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的网络:特色小镇特色化创建的调查研究

来源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a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更加要求实现各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本身发展时间不长,但是近年来国家越来越提倡绿色环保理念,这也就为新能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本研究以长兴县新能源小镇为例,开展特色小镇特色化创建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分析了长兴县新能源小镇特色化创建开发的主要做法经验与困难不足,另一方面又创新提出了特色小镇特色化创建开发的系统性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够对新时期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 键 词:产业融合;长兴县;新能源小镇;对策
  一、长兴县新能源小镇特色化创建开发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特色小镇是浙江省产业升级的3.0 版本。[1]2016年1月26日长兴县新能源小镇被纳入浙江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发和建设,总体发展情况较好。从通过不断的实地调研分析长兴县新能源小镇特色化创建开发现状,汇总调研结果发现,长兴县新能源小镇在创建条件、规划设计、主要举措、创新效应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了一些经验,比如长兴县新能源小镇在特色化创建方面重点围绕“产业优势、区位交通、产业平台、新能源文化”等展开;在规划设计方面侧重“功能定位、产业体系、空间布局”等内容;在开发措施方面强调“打造特色产业、坚持市场主体、强化科技创新、完善配套服务机制体制”等。
  (一)提供新能源小镇创建开发的基础保障。特色小镇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2]长兴县委县政府对新能源小镇的建设工作非常重视,组织由专业人员成立的工作协调小组,专门负责进行相关的实地考察、专题讨论和指导统筹等,从宏观的视角为新能源小镇的建设工作提供政策、组织等方面的基础保障,确保新能源小镇的创建和开发工作有序进行。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通过多种媒体形式不断宣传长兴县新能源小镇的情况,及时更新新能源小镇的建设和开发进度,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新能源小镇的创建工作,尤其是为相关企业的投资、招商等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丰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内涵,力争上下同心协力塑造新能源小镇的特色形象和品牌文化。
  (二)明确新能源小镇创建开发的目标规划。无论是何种项目的建设,前期都会设定好明确的发展目标,对于新能源小镇而言也不例外,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汇总各方面的意见,长兴县新能源小镇确立的建设目标为:力争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打造出中国特色的新能源开发基地和产业集群,为新能源相关产品的展示、体验等创造条件,同时同步创新新能源小镇旅游工作。前期长兴县还邀请了上海等地区的相关机构对新能源小镇的发展规划情况进行了科学研究和全面论证,包括对房屋建设情况、企业规划情况、公共设施维护情况、旅游发展情况等进行实地的考察和研究,为全面建设新能源小镇确定了总体发展格局。
  (三)确立新能源小镇创建开发的功能布局。特色小镇具有多元、叠加等功能。[①]根据对新能源小镇的实地考察和综合论证,最终明确了新能源小镇的五大功能区块。第一、研发设计区块。基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围绕“国千、省千”人才,打造新能源产业研发基地,最大限度发挥科研机构和创新人才的能量,建设人才培训、金融创新、网络应用等平台,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第二、高端制造区块。根据本省的文件决策要求,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从“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太阳能光热光伏、LED及新光源”等几个方面建设产业园区。第三、文化科普区块。参考借鉴国内外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经验,提高新能源相关企业、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依托文化示范基地等进行文化的科普宣传,在房屋建设和厂房道路规划方面注意文物、景点保护,推进文化旅游和景观旅游的协同发展。第四、休闲旅游区块。利用新能源特色小镇丰富的水资源,进行新能源产品的展示和应用,比如“打造六里画溪环廊、规划特色旅游线路”等。第五、公共服务区块。积极为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的公共服务,比如建设新能源汽车展示基地、举办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高端会议论坛等。
  (四)保障新能源小镇创建开发的重点项目。为了确保新能源小镇创建开发工作的有序进行,就必须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为此,新能源特色小镇先后出台和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予以保障,尤其是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别设计了“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发布很大程度上为新能源小镇的人才、金融、土地等专项工作提供了政策引导。比如从2015年开始,先后有超威集团、天能集团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新能源广场、智慧创业谷等项目完成了前期和阶段性的投资工作。
  二、长兴县新能源小镇特色化创建开发过程中存在困难与不足
  有上文可知,长兴县新能源小镇在创建和开发过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是伴随而来的也有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比如新能源小镇的规划设计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新能源小镇规划之初提出的“文化科普、绿色供电系统、工业旅游、六里环廊、明门水街”等项目都是想要从视觉体验上展现小镇特色,但真正将这些项目落实到位还需要较大的改造成本,因此这些项目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大多只是进行一些标语广告牌的设计,项目本身缺乏实质性的进展。
  (一)总体发展定位模糊。首先,新能源小镇中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本身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如果进行转型升级,不仅需要较强的勇气,而且还需要合理的布局规划,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出现破产或转型失败,这对小型企业而言就必须更加注重发展定位。其次,新能源小镇的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企业集群较少,无法将关联的企业团结起来扩大市场影响力,就算是超威、天能两家新型电池龙头企业,总体的体量还是偏小。这也就难以形成特色的小镇文化,更难实现小镇、产业、企业的协同发展。    (二)产业整合力度不够。新能源小镇在项目的引进过程中,虽然有投资意向的企业较多,但是真正落戶新能源小镇的企业还是不多,而且这些落户新能源小镇的企业有的还是欠缺发展创新,更多的还是依赖于技术改进。并且新能源产业与其它产业链的整合和融合效果不理想,一方面也是由于分布较散,另一方面则是尤其产业相互之间缺乏协作,甚至有的园区之间的发展定位存在冲突,园区内企业的规模也相对较小,不具备较强的产业影响力,这也就严重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综合发展和全面创新。   (三)文化旅游关联不足。长兴县新能源小镇建设尚未突显特色,还存在着新能源产业层次不高、城镇功能叠加不足等问题,尤其是新能源特色小镇并未达成3A级景区的建设目标,工业旅游线路的规划尚未完善,本地“产、城、人、文”在新能源产业与旅游产业中的融合非常有限。新能源小镇缺乏鲜明的形象设计,新能源小镇规划之初,在实地考察的时候,并没有将城镇建设与新能源小镇串联起来。长兴县其它小镇也有类似问题,例如太湖演艺小镇尽管具备一定规模,但由于龙之梦项目不具备产业融合的复合功能,反倒是综合性景区特征更为突出,难以将其直接与小镇特色文化联系起来。另外,太湖演艺小镇中的生态、产业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但由于景区内并无固定的居住人口,使得小镇的地方生态环境、居民生活、旅游服务等很难实现深度融合。
  (四)產业融合网络欠缺。当前,新能源小镇的五个区块产业之间缺乏关联性,融合程度不高,更加没有形成体系化的产业融合网络。新能源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的发展都比较独立,产业内部相关企业的合作比较少,开展跨产业合作的企业更少。与此同时,“三生”理念的贯彻落实还存在一定困难,虽然新能源小镇的工业基础本身不错,但新能源在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应用还非常少,新能源产业与周边相关产业的融合有所欠缺。比如,与旅游产业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就需要新能源产业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渗透。由此可见,要想推动新能源小镇的全面发展,构建产业融合网络就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
  三、特色小镇特色化创建开发的系统性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特色产业定位。特色小镇需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②]一是明确定位小镇产业形态。现代农业、传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都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选择内容,为促进产业网络的有效融合,不同产业之间的产业链要素要具备一定的集聚度,利用基于“互联网+产业融合+特色小镇”理念,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推动产业链向产品营销、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纵向延伸。二是协调定位小镇产业布局。小镇产业间的空间布局需与周边人文环节、自然环境相协调,产业布局利用土地向集约化发展,产业布局与小镇建设需步调一致,小镇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定位需突显出来。缺乏创新的特色开发只会让小镇建设出现“千镇一面”困局,小镇产业空间布局需综合人文、资源、气候、地缘等方面的特点,以“特”出“新”打造生态小镇、商贸小镇、现代农业小镇、旅游小镇等富有独创性特点的特色小镇。三是精准定位小镇文化特色。基于特色小镇发展特色文化,小镇文化需要融合地域特色文化、传统文化,浙江地区小镇都有着共通性的文化背景,但发掘出当地所特有的文化内涵,需要结合开发独特标识的文化符号,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地的活态传承,这些都需要与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互助发展的网络结构。例如,特色小镇设计阶段应融入一些本地的特色符号标识,让小镇承载部分文化传承的功能。四是拓展定位小镇区块功能。城镇化发展模式应当有传统的单核转变成以中心城区辐射周边特色小镇的双核模式或多核模式。全面激发特色小镇的活力,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特色小镇的区块创新,促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城镇现代化—产城一体化”的融合发展。从产业发展、生产建设、服务消费等多个维度来改善小镇发展现状,确保小镇区块之间实现多功能协同发展,最终为整个区块内教育、文化、医疗、商业等的发展提供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周边地区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
  (二)推进产业项目整合。特色小镇明确产业定位后需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全面梳理本地的特色项目信息,整合、攻坚引进核心产业项目,积极与企业开展项目对接,将企业作为产业项目落实的主体,全面摸排项目发展潜力,深入服务推进一批技改项目。首先,培育具有小镇特色的重点项目。保障本地重点项目,做好“大项目”、“好项目”、“高项目”稳步实施推进工作。例如,长兴县应重点围绕“3+3”产业规划,全力引进一批有利于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和转型升级的“大好高”项目,同时新能源小镇建设中需要发挥皇明、天能、超威等龙头企业项目的主导引领作用,针对这些龙头企业的重要项目需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促进项目的持续推进。其次,本地有关部门以及乡镇创建需做好招商引资的工作。拓展招商领域,项目引进并不局限于工业项目,旅游项目、现代农业项目、房地产项目等领域等“大好高”项目也成为引进重点。小镇引进重点项目需要以大健康产业、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高端制造这四大新兴产业为引进重点,跟进小镇发展规划,合理制定最新年度的产业谋划以及招商推进计划,做到抓当下、谋未来、求创新。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小镇产业优化升级以及特色产业的裂变式发展。
  (三)完善文化旅游配套。特色小镇发展与产业发展需要实现同步,尤其需要与文化旅游产业的高端化发展趋势相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产业文化,凸显小镇多元化的特点。一是融入文化新功能。融入文化功能的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不仅能拓展企业文化的内涵,还能倒逼小镇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从而促使小镇形成独特的人文氛围与产业文化。二是融入旅游新元素。旅游新概念的不断拓展,旅游产品形式的不断创新,尤其是工业企业亦成为新兴旅游资源,特色小镇规划之初应充分考虑将工业企业纳入文化旅游配套建设目标之列,这也是工业旅游模式的再升级。三是融入绿色新理念。绿色规划应为小镇建设文化的核心内容。小镇规划中需集约化利用低效土地,总体规划过程中选择小镇周边区块集中运营管理一些专业市场,平衡相应用地指标。例如,长兴县新能源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应以实现新能源应用、绿色环保为目标,实现乡镇环境的综合性治理,在公共建设、交通设施、工业建筑、绿化景观、居住建筑等方面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出行上要积极推广新能源公共交通、共享单车的使用,在公共照明设备上选择LED等新能源设备,特别是在企业厂房、社区楼房辐射太阳能光伏板,提升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要大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产业融合的网络平台建设,包括城市智慧安防、智能门禁、智能停车等互联管理模式。融合多产业开发特色小镇旅游文化,新能源产业与旅游服务产业的多维融合,如新能源主题广场、体验乐园、太阳谷、展示中心等特色旅游街区的建设。还有应将本地葡萄节、草莓节等农庆节日融入新能源的元素,挖掘新能源在现代农业的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中的新功能。开发特色化的工业旅游线路,拓展本地旅游基地的同时开放工业园区部分生产、应用环境,让游客感受到新能源的应用价值,从而形成属于小镇特色的新能源文化,配套建设新能源小镇的咖啡店、餐饮店等休闲旅游项目。
  (四)构建产业融合网络。特色小镇作为新型的生态系统,包括了投资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等内容,这也体现了“特而精、聚而合、小而美”特色小镇的空间载体功能,以特色小镇空间载体融合特色产业形成体系化的网络联结,实现多功能、多产业、多主体的协同发展。基于旅游产业实现特色小镇内外系统的良性发展,实现小镇游乐、兴业、居住等多维功能。例如,长兴县新能源小镇应结合旅游产业、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企业为发展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开发模式,市场化的运作仍是新能源小镇产业融合的运作模式,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做好小镇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项目审批服务。产业融合的网络体系包括了产业聚集区、旅游景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的空间网络体系。特色小镇的产业融合网络体系核心架构为“特色产业+旅游产业”,特色产业结合本地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历史、资源环境等基础条件,向历史经典产业回归、新兴产业转向、传统产业升级这几个方面发展。产业融合网络体系以旅游产业为动力,实现带动小镇人口就业、产业聚集、生态优化等作用,网络体系从根本上拓展特色产业的“服务”或者“生产”,缺乏生产、服务就难以聚集小镇人口。网络体系中的文化成为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内核,这也成为小镇特有的旅游品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
  参 考 文 献
  [1]赵佩佩,丁元.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及其规划设计特点剖析[J].规划设计,2016(12):57-58.
  [2]马斌.特色小镇: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战略[J].浙江社会科学, 2016(3):39-40.
  [3]姚尚建.城乡一体中的治理合流———基于“特色小镇”的政策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17(1):45-46.
  [4]唐德淼.“特色小镇”定位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产业经济, 2017(9):137-138.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实施,嘉兴市对蔬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全市蔬果生产中农药残留基层快速检测体系近5年运行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 键 词:蔬果生产;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体系运行;乡镇  农药的使用是农业经营主体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蔬果生产中残留高剂量农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中最重要的不确定因素之一。当前蔬果生产中农药
期刊
摘要:城郊休闲农业主要有“农家乐”、农业观光、农耕文化科普及农事体验等类型。成都是我国休闲农业发源地,并一直在探索创新休闲农业发展形式方式。本文在总结比较成都城郊三种不同类型休闲农业集聚村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的基础上,梳理成都城郊休闲农业集聚村发展经验,并指出城郊休闲农业村发展因地制宜是前提,多形式联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城市元素”投入是必要的催化剂。  关键词: 休闲农业;集聚村;经验;启示;成都
期刊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到2030年,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畜禽产品是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体健康和家庭幸福。当前,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稳定,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屠宰环节“瘦肉精”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9%以上。但外来动物疫病传入、人兽共患病以及动物疫情跨区
期刊
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是依法管药的基本遵循,对农药管理作出了详细的制度规定。通过分析发现《条例》施行一周年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如何更好贯彻落实好《条例》,助力农业绿色发展提出初步思考。  农药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又是具有一定毒性的特殊商品,既对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又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党中央提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伴随农村空壳化、农民兼业化,过去传统一家一户的兼业经营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此同时新型经营主体借助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现代农业越来越成为解决农民进城务工撂荒土地、发展规模经营迫切问题的主要途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不仅关系农民利益能否有效保障,而且关系新的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发展。如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摆在新时代一个重要课题。实践中,笔者发现合作社
期刊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仍然欠账太多,农业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
期刊
摘要:农地确权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已有研究围绕农地确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但结论却并不一致。厘清和总结不同效应的作用机制,揭示现有研究的不足对于深入分析及政策完善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发现,不同学者使用的农地衡量指标及数据选取差异较大、有相关研究在处理内生性问题上存在不足,可能是造成结论不一的重要原因;另外,鲜有研究从感知层面进行农地确权问题的衡
期刊
摘要:人才流失、政策缺位、环境氛围与教育培训效果欠佳是当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面临的主要挑战。面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建设的必要性,需坚持以下思路:就地取才与多方聚才相结合,不断壮大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不断激发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地方政府要树立生态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完善农村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塑造更多的乡村实用人才。同时应学习发达国家
期刊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經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的特征,有利于调动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广大农民参与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发挥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市场竞争风险,并在追求集体经济组织与成员利益共赢的过程中,促进旅游精准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贫困户自身可持续性发展。在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性质及基于旅游精准扶贫效用的基础上,结合儋州市实际,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旅游精准扶贫的
期刊
摘要:浙江省兰溪市是村庄合并的先行者。在后“并村”时代,传统乡村共同体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逐渐式微,重构乡村共同体成为时代必然。新型乡村共同体具有合作和和谐的双重运行逻辑,不仅加强了政府、党组织、村民、社会组织等多主体间的合作,而且融合了新村民和新乡贤的力量。重构乡村共同体依据传承和创新双重路径,一方面要传承文脉,打造有根、有机、有情的共同体,另一方面要创新机制,构建新机制、谋划新思路、做好新规划,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