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活动”,不一样的“体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96292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知道自己不能向任何人传授任何东西,我只能提供一个能在其中学习的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体验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在其中学习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产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以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活动创设的环境仅仅是让学生动起来,而不能触发学生的体验,活动中的儿童常常就会犯买椟还珠的错误,活动也就失去了教育意义。问诊课堂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一、现状透析——活动中“被体验”
  教师们有个普遍共识:体验活动很重要。但是在设计活动时,却很少能从学生的兴趣、年龄特点和体验需要来考量活动,或拘泥于教参的设计,或闭门造车,过多从自身考虑活动的形式。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执教《我就是我》一课,教师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儿歌。显然,这一活动难倒了二年级学生,那么抽象的儿歌,他们只能是挥挥手伸伸腿。由此可见,如果是学生“被动”参与,没有体验的活动,教师再精心的课堂设计也只能是“一动而过”的“花架子”。
  二、对策探寻——活动中谋“真体验”
  既然是体验活动,如果只是教师的设想,那么即使再精彩,学生也只能“被参与”,这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我们在设计活动时,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让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并能在活动中获得真切的感受。
  1.创设有趣味的参与性活动
  一个有趣味的活动,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之对后续学习产生期待。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关注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他们下课喜欢玩些什么游戏,他们最近喜欢看什么电视等等,把握住学生的“流行趋向”,就能更好地为课堂活动服务。如我在执教《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一直想不好如何导课,就在课间看学生玩,发现他们很喜欢玩猜拳脚的游戏。因此,在课堂一开始,我就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看图片猜职业,看动作猜职业——教师做动作学生猜或学生做动作让其他学生猜。“猜一猜”的形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兴趣,而通过不同职业的人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画面和职业动作,很快就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看图片猜、看动作猜,师生互猜、生生互猜,在多样化的形式中,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成功地引出了不同的职业,引出了课题。
  其实,有趣味的活动很多。如上《我就是我》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曾创设了“摁指纹,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尝试在指纹画的创作中“发现”: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想法也不一样,因此创作的指纹画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学《我掉了一颗牙》时,我充分利用课前拍摄的照片,让学生猜猜照片中小朋友为什么会捂着嘴巴笑,来回味掉牙的感受……总之,参与性活动最重要的作用当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体验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得到新的启发。
  2. 创设有挑战性的任务型活动
  在一个积极的认知发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思想的积极探索者。我们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置有一定挑战性或冒险性的任务或活动,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增强。
  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曾经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调查“我身边的小河”。让学生走访家乡的河道、池塘,写下自己的发现,并把走访地点的水带回来,写好采集地点和时间,带到课堂上。
  课堂上,我把学生采集来的水倒入透明杯子里,排列开来:有的水发黑,漂浮着细小的黑色悬浮物;有的是发黄的,仿佛是生锈了一样……在展示的时候,学生还发出了惊讶的欷歔声。然后,我再请学生来说说采集的经过和发现,他们一个个都情绪激动,这些水就来自自己村子的池塘、江河、家门口的井里,它们已经被生活垃圾、工厂单位的污水排放和水葫芦等污染了。有的学生还动情地讲述了爷爷奶奶对曾经这些清澈的井水、河流和池塘的描述和怀念……迫不及待的,学生们就发出了呼喊:“我们的水资源本就短缺,如果人们继续这样为所欲为,后果不堪设想。”
  这堂课的执教,让我明白了:要使品德活动课有实效,必须认真研究儿童,尊重与提升儿童的生活体验,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探究社会的奥秘。学生亲身经历并产生真切的体验,这就形成了道德内驱力转化的基础和需要。
  3.跨时空的模拟性活动
  小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认识模糊不清,仅靠讲述一种道德观点往往很难形成内化的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跨越时空,在模拟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道德情感。比如,上《世界真奇妙》时,我让学生来学习正确的握手礼仪,并在与同伴游戏中实践感知握手礼仪的规范;上《平安回家》一课,我让学生跟交警叔叔学指挥手势,让学生参与模拟学习,在趣味中体验出自己的感受;《遇到危险我不慌》一课,我请学生模拟医生来抢救溺水的伤者,在角色的转换中,引发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并转化成道德认知。
  “体验活动”应当是一支火把,能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行动的火苗。我们的课堂呼唤“主动体验”、“真体验”,教师要因“生”制宜,善于设计活动,用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打造出有趣味、有深度的生命课堂。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最大特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对白,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呢?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以小学生身心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情并茂的作品占有相当的篇幅,每一篇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环节,创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尽情地发挥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勇敢地阐述观点,真诚地表露感情,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出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质疑中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
当前,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火如荼,各种专家报告、课题研究、观摩评比活动此起彼伏,各种形式的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也是花样繁多、热闹非凡,似乎在这样的热闹景象之中,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就会变得“时尚”,变得“有效”了。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全面、系统地实施体能教学,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一、创设情境,趣味练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
在语文课堂上,只是组织、引导学生交流从课文内容中读懂了什么,这是远远不够的。这仅是一个人的思想作用于文本,从中得到更丰富的思想的过程而已。当学生本来就已经产生了许多想法,却苦于表达不清,表达得不够有说服力时,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还应该完成另一个任务,即要让学生从文章中学到作者把自己的某一种情愫、某一种观点表达清楚的方法。将来学生本人有相似的思想时,知道该如何组织语言材料,把意思表达
主题式复习课是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课型。它是通过重构主题、重组教学内容,在巩固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梳理归类,在梯度交流中融会贯通所学语言知识,在拓展与深化的语境中发展综合语用能力。  一、营造“三化”情境,发展语用能力  1.情景设置适宜化  担任几个班教学的英语教师在复习阶段要比平时更为忙碌。繁重的教学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乡镇出现了劳动力剩余的现象,许多家庭孩子的父母都外出务工或经商。由此,一个特殊的群体产生了,这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最弱势的群体,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针对此状况,我课题组所有成员对在我校就读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百分之五十多的留守儿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也令人担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大量留守儿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围绕优等生组织教学,中等生似懂非懂,学困生稀里糊涂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我们不能忽视,优等生毕竟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全面育人,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我深深地体会到,学困生面对新课标,更需要教师的鼓励,更需要足够的“营养”。结合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学困生的引
小学阶段的作文一直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教师对如何上好作文指导课深感困惑,学生也不喜欢作文,甚至害怕作文。追寻一下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在教学中,大多数作文训练是命题作文,很多题目脱离学生的生活;从文体到立意,选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讲评学生的作文时,老师往往以批评为主,缺少鼓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乐于
小学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有一些关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内容,如主题单元“追根溯源”里的“吃穿住话古今”“汉字和书的故事”等。品德课程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它的目标必然要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中国历史文化题材教学中,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有着巨大的打动人的力量。深刻的情感体验,往往可以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认识得以升华。李亦菲博士认为,情感、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形式、深邃的意境,滋润着中国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以受益终身。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学古诗,让小学生从小与古诗接触,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