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知道自己不能向任何人传授任何东西,我只能提供一个能在其中学习的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体验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在其中学习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产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以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活动创设的环境仅仅是让学生动起来,而不能触发学生的体验,活动中的儿童常常就会犯买椟还珠的错误,活动也就失去了教育意义。问诊课堂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一、现状透析——活动中“被体验”
教师们有个普遍共识:体验活动很重要。但是在设计活动时,却很少能从学生的兴趣、年龄特点和体验需要来考量活动,或拘泥于教参的设计,或闭门造车,过多从自身考虑活动的形式。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执教《我就是我》一课,教师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儿歌。显然,这一活动难倒了二年级学生,那么抽象的儿歌,他们只能是挥挥手伸伸腿。由此可见,如果是学生“被动”参与,没有体验的活动,教师再精心的课堂设计也只能是“一动而过”的“花架子”。
二、对策探寻——活动中谋“真体验”
既然是体验活动,如果只是教师的设想,那么即使再精彩,学生也只能“被参与”,这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我们在设计活动时,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让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并能在活动中获得真切的感受。
1.创设有趣味的参与性活动
一个有趣味的活动,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之对后续学习产生期待。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关注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他们下课喜欢玩些什么游戏,他们最近喜欢看什么电视等等,把握住学生的“流行趋向”,就能更好地为课堂活动服务。如我在执教《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一直想不好如何导课,就在课间看学生玩,发现他们很喜欢玩猜拳脚的游戏。因此,在课堂一开始,我就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看图片猜职业,看动作猜职业——教师做动作学生猜或学生做动作让其他学生猜。“猜一猜”的形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兴趣,而通过不同职业的人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画面和职业动作,很快就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看图片猜、看动作猜,师生互猜、生生互猜,在多样化的形式中,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成功地引出了不同的职业,引出了课题。
其实,有趣味的活动很多。如上《我就是我》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曾创设了“摁指纹,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尝试在指纹画的创作中“发现”: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想法也不一样,因此创作的指纹画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学《我掉了一颗牙》时,我充分利用课前拍摄的照片,让学生猜猜照片中小朋友为什么会捂着嘴巴笑,来回味掉牙的感受……总之,参与性活动最重要的作用当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体验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得到新的启发。
2. 创设有挑战性的任务型活动
在一个积极的认知发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思想的积极探索者。我们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置有一定挑战性或冒险性的任务或活动,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增强。
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曾经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调查“我身边的小河”。让学生走访家乡的河道、池塘,写下自己的发现,并把走访地点的水带回来,写好采集地点和时间,带到课堂上。
课堂上,我把学生采集来的水倒入透明杯子里,排列开来:有的水发黑,漂浮着细小的黑色悬浮物;有的是发黄的,仿佛是生锈了一样……在展示的时候,学生还发出了惊讶的欷歔声。然后,我再请学生来说说采集的经过和发现,他们一个个都情绪激动,这些水就来自自己村子的池塘、江河、家门口的井里,它们已经被生活垃圾、工厂单位的污水排放和水葫芦等污染了。有的学生还动情地讲述了爷爷奶奶对曾经这些清澈的井水、河流和池塘的描述和怀念……迫不及待的,学生们就发出了呼喊:“我们的水资源本就短缺,如果人们继续这样为所欲为,后果不堪设想。”
这堂课的执教,让我明白了:要使品德活动课有实效,必须认真研究儿童,尊重与提升儿童的生活体验,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探究社会的奥秘。学生亲身经历并产生真切的体验,这就形成了道德内驱力转化的基础和需要。
3.跨时空的模拟性活动
小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认识模糊不清,仅靠讲述一种道德观点往往很难形成内化的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跨越时空,在模拟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道德情感。比如,上《世界真奇妙》时,我让学生来学习正确的握手礼仪,并在与同伴游戏中实践感知握手礼仪的规范;上《平安回家》一课,我让学生跟交警叔叔学指挥手势,让学生参与模拟学习,在趣味中体验出自己的感受;《遇到危险我不慌》一课,我请学生模拟医生来抢救溺水的伤者,在角色的转换中,引发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并转化成道德认知。
“体验活动”应当是一支火把,能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行动的火苗。我们的课堂呼唤“主动体验”、“真体验”,教师要因“生”制宜,善于设计活动,用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打造出有趣味、有深度的生命课堂。
(责编 刘宇帆)
一、现状透析——活动中“被体验”
教师们有个普遍共识:体验活动很重要。但是在设计活动时,却很少能从学生的兴趣、年龄特点和体验需要来考量活动,或拘泥于教参的设计,或闭门造车,过多从自身考虑活动的形式。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执教《我就是我》一课,教师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儿歌。显然,这一活动难倒了二年级学生,那么抽象的儿歌,他们只能是挥挥手伸伸腿。由此可见,如果是学生“被动”参与,没有体验的活动,教师再精心的课堂设计也只能是“一动而过”的“花架子”。
二、对策探寻——活动中谋“真体验”
既然是体验活动,如果只是教师的设想,那么即使再精彩,学生也只能“被参与”,这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我们在设计活动时,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让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并能在活动中获得真切的感受。
1.创设有趣味的参与性活动
一个有趣味的活动,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之对后续学习产生期待。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关注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他们下课喜欢玩些什么游戏,他们最近喜欢看什么电视等等,把握住学生的“流行趋向”,就能更好地为课堂活动服务。如我在执教《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一直想不好如何导课,就在课间看学生玩,发现他们很喜欢玩猜拳脚的游戏。因此,在课堂一开始,我就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看图片猜职业,看动作猜职业——教师做动作学生猜或学生做动作让其他学生猜。“猜一猜”的形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兴趣,而通过不同职业的人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画面和职业动作,很快就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看图片猜、看动作猜,师生互猜、生生互猜,在多样化的形式中,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成功地引出了不同的职业,引出了课题。
其实,有趣味的活动很多。如上《我就是我》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曾创设了“摁指纹,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尝试在指纹画的创作中“发现”: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想法也不一样,因此创作的指纹画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学《我掉了一颗牙》时,我充分利用课前拍摄的照片,让学生猜猜照片中小朋友为什么会捂着嘴巴笑,来回味掉牙的感受……总之,参与性活动最重要的作用当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体验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得到新的启发。
2. 创设有挑战性的任务型活动
在一个积极的认知发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思想的积极探索者。我们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置有一定挑战性或冒险性的任务或活动,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增强。
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曾经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调查“我身边的小河”。让学生走访家乡的河道、池塘,写下自己的发现,并把走访地点的水带回来,写好采集地点和时间,带到课堂上。
课堂上,我把学生采集来的水倒入透明杯子里,排列开来:有的水发黑,漂浮着细小的黑色悬浮物;有的是发黄的,仿佛是生锈了一样……在展示的时候,学生还发出了惊讶的欷歔声。然后,我再请学生来说说采集的经过和发现,他们一个个都情绪激动,这些水就来自自己村子的池塘、江河、家门口的井里,它们已经被生活垃圾、工厂单位的污水排放和水葫芦等污染了。有的学生还动情地讲述了爷爷奶奶对曾经这些清澈的井水、河流和池塘的描述和怀念……迫不及待的,学生们就发出了呼喊:“我们的水资源本就短缺,如果人们继续这样为所欲为,后果不堪设想。”
这堂课的执教,让我明白了:要使品德活动课有实效,必须认真研究儿童,尊重与提升儿童的生活体验,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探究社会的奥秘。学生亲身经历并产生真切的体验,这就形成了道德内驱力转化的基础和需要。
3.跨时空的模拟性活动
小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认识模糊不清,仅靠讲述一种道德观点往往很难形成内化的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跨越时空,在模拟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道德情感。比如,上《世界真奇妙》时,我让学生来学习正确的握手礼仪,并在与同伴游戏中实践感知握手礼仪的规范;上《平安回家》一课,我让学生跟交警叔叔学指挥手势,让学生参与模拟学习,在趣味中体验出自己的感受;《遇到危险我不慌》一课,我请学生模拟医生来抢救溺水的伤者,在角色的转换中,引发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并转化成道德认知。
“体验活动”应当是一支火把,能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行动的火苗。我们的课堂呼唤“主动体验”、“真体验”,教师要因“生”制宜,善于设计活动,用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打造出有趣味、有深度的生命课堂。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