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首先要振兴农村文化,农家书屋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石”。自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全国共建成农家书屋60余万家,向农村各地配送图书突破11亿册。农家书屋在增强农民文化自信、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但就现实看来农家书屋的运行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发展面临着挑战。2019年2月,中宣部等11个国家部门联合印发《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本文就农家书屋如何抓住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大好时机深化改革,化解这些问题,提升服务效能进行粗浅探讨。
1农家书屋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1.1农家书屋是为农民提供思想教育的平台
巩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是农家书屋担当的责任。随着党和国家近年来对全民阅读工作的大力提倡,农家书屋已成为全民阅读延伸到农村的“最后一公里”,是乡村全民阅读的主阵地和大平台。农家书屋免费开放的环境和免费借阅的书籍,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学习阅读的便利条件,也为打造学习型乡村提供了坚实阵地。简单的借阅手续,轻松的阅读空间,农民农闲之余在这里读书学习提高文化素养,自我管理、明辨是非以及自我约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1.2农家书屋是提高农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平台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力的高低。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旨在强化文化宣传,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提升农民群体的文化素养。利用农家书屋这个文化建设基础性项目,可以在农村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调动农民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使农民群众通过阅读掌握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1.3农家书屋是为农民提供发家致富技能的平台
农家书屋迎合了广大农村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既丰富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又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农业科技知识。农家书屋因地制宜,选准方向,有的放矢,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书籍,传授科技知识,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通过农家书屋,农民查阅种植养殖、科普知识、农业政策等书籍,有针对性的进行“充电”,为农业生产“求经问宝”,将科技知识转变为内生发展力,让农民群众增强创新能力,使潜在财富变为现实财富,助力农民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2当前农家书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家书屋长效发展目标难以实现
农家书屋采用的是政府资助、社会捐助、农民参与、自我服务的公益性模式。作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内容,农家书屋的长效发展依赖于政府的长期经费保障。但由于各地领导的重视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文化等差异,农家书屋在完成首轮建设后,大都未能持续大量投入新书与相关大规模的后续配置,书屋管理员的工资更是无法落实。尤其是近年来多地将每年农家书屋经费打包入地方文化经费中统筹使用,农家书屋经费易被占用,直接导致多数农家书屋年新增报刊图书量为零,图书管理员也因长期拿不到合理的劳动报酬丧失工作积极性。
2.2体制层面原因导致基层农家书屋管理边界模糊无人问津
从国家到省、市一级,农家书屋的建设期政策文件一直由新闻出版系统出台和管理。近两年来,因基层体制机制改革,基层的文化和旅游部门合并后,大多数新成立的县一级文化旅游局的工作职责中都不再包含新闻出版工作职责,而相应的工作职责基本都划归由县级宣传部门隶属。基层农家书屋主管部门的更换,加上各部门出于机构改革适应期,致使农家书屋工作管理边界模糊,工作衔接断层成为管理的遗忘地带甚至是部门之间踢皮球的尴尬存在。缺乏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管理,农家书屋前期制定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得不到实际落实,也是农家书屋因无人问津演变成一潭死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2.3“求全不求精”建设理念导致农家书屋难以调动农民的阅读兴趣
虽然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等8部委就发布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启动了农家书屋工程,各地政策落实情况、启动时间不尽一致。多数省份的农家书屋集中建设周期為1-2年,有的地区为了赶在考核前完成村村覆盖任务,3个月之内就将辖区内所有书屋赶工完成。“同质化”“一刀切”的配置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书屋的标准化建设,但是在特色书屋,精品书屋,因地制宜选配书籍上,并没有作深入思考。千篇一律的书屋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但农家书屋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小与滞后问题无法长期激发农民的阅读兴趣,加上缺乏专业性人才,基于借书还书的单一服务手段法有效调动农民走进书屋的积极性,许多农民茶余饭后更倾向选择看电视、手机等消遣方式。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家书屋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简称《规划》)“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篇章中明确指出,要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抓住机遇,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利好政策,解决当下农家书屋发展中遇到的各项难题,推进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农家书屋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3.1完善农家书屋政策保障和投入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农民的需要出发,政府加大对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建立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在有效使用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当地财政对农家书屋经费保障,将农家书屋每年的运行经费纳入到当地财政预算中,严肃纠正农家书屋补充更新资金被挤占挪用等问题。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农家书屋,捐助款物图书,更新补充图书送书到村,配备数字阅读机增加设施,增加阅读网络书刊报纸,不断完善图书结构,使村民可以进行数字阅读、网上阅读。 3.2理清基层相关部门针对农家书屋的工作职能
明确县级宣传部、文化旅游局、乡镇府、县级图书馆等各部门单位在农家书屋工程中的角色担当。理清由谁出钱,由谁建设、由谁管理、由谁評价、由谁监督的职能分工,尤其是充分发挥县级公共图书馆的业务指导作用。《规划》要求要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截至2018 年年底,全国已有1705 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408887 个村和76474 个社区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少农家书屋成为当地图书馆的分馆或基层服务点。通过推动县级图书馆与农家书屋资源整合形成“总分馆”制度以及同级书屋之间“通借通还”模式的建立,科学流通、合理流通配置各级图书资源。同时逐步建立健全运行绩效评价体系,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将农家书屋的绩效与奖惩相挂钩,通过定期的绩效评价,倒逼农家书屋良性循环发展。
3.3调整农家书屋建设结构促提档升级
乘着乡村振兴之浪,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三个一批”为要求推进农家书屋结构整合提升。一是建强一批,选择乡镇热等人口密集区,结合城市书房的建设标准,依托乡镇图书馆分馆、乡镇文化站、乡村文化礼堂等融入数字化建设,拓展农家书屋活动形式,建设一批示范书屋,实现“镇镇有示范”。二是提升一批,对于人口集中的中心村采取“1+x”模式,建设精品书屋,以中心村为纽带辐射周边行政村,实现“乡乡有精品”。三是整合一批,对于人口缺少,群众阅读需求一般的书屋进行资源整合,用流动书车、书箱的形式代替书屋流转,建立乡村流动书吧,实现“村村有书吧”。以“精品化”“特色化”将现有的“死水”搅活,使得农家书屋对农民的吸引力大幅提升。
3.4探索“农家书屋+”运营模式换发持续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战略之下,农村各项经济持续发展,盘活现有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文化礼堂等资源存量,积极探索“农家书屋+”运营模式,为农家书屋持续发展赋能。如江西省安远县创新开展“农家书屋+电商”工作,将农家书屋建成具有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功能的新型农村文化平台,打造文化惠民升级版,实现了“文化助力电商,电商传播文化,文化推动脱贫”的共享共建和交融发展;温州市永嘉县实行“农家书屋+实体书店”建设模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与新华书店、企业、景区等合作,先后建成瓯窑小镇、永嘉书院、岩坦文化中心等精品点,有效提升农家书屋吸引力和美誉度;河南省郏县发挥文旅融合优势,创新“农家书屋+民宿”模式,基础设施由县乡政府动员支持乡贤人士利用自己家的宅基地建造,公益书屋由县乡政府和报业集团共同打造,管理上与特色民宿结合,以宿养书,以书育人,惠及乡邻,提升农家书屋品位。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家书屋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农家书屋的发展之路还很长,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关注和努力,才能成为百姓满意的“黄金屋”,推动全民阅读的“文化粮仓”,才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1农家书屋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1.1农家书屋是为农民提供思想教育的平台
巩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是农家书屋担当的责任。随着党和国家近年来对全民阅读工作的大力提倡,农家书屋已成为全民阅读延伸到农村的“最后一公里”,是乡村全民阅读的主阵地和大平台。农家书屋免费开放的环境和免费借阅的书籍,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学习阅读的便利条件,也为打造学习型乡村提供了坚实阵地。简单的借阅手续,轻松的阅读空间,农民农闲之余在这里读书学习提高文化素养,自我管理、明辨是非以及自我约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1.2农家书屋是提高农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平台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力的高低。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旨在强化文化宣传,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提升农民群体的文化素养。利用农家书屋这个文化建设基础性项目,可以在农村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调动农民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使农民群众通过阅读掌握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1.3农家书屋是为农民提供发家致富技能的平台
农家书屋迎合了广大农村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既丰富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又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农业科技知识。农家书屋因地制宜,选准方向,有的放矢,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书籍,传授科技知识,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通过农家书屋,农民查阅种植养殖、科普知识、农业政策等书籍,有针对性的进行“充电”,为农业生产“求经问宝”,将科技知识转变为内生发展力,让农民群众增强创新能力,使潜在财富变为现实财富,助力农民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2当前农家书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家书屋长效发展目标难以实现
农家书屋采用的是政府资助、社会捐助、农民参与、自我服务的公益性模式。作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内容,农家书屋的长效发展依赖于政府的长期经费保障。但由于各地领导的重视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文化等差异,农家书屋在完成首轮建设后,大都未能持续大量投入新书与相关大规模的后续配置,书屋管理员的工资更是无法落实。尤其是近年来多地将每年农家书屋经费打包入地方文化经费中统筹使用,农家书屋经费易被占用,直接导致多数农家书屋年新增报刊图书量为零,图书管理员也因长期拿不到合理的劳动报酬丧失工作积极性。
2.2体制层面原因导致基层农家书屋管理边界模糊无人问津
从国家到省、市一级,农家书屋的建设期政策文件一直由新闻出版系统出台和管理。近两年来,因基层体制机制改革,基层的文化和旅游部门合并后,大多数新成立的县一级文化旅游局的工作职责中都不再包含新闻出版工作职责,而相应的工作职责基本都划归由县级宣传部门隶属。基层农家书屋主管部门的更换,加上各部门出于机构改革适应期,致使农家书屋工作管理边界模糊,工作衔接断层成为管理的遗忘地带甚至是部门之间踢皮球的尴尬存在。缺乏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管理,农家书屋前期制定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得不到实际落实,也是农家书屋因无人问津演变成一潭死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2.3“求全不求精”建设理念导致农家书屋难以调动农民的阅读兴趣
虽然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等8部委就发布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启动了农家书屋工程,各地政策落实情况、启动时间不尽一致。多数省份的农家书屋集中建设周期為1-2年,有的地区为了赶在考核前完成村村覆盖任务,3个月之内就将辖区内所有书屋赶工完成。“同质化”“一刀切”的配置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书屋的标准化建设,但是在特色书屋,精品书屋,因地制宜选配书籍上,并没有作深入思考。千篇一律的书屋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但农家书屋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小与滞后问题无法长期激发农民的阅读兴趣,加上缺乏专业性人才,基于借书还书的单一服务手段法有效调动农民走进书屋的积极性,许多农民茶余饭后更倾向选择看电视、手机等消遣方式。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家书屋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简称《规划》)“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篇章中明确指出,要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抓住机遇,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利好政策,解决当下农家书屋发展中遇到的各项难题,推进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农家书屋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3.1完善农家书屋政策保障和投入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农民的需要出发,政府加大对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建立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在有效使用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当地财政对农家书屋经费保障,将农家书屋每年的运行经费纳入到当地财政预算中,严肃纠正农家书屋补充更新资金被挤占挪用等问题。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农家书屋,捐助款物图书,更新补充图书送书到村,配备数字阅读机增加设施,增加阅读网络书刊报纸,不断完善图书结构,使村民可以进行数字阅读、网上阅读。 3.2理清基层相关部门针对农家书屋的工作职能
明确县级宣传部、文化旅游局、乡镇府、县级图书馆等各部门单位在农家书屋工程中的角色担当。理清由谁出钱,由谁建设、由谁管理、由谁評价、由谁监督的职能分工,尤其是充分发挥县级公共图书馆的业务指导作用。《规划》要求要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截至2018 年年底,全国已有1705 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408887 个村和76474 个社区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少农家书屋成为当地图书馆的分馆或基层服务点。通过推动县级图书馆与农家书屋资源整合形成“总分馆”制度以及同级书屋之间“通借通还”模式的建立,科学流通、合理流通配置各级图书资源。同时逐步建立健全运行绩效评价体系,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将农家书屋的绩效与奖惩相挂钩,通过定期的绩效评价,倒逼农家书屋良性循环发展。
3.3调整农家书屋建设结构促提档升级
乘着乡村振兴之浪,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三个一批”为要求推进农家书屋结构整合提升。一是建强一批,选择乡镇热等人口密集区,结合城市书房的建设标准,依托乡镇图书馆分馆、乡镇文化站、乡村文化礼堂等融入数字化建设,拓展农家书屋活动形式,建设一批示范书屋,实现“镇镇有示范”。二是提升一批,对于人口集中的中心村采取“1+x”模式,建设精品书屋,以中心村为纽带辐射周边行政村,实现“乡乡有精品”。三是整合一批,对于人口缺少,群众阅读需求一般的书屋进行资源整合,用流动书车、书箱的形式代替书屋流转,建立乡村流动书吧,实现“村村有书吧”。以“精品化”“特色化”将现有的“死水”搅活,使得农家书屋对农民的吸引力大幅提升。
3.4探索“农家书屋+”运营模式换发持续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战略之下,农村各项经济持续发展,盘活现有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文化礼堂等资源存量,积极探索“农家书屋+”运营模式,为农家书屋持续发展赋能。如江西省安远县创新开展“农家书屋+电商”工作,将农家书屋建成具有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功能的新型农村文化平台,打造文化惠民升级版,实现了“文化助力电商,电商传播文化,文化推动脱贫”的共享共建和交融发展;温州市永嘉县实行“农家书屋+实体书店”建设模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与新华书店、企业、景区等合作,先后建成瓯窑小镇、永嘉书院、岩坦文化中心等精品点,有效提升农家书屋吸引力和美誉度;河南省郏县发挥文旅融合优势,创新“农家书屋+民宿”模式,基础设施由县乡政府动员支持乡贤人士利用自己家的宅基地建造,公益书屋由县乡政府和报业集团共同打造,管理上与特色民宿结合,以宿养书,以书育人,惠及乡邻,提升农家书屋品位。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家书屋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农家书屋的发展之路还很长,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关注和努力,才能成为百姓满意的“黄金屋”,推动全民阅读的“文化粮仓”,才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