫》说:“诗是立脚在我们内部的情感,立脚在我们的灵魂对于一切美丽、善良并且理智的事物的向往上的。”诗人的工作在于将外在世界中的一切化为他的主观情思,而优秀的诗人总是从“我”走向“非我”。“我”是诗人在现
期刊
在九叶诗人中,袁可嘉是个特殊的存在,他以一系列理论文章为九叶诗派建构起系统的诗学主张。他的诗论集结为《论新诗现代化》一书,针对40年代诗界中泛滥的说教和感伤倾向,声称“诗不再是激情,而是表现人生经验”[1],并提出著名的诗学原则——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在着眼于当前世界人生的同时,用一种暗示含蓄的表现手法进行诗歌创作,从而表现出情感、意志的强烈结合以及机智的不时流露。这样一种诗学主
期刊
《朝圣者》是诗人爱斐儿转向散文诗领域所创作的第四本散文诗诗集,前三部诗集无不呈现着诗人的特色写作,是诗人所进行的个性化书写。而《朝圣者》除了继承诗人原来特有的“药理性”审美之外,同时体现出企图建构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人皆草木”,诗人深谙此道。《朝圣者》里的几乎每一首诗都以草木为伴,体尘世之情。诗人徜徉在天地之间,用心感受草木的灵魂,在一呼一吸之间,走上朝圣之路。路上有鸟语花香,有微风细雨,也有孤
期刊
我注意到她们时  她们已经开败了  小小的花瓣低垂着  像和妈妈吵嘴吵输了的小孩子  正把泪  偷偷地咽回去
期刊
作为文学史存在的20世纪90年代诗歌早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并且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对象。文学史的存在需要阐述和判断,而阐述和判断又是与具体的观察与研究方法和维度密不可分。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和什么样的维度介入文学史呢?每个研究者都会根据文学史存在的特点与自己所掌握的理论以及自身的知识结构作出自己的选择。青年学者董迎春新近出版的《20世纪90年代诗歌身体书写的符号学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版
期刊
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中国诗歌是属于抒情诗的,当他们读到新诗中的与之风格不同,乃至截然反向的写作时,就诧异了,甚至将之目为非诗,并将新诗写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归咎于此。这是非常不公平的,那些似乎反抒情的作品,并非凭空出现的怪物,亦非自西方强行移植的结果,伟大的古典诗歌传统中,早已有了大量此类的创作,只是今天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发展。  因此,我的这篇文章,试图从古典诗梳理至新诗,来探讨这一愈来愈盛的反抒情
期刊
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写过一篇《诗云》,大意是说科技文明极端发达的外星人控制了地球之后,唯一不能控制的东西就是人类创造的诗歌,于是外星人取笔名“李白”,把所有的文字资源加以排列组合,延伸成为几百万亿米的星云,但是,在其俘虏的人类面前,这个庞大的文字星云仍然不是诗歌。  外星人搞不懂何为诗歌,读诗的人也很少穷究诗歌的确切定义,对于绝大多人愿意读诗的人来说,重要的是面对诗歌时能够感受到什么,如果继续深究,那
期刊
南 鸥:本刊栏目主持人。  徐敬亚:海南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教授。1949年生。1976年写诗,《今天》理论撰稿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隐匿者之光》《重新做一个批评家》等。2004年起先后在《特区文学》主持“批评家联席阅读”、“十大网络版主联席阅读”。2006年发起并主持海南大学“诗歌月读”活动。2006年11月在黄山第三代诗歌纪念会上获“终身成就奖”。  南 鸥:我想朋友们一定
期刊
一  批评家谢冕曾经表达这样的观点:“袁可嘉先生在‘九叶派’诗人中,素以理论著称,他被认为是这个诗人群体中始终高举理论精神旗帜的一位。……人们读‘九叶派’诗人当中的袁可嘉,在内心深处更愿意接受他作为理论家、批评家和翻译家这样的身份,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的创作。也许别人没有这样的看法,但至少在我个人内心曾是这样认为的。”(见方向明主编《斯人可嘉: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以下简称《斯人可嘉》)序二)我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