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黄涟微李雪梅
□参与者:王露田战燕熊婷张琪熊琳
李琳周国华魏燕姚辉辉
主持人:我们常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精心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只要我们随时做好充分准备,精彩生成才会“不期而至”,带给我们生机勃勃的课堂。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却难以把握。当一厢情愿、面面俱到的预设遭遇众生活跃、千变万化的生成时,教师或置之不理,或敷衍塞责,如何处理好这一对永恒的矛盾,使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呢?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各抒己见。
研读教材是精彩生成的关键
王露:精彩的生成并非“灵光乍现”,更多的是源于教师课前精心预设,源于教师与文本深层的对话。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长相思》一课的教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堂上,王老师通过“作者身在何处、作者心在哪里”两个预设的话题引发学生感悟思考,通过想象,说“征途”的情景与画面,写“故园”的美丽与温馨,从而又生成新的问题:“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一堂课里,学生在一次次的精彩生成中感知《长相思》的情感与精神。然而,这一切的生成绝非偶然。王老师曾在他的《〈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中说到,为完成对《长相思》的文本细读,他像骆驼一般,积攒下一万多评鉴《长相思》的文字,用半个月时间将36字的词读成了显性的1493字的自我感悟、自我鉴赏。我摘录《长相思》文本细读的只言片语:“上片着力写一‘身’字,一程一程者,身之形迹也;下片着力写一‘心’字,一更一更者,心之浪迹也。”“‘故园’为全词之枢纽,故园在此是一种生活场景,更是一种精神意象。”联系学生课堂的生成,不难发现,教师的文本细读与学生的生成有着多密切的联系。
预设学生是精彩生成的保证
田战燕:预设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待问题,对自己所教的学生在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预设,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成。在这个问题上我曾经有过教训。记得有一次我听完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有感于王老师感人至深的课堂语言,于是,在自己教学《掌声》时,也精心设计了很多精彩的引读导语,我满怀深情地引读着:“英子不愿意让人看见她一摇一摆走路的姿势,所以她——”……教师可谓声情并茂,可学生却反应平淡,不为之所动,朗读根本不到位,我非常扫兴。课后反思,我觉得造成冷场的原因是自己对学生的预设不准确,王老师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语言的捕捉,对情感的体会是敏锐的,而我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教师预设教学时,不仅要用语言去激发他们的情感,还要注意联系生活,找到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面对当时的情况,如果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就是那个残疾的孩子英子,你这时会想些什么?”这样的换位思考更能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内心痛苦,拉近与文中人物的距离。
主持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预设时要考虑弹性灵活的成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预设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思维得到发散,课堂才会生动精彩。
预设与生成是统一体
熊婷:我觉得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以《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感受伯牙与子期的知音之情时,我按预设创设情境,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和学生一起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品读,我也不时以“美哉”和“壮哉”这样的文言语词对学生的感悟进行鼓励与评价。当我再一次请一位学生发言时,他没有像前几位同学一样说画面、读句子,却说:“老师,我能用自己的语言赞一赞吗?”自己的语言?我心里一动,但并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而禁锢在自己的预设环节中,于是,我们听到了他精彩的发言:“壮哉,浩浩之势犹如黄河!”惊喜之余,我抓住了这个闪光的生成,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伟哉,巍巍兮若泰山!”“妙哉,滚滚兮若江河!”“美哉,滔滔兮若长江”……如果没有课前确定用文言教文言这一教学理念,没有教师创设的情境,没有精心设计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就不会有课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之下的这一精彩生成。因此我觉得,预设与生成其实是辩证统一的。
张琪(东湖区教研中心)听完课,常听教师在那里抱怨:“糟了,我忘说了这句话!” “唉,多好的一个环节紧张得给忘了。”课已结束,可教师的“心”还始终在“预设”的“怎样教”中纠缠。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它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美。如教学《四季》一课,本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精心预设调查活动,设计看似不经意,却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牢牢吸引着学生。教师提问:“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以及理由,在交流互动中,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既巩固了新知,又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运用中建构了新的知识体系,在真情交流中共享了思维碰撞出的“生成资源”,实现了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也在真实情境中得到发展。
主持人: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亦如此,一节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只有教师准确深入解读教材,事先预设好教学目标和过程,对学生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制定相关的策略,才能在课堂上准确把握。但是课堂教学是个多元共生、充满互动变化的空间,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呢?
要据情选择
熊琳:的确,课前既要细读文本,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多维预设。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从多维预设中灵活加以选择,机智生成动态有效的课堂。如在教《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设计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状,连忙热情出来迎接。两人可能会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同学们想一想并写出来。我观察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不会写;有的学生马上“啊”的叫起来,很不情愿写;还有的同桌小声地边对话边写。他们的这些表现让我立即在“写”与“演”这两种预设中选择了“演”,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在小组表演中,我发现一些平时不爱发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丑小鸭”们也积极参与了表演,在教师的赞赏中学生演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此后我再组织学生写对话,他们就觉得容易多了,有话可写了,个个表情丰富地写着 “负荆请罪”的情景。看来,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教师要实现教材文本的超越,课堂效果的超越,就必须在精心预设中根据需要选择,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要随机应变
李琳:生成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感悟,是相对多变的。教师应善于倾听,不断捕捉、判断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机应变进行重组,并将它们合理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我在上口语交际《小白兔运南瓜》时,以预设话题“聪明的小朋友,请你帮小白免想想办法吧”来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当有一个学生直接说到了“把南瓜竖起来滚回家”这个我预设的最佳方案时,却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反对了:“我觉得不行,那样会把南瓜碰破皮的!”他讲了以前看过的“小熊买瓜”的故事作为例证。此时,我灵机一动,利用他的这一发言,让学生比较西瓜与南瓜的不同,引发学生新一轮的讨论,到底怎样的才是最好的办法,从而达成最终共识:做任何事都应尽可能考虑周全,并根据不同情况来选择最合理的解决办法。正是由于这位同学的意外发言,才使这一堂原本中规中矩的课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我也由此认识到: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应允许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合理引导,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使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周国华:我与李老师有同感,随机应变处理突发问题生成精彩。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非预设性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结果往往具有两极性:尴尬和精彩。一位教师上“圆的面积”的练习课,他利用小黑板抄了一些题目供学生训练,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某市欲建花园城市,要在广场建一圆形花坛,已知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位教师一时疏忽,漏抄了“圆形”两字,结果有几个细心的学生发现了,向教师提出了疑问。这位教师停顿了一下,没有简单地把题目改过来了事,而是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你们希望把花坛建成什么样子呢?”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构思出了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一堂本来平凡无奇的课却由一点失误而精彩生动起来。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回答可能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有的教师或担心让自己下不了台,或担心节外生枝影响教学进程,于是不希望“非预设性生成”出现,一旦出现也采取漠视或回避的态度。这样虽避免了尴尬,减少了麻烦,但是也少了许多的精彩。我觉得应该鼓励这种“非预设性生成”,只要我们处理得当、准确引导,“非预设性生成”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不但能给人以始料未及的体验,更能超越预定的学习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主持人:面对由各种情形引发的非预设性生成,教师运用教学智慧,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找到促进“生成”的最佳结合点,让生成在生生互动中不断升华,使课堂成为一种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才得以尽显她的靓丽风采。
要顺学而导
魏燕:“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时下有的课堂为“生成”而“生成”,于是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局面有之,优生独秀、众生陪衬的局面亦有之,这显然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面对“预设”“生成”——课堂教学的两翼,我们准备好了吗?我曾经有幸聆听数学名家华应龙教授执教的“圆的认识”,他在课中所体现的“精心预设,驾驭生成”的功力令我感受很深。在引导学生探究出圆的特点之后,教师提问:“宝物距小明左脚3米,小明在以他左脚为中心、3米为半径的地面圆周处一定能寻到宝吗?”此言一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但有的学生认为“不一定,有可能在距他左脚3米处的树上”,还有的认为“不一定,有可能在距他左脚3米处的地底下”。面对各种争议,有些学生面露愕然之色。此时,教师敏锐地抓住“不一定”这个生成信息,面对优生的猜想和其他学生的愕然,不是无谓地说教,而是顺势而导,采用直观感受的策略,出示“西瓜图”动态展示“不一定”的情况,所有学生恍然大悟。接着教师又将这一生成信息延伸放大,巧妙地小结,藉此打开了所有学生思维的闸门,他们的视野从圆形这一平面图形扩展到球形这一立体图形,直观感受到它们的共性与个性,也体悟到了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生成的资源滋润整个课堂。
姚辉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当我们的预设遭遇突如其来的生成时,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顺学而导,生成课堂精彩。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自主讨论有什么办法能求出红领巾的面积。学生非常积极,有的说画方格数,有的打算用割拼法,有的打算折叠后用方块纸量。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了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后,提示学生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进行探索,本意是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再据此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可是有几位学生不是采用拼的方法,而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由此更快推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很惊讶,顺着这一思路引导大家探讨:“这样行吗?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这样做还存在什么问题?”经过讨论,最后顺利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后作业反映学生掌握得很好。
主持人:听课教师常会把赞美送给精心设计课例的教师,而课堂上那情不自禁的掌声,却往往是由生成而引发的。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我想名师成功的“三心”之道值得我们认真践行,即用心钻研、挖掘教材,拓宽预设的可能性;悉心听取学生的心声,调整预设,巧对生成;静心反思,回顾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们面对生成的底气,使“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除注明者外,本文主持人、参与者单位均为江西省南昌市邮政路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参与者:王露田战燕熊婷张琪熊琳
李琳周国华魏燕姚辉辉
主持人:我们常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精心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只要我们随时做好充分准备,精彩生成才会“不期而至”,带给我们生机勃勃的课堂。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却难以把握。当一厢情愿、面面俱到的预设遭遇众生活跃、千变万化的生成时,教师或置之不理,或敷衍塞责,如何处理好这一对永恒的矛盾,使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呢?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各抒己见。
研读教材是精彩生成的关键
王露:精彩的生成并非“灵光乍现”,更多的是源于教师课前精心预设,源于教师与文本深层的对话。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长相思》一课的教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堂上,王老师通过“作者身在何处、作者心在哪里”两个预设的话题引发学生感悟思考,通过想象,说“征途”的情景与画面,写“故园”的美丽与温馨,从而又生成新的问题:“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一堂课里,学生在一次次的精彩生成中感知《长相思》的情感与精神。然而,这一切的生成绝非偶然。王老师曾在他的《〈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中说到,为完成对《长相思》的文本细读,他像骆驼一般,积攒下一万多评鉴《长相思》的文字,用半个月时间将36字的词读成了显性的1493字的自我感悟、自我鉴赏。我摘录《长相思》文本细读的只言片语:“上片着力写一‘身’字,一程一程者,身之形迹也;下片着力写一‘心’字,一更一更者,心之浪迹也。”“‘故园’为全词之枢纽,故园在此是一种生活场景,更是一种精神意象。”联系学生课堂的生成,不难发现,教师的文本细读与学生的生成有着多密切的联系。
预设学生是精彩生成的保证
田战燕:预设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待问题,对自己所教的学生在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预设,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成。在这个问题上我曾经有过教训。记得有一次我听完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有感于王老师感人至深的课堂语言,于是,在自己教学《掌声》时,也精心设计了很多精彩的引读导语,我满怀深情地引读着:“英子不愿意让人看见她一摇一摆走路的姿势,所以她——”……教师可谓声情并茂,可学生却反应平淡,不为之所动,朗读根本不到位,我非常扫兴。课后反思,我觉得造成冷场的原因是自己对学生的预设不准确,王老师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语言的捕捉,对情感的体会是敏锐的,而我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教师预设教学时,不仅要用语言去激发他们的情感,还要注意联系生活,找到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面对当时的情况,如果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就是那个残疾的孩子英子,你这时会想些什么?”这样的换位思考更能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内心痛苦,拉近与文中人物的距离。
主持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预设时要考虑弹性灵活的成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预设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思维得到发散,课堂才会生动精彩。
预设与生成是统一体
熊婷:我觉得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以《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感受伯牙与子期的知音之情时,我按预设创设情境,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和学生一起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品读,我也不时以“美哉”和“壮哉”这样的文言语词对学生的感悟进行鼓励与评价。当我再一次请一位学生发言时,他没有像前几位同学一样说画面、读句子,却说:“老师,我能用自己的语言赞一赞吗?”自己的语言?我心里一动,但并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而禁锢在自己的预设环节中,于是,我们听到了他精彩的发言:“壮哉,浩浩之势犹如黄河!”惊喜之余,我抓住了这个闪光的生成,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伟哉,巍巍兮若泰山!”“妙哉,滚滚兮若江河!”“美哉,滔滔兮若长江”……如果没有课前确定用文言教文言这一教学理念,没有教师创设的情境,没有精心设计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就不会有课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之下的这一精彩生成。因此我觉得,预设与生成其实是辩证统一的。
张琪(东湖区教研中心)听完课,常听教师在那里抱怨:“糟了,我忘说了这句话!” “唉,多好的一个环节紧张得给忘了。”课已结束,可教师的“心”还始终在“预设”的“怎样教”中纠缠。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它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美。如教学《四季》一课,本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精心预设调查活动,设计看似不经意,却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牢牢吸引着学生。教师提问:“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以及理由,在交流互动中,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既巩固了新知,又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运用中建构了新的知识体系,在真情交流中共享了思维碰撞出的“生成资源”,实现了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也在真实情境中得到发展。
主持人: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亦如此,一节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只有教师准确深入解读教材,事先预设好教学目标和过程,对学生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制定相关的策略,才能在课堂上准确把握。但是课堂教学是个多元共生、充满互动变化的空间,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呢?
要据情选择
熊琳:的确,课前既要细读文本,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多维预设。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从多维预设中灵活加以选择,机智生成动态有效的课堂。如在教《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设计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状,连忙热情出来迎接。两人可能会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同学们想一想并写出来。我观察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不会写;有的学生马上“啊”的叫起来,很不情愿写;还有的同桌小声地边对话边写。他们的这些表现让我立即在“写”与“演”这两种预设中选择了“演”,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在小组表演中,我发现一些平时不爱发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丑小鸭”们也积极参与了表演,在教师的赞赏中学生演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此后我再组织学生写对话,他们就觉得容易多了,有话可写了,个个表情丰富地写着 “负荆请罪”的情景。看来,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教师要实现教材文本的超越,课堂效果的超越,就必须在精心预设中根据需要选择,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要随机应变
李琳:生成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感悟,是相对多变的。教师应善于倾听,不断捕捉、判断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机应变进行重组,并将它们合理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我在上口语交际《小白兔运南瓜》时,以预设话题“聪明的小朋友,请你帮小白免想想办法吧”来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当有一个学生直接说到了“把南瓜竖起来滚回家”这个我预设的最佳方案时,却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反对了:“我觉得不行,那样会把南瓜碰破皮的!”他讲了以前看过的“小熊买瓜”的故事作为例证。此时,我灵机一动,利用他的这一发言,让学生比较西瓜与南瓜的不同,引发学生新一轮的讨论,到底怎样的才是最好的办法,从而达成最终共识:做任何事都应尽可能考虑周全,并根据不同情况来选择最合理的解决办法。正是由于这位同学的意外发言,才使这一堂原本中规中矩的课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我也由此认识到: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应允许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合理引导,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使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周国华:我与李老师有同感,随机应变处理突发问题生成精彩。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非预设性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结果往往具有两极性:尴尬和精彩。一位教师上“圆的面积”的练习课,他利用小黑板抄了一些题目供学生训练,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某市欲建花园城市,要在广场建一圆形花坛,已知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位教师一时疏忽,漏抄了“圆形”两字,结果有几个细心的学生发现了,向教师提出了疑问。这位教师停顿了一下,没有简单地把题目改过来了事,而是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你们希望把花坛建成什么样子呢?”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构思出了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一堂本来平凡无奇的课却由一点失误而精彩生动起来。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回答可能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有的教师或担心让自己下不了台,或担心节外生枝影响教学进程,于是不希望“非预设性生成”出现,一旦出现也采取漠视或回避的态度。这样虽避免了尴尬,减少了麻烦,但是也少了许多的精彩。我觉得应该鼓励这种“非预设性生成”,只要我们处理得当、准确引导,“非预设性生成”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不但能给人以始料未及的体验,更能超越预定的学习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主持人:面对由各种情形引发的非预设性生成,教师运用教学智慧,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找到促进“生成”的最佳结合点,让生成在生生互动中不断升华,使课堂成为一种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才得以尽显她的靓丽风采。
要顺学而导
魏燕:“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时下有的课堂为“生成”而“生成”,于是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局面有之,优生独秀、众生陪衬的局面亦有之,这显然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面对“预设”“生成”——课堂教学的两翼,我们准备好了吗?我曾经有幸聆听数学名家华应龙教授执教的“圆的认识”,他在课中所体现的“精心预设,驾驭生成”的功力令我感受很深。在引导学生探究出圆的特点之后,教师提问:“宝物距小明左脚3米,小明在以他左脚为中心、3米为半径的地面圆周处一定能寻到宝吗?”此言一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但有的学生认为“不一定,有可能在距他左脚3米处的树上”,还有的认为“不一定,有可能在距他左脚3米处的地底下”。面对各种争议,有些学生面露愕然之色。此时,教师敏锐地抓住“不一定”这个生成信息,面对优生的猜想和其他学生的愕然,不是无谓地说教,而是顺势而导,采用直观感受的策略,出示“西瓜图”动态展示“不一定”的情况,所有学生恍然大悟。接着教师又将这一生成信息延伸放大,巧妙地小结,藉此打开了所有学生思维的闸门,他们的视野从圆形这一平面图形扩展到球形这一立体图形,直观感受到它们的共性与个性,也体悟到了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生成的资源滋润整个课堂。
姚辉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当我们的预设遭遇突如其来的生成时,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顺学而导,生成课堂精彩。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自主讨论有什么办法能求出红领巾的面积。学生非常积极,有的说画方格数,有的打算用割拼法,有的打算折叠后用方块纸量。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了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后,提示学生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进行探索,本意是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再据此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可是有几位学生不是采用拼的方法,而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由此更快推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很惊讶,顺着这一思路引导大家探讨:“这样行吗?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这样做还存在什么问题?”经过讨论,最后顺利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后作业反映学生掌握得很好。
主持人:听课教师常会把赞美送给精心设计课例的教师,而课堂上那情不自禁的掌声,却往往是由生成而引发的。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我想名师成功的“三心”之道值得我们认真践行,即用心钻研、挖掘教材,拓宽预设的可能性;悉心听取学生的心声,调整预设,巧对生成;静心反思,回顾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们面对生成的底气,使“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除注明者外,本文主持人、参与者单位均为江西省南昌市邮政路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