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团中央号召全国青年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各高校立即积极响应号召,认真组织,踏实落实。目前已有数百万计的各校大学生志愿以各种形式展开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短期支教被众多在校大学生作为主要典型社会实践形式。本文在对陕西省渭南市某小学多次支教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和阐述了大学生短期支教带来的影响,以及支教全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大学生自身行为表现、短期支教活动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短期支教活动提出建议。
关键词:短期支教,大学生
随着时代发展、国家政策不断改变,大学生课余志愿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化、日常化,并且参与人数不断增多,但在十九世纪我国团中央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下兴起的暑期短期支教依然是当代大学生最为热衷的志愿活动之一。每年有数百万计的大学生在暑期,进入全国各地农村落后偏远地区进行为期两周至两个月不等的短期支教活动。虽然短期支教志愿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大学生参与热情高,但短期支教从准备初期到实施,再到后期反馈跟踪回访,都有很大的與初衷不符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根据在陕西省渭南市某小学进行的三次暑期支教以及两次暑期支教回访,从支教大学生、受教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受教学校四个方面进行现状归纳、分析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所支教的小学共设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级,每班人数从十几名至二十几名不等。全校配备有语文兼职英语老师一名(其中英语课程三年级开始进行授课),数学教师兼职体育教师一名。该校课程科目仅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以及体育,音乐、美术、自然科学等无专业教师配备。
支教队伍共计16人:英语教师兼班主任5人(一、二年级1名,其余各年级一名,);数学教师3人(每两个年级一名);体育教师2名;美术教师2名;外国文化教师2名;音乐教师2名;科学教师2名。
一、大学生短期支教前期人员遴选、准备工作中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存在功利主义心理,动机不纯
当代大学里现有的奖励、鼓励机制,无不与学分挂钩,而学分又与保送、奖学金评定相关,这一评价机制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大学生功利心理动机进而引发随后一些列动机不纯的打着公益旗号的功利行为。现实情况中,短期支教队伍组建过程时,支教人员面试遴选的面试形式都难以明确受试者动机。虽说功利心理动机以及随之功利行为并不能作为评判被面试者在真正的支教行为中是否能够全力投入志愿支教的行为。但是,在笔者的观察下发现,支教行为中,多数动机不纯者工作懈怠、态度冷淡,更有甚者编造家人生病等谎言提前终止支教活动,这对整支支教队伍的实践以及对受支教者都有极其不利的影响。但是,要想改变部分支教大学生志愿者这一因功利心理为出发点,但不认真落实志愿活动的现状,仍需要长期的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传输、引导,甚至需要学校认改变相关政策的制定。
(二)对当地学生情况,教育资源不了解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基石,而备课不只是对教学内容的准备,更是对学生、学情的准备。在对支教志愿者进行前期培训时,支教队伍的组建者、领导者暴露出来,对当地学生情况、教育资源仅限于基本信息的了解,并且与当地学校沟通不足。这就导致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支教队员更加无法系统地深入了解到当地学生所受教育情况,从而无法达到因材施教、针对性的备课。例如:由于对当地学校所能提供的硬件设施的不了解导致所备课在实地无法正常授课,耽误整个支教实践进度。
(三)志愿者缺乏专业培训
教育教学是需要专业科学的背景知识的支撑才能够保证教学的效果。除过学科专业知识外,科学的教学法以及相应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更是缺乏,而这些都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所必备的。而现实情况中的支教志愿者来自不同专业,少有教育专业知识背景,在备课中得不到专业指导,所备课不充分,不科学是常态。同时,鲜有支教管理者尤其是具有专业知识以及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支教队员备课内容进行审查、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前期的备课工作都是独立进行的,没有集体讨论,没有专业指导,这就直接造成了在支教实践过程中教学效果无法保证。更有甚者,由于对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缺失,与当地学生、家长、老师沟通失利、造成消极影响。
二 、大学生短期支教过程中的问题
(一)对支教的热情呈递减甚至骤减
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地点为全国各地农村偏远地区,生活、公共、教育设施都处于落后的状况,支教生活是艰苦的,有时甚至是枯燥的。加上前期对于当地教育现状、当地学校、学生缺乏了解,导致部分志愿者在真正开始支教生活,进入支教志愿者角色时,最初的热情在整个支教过程中呈递减趋势甚至骤降的。缺乏热情、毅力对于志愿者,尤其是对于支教志愿者,无疑都是极大的负面影响因素,会直接影响支教成果。
(二)志愿者与学生家长、当地校方沟通不畅
教育教学活动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来相互配合的。但由于短期支教活动通常都在学生暑期进行,而绝大多数当地村民都外出打工,所剩在校学生绝大多数为留守儿童或由爷爷奶奶照顾。对于这些留守的、年纪大的家长而言,暑期支教活动只是免费供的托管班,是解放他们的形式,对于其他教学内容并无了解期望,这就导致家庭访问甚至教学难以正常进行。除此之外,在暑期当地学校所留有的教职人员寥寥无几,遇突发事件难以及时沟通。
(三)志愿者安全得不到保障
由于支教志愿者绝大多数都为外地大学生,因此对于当地环境、地理位置等都不能够充分了解。当地政府以及学校教职人员又无法提供人员支持,生活在所支教校园中志愿者,几乎没有安保措施而言,其人身以及财产安全问题难以保障。
三、短期支教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 志愿支教大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奉献精神得到锻炼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在我国物质水平极大提高、巨大发展的时代,从小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父母师长都关爱有加,导致其自理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较差,除此之外更为明显的是个人主义思想不断加强,同时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不断弱化。但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开展于山间田野,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备,并且志愿者生活起居、饮食都由自己负责,极大锻炼了志愿者吃苦耐劳的意志。同时,支教期间的集体生活有利于改善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 2.当地学生知识、视野得到扩展,自信心得到提升
绝大多数受支教当地学生为留守儿童,从出生起就从未踏出过他们所生长的村落,多数家中无电视、电话、电脑,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对于受支教者而言,支教活动、支教志愿者们于他们,无疑都是看世界的一扇窗。志愿者们所展示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学习的技能,更多的是外部丰富多彩世界的信息。这对于处在小学启蒙教育阶段,又好奇心极大富余的当地学生而言,无疑是难得的机会。除此之外,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当地学生的成长过程多缺乏关爱、陪伴、安全感,这就导致他们的人格形成方面有所缺陷。因此,在支教过程中,支教志愿者们通过课上课下与当地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为日后成长做良好的引导。
3.当地家长负担有所减轻
支教所在的村落经济来源以务农为主,且当地固定居民多为年长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精力有限,暑期支教活动能为他们减轻照顾孩子的压力,解決辅导假期家庭作业的难题。在贯穿始终的家访以及两次家长会中,家长都表示了支教活动的开展使得他们在学生暑期的照看上有很大的帮助。
4.当地学校教育设施有所改善
笔者所在的支教小学基础设施差,教室无采光设施、保暖设施、甚至窗户没有玻璃。因此,在支教队伍筹备阶段,队伍领导者积极与社会乐于参与公益活动的企业、个人沟通、联系。在进行暑期支教活动的之前,同有意愿捐赠的企业以及在校大学生募集学习用品、学习设备,为当地学校教育设施改善进绵薄之力。
(二)消极影响
1.大学生知识储备有限,授课内容难成体系,难以形成长期系统教育效果
良好的教育效果是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教学工作下,多方面齐心合力形成的。而多数支教大学生教学技能、知识,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都难以达到专业水平。并且短期暑期支教时间有限,多集中在两周至两个月不等,这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对于当地受支教学生而言,暑期支教更像是昙花一现。
2.短期支教后,当地学生难再投入到日常学习生活
由于受支教者都为5-12岁,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容易产生情绪上的不稳定。短期支教学习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是新鲜的、多彩的、轻松的,但是在志愿者们离开后,当地学生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对于当地教师正常教学工作进行抵抗。许多学生在短期内和志愿者们建立起了深刻的感情,对志愿者产生依赖甚至过高的期望。支教活动结束后,若志愿者未能履行或未能及时履行他们与当地学生之间的探望或书信沟通的承诺,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不利于身心发展。
四、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建议
(一)支教队伍组建时,进行严格人员筛选
在支教志愿者选拔时,应该由专业教育专业教师以及一线有丰富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对受试者进行专业知识面试、笔试、试讲来判断其教学能力。并且对于进行动机心理面试,由专业人员通过谈话或者相应试题确定其志愿支教意图,从而判断其志愿支教决心决心。人员遴选应有专业教师监督进行,并建立严格、合理、规范化的考核制度。
(二)充分了解当地学校、学生以及教育环境,与当地学校教职人员及时沟通
在支教进行前应有专业教师以及志愿者大学生领导干部进行充分实地考察,与当地教师进行沟通,建立起当地学校、学生现状的相关信息手册,从而更好的进行志愿者培训以及全程支教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由专业教职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志愿支教活动之本还是改善当地教育现状,因此专业的学科教育应由各学科专门的有经验的教育专家来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由于当地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因此对志愿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以及沟通技巧的专业培训是必要的。
(四)有相关专业指导教师随行指导
有序、高效、科学的教学活动也是复杂多变的,灵活性非常高,因此,对于大学生志愿者尤其是非教育类专业的进行及时的指导是必要的。与此同时,专业指导教师随行会让志愿者心理有所依靠,利于支教活动的开展。专业教师应每日分科目对当日教学活动进行小结、及时指导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五)与当地政府合作,保障志愿者人身以及财产安全
支教志愿者们绝大多数对于支教地而言是外地人,且大学生涉世未深,加上支教地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差,所以前往偏于地区志愿支教者的人身安全问题一直都难以保障,并且屡有不安全事件发生。由于当地政府或村委会等行政部门对当地情况最为了解,也最容易与当地人员进行交流,因此其与支教队进行合作来保护志愿者人身和财产安全是更为有效。应该在支教地点以及志愿支教者住所安排专门安保人员巡逻。
五、结语
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的良好机会。笔者作为短期支教的参与者,深入了解,实地调查了短期支教的各方参与者,根据对于从支教队伍组建初期到全程支教的实践以及后期的支教回访的参与、观察、总结,发现了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活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暑期短期支教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大学生对短期支教的火热参与有助于其快速了解并融入当地学校,但许多学校开展的短期支教实践缺乏规范化管理以及过于功利化,有违初衷。望暑期“三下乡”短期支教活动日后能够以更为科学,更为有益的形式开展下去,惠及更多山区、偏远地区的孩子,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姚楠.浅谈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弊端[J].韶关学院学报,2016,1
[2]刘帅,刘茜,唐文彰.论大学生假期支教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6
[3]闵叶子,张梓钰.大学生短期支教对受教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2015(13),167
关键词:短期支教,大学生
随着时代发展、国家政策不断改变,大学生课余志愿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化、日常化,并且参与人数不断增多,但在十九世纪我国团中央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下兴起的暑期短期支教依然是当代大学生最为热衷的志愿活动之一。每年有数百万计的大学生在暑期,进入全国各地农村落后偏远地区进行为期两周至两个月不等的短期支教活动。虽然短期支教志愿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大学生参与热情高,但短期支教从准备初期到实施,再到后期反馈跟踪回访,都有很大的與初衷不符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根据在陕西省渭南市某小学进行的三次暑期支教以及两次暑期支教回访,从支教大学生、受教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受教学校四个方面进行现状归纳、分析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所支教的小学共设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级,每班人数从十几名至二十几名不等。全校配备有语文兼职英语老师一名(其中英语课程三年级开始进行授课),数学教师兼职体育教师一名。该校课程科目仅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以及体育,音乐、美术、自然科学等无专业教师配备。
支教队伍共计16人:英语教师兼班主任5人(一、二年级1名,其余各年级一名,);数学教师3人(每两个年级一名);体育教师2名;美术教师2名;外国文化教师2名;音乐教师2名;科学教师2名。
一、大学生短期支教前期人员遴选、准备工作中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存在功利主义心理,动机不纯
当代大学里现有的奖励、鼓励机制,无不与学分挂钩,而学分又与保送、奖学金评定相关,这一评价机制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大学生功利心理动机进而引发随后一些列动机不纯的打着公益旗号的功利行为。现实情况中,短期支教队伍组建过程时,支教人员面试遴选的面试形式都难以明确受试者动机。虽说功利心理动机以及随之功利行为并不能作为评判被面试者在真正的支教行为中是否能够全力投入志愿支教的行为。但是,在笔者的观察下发现,支教行为中,多数动机不纯者工作懈怠、态度冷淡,更有甚者编造家人生病等谎言提前终止支教活动,这对整支支教队伍的实践以及对受支教者都有极其不利的影响。但是,要想改变部分支教大学生志愿者这一因功利心理为出发点,但不认真落实志愿活动的现状,仍需要长期的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传输、引导,甚至需要学校认改变相关政策的制定。
(二)对当地学生情况,教育资源不了解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基石,而备课不只是对教学内容的准备,更是对学生、学情的准备。在对支教志愿者进行前期培训时,支教队伍的组建者、领导者暴露出来,对当地学生情况、教育资源仅限于基本信息的了解,并且与当地学校沟通不足。这就导致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支教队员更加无法系统地深入了解到当地学生所受教育情况,从而无法达到因材施教、针对性的备课。例如:由于对当地学校所能提供的硬件设施的不了解导致所备课在实地无法正常授课,耽误整个支教实践进度。
(三)志愿者缺乏专业培训
教育教学是需要专业科学的背景知识的支撑才能够保证教学的效果。除过学科专业知识外,科学的教学法以及相应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更是缺乏,而这些都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所必备的。而现实情况中的支教志愿者来自不同专业,少有教育专业知识背景,在备课中得不到专业指导,所备课不充分,不科学是常态。同时,鲜有支教管理者尤其是具有专业知识以及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支教队员备课内容进行审查、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前期的备课工作都是独立进行的,没有集体讨论,没有专业指导,这就直接造成了在支教实践过程中教学效果无法保证。更有甚者,由于对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缺失,与当地学生、家长、老师沟通失利、造成消极影响。
二 、大学生短期支教过程中的问题
(一)对支教的热情呈递减甚至骤减
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地点为全国各地农村偏远地区,生活、公共、教育设施都处于落后的状况,支教生活是艰苦的,有时甚至是枯燥的。加上前期对于当地教育现状、当地学校、学生缺乏了解,导致部分志愿者在真正开始支教生活,进入支教志愿者角色时,最初的热情在整个支教过程中呈递减趋势甚至骤降的。缺乏热情、毅力对于志愿者,尤其是对于支教志愿者,无疑都是极大的负面影响因素,会直接影响支教成果。
(二)志愿者与学生家长、当地校方沟通不畅
教育教学活动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来相互配合的。但由于短期支教活动通常都在学生暑期进行,而绝大多数当地村民都外出打工,所剩在校学生绝大多数为留守儿童或由爷爷奶奶照顾。对于这些留守的、年纪大的家长而言,暑期支教活动只是免费供的托管班,是解放他们的形式,对于其他教学内容并无了解期望,这就导致家庭访问甚至教学难以正常进行。除此之外,在暑期当地学校所留有的教职人员寥寥无几,遇突发事件难以及时沟通。
(三)志愿者安全得不到保障
由于支教志愿者绝大多数都为外地大学生,因此对于当地环境、地理位置等都不能够充分了解。当地政府以及学校教职人员又无法提供人员支持,生活在所支教校园中志愿者,几乎没有安保措施而言,其人身以及财产安全问题难以保障。
三、短期支教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 志愿支教大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奉献精神得到锻炼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在我国物质水平极大提高、巨大发展的时代,从小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父母师长都关爱有加,导致其自理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较差,除此之外更为明显的是个人主义思想不断加强,同时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不断弱化。但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开展于山间田野,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备,并且志愿者生活起居、饮食都由自己负责,极大锻炼了志愿者吃苦耐劳的意志。同时,支教期间的集体生活有利于改善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 2.当地学生知识、视野得到扩展,自信心得到提升
绝大多数受支教当地学生为留守儿童,从出生起就从未踏出过他们所生长的村落,多数家中无电视、电话、电脑,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对于受支教者而言,支教活动、支教志愿者们于他们,无疑都是看世界的一扇窗。志愿者们所展示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学习的技能,更多的是外部丰富多彩世界的信息。这对于处在小学启蒙教育阶段,又好奇心极大富余的当地学生而言,无疑是难得的机会。除此之外,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当地学生的成长过程多缺乏关爱、陪伴、安全感,这就导致他们的人格形成方面有所缺陷。因此,在支教过程中,支教志愿者们通过课上课下与当地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为日后成长做良好的引导。
3.当地家长负担有所减轻
支教所在的村落经济来源以务农为主,且当地固定居民多为年长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精力有限,暑期支教活动能为他们减轻照顾孩子的压力,解決辅导假期家庭作业的难题。在贯穿始终的家访以及两次家长会中,家长都表示了支教活动的开展使得他们在学生暑期的照看上有很大的帮助。
4.当地学校教育设施有所改善
笔者所在的支教小学基础设施差,教室无采光设施、保暖设施、甚至窗户没有玻璃。因此,在支教队伍筹备阶段,队伍领导者积极与社会乐于参与公益活动的企业、个人沟通、联系。在进行暑期支教活动的之前,同有意愿捐赠的企业以及在校大学生募集学习用品、学习设备,为当地学校教育设施改善进绵薄之力。
(二)消极影响
1.大学生知识储备有限,授课内容难成体系,难以形成长期系统教育效果
良好的教育效果是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教学工作下,多方面齐心合力形成的。而多数支教大学生教学技能、知识,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都难以达到专业水平。并且短期暑期支教时间有限,多集中在两周至两个月不等,这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对于当地受支教学生而言,暑期支教更像是昙花一现。
2.短期支教后,当地学生难再投入到日常学习生活
由于受支教者都为5-12岁,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容易产生情绪上的不稳定。短期支教学习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是新鲜的、多彩的、轻松的,但是在志愿者们离开后,当地学生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对于当地教师正常教学工作进行抵抗。许多学生在短期内和志愿者们建立起了深刻的感情,对志愿者产生依赖甚至过高的期望。支教活动结束后,若志愿者未能履行或未能及时履行他们与当地学生之间的探望或书信沟通的承诺,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不利于身心发展。
四、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建议
(一)支教队伍组建时,进行严格人员筛选
在支教志愿者选拔时,应该由专业教育专业教师以及一线有丰富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对受试者进行专业知识面试、笔试、试讲来判断其教学能力。并且对于进行动机心理面试,由专业人员通过谈话或者相应试题确定其志愿支教意图,从而判断其志愿支教决心决心。人员遴选应有专业教师监督进行,并建立严格、合理、规范化的考核制度。
(二)充分了解当地学校、学生以及教育环境,与当地学校教职人员及时沟通
在支教进行前应有专业教师以及志愿者大学生领导干部进行充分实地考察,与当地教师进行沟通,建立起当地学校、学生现状的相关信息手册,从而更好的进行志愿者培训以及全程支教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由专业教职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志愿支教活动之本还是改善当地教育现状,因此专业的学科教育应由各学科专门的有经验的教育专家来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由于当地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因此对志愿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以及沟通技巧的专业培训是必要的。
(四)有相关专业指导教师随行指导
有序、高效、科学的教学活动也是复杂多变的,灵活性非常高,因此,对于大学生志愿者尤其是非教育类专业的进行及时的指导是必要的。与此同时,专业指导教师随行会让志愿者心理有所依靠,利于支教活动的开展。专业教师应每日分科目对当日教学活动进行小结、及时指导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五)与当地政府合作,保障志愿者人身以及财产安全
支教志愿者们绝大多数对于支教地而言是外地人,且大学生涉世未深,加上支教地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差,所以前往偏于地区志愿支教者的人身安全问题一直都难以保障,并且屡有不安全事件发生。由于当地政府或村委会等行政部门对当地情况最为了解,也最容易与当地人员进行交流,因此其与支教队进行合作来保护志愿者人身和财产安全是更为有效。应该在支教地点以及志愿支教者住所安排专门安保人员巡逻。
五、结语
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的良好机会。笔者作为短期支教的参与者,深入了解,实地调查了短期支教的各方参与者,根据对于从支教队伍组建初期到全程支教的实践以及后期的支教回访的参与、观察、总结,发现了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活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暑期短期支教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大学生对短期支教的火热参与有助于其快速了解并融入当地学校,但许多学校开展的短期支教实践缺乏规范化管理以及过于功利化,有违初衷。望暑期“三下乡”短期支教活动日后能够以更为科学,更为有益的形式开展下去,惠及更多山区、偏远地区的孩子,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姚楠.浅谈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弊端[J].韶关学院学报,2016,1
[2]刘帅,刘茜,唐文彰.论大学生假期支教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6
[3]闵叶子,张梓钰.大学生短期支教对受教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2015(1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