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出走”的中国叙事变奏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ger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内外学界在追忆《新青年》杂志对中国思想史的杰出贡献时,大多会说《新青年》树起了“民主与科学”两杆大旗。其实,《新青年》给现代中国带来的最具辐射力的观念,恐还是“自由”二字。1918年6月15日,《新青年》刊发易卜生专号产生轰动,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鲁迅为代表,将此剧当作是回应家庭婚姻、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问题的经典叙事来解读。他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提出解决“娜拉出走”后的根本出路是经济独立,并发表小说《伤逝》作文学阐释。二是胡适为代表,主要不是从妇女解放的社会学角度去解读,而是主张从人的解放的角度去解读并撰文《易卜生主义》。相比而言,胡适的哲学解读比鲁迅更接近易卜生的原意,可惜当年并没被时潮所公认。但无独有偶,曹禺的话剧《日出》却无形中绵延了胡适对“娜拉出走”的幽邃领悟,甚至可以说陈白露就是“娜拉出走”在现代中国的另一种命运符号。不妨说,子君与陈白露就是中国文学中的“娜拉”,《伤逝》与《日出》从不同叙事层面回应了易卜生关于“人的自由”命题。
  一、《玩偶之家》:“人的自由”命题之提出
  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原认为自己生活得很幸福,但当她认清自己只是丈夫海尔茂的“玩偶”后,便毅然选择离家。易卜生把这情节安排在圣诞节,只因圣诞节与宗教有关。宗教的实质在于谨防人性堕落、引领人性升华,此谓宗教正义。以此宗教正义为标尺来测度海尔茂宗教观的诚或伪,也就洞若观火。海尔茂在看到柯洛克斯泰的信之前,还信誓旦旦地对娜拉说,“什么事都不用怕,……我的两只阔肩膀足够挑起那副重担子”,并表态:“我常常盼望有桩事情感动你,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可是,当他看清信的内容后,却全然不忌娜拉是为了救他的命才伪造签字借钱这一事实,更全然不顾自己曾亲口许下的“美丽诺言”,突然变脸:“你这坏东西——干得好事情”“不信宗教,不讲道德,没有责任心。”但当他后来得知柯洛克斯泰无意追究此事的时候,又变色龙般转怒为喜:“受惊的小鸟儿,别害怕,……一切事情都有我。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娜拉很难再厮守这条“变色龙”,决定要离开他,他又一通责难:“你就这么把你最神圣的责任扔下不管了?”“你最神圣的责任是你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难道你不信仰宗教?”海尔茂极具戏剧性的变脸,无意间暴露出他对宗教的实用主义之轻慢,宗教对他而言并未落在道德自律上,反倒沦为借背诵经文来显摆自己有修养。娜拉认清海尔茂的虚伪,也就认清了海尔茂让她扮演的家庭角色的真正含义:“咱们的家只是一个玩儿的地方,从来不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玩偶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玩偶女儿’一样。我的孩子又是我的泥娃娃。你逗着我玩儿,我觉得有意思,正像我逗孩子们,孩子们也觉得有意思。”①一旦娜拉看穿这一切很“没意思”时,“娜拉出走”也就不能规避。但这仅仅是易卜生戏剧叙事的表层演示。
  若想探究易卜生戏剧结构的深层意思,非追问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原旨不可。《玩偶之家》发表19年后的1898年,易卜生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在作品中无论写什么,都不会有意识地做某种宣传。与人们通常以为的不同,我主要是个诗人,而并非社会哲学家。谢谢你们……但我不能接受自觉促进女权运动的荣誉。说实话,我甚至不清楚女权运动究竟是怎么回事……我的任务一直是描写人类。”②显然,易卜生写“娜拉出走”,是从哲学高度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的独立、解放即“人的自由”命题。就其义域而言,当然涵盖妇女解放,但若仅着眼于剧情,认为“娜拉出走”是讲一个有女权意识的角色在对夫权说“不”,未必牵强。但在易卜生眼中,娜拉在戏里不仅仅代表娜拉这个女人,也不仅仅代表娜拉所属的女性,而是代表走向正义的自由人性对虚伪的告别。“娜拉出走”在易卜生那里,实则是借女性解放的题材搭台,让人性自由的主题唱戏。当然这已是深阅读,而不是满足于把“题材”等同于“主题”的浅阅读。
  二、《海上夫人》:“人伦权责守衡”之演绎
  胡适则认为娜拉弃丈夫与儿女独自出走,是为了要“救出自己”,颇有孟子“穷则独善其身”之意。易卜生1871年9月24日写给友人勃兰兑斯的一封信中也说:“我期望于你的主要是一种彻底的、真正的自我主义,……在世界历史的整个进程中,的确有一些时刻像是海上撞沉了船,此时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救出自己。”③胡适与易卜生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娜拉反驳海尔茂逼自己承担“贤妻良母”责任时就说:“这些话我现在都不信了。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④其实质当是提出“人的解放”这一命题。若落在每一个体身上,首先是发展个性问题。胡适认为:“发展个人的个性,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须使个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须使个人担干系,负责任。”⑤易卜生1882年致友人书就写道:“须使各人自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⑥海尔茂的最大错误是他只把娜拉当作“玩意儿”:“既不许她有自由意志,又不许她担负家庭的责任,所以娜拉竟没有发展她自己个性的机会。所以,娜拉一旦觉悟时,恨极她的丈夫,决意弃家庭远去,也正为这个原故。”⑦
  对“人的解放”命题演绎得更透彻的杰作,是易卜生1888年创作的另一名剧《海上夫人》。此剧实是《玩偶之家》的姊妹篇,可以充分见证易卜生写《玩偶之家》与其说是妇女解放,毋宁说是人对自己的真正解放,是基于每一个体皆有责任去承担自己因摆脱旧框架,可能带来的全部挑战或压力。《海上夫人》最扣人心弦的角色是艾梨达,她是房格尔医生的续弦夫人,却念念不忘其昔日情人,疑似患了“恋海症”,天天想过海阔天空的生活,任凭房格尔怎么劝阻都无济于事。最后,房格尔答应与她解除婚约:“现在你完全不受我和我的家庭的拘束了。你的生活,你的真正的生活,可以回到它的原路上去了。艾梨达,现在你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负责任了。”而艾梨达却改变初衷:“自己选择——自己负责!自己负责!这么一来,局面就完全改变了。”那“从今以后,我再不想离开你了”⑧。为什么艾梨达有了选择自由,亟须自己负责任,就决意不跟旧情人走?胡适认为:“世间只有奴隶的生活是不能自由选择的,是不用担干系的。个人若没有自由权,又不负责任,便和做奴隶一样,所以無论怎么样好玩,无论怎样高兴,到底没有真正乐趣,到底不能发展个人的人格。所以艾梨达说:有了完全自由,还要自己担干系,这么一来,样样事都不同了。……个人有自由选择之权,还要个人对于自由所行所为都负责任。若不如此,决不能造出自己独立的人格。”⑨可见艾梨达并不是一个真正敢于担当责任的女人。如果说《玩偶之家》仅仅是决裂即“娜拉出走”,那么,《海上夫人》是对“娜拉出走”的深意有了补白,亦即对出走的“娜拉”提了“自我责任”之要求,“娜拉”对其要承受的心灵压力也就随之加重,重到不胜担当,很可能导致放弃。易卜生通过这两部戏,表达了自己对“人的解放”命题的深刻的现代思考。易卜生写《玩偶之家》时尚未细想自由亟须担当的问题,到写《海上夫人》时对此命题方有深层发掘。也因此,剧本《海上夫人》出版时,易卜生给出版人的信中写道:“它标志着我已找到了一个新方向。”⑩这“新方向”是指易卜生对人的自由命题的思考已趋成熟。《玩偶之家》的娜拉只凭一股凛然之气出走,出走后怎么样呢?《海上夫人》把问题想深入了,出走后须有精神准备去承受更大的挑战。承受不了怎么样?那就不承担,回家去。这就是艾梨达。   这就是说,自由固然迷人,但拥有自由却不免艰难。有人为了回避艰难,便宁愿让渡自由。这不妨称为“人伦权责守衡”,即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其实存在着伦理上的“权责守衡”:自由即权利,但因自由所带来的压力也要承担,这是责任。不守衡,就意味着失衡。艾梨达失衡了,子君也失衡了,故皆不配拥有自由。
  三、《伤逝》:子君未必死于没钱
  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娜拉出走”的理解,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像胡适那样还原易卜生的原旨,分析“娜拉出走”时是着眼于个体存在论层面;一是像鲁迅那样把娜拉看成是一个现实性极强的人物,他让娜拉从舞台上走下来,回到现实的困境里。1923年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指出“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但娜拉无论堕落还是回来,易卜生寄喻在出走的娜拉身上的独立自由精神已死掉。胡适的解读更接近易卜生,这是一个诗意的思想家的动机;鲁迅虽也读了易卜生的本意却未必能体恤,相反,他仍说经济权乃是“较为切近”的办法,“一面再想别的法”。同时,鲁迅也认同《海上夫人》对《玩偶之家》有补叙功能,“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或者说伊孛生自己有解答,就是Die Frau Vom Meer”,中文译作《海上夫人》,“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11。可鲁迅最后仍把“娜拉出走”这一艺术符号微缩成一个社会学个案。
  子君在《伤逝》中是沉浮于涓生回忆中的一个影子,通过这影子,拟有两点结论:一是涉及子君的,她最初离开大家庭时,发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勇敢呼声。她在与涓生一起筹钱租房同居的时候是有勇气的,但这勇气并不构成其人格根基。独立自由作为现代人格根基,当是不能无端让渡,且不可被轻易摧毁的。这就意味着,当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也好,卖了自己唯一的戒指、耳环与涓生共同租房也好,只是一时之勇,还称不上有根基性。所谓根基,当是把自由独立读成既不能轻易让渡,更切忌放弃的人格命根。当子君主动放弃此命根把自己变成小女人,先前那番激情也就伴着柴米油盐、油鸡、阿随渐趋平淡,直至涓生喊出“我已经不爱你了”,子君又回到老家族的屋檐下,后来便死去,这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子君之死到底应归咎于没钱,还是未必?鲁迅写《伤逝》是把子君的命运,牢牢地与钱拴在一起。特别是当涓生没钱了,子君作为家庭妇女兼全职情人当也身无分文,但她本愿坚持过清贫日子,反倒是听了涓生一句话“我已经不爱你了”,便转眼死了。对此,不得不问:子君到底是为了没钱?还是为了涓生的那句话而死呢?如果涓生的一句话就可以让她死,那么鲁迅想象子君命运所隐含的丰富性,已突破了“娜拉出走”后回家与否根子在是否缺钱——这个很狭隘的社会学预设。即子君是为情而死,但鉴于其人格根基欠独立,故她虽说过“我是属于我的”这惊世之语,但她最后并未坚持“我是属于我的”,仿佛其爱情乃至生命能否延续并不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涓生。鲁迅可能还没警觉他这般写,是否与其演讲时所说“娜拉出走”最终结局仍取决于钱的判断存在矛盾?有此矛盾未必不是好事:这表明作为大作家的鲁迅,在叙事艺术上已突破了作为言论家的鲁迅。与其说是鲁迅精神视域存在矛盾,毋宁说这显示了鲁迅作为小说家,在不经意间也经历了一次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的胜利”。所谓“形象大于思想”意即在此,一个大作家内心所装的财富,要比其思想所强调的更丰富。
  四、《日出》:陈白露对“自由生命的自我剥夺”
  现代文学史著以往对曹禺《日出》中的陈白露形象的分析大抵分两种。一是以王瑶为代表,倚重社会心理角度,认为这个“交际花年青美丽,高傲任性,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却又追求舒适而有刺激的生活,她常常带着嘲讽的笑,玩世不恭而又孤独空虚地生活在悲观和矛盾中”。在“她身上还有一些为一般交际花所没有的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但她“游戏人间”的生活态度决定了她最终只能选择结束生命。12二是以钱理群为代表,心仪人性自由角度,认为陈白露作为“高级交际花,离乡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而且永远地‘卖’给了这大都市里的大旅馆,再也‘回不去’了,不仅是外在的环境不允许,更是‘自己所习惯的种种生活方式’‘桎梏’了自己,她已经‘倦怠’于飞翔了。这是人的自由生命的自我剥夺”13。然未作详尽论证。
  笔者愿接着钱理群往下说。其实陈白露内心一直保留着对过去生活理想的忆念,不论是与方达生的交往,还是与那诗人的浪漫婚恋。尽管她也嫌厌交际花生涯,也直觉她所交往的那些人品行不端,但她又习以为常。于是,问题就产生了:既然混沌现实远不如往昔清纯,为何她不愿回到过去?这就亟须检索其履历,她出身“书香门第,陈小姐;教育,爱华女校的高才生;履历,一阵子的社交明星,几个大慈善游艺会的主办委员”。拐点出现在她“父亲死了,家里更穷了”,她被迫去当电影明星、红舞女之类。14父亲之死,令她跌入困窘,她为何不学着过清贫日子?症结是在她被昔日的光环罩住了,始终走不出来,唯一的路子就是利用青春色相走向大都市。大都市最可能绵延且放大其光环,这就是当交际花。她也为自己能光鲜地活在都市的视野而荣耀,这是她赖以活着的一个理由,更是她生存的意义。陈白露曾心气甚高,而今却去接纳“讨厌的废物”张乔治,去取媚年纪比自己大很多、可以叫“老爸爸”的潘月亭等人。为什么呢?只一个字:钱。钱才让她有光环;没钱,光环消失,她也就该“睡去”了。
  所谓“光环”就是让自己活在公眾艳羡的眼光里,这是陈白露幸福或自我实现的一种定义,也是陈白露性格的内核。光环实则双刃剑:既是维系少女梦幻,敦促她、激励她去拼搏的内驱力;也是她不得不牺牲其尊严与美丽的祭坛。照理说,真正让内心为之陶醉的情爱,应是与自己所爱的人的生命共享。但对身为交际花的陈白露来说,却变成“哪一类的人都欢迎”,只要“有钱自然可以认识我”,因为钱可以延续其光环。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算读懂了陈白露。但方达生读不懂,他不明白为什么他心目中的竹均愿与这群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更不明白钱对陈白露的重要性,所以他才会质问:“你难道不知道金钱一迷了心,人生最可宝贵的爱情,就会像鸟儿似地从窗户飞了么?”也因此,他才会被陈白露拒绝求婚的那番理由所惊吓,“你养得活我么?”“我要人养活我,你难道不明白?我要舒服,你不明白么?我出门要坐汽车,应酬要穿些好衣服,我要玩,我要跳舞,你难道听不明白?”她就这般虚荣然又卑微地活在玩弄与被玩弄之中,既心生疑惑,又如鱼得水,悠哉游哉。既哆嗦,又得瑟。   这样就可理解陈白露为何会说:“你以为这些名誉的人物弄来的钱就名誉么?我这里很有几个场面上的人物,你可以瞧瞧,种种色色:银行家,实业家,做小官的都有。假若你认为他们的职业是名誉的,那我这样弄来的钱要比他们还名誉得多。”名誉有涉道德,而陈白露口中的名誉更沾有资本市场上等价交换的味道。理由是:“我没故意害过人,我没有把人家吃的饭硬抢到自己的碗里。我同他们一样爱钱,想法子弄钱,但我弄来的钱是我牺牲过我最宝贵的东西换来的。我没有费着脑子骗过人,我没有用着方法抢过人,我的生活是别人甘心愿意来维持,因为我牺牲过我自己。我对男人尽过女子最可怜的义务,我享着女人应该享的权利!”15这种平等当是商品市场“等价交换”所定义的平等,与人性—人格尊严所定义的社会平等很不一样。因为人的灵魂、个性乃至肉身自有其尊严,不宜也不该拿到市场上去标价出售。但陈白露没有此人文自觉,她不认为其赚钱方式有何不名誉,甚至她认为人世间还有比她更不名誉的。她为何要用这种似是而非的伦理学支撑自己呢?她内心对其选择的生存(赚钱)方式不无质疑,但若总质疑,其内心就会充满不安。她需寻找理由去冲淡这些质疑,以期让自己相信靠出卖色相弄来的钱并没太不“名誉”,于是,她所谓尽“女子最可怜的义务”享“女人应该享的权利”之说词,也就成了她的生存理由。
  但当她用身体换来的钱去追逐奢华生活时,这生活也在腐蚀她,让她变得颓废奢靡。陈白露出卖色相换来钱,又把钱像流水那样预支出去。因为她需要排场,需要开销,排场越大,开销越大,账单越长,欠账越多。她分明不喜欢潘月亭,但为了钱,她还得跟潘打交道,潘月亭破产,陈白露的资金链断裂,又回不到昔日去,于是就死了。陈白露的死是死于欠费,欠费就意味着排场不能维系,交际花光环不能持续,她活着的内驱力也就没了。她只活在自己的光环里,不管这光环的背后有多龌龊、多心酸。
  但这一切又都是她自找的,没有谁逼她非当交际花不可。那么,她的“自由”内涵是什么?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谈到陈白露的悲剧是在于“人的自由生命的自我剥夺”,此“自由生命”的自由又是什么?是自我选择,自我负责吗?因为最后死去确是她选择的结果。有必要再反刍,陈白露有过的昔日是否也含有某种自由的因子?比如她与方达生的青梅竹马,又如她与年青诗人梦幻般短暂的婚恋等。一般来说,自由是指个体生命状态的正当满足,不受外界的无端束缚,是人性、人格尊严。尊严首先是指个体生命不能屈辱地被强制性的外界意志所驱使,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所以,自由的内涵总是与人的生存、人格、人性的尊严联在一起。从这角度看,陈白露的内心未必没有尊严,但这尊严感后来都被光环吃掉了。在光环辉映之际,她不时也痛感自己的尊严的缺失或让渡,所以她又会对自己的日常生存有倦怠、有讥刺。不仅是对占有自己青春的嫖客有讥刺,对自己也含讥刺甚至质疑,否则就不会暗暗流泪。但其身心又被那颓废弄得不能自拔,终究回不去。其结果,她残存的生命自由就这么被自己耗散了。
  当然不宜不讲大环境(社会制度、都市风气等)。但若只讲大环境,滞留于现实、社会、制度批判,也就不免搁浅了对陈白露性格作深度剖析。陈白露出卖色相未必纯属现实逼迫,但更重要的仍是自我诱迫,最后逼得她走向一条不可再飞翔的绝路。“人的自由生命的自我剥夺”是人性批判,是对陈白露的人性堕落的批判。所以,这样的陈白露怎么可能再跟方达生走呢?怎么能再回到年轻时与诗人每天早上去看日出呢?
  由此再回到易卜生的《海上夫人》。“海上夫人”艾梨达只有泡在海水中,她的心才宁静。但当她听说走后一切都要自我负责时,她退却了,宁愿待在家里。这意味着人身自由,从来不是免费的午餐。娜拉有权选择不当其丈夫的傀儡,但她还须学会承担不当傀儡所引发的压力。子君喊出“我是我自己的”豪言壯语,但她并没准备好如何承受豪言壮语后的自我担当,故涓生一句“我不爱你了”,她便死了。陈白露不是一点没想过自我担当,但她不愿去承担没有光环的生活,她是宁愿为这虚荣的光环而让渡自由、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陈白露也就几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中国版《海上夫人》。
  五、“逃避自由”之存在论重估
  现在总算可对中外叙事在“娜拉出走”一案的价值变奏作一结论了。这就亟须回到源头,省思易卜生为何演绎人类“逃避自由”。易卜生为此写了两部戏,这与其说是用文学叙事来回应,毋宁说他更愿在舞台上做一个思想家。正因为他有此哲理高度,所以其戏剧叙事就不含混。艾梨达一直心心念念要与海那边的人出走,但在得到其丈夫的允诺后却不走了,重点就在于怕自己“负责任”。这用弗洛姆的话来说,只要“个人不是那个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没有意识到个人行动的可能性和责任,他就用不着害怕”,但“一旦成为一个个人,他就形只影单,只能独自面对世界各方面的危险和强大压力”。当他无法继续承受“‘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带来的负担”,他就“必须全力逃避自由”16。正因为艾梨达不敢承担自由带来的任何不确定性,故放弃自由也就成为她的“无可选择”之选择。与鲁迅《伤逝》相比,曹禺《日出》无疑是能接近易卜生的哲学心跳的艺术家。但为什么在面对陈白露“逃避自由”一案,不论曹禺怎么写,其整个剧本的力量总不像易卜生那般清冽透彻呢?这大概就是一个世界级文豪,与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的距离。易卜生是戏剧家,同时也是对人类命运有终极关怀的思想家,正如他所言,诗人的使命是“唤醒尽可能多的人去实现自由独立的人格”17。故他去写戏,就有能耐让其思想去驾驭叙事。一个文学家的叙事,如果是好作品,可能也蕴含哲理,但其哲理很难强大到去驱动整个叙事。这在客观上,是为文学学术腾出地盘,即让学者(批评家)去说出作家很想说、然最终仍未说透的话。当笔者这样去洞察陈白露形象所蕴含的“逃避自由”之深意时,严格地说,是站在易卜生的文化哲学即存在论立场来重估曹禺《日出》的。
  【注释】
  ①以上引文参见[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易卜生戏剧集》(第2卷),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49、79、80、81、83、87、86页。
  ②[挪威]易卜生:《在挪威妇女权益保护协会一个宴会上的讲话》,载《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第385页。
  ③[挪威]易卜生:《致乔治·勃兰兑斯》,载《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第113页。
  ④[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载《易卜生戏剧集》(第2卷),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87页。
  ⑤⑥⑦⑨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易卜生号”)1918年6月15日。
  ⑧⑩[挪威]易卜生:《海上夫人》,载《易卜生戏剧集》(第3卷),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97、3页。
  11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载《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第166、170、165-166页。
  12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317页。
  1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17页。
  1415曹禺:《日出》,载《曹禺戏剧全集》(1),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229、226、225、230、229、230页。
  16[美]艾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第19、89页。
  17[挪威]易卜生:《致比昴斯腾·比昂松》,载《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第182页。
  [尹传兰,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名人(浙籍)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元寶山小青山寨(中国画)
期刊
某种意义上,对林那北的任何一种解读都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当我们阅读林那北的小说时,我们会想到那个叫北北的作家,而当我们把林那北看成是小说家的时候,林那北其实又是一个博物学家,她对物的隐晦或隐秘的含义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以至于当我们认为理解了林那北时,其实是南辕北辙。这不仅仅是因为林那北有着多重身份——小说家、散文家、童话作家等——她常在多重身份间游移,还是因为林那北的作品具有一种深重的反讽性:在她
期刊
梁平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言论都向世人宣告,“现实主义”的标签已如胎记附着于身体一般与他诗人身份的不可分割。梁平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诗歌写作,21世纪初他所创作的一系列长诗则确定了他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坐标。《重庆书》《三星堆之门》《三十年河东》《汶川故事》等缔造了中国当代长诗的辉煌纪录,彰显了他以诗介入现实的能力和魄力。2020年4月出版的《时间笔记》向我们展示了作为
期刊
在《为什么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文艺报》2020年11月6日,以下称“前文”)一文中,笔者提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必须是新动力机制的发生地,“因为只有新动力机制产生的内在影响力,才能推动这一新媒介文学高速成长20余年,形成自成一体的生产机制、社区文化、文学样态、评价标准”。由此,确定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是开启了论坛模式的金庸客栈。这个观点被欧阳友权概括为“论坛起源说”(《哪里才是中
期刊
2021年4—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广西彩调剧《刘三姐》及《新刘三姐》都入选了展演名单,这既是广西地方剧种彩调剧的辉煌,也是广西刘三姐文化历久彌新的体现。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老艺术家黄婉秋回信,高度赞赏广西“刘三姐歌谣”的魅力,勉励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应该说
期刊
主持人的话: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史上,“当代文学”无疑是后起之秀,虽有莫言、阎连科、麦家、刘慈欣等风格各异的作家在国际文学奖项和书展中大放异彩,但纵观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存在感、影响力乃至实打实的销售量,则不得不承认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比于更富声名的“古代文学”或“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显然意味着更多的变数。就时间范畴而言,其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期刊
在当代作家中,王蒙虽然长短小说兼善,但他却以短篇小说著名,这不仅是因为他20世纪50年代即以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得名,尤其是他在80年代复出后,更是以短篇小说而再著新声,从《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及其后的《坚硬的稀粥》等,或以意识流的手法独领风骚,或以他早就擅长的政治讽喻独出机杼,因而受人瞩目。而他的短篇小说的确精彩纷呈,意气纵横,以其夫子自道,即所谓融“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
期刊
在路遥研究中,有关田晓霞的评论实在寥寥可数①。不过,有些意见很值得重视。邓万鹏指出,田晓霞受惠于家庭高起点,丝毫不在意自己的门第。她在读中学时就感觉,没一个男生像孙少平那样跟她在广度和深度上交流思想。若干年后,当她以记者身份探访大牙湾煤矿,“实际上她是探訪了她的这个‘掏炭的男人’”。孙少平的精神力量所以在读者面前充分呈现,与晓霞这个非凡女子有极大的关系②。丁红梅、王圣认为,“在他们的爱情中,没有世
期刊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当代文学中出现了“文化寻根”热。在传统文化复兴情势的促动下,中国本土意识、民族意识在新世纪文学中进一步深化。从“商州”系列、《浮躁》到《废都》《高老庄》,再到《秦腔》《老生》《山本》,贾平凹一以贯之地通过他的小说显示了鲜明的传统文化诉求,呈现了发掘民族传统思想底蕴和美学精神的完整脉络。作为延续这一脉络的最新美学实践,《暂坐》在处理当代都市生活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展现
期刊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前提是有人存盘。然而,网络空间里的资料,却正在因为各种原因而大量消失。网络媒介使讯息更迭的频率大大加速了。因此,挖掘整理网络文学史料的工作,忽然之间变得十分迫切。如果我们不尽快地把早期的一手材料尽可能全面地保留下来,不但未来网络文学史的写作将失去很多丰富性和可能性,甚至会影响我们的大势判断,中国网络文学从哪里来,未来可能到哪里去?  一般而言,文学史都是建立在文学史料基础上的,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