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中澳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其他国家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国际视角上把握本国的物理教学,汲取丰富的信息.目前,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也加快了对外交流的步伐,使得我们有条件开始研究和对比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情况,并且反思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可能存在的不足.
  2国内外小组合作教学的对比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各国相继推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更加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教学开始广泛的应用于实践教学中.TIMSS 1999年的科学课程录像课的研究报告(NCES,2006)从课堂教学的结构、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学生活动三个方面对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和捷克五国科学课堂教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其中课堂学生活动包含小组合作活动.报告用数据表格和条形图来反映各国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对五国探究活动的比较中发现:澳大利亚的课堂表现最为突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出,探究性学习才真正被广泛关注和实施.
  3案例分析及比较
  3.1《力与运动——摩擦力》(澳大利亚)
  班级人数:27人
  上课时间:60分钟
  澳大利亚的课题是摩擦力,选自“力与运动”部分.主要内容是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整节课分为两个部分:前半节课主要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后半节课主要是学生实验.
  首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教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物体的自然状态?在学生的询问中教师给出新的线索:“给物体一个力,它的自然趋势是什么?”,如果是铁块呢?小车呢?子弹呢?火箭呢?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产生矛盾,学生依据个人经验认为物体的自然趋势是不受力就会慢慢停止,但又认为火箭在太空中不受力依然一直运动.老师利用手中的小车、铁块进行演示,问“假设这里的小车的运动趋势不会停止,那么应该怎样使它停止?”.为什么除了火箭以外其他物体会停止?有学生回答,因为有摩擦力,还有空气阻力.请学生阅读讲义,引出了摩擦力的概念.
  3.1.1导入环节
  进入本节课重点内容——摩擦力的学习.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摩擦力有关?如果没有摩擦力会怎样?利用手中的铁块、笔、学生的衣服等各种物体演示,引导学生讨论摩擦力是什么样的力,分析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一种力.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探讨和分析:摩擦力的大小对我们有什么影响?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生活中如何减小摩擦?摩擦力有哪些影响因素?教师在学生讨论中适当引导.总结影响摩擦力的三因素,完成实验前的猜想.
  3.1.2实验准备工作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要求学生按讲义上的提示做实验并完成数据,介绍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用具,讨论实验步骤,先做什么?如何做?应注意什么?
  3.1.3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开始实验.学生自己选择实验仪器,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实验情况并对出現问题的小组进行单独辅导.实验中学生出现以下问题:学生选用了不适当的弹簧秤,应使用更加精确的弹簧秤;由于木块有纹理,沿不同方向拉木块所受摩擦力略有不同,最好从同一方向拉;要在同一桌面上进行实验,改变木块所在位置对摩擦力会有影响;一定要两个数据之间有明显的差距才能说明两者不同,差距太小不能说明两者差别具有意义.
  3.1.4归纳与总结环节
  课堂结束前,学生整理归还实验仪器.教师询问学生实验情况,简单分析了已完成的部分内容,得出结论:物体被拉动瞬间受到摩擦力大于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实验未完成的部分留待下节课继续进行研究.
  3.1.5启示
  澳大利亚物理课堂上最出彩的地方在于教师与学生间的讨论.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通过实例分析,运用连续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但知识的系统性不够.
  澳大利亚的课堂案例以师生讨论问题和学生实验为主.师生讨论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进行演示,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实验时间占整堂课的42%,师生讨论问题时间占教师演示实验占6%.整个探究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特点,教学侧重于教师和学生提出科学问题、讨论问题以及设计和做实验环节.
  3.2《密度》(中国)
  班级人数:约60人左右
  上课时间:45分钟
  3.2.1导入环节
  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对如何分辨物质、如何鉴别奖牌是否纯金的讨论来引入新课.
  3.2.2猜想与假设环节
  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掰下泡沫块的一部分,问泡沫块的质[JP3]量和体积如何变化,引导学生猜测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何关系?
  学生实验和数据分析: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
  3.2.3探究过程
  学生领取仪器进行实验,记录数据,三分钟后完成实验.教师请较早完成实验的三组同学将数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各自讨论和分析数据,并请同学上台解说自己的实验分析,发现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2.4归纳总结环节
  得出结论:在各小组计算出自己实验物品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后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同.
  3.2.5反思
  让各小组讨论实验中的发现和体会.学生发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质量与体积的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让各小组同学画出自己所测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函数图象,其结果再次验证了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同.   学习密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用实验结论引出密度的概念,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再次发问:如何辨别奖牌是否纯金?让学生查看密度表,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认识密度的单[JP3]位.通过不同物质的密度表格,看出不同物质的密度可能也相同.
  教师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网站以便学生查看各种物质的密度.让学生思考,玻璃摔碎后密度是否相同?举一些相关的例子进行说明.并与学生一起讨论生活中利用密度知识的现象.
  课堂反思:评估本节课的收获.
  留下作业:测奖牌的密度.
  本节课学生实验的时间太短,但有较多的讨论和展示环节,对实验和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反思和评估.
  中国的课堂案例以非实验和观察的活动为主,其中集体活动时间占整节课的69%,个别活动即学生讨论占18%.学生实验和学生集体观察各占7%.
  中国的探究课堂让学生全面感受探究过程,注重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强调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给学生机会展示自己、评估自己,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4课堂教学模式比较的启示及展望
  通过对澳大利亚和中国的课堂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不仅凸显了两国教育发展的闪光点,也发现了其薄弱之处.对中国而言,一方面可以针对中国课堂教学还不够完美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4.1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要让学生自己从新、旧知识的冲突中進行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重视学生的直观观察和体验,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知识的本质.知识要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而不仅仅是按照知识本身的结构和顺序进行,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进行.虽然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很少,它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灵活控制整个课堂的进程,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固定的模板或预设的步骤和情境进行,要关心学生的世界,按照学生的情况随机调整教学过程;教师要会引导学生主动发问,主动寻求知识的构建,帮助解决学生思想观念的矛盾和冲突.
  4.2用问题串启发学生思维
  4.2.1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问题难度适当
  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可以把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的问题串,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提供线索启发学生思维.设置的问题情境可以适当的开放和自由一点,要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当学生对问题不理解时,可以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来使得问题更加丰满和具体.这一点要求教师能够很好的掌控问题的发展,让学生发散的思维尽量向问题解决的途径上靠拢.教师提出问题不能过于简单或者没有启发性,教师一提问学生就能立刻给出答案的问题不一定是好的问题.
  4.2.2加强学生实验
  对物理这门学科而言,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要重视学生实验,而不是形式化,只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一下.要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独立或者与同学合作完整的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等过程.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找到突破口,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实验.
  4.2.3与多学科和生活紧密相连
  除了中国,其它几个国家在初中都是设置的科学课程,科学课程中的物理部分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在中国虽然没有设置这种综合课程(除浙江省),但课程标准中也有要求“注意学科渗透,关注科技发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科学知识还要注意与生活相联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实际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而非纸上谈兵.要让学生学会处理一些开放性的、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紧密相连的问题,而不是只会解决一些固定的物理模型类的习题.
其他文献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我们教师教的对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教呢?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教知识,而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去学知识,即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引导呢?“问题——情境”模式是很好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在问题解决和探索中创新求特,最终实现自我认知、能力的成长.本文结合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就该话题进行探究,望能有助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1“问题—情境”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国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从而提高物理学习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所有物理教育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希望可以为其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是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由于高中生的时间有限,物理的教学时间相对于语文、数学等科目要少一些,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是需要老师们努力的地方.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可以有效的为老师提供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比较困难的学科就是物理.在高中课程的物
摘要:安徽省2009年高考新增加的任务型读写,充分体现《英语课程标准》理念,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注重考查學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运用: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本文通过对2009年安徽考试说明中新题型的解读、命题特点的分析,探讨任务型读写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反拨作用,指导高中英语教学。  关键词:任务型读写 命题特点 反拨作用
“电机学”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重视“电机学”教学对电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电机的原理、特性、结构、性质、分析
有人曾这样感叹:“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得不如意”.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有A、B、C三个维度的“知道”.嘴里说出的“知道”叫做A,脑子里想的“知道”叫做B,心里“知道”叫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并且长期以来追求快速的教学方式、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让探究式教学的推广受到了难以想象的阻碍.要让探究式教学融入到实际教学课程之中,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正确理解科学探究和探究式教学的深刻含义,让努力创设物理实验教学环境,让学生们融入到此实验环境之中,通过自己的眼、耳、鼻、手去感知和认知物理这一门神秘、神圣、富有创造性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趣味课程.  1探究式实验教
摘要: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对高效阅读能力的培养所涉及的几个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解释;同时,指出学生要每天坚持阅读,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着重强调高效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要学会阅读。  关键词:高效阅读能力 培養 指导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物理实验教学愈加重视,对实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探究实验的要求更高.但是,纵观现在物理课堂,热闹增加了,伪科学却增多了,偏离了科学的本质.本文结合教材的编写和实验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1为探究而探究  许多老师为迎合新课程理念,体现课改精神,一味追求科学探究,尤其在公开课、展示课中,尽可能用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刻意在探究过程上追
1基于DIS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加快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和利用,诸如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 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日益突出,物理学界正广泛关注如何改进和完善物理实验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