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luck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黄涟微李雪梅
  □参与者:王露田战燕熊婷张琪熊琳
   李琳周国华魏燕姚辉辉
  
  主持人:我们常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精心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只要我们随时做好充分准备,精彩生成才会“不期而至”,带给我们生机勃勃的课堂。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却难以把握。当一厢情愿、面面俱到的预设遭遇众生活跃、千变万化的生成时,教师或置之不理,或敷衍塞责,如何处理好这一对永恒的矛盾,使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呢?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各抒己见。
  
  研读教材是精彩生成的关键
  
  王露:精彩的生成并非“灵光乍现”,更多的是源于教师课前精心预设,源于教师与文本深层的对话。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长相思》一课的教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堂上,王老师通过“作者身在何处、作者心在哪里”两个预设的话题引发学生感悟思考,通过想象,说“征途”的情景与画面,写“故园”的美丽与温馨,从而又生成新的问题:“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一堂课里,学生在一次次的精彩生成中感知《长相思》的情感与精神。然而,这一切的生成绝非偶然。王老师曾在他的《〈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中说到,为完成对《长相思》的文本细读,他像骆驼一般,积攒下一万多评鉴《长相思》的文字,用半个月时间将36字的词读成了显性的1493字的自我感悟、自我鉴赏。我摘录《长相思》文本细读的只言片语:“上片着力写一‘身’字,一程一程者,身之形迹也;下片着力写一‘心’字,一更一更者,心之浪迹也。”“‘故园’为全词之枢纽,故园在此是一种生活场景,更是一种精神意象。”联系学生课堂的生成,不难发现,教师的文本细读与学生的生成有着多密切的联系。
  
  预设学生是精彩生成的保证
  
  田战燕:预设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待问题,对自己所教的学生在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预设,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成。在这个问题上我曾经有过教训。记得有一次我听完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有感于王老师感人至深的课堂语言,于是,在自己教学《掌声》时,也精心设计了很多精彩的引读导语,我满怀深情地引读着:“英子不愿意让人看见她一摇一摆走路的姿势,所以她——”……教师可谓声情并茂,可学生却反应平淡,不为之所动,朗读根本不到位,我非常扫兴。课后反思,我觉得造成冷场的原因是自己对学生的预设不准确,王老师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语言的捕捉,对情感的体会是敏锐的,而我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教师预设教学时,不仅要用语言去激发他们的情感,还要注意联系生活,找到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面对当时的情况,如果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就是那个残疾的孩子英子,你这时会想些什么?”这样的换位思考更能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内心痛苦,拉近与文中人物的距离。
  主持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预设时要考虑弹性灵活的成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预设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思维得到发散,课堂才会生动精彩。
  
  预设与生成是统一体
  
  熊婷:我觉得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以《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感受伯牙与子期的知音之情时,我按预设创设情境,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和学生一起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品读,我也不时以“美哉”和“壮哉”这样的文言语词对学生的感悟进行鼓励与评价。当我再一次请一位学生发言时,他没有像前几位同学一样说画面、读句子,却说:“老师,我能用自己的语言赞一赞吗?”自己的语言?我心里一动,但并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而禁锢在自己的预设环节中,于是,我们听到了他精彩的发言:“壮哉,浩浩之势犹如黄河!”惊喜之余,我抓住了这个闪光的生成,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伟哉,巍巍兮若泰山!”“妙哉,滚滚兮若江河!”“美哉,滔滔兮若长江”……如果没有课前确定用文言教文言这一教学理念,没有教师创设的情境,没有精心设计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就不会有课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之下的这一精彩生成。因此我觉得,预设与生成其实是辩证统一的。
  张琪(东湖区教研中心)听完课,常听教师在那里抱怨:“糟了,我忘说了这句话!” “唉,多好的一个环节紧张得给忘了。”课已结束,可教师的“心”还始终在“预设”的“怎样教”中纠缠。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它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美。如教学《四季》一课,本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精心预设调查活动,设计看似不经意,却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牢牢吸引着学生。教师提问:“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以及理由,在交流互动中,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既巩固了新知,又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运用中建构了新的知识体系,在真情交流中共享了思维碰撞出的“生成资源”,实现了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也在真实情境中得到发展。
  主持人: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亦如此,一节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只有教师准确深入解读教材,事先预设好教学目标和过程,对学生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制定相关的策略,才能在课堂上准确把握。但是课堂教学是个多元共生、充满互动变化的空间,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呢?
  
  要据情选择
  
  熊琳:的确,课前既要细读文本,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多维预设。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从多维预设中灵活加以选择,机智生成动态有效的课堂。如在教《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设计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状,连忙热情出来迎接。两人可能会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同学们想一想并写出来。我观察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不会写;有的学生马上“啊”的叫起来,很不情愿写;还有的同桌小声地边对话边写。他们的这些表现让我立即在“写”与“演”这两种预设中选择了“演”,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在小组表演中,我发现一些平时不爱发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丑小鸭”们也积极参与了表演,在教师的赞赏中学生演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此后我再组织学生写对话,他们就觉得容易多了,有话可写了,个个表情丰富地写着 “负荆请罪”的情景。看来,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教师要实现教材文本的超越,课堂效果的超越,就必须在精心预设中根据需要选择,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要随机应变
  
  李琳:生成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感悟,是相对多变的。教师应善于倾听,不断捕捉、判断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机应变进行重组,并将它们合理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我在上口语交际《小白兔运南瓜》时,以预设话题“聪明的小朋友,请你帮小白免想想办法吧”来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当有一个学生直接说到了“把南瓜竖起来滚回家”这个我预设的最佳方案时,却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反对了:“我觉得不行,那样会把南瓜碰破皮的!”他讲了以前看过的“小熊买瓜”的故事作为例证。此时,我灵机一动,利用他的这一发言,让学生比较西瓜与南瓜的不同,引发学生新一轮的讨论,到底怎样的才是最好的办法,从而达成最终共识:做任何事都应尽可能考虑周全,并根据不同情况来选择最合理的解决办法。正是由于这位同学的意外发言,才使这一堂原本中规中矩的课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我也由此认识到: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应允许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合理引导,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使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周国华:我与李老师有同感,随机应变处理突发问题生成精彩。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非预设性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结果往往具有两极性:尴尬和精彩。一位教师上“圆的面积”的练习课,他利用小黑板抄了一些题目供学生训练,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某市欲建花园城市,要在广场建一圆形花坛,已知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位教师一时疏忽,漏抄了“圆形”两字,结果有几个细心的学生发现了,向教师提出了疑问。这位教师停顿了一下,没有简单地把题目改过来了事,而是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你们希望把花坛建成什么样子呢?”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构思出了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一堂本来平凡无奇的课却由一点失误而精彩生动起来。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回答可能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有的教师或担心让自己下不了台,或担心节外生枝影响教学进程,于是不希望“非预设性生成”出现,一旦出现也采取漠视或回避的态度。这样虽避免了尴尬,减少了麻烦,但是也少了许多的精彩。我觉得应该鼓励这种“非预设性生成”,只要我们处理得当、准确引导,“非预设性生成”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不但能给人以始料未及的体验,更能超越预定的学习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主持人:面对由各种情形引发的非预设性生成,教师运用教学智慧,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找到促进“生成”的最佳结合点,让生成在生生互动中不断升华,使课堂成为一种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才得以尽显她的靓丽风采。
  
  要顺学而导
  
  魏燕:“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时下有的课堂为“生成”而“生成”,于是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局面有之,优生独秀、众生陪衬的局面亦有之,这显然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面对“预设”“生成”——课堂教学的两翼,我们准备好了吗?我曾经有幸聆听数学名家华应龙教授执教的“圆的认识”,他在课中所体现的“精心预设,驾驭生成”的功力令我感受很深。在引导学生探究出圆的特点之后,教师提问:“宝物距小明左脚3米,小明在以他左脚为中心、3米为半径的地面圆周处一定能寻到宝吗?”此言一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但有的学生认为“不一定,有可能在距他左脚3米处的树上”,还有的认为“不一定,有可能在距他左脚3米处的地底下”。面对各种争议,有些学生面露愕然之色。此时,教师敏锐地抓住“不一定”这个生成信息,面对优生的猜想和其他学生的愕然,不是无谓地说教,而是顺势而导,采用直观感受的策略,出示“西瓜图”动态展示“不一定”的情况,所有学生恍然大悟。接着教师又将这一生成信息延伸放大,巧妙地小结,藉此打开了所有学生思维的闸门,他们的视野从圆形这一平面图形扩展到球形这一立体图形,直观感受到它们的共性与个性,也体悟到了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生成的资源滋润整个课堂。
  姚辉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当我们的预设遭遇突如其来的生成时,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顺学而导,生成课堂精彩。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自主讨论有什么办法能求出红领巾的面积。学生非常积极,有的说画方格数,有的打算用割拼法,有的打算折叠后用方块纸量。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了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后,提示学生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进行探索,本意是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再据此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可是有几位学生不是采用拼的方法,而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由此更快推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很惊讶,顺着这一思路引导大家探讨:“这样行吗?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这样做还存在什么问题?”经过讨论,最后顺利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后作业反映学生掌握得很好。
  主持人:听课教师常会把赞美送给精心设计课例的教师,而课堂上那情不自禁的掌声,却往往是由生成而引发的。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我想名师成功的“三心”之道值得我们认真践行,即用心钻研、挖掘教材,拓宽预设的可能性;悉心听取学生的心声,调整预设,巧对生成;静心反思,回顾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们面对生成的底气,使“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除注明者外,本文主持人、参与者单位均为江西省南昌市邮政路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其他文献
我有幸读到了由江西省教研室和教科所组织编写的江西省地方课程通用教材。这套贯穿义务教育全学段的教材(共9册),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用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新颖的编排方式来打造,是对江西省中小学生进行主题教育、省情教育和现代公民必备素养教育的优质课程资源。  仔细阅读这套教材,感到编者在处理以下两对关系上有独到之处。  第一,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关系。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国家教育部一再倡导为了保障和促进课
期刊
“文本解读个性化”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命题,自然也成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化追求。作为理应坚守的一种观念,理应秉持的一种策略,理应追寻的一种境界,“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基于生命、始于生命。但更重要的是为了生命、发展生命、润泽生命。放眼“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理想课堂。它必将是师生生命自由、惬意、盎然生长的沃野。师生将在这里智慧相长、情趣共享、发展双赢。然而,关注现实,我们总能在“文本解读个
期刊
江西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已经过七年的实践探索,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也于去年秋季全面启动。  新课程实验开展以来,全省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这项既艰巨又复杂的改革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的发展,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广大教师从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课程观,才能充分适应新课程教学工作。  
期刊
课堂开放了,教师如何调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做什么?教师如何机智应对课堂生成等,这些问题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透过当前课堂表面的“热闹”,我们看到了不当开放的“低效”。它不能不让每一位教师深思:开放课堂,应如何巧妙设计与机智调控?  首先,“开放的问题”要有“限度”。  开放的课堂,离不开开放的问题。开放的问题,除了具有开放性、挑战性之外,更需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一些
期刊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因此,在评课时应从重点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学情,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作为评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评课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以下几种状态。  1.学生的情绪状态。观察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能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对学习能否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是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些教师上课
期刊
吉安,是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光辉的庐陵文化:“白鹭洲书院”屹立在赣江夹流中的白鹭洲上,造就了江万里、文天祥、刘辰翁等历史名人:吉安,也是“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是星火燎原的革命圣地,浸润着光荣的革命史实。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吉师附小1与白鹭洲书院隔江相望,学校创办于1918年。在吉师附小人的心目中,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光荣革命历史只是定格的记忆,它的真正含义是对当代人的鞭策和激励。续写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片段】  师生共同整理好口诀表后,教师指着黑板上编制的口诀进行教学。  师:(指着黑板上编制的口诀)下面,我指哪个就读哪个口诀。  (教师任意指口诀,学生朗读)  师:好,下面自己念,一分钟,念熟了!  (学生自由读口诀)  师:停,口诀终究不能写在黑板上的,应该写在哪儿呢?  生:书上。(有学生笑了起来)  生:不对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的习作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述个人的独特感觉。我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科学性。为了帮助大家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些要求,特别是使低年级学生乐于习作,我想根据学习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及其弟子阿尼,列昂捷夫学术观点的体会,提出下述三项激发低年级学生习作动机的策略。    一、作文训练必须从写
期刊
记者采访南昌市青山湖区教研室主任刘小兵时,他说:“要培养学生数学转化思想,改变学生思维的一个方法,影响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使学生受益终身。”刘小兵要教给学生转化的思想,自己更是一位转化思想的践行者,他所做的许许多多工作都是在需要转化的两端架设桥梁。课堂拼搏:在“学会”与“会教”之间架桥  刘小兵1982年从南昌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唐山镇南镇小学教数学,从此与数学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初为人师。他下决心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片段一】再现情景,激活表达欲望  师:从小到大,我们沐浴过多少爱呢?数不清。你对一直疼爱、呵护你的爸爸妈妈表达过爱吗?昨天,我让你们回家做一件事情,想想爸爸妈妈有多爱你,看着爸爸妈妈的眼睛,认真地对他们说声“我爱你”。说了吗?你有什么感受,他们有什么反应?  生1:我勇敢地对爸爸说……  师:勇敢之前呢?小脑瓜里想些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