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发展前景与展望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ldd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际传统音乐学会?穴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雪第42届世界大会于2013年7月11日至17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会议期间共有6场音乐民族志电影放映①。面对这种新媒体特性的传统音乐文化的记录与呈现方式,并结合当下民族音乐学研究、教学与就业前景带来的诸多问题,促发笔者的系列感想:即,随着数码影音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以书面文本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描述与记录方式,正在朝着以视听结合的电影文本记录方式转变。笔者认为,在民族音乐学专业教学与研究中有必要大力开展音乐民族志电影拍摄与制作技术理论的学习,此举既增加了音乐民族志文本的多重表述(或“书写”)方式,又有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保存,而且也为解决民族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拓展了诸多思路。
  一、民族志电影概述
  民族志(ethnograph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即“描绘人类学”,它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态地、情景化描绘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一个文化的整体性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它要求研究者长期地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②民族志电影则是人类学者以田野考察为基础,借助于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以视听形式对某一族群的社会、历史、文化、民俗信仰活动等给予描述与记录。民族学人类学家、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副会长庄孔韶先生认为,“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③国外民族志电影的拍摄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和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在巴厘岛外景拍摄地同时使用了普通相机和电影摄影机。这很可能是首次以系统的和有机的方式在民族志研究手法中将不同影视纪录工具统一起来的尝试。④中国的民族志电影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中央开展对全国各少数民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历史调查。与此同时,决定拍摄少数民族电影,其目的是要将正在迅速变化或即将消失的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历史面貌、传统习俗文化尽快真实地记录下来。以中国民族志电影奠基人杨光海先生为代表的民族学者率先尝试拍摄反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影视记录片——《佤族》,这是我国最早的人类学影视片。⑤随后在1978年至1980年,他又相继拍摄了《苗族》、《清水江流域苗族的婚姻》、《苗族的工艺美术》、《苗族的节日》、《苗族的舞蹈》等五部影片,为民族学者独立拍摄人类学影视片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⑥之后几十年间,中国人类学者在大量田野实践基础上,产生了很多富有学术价值的影视人类学片子,且在人类学界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中国影视人类学会”,为我国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二、音乐民族志电影
  音乐民族志电影是建立在长期的田野考察实践与案头工作基础上,对人类音乐文化活动的一种视听结合的“书写”文本。如今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以书面文本为表述方式的音乐民族志正受到来自高科技数码声像技术特征的“音乐民族志电影”文本的挑战,同时,这种视听结合的电子文本也为更客观、真实、立体地再现、保护与传承人类音乐文化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它是一种由“音乐民族志”与“电影”两种学科理论复合构成的,具有跨界特性的新型专业。它是建立在人类学理论(尤其是田野工作)基础上的,借助于电影制作技术,以声像的语言符号来“书写”族群的音乐文化活动,是一种音视频相结合的电子文本。它实属于电影技术与民族志书写方式相互结合的产物,属于“影视人类学”范畴。
  从第42届ICTM会议上放映的6场音乐民族志电影可以看出,这种形式为音乐民族志文本的呈现方式提供了多种可能。因为,音乐民族志电影以高科技的影视制作技术对音乐活动以视听结合的方式,类似于在场感的场景呈现。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文本(音乐民族志电影)与阅读者(观众)之间的距离,这种“书写”方式使观众能更为直观地阅读(观看)与理解人类的音乐文化活动。正如本次会议的参会学者夏洛特·维古诺(Charlotte Vignau)提交的文章《音乐通过电影演绎:视听下的音乐民族志》一文中阐述了民族志电影对于“书写”音乐表演活动的优势。作者认为:
  视听下的音乐民族志写作具有优势,录像或者电影等受到诸多人的推崇。它可以真实传递视听现象,如音乐表演,音乐家、观众及其他人的经历等。为了利用录像及电影来研究民族志,当拍电影和编辑一样成为视听产物的补助时,语境描绘揭示了(主观的)选择,这与其他文献是一致的。……视听音乐民族志可以创立音乐学研究的新课题,而仅运用语言和文字对其进行思考与论述将变得更难。⑦
  三、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拍摄与制作现状
  当下,国内民族音乐学界在“音乐民族志电影”拍摄与制作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体系化,很多学者的学术汇报多是田野影像片段,没有以人类学思考与影视剪辑技术结合特性的音乐民族志电影文本方式进行呈现。据笔者所知,当下在国内民族音乐学界,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较早关注音乐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心”每年举办的“田野论坛征集人报告会”上,增加了民族志电影放映环节,展示一种更为新颖,与国际学术潮流接轨的交流形式。如“中心”举办的第五届“全国硕、博研究生田野工作论坛”汇报中,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白雪的《共享与合作的田野音乐民族志——以平果嘹歌歌墟为个案、以高清电影表现的田野工作笔记》⑧,通过影视手段记录、描写并阐释了广西壮族嘹歌歌墟的由来,生存背景、音乐特征及当代变迁。该片在“论坛”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及研究方法和表述的再思考。
  萧梅教授认为,曹本冶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的几个卷本,或可算是大陆音乐学界最早系统地在民族志出版中配备民族志小型影片的出版物。⑨从近几年国内学术报告中来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上,高贺杰、刘桂腾、萧梅三位学者以《北方与南方/萨满与魔婆/斡米南与戴帽》为名,组成了影视民族音乐学专题小组。他们播放了两部分别展现北方斡尔族的萨满晋升仪式的《鼓语》与广西靖西壮族“魔婆”戴帽仪式的《一个魔婆的“加冕”》影片,并从不同的拍摄方式、镜头语言以及人类学田野作业的角度,讨论了影视民族志作业的不同方法及共同关注的问题。“这种通过影视镜头表现学者的田野思考是民族音乐学与影视学结合的新方向”。⑩综上所述,“中心”在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文本的拍摄与制作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提供的交流平台,将会引导更多学者参与到民族志电影文本的拍摄与制作上来。   (二)制约与限制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发展的相关因素
  当下,据笔者了解在国内高等艺术院校的民族音乐学专业培养与教学中,还没有专门开设音乐民族志电影拍摄与制作课程,这不符合目前学科的发展现状,应引起国内学界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产生的问题根源是与当下国内不健全的学术评价体系、专业培养方案的缺失、师资配备的不合理等等因素有关。
  1.不健全的学术评价体系
  首先,学术成果的功利性。亟待改变高校职称评审体系中学术评价标准不统一问题。音乐民族志电影是一个视听结合的声像电子文本,当下在中国学术评价体系中,它的制作与发行还不能得到学界的认可。因为学术评价体制基本上是以刊物发表的书面文本作为标准,真正的电子出版物对以搞纯理论的民族音乐学者来说,把它作为学术成果是不能得到承认的。藉此某种程度上限制与制约了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工作。另外,音乐民族志电影的前期项目策划、拍摄与后期制作,需要很多财力、物力,对于当下两袖清风,苦做学问的民族音乐学者来说,甚似纸上谈兵,望而不及。同时,音乐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需要团队的协作,不是哪一位学者单枪匹马能完成的事情。
  其次,建议把拍摄与制作音乐民族志电影作为民族音乐学专业学生毕业考核的学术成果之一。有必要在学生毕业学术成果的提交内容中,设立学位论文写作(书面文本)与音乐民族志电影(电子文本)两种文本。而且在学位论文答辩体系中,要专门设立论文宣读与音乐民族志电影播放两个环节。当然它与一般的田野考察影像片段播放不同,它必须是一部内容较为完整的,具有音乐民族志特性的“微电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与提高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的整体水平。
  第三,营造浓郁的学术舆论环境。当下国内学界还没有展开对音乐民族志电影的学术评介活动,藉此,有必要在音乐专业学术期刊开设“音乐民族志电影”学术评价专栏。对国内外民族音乐学者拍摄与制作的民族志电影进行相关的评介活动,藉此来引导与营造良好的学术舆论环境。比如国外民族音乐学刊物都会开设专栏,对音乐民族志电影进行相关的学术评论。如美国的《民族音乐学》杂志以及《ICTM年鉴》,后面都有影视和录音制品的评论。又如庄孔韶先生主编的《流动的印象》一书,其中包括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人类学电影节的影评。这些影评对人类学电影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评述,把人类学中普遍关注的论题铺陈到读者面前,既富有文学的感性又不乏人类学的理性思考。{11}
  2.专业培养方案的缺失与师资配置的不合理
  (1)专业培养方案的缺失
  与国内人类学界(如“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12})相比,民族音乐学界在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的教学与培养方案方面至今还没有在国内高校全面开展。民族音乐学是一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实践性学科。改善学科当前的培养方案,有助于促进与拓展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为纯粹用文字表述受到局限的音乐民族志书面文本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因为传统的音乐民族志“书写”方式(书面文本)对具体的音乐表演场景进行描述与记录将变得越来越艰难。据笔者了解,萧梅教授曾于2007年和200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开过两轮“音乐文化研究中的视觉方法”课程,该课程围绕视觉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并着重于影视民族志的理论方法与相关音乐民族志的影片分析。而在国外民族音乐学专业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比如美国UCLA等学校的民族音乐学课程,都开设有音视频编辑的相关内容。{13}因此,要想提升国内音乐民族志电影拍摄与制作水平,必须要从源头解决问题,设立科学、系统化的专业培养与教学方案,组建教学与实验基地。
  (2)师资配置的不合理
  综观国内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师资结构多是由理论型的专家学者组成,很少配备与民族志电影理论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学生的专业学习多是基础理论思考与田野考察实践工作的训练,对田野音像素材缺乏音视频编辑技术的处理,以至于在参加学术报告与学位论文汇报环节,呈现的多是一种碎片性的音像资料,不能真正诠释与解读学者们的研究主旨。所以,尽快进行民族音乐学教学中的民族志电影的编辑与制作方面的师资培训。同时也可以引进或邀请影视人类学、影视拍摄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该专业在国内民族音乐学界朝着规模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方案、发展前景与社会价值
  1.培养方案
  笔者认为,纯粹的音乐民族志电影与田野中用数码录像机记录的电子文本有很大不同。音乐民族志电影一般会通过三个阶段开展实施,即是前期项目策划——在场性质的记录与跟踪拍摄——后期的剪辑三个阶段完成。它不完全是单纯地对某场民俗音乐活动进行写实性记录,而是建立在清晰条理化的人类学理论框架中的思考。正如有人类学学者认为:“一部优秀的人类学片,必须将抽象的人类学观点和具象的视听语言融为一体。优秀的人类学片编导,必须具有娴熟的视听语言表达技巧、深厚的人类学理论功底以及敏锐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观察力和领悟力。”{14}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学习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志等理论之外还要系统学习影视人类学、项目策划与撰写、影视制作等相关理论与实操技术(如熟练掌握人类学电影摄制的基本要求)。所以,有必要调整民族音乐学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细则。在专业培养方案上实行两步走:一是专业的技能学习。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的影视频拍摄与制作,包括录音、录像、视频后期剪辑与制作等相关技术。尤其是民族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要在第一学年必修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技能与实践理论,以及相关的影视人类学基础理论(如开设“影视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电影”等理论课{15}),且选择性开设影视项目策划与导演、影视取景(构图)、影视摄像、影视录音与照明、影视剪接(如非线性编辑技术)、影视美学基础等等职业技能与理论;二是结合田野考察进行相应的专业实践与实操训练。也就是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的田野考察为项目策划与实施对象,结合所学的影视理论进行现场与跟踪拍摄,以及依托实验室平台进行后期的拼接、剪辑等音视频技术的实践,使学生田野理论与影视技术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培养出专业的、更富实践性的“音乐民族志电影”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2.发展前景
  首先,很多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十分缺乏传统音乐文化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为熟悉音乐民族志电影拍摄与制作的专业学生提供了用武之地。随着国家大力开展系列性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活动,为音乐民族电影拍摄与制作带来一个很好的社会发展空间。据笔者在长期的田野考察中发现,诸多地方文化部门缺乏专业的传统音乐文化的搜集与整理方面的人才。即使有,多是音乐表演技能方面的人才,对民族音乐学理论以及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这些都不利于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搜集与整理,需要此类专业人才充实其中。
  其次,很多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文化宣传机构缺乏真正的此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机构多是由学习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等方面的技术人员构成。有些部门虽然有专业的音乐编辑,但大多缺乏音乐民族志电影方面的专业理论与实操技术,这些都不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工作。因此亟待充实这些机构专业人员的队伍,同时也为民族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出路。
  3.社会价值
  综观当下,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化的洪流中正遭受更多人为的破坏,一些原生性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灭绝,藉此结合音乐民族志电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记录尤为重要。因为它既促进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于音乐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提供了很多丰富的电子文本,同时也是对传统的以书面文本进行搜集与整理工作的有益补充。正如有学者认为,“现代化的潮流将带来淹没大量传统文化及其原有生活方式的危险。现代声像记录技术至少能够帮助形象化地保存一部分即将消失的文化中某些不可替代的特点,而且要比印成文字资料的方法生动具体得多。这一点在1973年于芝加哥举行的第九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家代表大会上已明显被认识到。”{16}其次,优秀的音乐民族志电影将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和教学提供很多重要的参考资料与素材。为大学与研究机构开展的传统音乐电子数据库的搜集、保存工作提供很多宝贵的电子声像资料。
  四、开展“音乐民族志电影节”
  播映与相关学术活动
  目前民族音乐学界在音乐民族志电影的拍摄与制作方面,与国外相比至今没有形成规模化、系统化与体系化。有必要向国内外人类学界学习{17},开展与设立“国际民族志电影节影展”与相关学术活动,旨在宣传、交流此方面相关的学术问题。因此,建议效仿国内外影视人类学界的做法,设立每两年一届的“音乐民族志电影节”放映与学术交流活动,给广大民族音乐学者的田野考察工作提供一个集中汇报、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其次,在“电影节”上邀请国内外影视人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举办与活动有关问题的讲座与学术交流活动,藉此提高民族音乐学者在此方面的业务水平。另外,设立“音乐民族志电影”优秀作品奖,并给以资金奖励,从而激发学者们在此方面的热情。同时对于促进与提升学界在音乐民族志电影拍摄与制作方面的整体水平具有实际意义。
  结 语
  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拍摄与制作的发展现状与国内外影视人类学界相比,与蒸蒸日上民族音乐学教学与研究水平不相匹配。其次,作为一种视听电子文本,它是对传统的以书面文本为表述形式的音乐民族志的有益补充。第三,随着国家对非遗项目保护的加大实施,亟待需要民族音乐学者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藉此,对于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搜集与整理不仅仅限于书面文本的记谱与文字描述工作,而是基于民族音乐学视角下,充分结合现代多媒体影音技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一个多元、立体型的保护与传承。同时,提倡开设音乐民族志电影专业的学习,既拓展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新路径,也有助于为本专业学生营造更多的就业空间。总之,亟待改善中国民族音乐学教学与培养方案、学术与职称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拍摄与制作发展的美好前景。
  ①主要有:悉尼大学Michael Webb《“噪音之爱,悦音之爱”:南太平洋岛上的Salvesen和Sankey》、剑桥大学Razia Sultanova《阿富汗北部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纽约城市大学的George Murer《表演的群岛:在努沙登加拉冈比斯和查槟舞的文化线路》、荷兰莱顿大学Magda Dourado Pucci《〈森林之歌〉——Mawaca的亚马逊之旅》、泰国朱拉隆功大学Pornprapit Phoasavadi《南府音乐:朱拉隆宫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刘桂腾《诺敏河的降神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萨满祭祀仪式音乐》、吴乔《花腰傣月亮姑娘仪式》。(参见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编《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世界大会摘要册》(内部资料),2013年7月刊印)
  ②陈向明《在参与和对话中理解和解释》,载大卫·费特曼著,龚建华译《民族志:步步深入》,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③庄孔韶《文化与性灵》(人类学主题对话),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④?眼加?演埃森·巴列克西《民族志影视片与博物馆——历史及概况》,《民族译丛》1986年第2期,第22页。
  ⑤杨光海《从事影视人类学36年的回顾与思考》,《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第10页。
  ⑥同⑤,第11页。
  ⑦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编《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世界大会摘要册》(内部资料),2013年7月刊印,第219页。
  ⑧http?押//musicology.cn/news/news_8338.html中国音乐学网
  ⑨笔者在2013年9月28日与萧梅教授的网略聊天记录。
  {10}杨曦帆《学理辨析与多元构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六届年会综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年第1期,第30页。
  {11}庄孔韶主编《流动的印象》,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12}“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芽”成立于1991年,以培养专业民族志电影制作和影视人类学教学人才为己任,是中国唯一的影视人类学教育机构。参见http?押//www.eaivaynu.org/shownews.asp?芽news_id=146
  {13}笔者在2013年9月28日与萧梅教授的网略聊天记录。
  {14}张辉《用视听语言来解释人类文化现象》,《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第60页。
  {15}相关课程的推荐书目有:张江华、李德君等著《影视人类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王海龙《人类学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6}同④,第27页。
  {17}目前,主要以通过举办国际或区域性的人类学电影节向国际学术界展现影视人类学成果。其中较有影响的有:美国每年一次的“玛格丽特·米德国际人类学电影节”;英国每两年一次的“皇家人类学协会人类学电影奖”(包括皇家人类学协会电影奖,BASIL WRIGHT电影奖和JVC学生影视奖);德国每两年轮流一届的“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和“福莱堡国际民族志电影节”;“瑞典的“NAFA国际民族学电影节”,等等。参见http?押//blog.sina.com.cn/s/blog_7cfff1190101fd3t.html。
  赵书峰 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进站博士后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12年5月25—27日,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在国家大剧院的小剧场举行了三场独具匠心的“演唱会”——个人舞台剧。笔者有幸前往观看,之后心情久不能平静。这不禁使我想到了我国当前的声乐教学状况,声乐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演唱技术的同时,还应该指导或鼓励学生去关注什么?学习什么?文章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详细介绍与评论这一场别开生面的舞台表演,第二部分重点谈《我歌我哥》对当前声乐表演的反思以及由这场演出所启
11年11月2日至5日,世界音乐周——中国·日本国际音乐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央音乐学院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共同主办,来自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多所高校的六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此次会议的开幕式与往届形式不同,以研讨会的方式展开,议题为“我与我的世界民族音乐教学”。中央音乐学院安平组织了此次开幕式的研讨会,与会代表就国内世界民族音乐学科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要求进
2013年6月30日晚,“华风弦韵”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在武汉琴台音乐厅上演。这场精彩的二胡音乐会是武汉琴台音乐厅2013年隆重推出的“华夏民族风——民乐精粹系列音乐会”的一个亮点。  胡志平是一位集二胡演奏、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和教学于一身的学者型二胡演奏家。业内评价他的二胡演奏风格清雅细腻、质朴深邃,讲究“虚与实、静与动、雅与俗、灵动与深厚、清雅细美与浓墨重彩”的对比变化,有“静、雅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①(以下称《结构学》)是王耀华教授又一部新作,主体凡十章,分别就腔音、腔音列、腔节与腔韵、腔句、腔段、腔调、腔套、腔系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诸层次的结构。在第十章“综论”部分从中国传统音乐所体现的“人性”角度分别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哲学基础。该书是王教授经历二十八个年头的积累,从一个民族音乐学家的视角对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深入观察,体现了作者多维的学术视角和宽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色时  节,中央音乐学院老院长、音乐学系博士生导师于润洋教授迎来了他的八十华诞。值此之际,为研究、弘扬于先生的学术思想,推动音乐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9月15、16日学院隆重举办了“春雨润物 学海成洋——于润洋八十春秋学术研讨会”。  于润洋教授长期致力于西方音乐史学和音乐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并成为这两个学科的领军人物。特别是作为我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开拓者,他为这个新兴学科的建立和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为切实减负提质,襄州七中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七星达标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七星”即“趣之星”“活之星”“智之星”“美之星”“新之星”“味之星”“實之星”,每节课做到三个“十分”——教师有 “十分精心的评价”,学生有“十分精彩的展示”,课尾有“十分精细的测评”,着力培养德、智、勇、艺、礼、孝、创全面发展的“七星学子”,努力构建“七星文化”品牌。探索“五标”课堂模式,打
我提交大会的论文《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原来是应《人民音乐》约稿而写的,文章很长,不可能都讲完,而且发表后大家都能看到,所以今天不讲这个题目,想结合大会此前的发言和中国歌剧研究会的今后工作谈几点看法。    改革开放与多元歌剧观    中国歌剧八十余年的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多元歌剧观的确立。  大家知道,在我国歌剧八十余年的发展历
12年3月4日晚,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主办,特邀指挥  家、作曲家景建树执棒,甘肃省歌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与西安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102人担任演奏的大型民族交响乐《敦煌音画》(以下简称“音画”)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上演。“音画”由赵季平任艺术指导、音乐总监,与景建树、张坚、韩兰魁等作曲家组成创作团队(以下简称“创作团队”)完成,共分七个乐章:一、《莫高风铃》(景建树曲);二、《西凉乐舞
“琴歌”一词,源于古人抚琴而歌的演唱形式,到后来衍生出几种含义:其一,是指抚琴而歌,以琴为声乐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其二,是指专门为这种演唱形式而创作或改编的音乐体裁。其三,是指具体的音乐作品,具有声乐与古琴相伴而作的规定性。①琴歌音乐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较好地发挥了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又与声乐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我国历代琴家留下了丰富的琴歌作品,其中著名的有《阳春白雪》、《关山月》、
维利亚,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首府,是国外游客最常到访的南部城市,也是弗拉门戈气息最为浓厚的地方。对大多数从异国奔赴这里的外国游客来说,看一场弗拉门戈演出是行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他们既可以事先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演出场所和演出信息,也可以抵达后再进行实地选择,“公鸡”弗拉门戈表演餐厅(Los Gallos Tablao Flamenco)、“吉他之家”(Casa de la Guitar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