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概念的演变进程对网络课程的内涵进行梳理,对其特征及意义做出了区分和描述,进而对当前网络课程建设提出几点质疑,包括价值取向缺失、目标定位模糊,内容设计及过程管理僵化三个方面,并对于网络课程发展困境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课程 内涵 发展困境 审思
【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N0.FFB08072)、“基于混合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设计及实施策略研究”吉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N0.GH14167)。
【中图分类号】0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32-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推进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已经成为学校课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网络课程内涵解析
网络课程是一种课程模式,属于课程范畴。具有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即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课程结构属于人为结构,是课程设计者对教学内容思想建构在课程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课程自身具有主体、客体及媒体三层面,三者有机地形成课程活动。课程主体为学习者;课程客体主要表现为知识、经验以及附载它们的教育情境,将二者联结起来的因素是课程媒体。
二、网络课程发展困境审思
1.价值取向缺失
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定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1]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实践的灵魂和方向。基本价值取向可以归结为三种:社会本位、个人本位和知识本位。
高校的网络课程作为院校课程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价值取向在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之间游离,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网络课程中知识多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多呈层级模型,这种知识本位为旨向的网络课程,使学生疲于应付过度专业化的知识学习,无法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高校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的动机,更多地出于跟从社会需求和提高教学效率、缩减教育成本,并未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或评判什么形式的网络课程最具价值。
2.目标定位模糊化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最终将内化为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产生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活动,通过实际教育情境,完成课程预期效果。探讨网络课程目标定位的抉择,首先要对传统课程目标进行系统反思。对于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的目标定位问题,存在不同认识。
对于网络课程目标定位的问题,不能忽略网络思维和生活方式、话语环境等对于课程目标整体上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影响。如果仅强调课程及其目标的连续稳定性,不考虑网络媒介这个影响因素,会导致网络课程变成传统课程的数字化复制版。而如果过分强调网络课程,试图全盘否定传统课程目标及内容的合理性,也是不科学的。[2]
3.设计同质化及管理僵化
目前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成了很多网络课程,但是学生的点击率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更新率很低,学校对网络课程的建设推广工作缺乏监管,导致学校和教师费了很大心力和财力建成的课程,并不受到学生的喜欢,网络课程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目前高校很多网络课程整体设计能力不强,网络公司对网络课程设计使用同质化的模板,很多课程设计只停留在花哨的动画演示上,课程内容的安排和知识体现方面表示静态书本样态,绝大部分采用PPT课件的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网络课程缺少吸引力与生动性,忽视了教学开发的主要性。
4.管理僵化
目前网络课程建立的教学反馈系统不通畅,评价体系不完善。学习者知识储备和认知结构不同,所以在步入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会面临不一样的问题,学习者想要快速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需要根据反馈系统来完成和别人的沟通互动,以便学习者什么时候都可以获得体系的反馈信息抑或教师的指导性提议,这种网络课程的建立对于引发学习者的学习想法与加强求知欲望有非常大的作用。[3]
目前很多高校都引进了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并将建设网络课程当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举措。但是关键问题是怎样对网络课程实行评价。教学评估不单单是针对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还是教师以后教学思想改革的凭证,然而我国目前仍然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估系统标准。
三、结论
网络之于课程,必须用辩证的视角去看待。目前网络课程,从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内容设计及课程评价管理方面,更多的关注点在课程与社会需求的适切性上,并未真正实现从课程的实践者和课程的最终需求者的视角去考量。
参考文献:
[1]刘志军.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卷(10):46-49.
[2]毕景刚,赵梦笔.从教师视角看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定位[J].教育探索,2009(03):29-30.
[3]张胤.基于Internet的课程抉择与实施模式之初步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第21卷(9):45-48.
【关键词】网络课程 内涵 发展困境 审思
【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N0.FFB08072)、“基于混合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设计及实施策略研究”吉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N0.GH14167)。
【中图分类号】0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32-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推进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已经成为学校课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网络课程内涵解析
网络课程是一种课程模式,属于课程范畴。具有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即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课程结构属于人为结构,是课程设计者对教学内容思想建构在课程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课程自身具有主体、客体及媒体三层面,三者有机地形成课程活动。课程主体为学习者;课程客体主要表现为知识、经验以及附载它们的教育情境,将二者联结起来的因素是课程媒体。
二、网络课程发展困境审思
1.价值取向缺失
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定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1]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实践的灵魂和方向。基本价值取向可以归结为三种:社会本位、个人本位和知识本位。
高校的网络课程作为院校课程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价值取向在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之间游离,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网络课程中知识多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多呈层级模型,这种知识本位为旨向的网络课程,使学生疲于应付过度专业化的知识学习,无法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高校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的动机,更多地出于跟从社会需求和提高教学效率、缩减教育成本,并未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或评判什么形式的网络课程最具价值。
2.目标定位模糊化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最终将内化为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产生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活动,通过实际教育情境,完成课程预期效果。探讨网络课程目标定位的抉择,首先要对传统课程目标进行系统反思。对于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的目标定位问题,存在不同认识。
对于网络课程目标定位的问题,不能忽略网络思维和生活方式、话语环境等对于课程目标整体上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影响。如果仅强调课程及其目标的连续稳定性,不考虑网络媒介这个影响因素,会导致网络课程变成传统课程的数字化复制版。而如果过分强调网络课程,试图全盘否定传统课程目标及内容的合理性,也是不科学的。[2]
3.设计同质化及管理僵化
目前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成了很多网络课程,但是学生的点击率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更新率很低,学校对网络课程的建设推广工作缺乏监管,导致学校和教师费了很大心力和财力建成的课程,并不受到学生的喜欢,网络课程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目前高校很多网络课程整体设计能力不强,网络公司对网络课程设计使用同质化的模板,很多课程设计只停留在花哨的动画演示上,课程内容的安排和知识体现方面表示静态书本样态,绝大部分采用PPT课件的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网络课程缺少吸引力与生动性,忽视了教学开发的主要性。
4.管理僵化
目前网络课程建立的教学反馈系统不通畅,评价体系不完善。学习者知识储备和认知结构不同,所以在步入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会面临不一样的问题,学习者想要快速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需要根据反馈系统来完成和别人的沟通互动,以便学习者什么时候都可以获得体系的反馈信息抑或教师的指导性提议,这种网络课程的建立对于引发学习者的学习想法与加强求知欲望有非常大的作用。[3]
目前很多高校都引进了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并将建设网络课程当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举措。但是关键问题是怎样对网络课程实行评价。教学评估不单单是针对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还是教师以后教学思想改革的凭证,然而我国目前仍然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估系统标准。
三、结论
网络之于课程,必须用辩证的视角去看待。目前网络课程,从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内容设计及课程评价管理方面,更多的关注点在课程与社会需求的适切性上,并未真正实现从课程的实践者和课程的最终需求者的视角去考量。
参考文献:
[1]刘志军.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卷(10):46-49.
[2]毕景刚,赵梦笔.从教师视角看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定位[J].教育探索,2009(03):29-30.
[3]张胤.基于Internet的课程抉择与实施模式之初步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第21卷(9):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