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再是大洋彼岸遥远的陆地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新西兰第一个与中国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署双边协议。
  2004年4月14日,新西兰正式宣布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是第一个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待遇的发达国家。
  同年12月,中国和新西兰进行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在北京启动,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第一个FTA(自由贸易区)谈判,被认为有重大意义。2007年6月初,双方在中国举行第十二轮谈判,谈判有“重大进展”,有望在2008年4月结束。新西兰,将成为第一个和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协定的发达国家。
  今年也是新西兰与中国建交35周年。自3月份起,由新西兰政府举办的“新西兰 新思维”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4个城市巡展。
  
  在浩瀚的南太平洋上,新西兰,这座海岸线绵延6900公里的岛国,广袤的森林和牧场使新西兰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美国好莱坞魔幻大片《指环王》就是以这里作为拍摄的外景地,远处矗立的雪山冰峰似乎是中世纪精灵的故乡在许多人印象中,似乎只知道新西兰是个发达的农业国家,是大家以前所认为的风景优美的旅游去处,其实新西兰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国家。工业、高新科技也非常有名。当我们走近新西兰驻华大使包逸之(Mr.Tony Browne)时,一个更加丰富、立体的新西兰向我们走来。
  
  “西藏,一些蓬勃的计划正在进行”
  
  一个雨后的清晨,《对外大传播》记者穿过位于建国门喧闹的秀水街,拐进一条幽静的巷子,来到新西兰驻华大使馆。
  大使馆内环境优雅,天花板上新西兰特有的风格独特的毛利木雕洋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高大和蔼的包逸之大使热情地用中文和记者打招呼:“你好,请进,请坐”,短短的6个字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访谈是从大使刚刚结束的西藏之旅开始的《对外大传播》:大使您好,西藏被人们称为世界第三极,国内外许多人都把能踏上西藏的土地视作一件盛事。听说您这是第三次从西藏归来,我们很想知道,西藏什么地方吸引了您?在高原上居住、生活,您的身体状况怎样?
  包逸之:我在2002年时第一次去西藏,那次是陪我们新西兰外长去访问;第二次去是在2005年,那时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工程已经完成了,西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十五”计划中,西藏发展很快,一些蓬勃的发展计划正在进行。我看到西藏在旅游、农业方面发展很迅速。
  新西兰和西藏之间有很多合作,比如在奶制品方面,我们合作开发牦牛奶。牦牛在西藏是很常见的动物,我们新西兰没有。(新西兰在国际乳品贸易中约占35%的份额,为全球第一。早在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中新奶业研讨会的上,新西兰农业部部长兼贸易谈判部部长吉姆·萨顿就说,中国和新西兰的奶业生产是互补而非竞争,在增强中国奶产品生产能力和提高质量方面,新西兰希望能在中国,通过和当地的奶行业合作,促进当地奶业的发展。)
  这次访问西藏,我们主要和当地官员座谈。会后,乘车去了那曲,到村里访问普通藏民。由于语言不通,我没能同他们交流。但有种感觉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无论是西藏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是藏民的传统生活状态,都是很脆弱的。在保护原生态方面,中国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对于将现代化带进西藏,不可避免地要改变藏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我有些担忧。保护生态环境和藏民的原生态在整个中国和世界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期待洁净绿色的运动盛会”
  
  新西兰是一个靠绿色致富的国家,青葱翠绿的牧场和广袤千里的森林很自然地给新西兰披上了锦绣衣裳。
  不论城市和乡村,所到之处都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空气新鲜,风光旖旎。新西兰主要出口商品有肉类、乳品、木材、羊毛和瓜果蔬菜,这些无一不是产自于那片绿色。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西兰经济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全方位的绿色经济。无怪乎和大使谈到奥运,他提及最多的词还是“绿色”。
  《对外大传播》:现在北京全市上下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奥运;在新西兰的惠灵顿,6月14日新西兰奥委会在国会大厦举行隆重仪式,正式启动主题为“带向北京”的北京奥运会宣传活动。希望以奥运会为契机,向北京展示充满活力、激越、向上的新西兰民族形象。请您谈谈在北京感受到的奥运气氛和对北京奥运会的期待。
  包逸之:首先我相信,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一届高质量的、十分成功的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历史上组织规模最大的奥运会,届时将有两百多个参赛国,我想组织者一定很辛苦,面临着很艰巨的工作,任重而
  道远。
  我十分期待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作为新西兰大使,我希望我们的队伍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作为中国的朋友,我期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能成为一届组织井井有条,争议少的,洁净绿色的运动盛会。世界的人民聚在一起欢庆友谊,分享和平。
  在新西兰,人们很重视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因而新西兰以“绿色、清洁”的形象闻名于世界。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目标,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希望通过奥运会,北京也能在世界上树立绿色城市的形象。
  
  “北京:寻找着新的城市亮点”
  


  
  雄浑奔放的歌声中,12位身穿草裙的毛利姑娘和小伙子跳起了激情洋溢的民族舞蹈,其中一位边跳边弹吉他,洋溢着浓郁的原始风情2007年4月中旬,武汉市民在世贸广场举办的“新西兰 新思维”大型巡展上就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毛利歌舞。
  “毛利文化是我们的骄傲。” 毛利歌舞亮相武汉时,包逸之大使在采访中感慨道,“1977年我曾来过武汉,一晃过了40年,武汉变化好大。”
  选中北京、上海、武汉、广州作为此次巡展的目的地,包逸之说,巡展的这4个城市分别代表了中国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更何况,武汉还是新西兰基督城的“姐妹城市”呢。
  大使的故乡基督城同中国的武汉,早在1998年就开始了友好交往。
  《对外大传播》:大使曾到访过中国的许多城市,在您访问的众多城市中,哪一个给您印象最深刻?另外,友好城市是一个城市国际交往的稳固渠道和依托,请您谈谈中新两国友好城市关系的情况。
  包逸之:从中国北部的哈尔滨到南部的深圳,从西部的乌鲁木齐到东部的上海,我确实走过了很多城市。给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十分迅速。我以前谈到过深圳,大约27年前,我第一次到深圳,那时候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而现在已经完全建设成为了一座世界级的大城市。北京的发展也是令人惊讶的,最突出的是城市建筑。现在,外国人来北京不仅仅期望着领略具有历史感的古老建筑的风采,同时他们也兴致勃勃地寻找着新的城市亮点——那就是北京富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建筑。比如被称为“力与美的雕塑”的中央电视台“Z”字形大楼、现在已现雏形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以及北京奥运会“水立方”和新的机场大楼。这些建筑都是全世界瞩目的,我们都很期待一睹北京的新建筑。
  城市间的友好关系极大地促进了交流和沟通。目前,中国和新西兰有24对很活跃的友好城市,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都和新西兰的重要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另外桂林、昆明等城市也十分活跃,它们通过商务、贸易关系等方式与我们的城市建立了友好联系。
  
  “中新两国经贸合作前景是一幅宏大图画”
  
  新西兰是经济发达国家,畜牧业是其经济基础,50%的农牧产品用于出口,其中羊肉、奶制品和粗羊毛的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新西兰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鹿茸生产国和出口国。
  自1972年12月22日,新西兰与中国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过去10年里,两国贸易年均增长12%。2005年,中新双边贸易额突破26.8亿美元。中国目前是新西兰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在新西兰投资的企业已有3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超过5000万美元。
  


  《对外大传播》: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新西兰第四大贸易伙伴,今年,新西兰有望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完成自由贸易区谈判(FTA)的发达国家,请您谈谈中新两国FTA谈判的情况,您对今年的谈判有什么期待?对中新两国的经贸合作前景有什么设想?
  包逸之:首先我十分期望新西兰可以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完成FTA谈判的发达国家。同时我期待双方取得一个高质量的谈判结果。所谓“高质量”是指双方达成一个涉及领域广阔的、综合性的结果,建立真正有利于两国的自由的贸易关系。
  在新西兰,一些制造商担心谈判达成,会导致中国向新西兰的出口会增多,危害到他们的利益。而我要说,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相互的关系,两国都能从中获益。中国可能在某些领域的出口会增加,而在另外一些领域新西兰也同样会获得更多机会。
  中新两国经贸合作前景是一幅宏大图画。中国和新西兰所处的亚太经济区,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新西兰拥有中国需要的产品,中国的一些制造品、技术也走进了新西兰的家庭。中国的青年人喝着新西兰的奶制品,新西兰很多老人喜欢看中国的电视剧,使用中国出口的产
  品,其中针织衫和皮鞋的质量都很好。我们今后要做的是继续深入这种关系,相互间共享科学技术的优势,推进相互间的合作。
  同时,我们希望看到中国更多更大的进步,能够制定一些法律法规协助企业降低商业合作和商业活动的成本,节省时间,使商业活动更加便利化。比如,上周大使馆买了一辆车需要在北京上牌照,从申请到办成至少需要两周时间;而如果在新西兰,这些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就能够轻松完成。
  
  “中国教育发生可喜变化”
  
  中新两国从1974年开始互派留学人员。
  1998年6月,新西兰政府宣布,增加中国自费赴新留学生名额至4000名。1999年10月,新西兰取消对中国赴新留学生的名额限制。2000年6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率中国教育代表团访问新西兰。
  在包逸之大使眼中,中国的教育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说:“在我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学生们都在背诵毛主席语录,而现在中国的教育弱化了科目的政治性,强调了本身的专业性。”另外,“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
  2007年6月北京大学新西兰中心落成了,这会更加促进两国的教育交流,以及各方面的合作。
  《对外大传播》:北京大学新西兰中心经过两年的筹备,于今年6月在北京大学揭幕,给中新两国互相交流搭建了一个理想的平台。请您谈谈今年大使馆在加强中新两国教育合作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包逸之:新西兰十分看重同中国大学的合作研究。中国政府拨出大量款项支持一些项目的研究。比如在生物技术方面,今年5月,我和我们的外长一起访问了新疆石河子大学,2006年10月我们在那里合作建立了绵羊育种研究中心和育种基地,繁育新的品种羊以产生更优质的羊毛。
  新西兰的大学通过与中国大学的交流,使新的思想、新的人才、新的技术交互碰撞,双方可以各自获得提高。目前不断地有新西兰的大学到中国来,建立合作关系。在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交换生项目和学生间的交流都十分密切。近年来,新西兰来华学习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比如到清华大学学习工程博士的学生数目就在增长。
  从2007年开始,新西兰公立学校必须向7至10年级学生提供第二种语言选修课程,汉语就是其中一项。此举会大力促进中新两国之间的文化和语言教育交流。
  
  “新西兰,我们注重价值”
  
  包逸之特别提到,他碰到的中国朋友说起新西兰,都会说“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国家。”“但我们希望能将这个观点发展得更为全面,”他话锋一转,“新西兰不仅美丽,还是一个多元化的、充满活力的国家。”
  《对外大传播》:新西兰的形象是多元化的。这里有神秘而热情的毛利民族;有世界影坛最好的特效工作室——威塔;这里有号称“上帝留给世人最后一块净土”的无限美景。请问大使先生,新西兰是怎样成功地把这样一个多元的形象展现给世界人民的呢?此外,能否请您谈谈新西兰与中国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合作。
  包逸之:首先,新西兰期待与中国进行广泛领域合作,希望让中国人民了解到新西兰是一个十分创新的国家。新西兰的科技是世界上一流的,比如新西兰开发了一套加油站的加油系统,能够准确地显示每个油箱的储油量等信息,全世界都在用新西兰的这项技术。电影后期制作方面,我们的技术吸引了包括好莱坞的导演在内的众多著名导演。在新西兰,我们注重品质价值,即高质量加上相对有竞争力的价格。新西兰的公司一直兢兢业业地不断努力,在全球树立这样的形象。
  《魔戒三部曲》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全部是在新西兰进行和完成的,包括所有特技效果和道具。虽然新西兰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但一直和中国的电影界之间进行着很好的合作。新西兰著名的“Park Road Post” 电影后期制作中心拥有新西兰一流电影后期制作设施。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包括张艺谋的著名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制作。中国和新西兰在这方面开展了很多的工作,还有一些大的电影在数字处理上面都面临一些问题,我们在数字处理方面有一整套的技术,并且在数字电影院方面也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中国成为新西兰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新西兰的十多万华人绝大多数生活在奥克兰。漫行于奥克兰大街,华人面孔及用中英文标识的华人商店随处可见。在一些大型的节庆上,还可观赏到华人精彩的“舞龙”表演。在奥克兰,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生活也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而中国人勤奋好学,中国孩子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中国元素日益活跃于新西兰的社会各处,这是有目共睹的。
  《对外大传播》:在贵国公民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是怎样的?他们对中国感兴趣的是什么?您认为中国媒体在对新西兰介绍和报道中国情况时,还存有哪些问题和不足?您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包逸之:过去新西兰人对中国缺乏了解,在他们眼中,中国是一个疆土辽阔、神秘的大国,而现在中国不再是大洋彼岸的神秘陆地了,而成为了新西兰人生活的一部分。在学校,有来自中国的同学;在一些新西兰家庭中,有中国留学生寄宿;商店里,中国的商品随处可见;城市和乡村都有中国的游客。同时,中国的广袤富饶的土地,多彩的文化,以及投资、旅行和学习的机会都深深吸引着新西兰人。比如去年1至6月,新西兰来华旅游人数就超过4.02万人次,同比上升10%。新西兰航空公司将北亚市场的崛起寄希望于中国,去年11月份,开通奥克兰至上海的直航,新西兰人来中国旅游更加方便了,同时新西兰的中国游客人数也增加了一倍。?中国媒体在向新西兰介绍中国的过程中占有的比重不大,中国的形象是由到新西兰的中国人建立起来的。那些留学生、游客,还有中国的移民塑造着新西兰人对中国的印象。然而中国媒体在向中国人民介绍新西兰方面,功不可没。去年我们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NHNZ)和CCTV合作拍摄五集系列纪录片——《新西兰之旅》,向中国的电视观众全方位地介绍了新西兰的文化和社会,收效很好。
  我希望更多的中国媒体人亲身到新西兰去看一看,看看在那里发生的一切,与新西兰公民交谈,去感受新西兰,多做研究,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报道新西兰。
  20世纪70年代初,新西兰外交部送到香港学习中文的3个人,都先后担任驻华大使,现在的包逸之大使就是三人之一。2000年后,他作为新西兰外交部北亚司司长曾到中国15次,2004年被任命为新西兰驻中国大使,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大使雪白的衬衫袖口有两枚蓝色的装饰扣,分别刻着“北”和“京”两个字银发、眼镜、高个儿的包逸之大使最喜欢吃饺子,非常热爱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谈起自己的中国名字,大使不禁得意地说,“中国古代有个名人叫包公啊,我就是他那个包,‘逸’就是飘逸的意思。”
  目前,大使全家都住在北京,已经两年半了。15岁的女儿在北京的一所国际学校读书。平时,大使主要靠上网阅读,来关注新西兰和中国发生的事情。“我虽然没有时间坐下来,通过上课来学习中文,但是我向我的中国助手学习中文,我的中文会有进步。”包逸之说。
  (稿件反馈请至zhoujin_gongwu@sina.com,欢迎读者与主持人交流)
   责编:周瑾
其他文献
安永玉大使从中国驻肯尼亚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任上回到祖国已经6个年头了,但讲起在非洲长达25年的职业外交生涯,许多往事宛如发生在昨日,尤其那些他亲自处理过的重大外交事件,更令这位职业外交官内心难以平静。采访是在北京东城外交部街33号大院里一栋极其普通六层楼房进行的。说它普通,就像电影《邻居》里的筒字楼。房子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住房,很可能是原来的单身宿舍改造的。房主人选择在这个地方接受采访,甚是意味深长
期刊
编者按:马安德(Andrew Ch. Mckillop),英国出版商,拥有剑桥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他涉足出版业的第一份工作是1976年到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担任了一年多的外国专家,后辗转于柯林斯和哈伯柯克林斯、兰登书屋等大型出版公司,担任过编辑总监、发行总监,目前他是图书咨询网book2book发行总监。他一直心系中国的对外出版事业,给中国出版界的同仁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中国震撼世界”
期刊
曾建徽一生几乎都行走在外宣的路上。1949年春天北平解放以后,一个偶然的因素,他被调入新华广播电台英语广播部,从此开始了长达50年的党的新闻和对外宣传工作。他的工作经历几乎见证了新中国对外宣传事业从小到大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中国对外宣传工作的一段重要历史。  最近,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了曾建徽的一套文集《中南海纪事——曾建徽通讯文集》、《融冰·架桥·突围——曾建徽论对外宣传》、《议会外交——交流与交锋
期刊
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新闻发布会。  2007年6月2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向巴平措简单地用一系列数据介绍西藏经济、社会的情况之后,便开始回答记者的例行提问。本来只准备回答两三个问题的本场新闻发布会,却因记者频频举手,而不得不一再增加提问机会。  发布会上,外国记者问了他们想问的、并只有问了中国发言人才能得到有的放矢的问题,其他记者也只有通过这种直截了当的问答,才
期刊
2007第三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将举行  9月12日至16日,由云南省农业厅、商务厅、昆明市政府等主办的2007第三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将举行。 本届农博会将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为主题,利用展会充分反映新农村建设、农村农业发展成果,集中展示名、特、优、新农产品。展会期间还将组织农产品食品安全论坛、特色农产品及农业新技术推介、展洽活动、招商引资信息发布、普洱茶发展论坛、省市名优农产品推荐、
期刊
作者的话:  中国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的发展足以令许多国家羡慕。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大若天下》(2003年出版,编者注)一书,最早以法文出版,后来又分别以中、英、阿、西、俄、日和德文出版。书出版后,时间又过去了几年,我仍然生活在中国,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对一个用那么短的时间取得了那么大成就的国家,我们充满了乐观。如今,这种乐观是很多发达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期刊
编者按:有读者说:“一个作者写多样的人和事,或者多个作者写同样的人和事,这样的书都吸引人。”《日日如新——外国驻华大使夫人访谈录》一书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来自不同国家的大使夫人,她们看中国的视角和体验都带有新鲜感。  当她们随着命运之船驶向久已向往的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所有的记忆正在成为她们一生的珍藏。在一路感受,一路收藏的过程中,她们通过自己的视角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信息。
期刊
编者按:为呈现地方外宣亮点,加强地方外宣的报道,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在2006年7月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读者反响热烈。本刊记者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的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栏目开办以
期刊
如果说广西桂林是奇山秀水堆砌的一座世界旅游名城,那么,同属广西的贺州便是自然风光组合的生态绿洲。  贺州,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广西名城。它文物古迹繁多,民风古朴浓郁;它自然风光秀丽,方圆一万多平方公里。  三天能够纵横西南一方神奇的土地吗?  三天能够解读贺州两千多年的表情吗?   ……    ——“日染青黛绿茵茵,风摇浪影碧粼粼”明代诗人的两句诗吟出了贺州的美;  ——“《茶是故乡浓》、《酒是
期刊
青藏铁路开通一年以来,各种事实和数据表明,这条神奇的“天路”极大地推动了沿线青海、西藏两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沿线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青藏铁路被当地群众誉为“经济线”、“团结线”、“幸福线”、“生态线”。2007年7月9日至17日,《对外大传播》记者随中央外宣媒体采访团走进了铁路沿线的青藏两省区,通过与当地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普通民众的接触,感受到了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