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但关系到数学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到新一代人才的素质。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创新氛围,通过主动探究,鼓励猜测想象,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只有教师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创设 探究 猜测 操作
正文:步入世界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趋日新月异,创造性创新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培养发展是目前推进我国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战略性目标和任务,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施新时期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有效培养中小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不但直接关系影响到了学校的数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整体综合水平和质量,而且直接地影响关系到学校培养新一代中小数学专业人才的整体综合能力和素质。因此,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更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那么,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始终地贯穿于小学的数学教学之中?我个人还是认为学校的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才能更好地加强和培养更多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一、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起知识创新求知欲望。
所谓教师创设问题教学的情境,就是明确地要求学校的教师根据全体学生的实际心理成长和年龄特征、能力发展的水平、知识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等其中的关键因素,抓住了全体学生共同开展的思维语言表达和认知活动的基本要求和关键,在全体学生思维和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全体学生的学习新知识提供丰富的的知识背景和教学材料,从孩子喜闻乐见的动物和生活科学实物、实例活动等内容下手,采用多彩的动画、活动、小故事或小游戏、操作、猜谜等活动的多种形式,创设生动而有趣的数学知识问题和教学的情境,激起了全体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创新的欲望,使得全体学生尽快地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求知创新境界。例如,在课堂中教学“循环小数”时,首先让一个小组的学生起立走出座位,并始终保持原地踏步,教师又在喊“一二一,一二一.”接着老师问一个学生:“如果老师一直这样喊这个口令不停下来,你到底会在口令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很快地回答说:“‘—二一’这句话的口令老师会不断地连续重复地喊下去。”教师充分肯定这个学生的正确说法后,说:“实际的生活过程中的有关活动性规律在很多数学问题中都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地研究那些具有这一种活动性规律的数——循环小数”。从而充分揭示教学课题,激发广大学生积极去实践探索新知、去实践求知。
二、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创新动力。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把激发学生智慧活动性的教学原则始终地落实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全过程,就是说教师应该更放手地主动去让每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筋地去进行探索和发现。具体形象思维仍然是目前小学生主要的感性思维表达形式,具体形象思维仍然需要在各种感性形象材料的有力支撑下形成,才能继续进行发展下去。学生集体智力技能的不断形成,一般在外部集体动作能力技能的形成基础上还是发生不断发展的,是一个从外部的集体物质知识活动向内部的集体认知力和心理活动不断转化的成长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充分放手来让大家参与操作,不流于形式,操作一步到位,充分体现使学生的自主创新探究意识和初步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机地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来。例如,我在一次课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我是这样的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的。首先教师让每个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两套学具(圆柱和圆锥),先让学生观察第一套(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再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很快就有学生说出它们的底和高相同,有的说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大。到底大多少呢,他们的体积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呢?再让大家一齐做一个倒沙子的实验来探究一下有什么发现。很快就有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用圆锥装满沙土(要装满但不能凸出来)往圆柱倒,倒3次才把圆柱倒满。另一种是把圆柱装满沙土往圆锥(装满)里倒,倒3次才能倒完。然后我问,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第一种的同学说:“发现倒3次才把圆柱倒满,说明了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另一種的同学说:“倒3次才能倒完圆柱里的沙,说明了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接着又让学生在小组内拿出第二套学具(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再像刚才一样做,看看还有没有这样的关系?结果是否定的。这样,通过刚才这一关系同学们很快就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3。全程都是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启发创新思维想象力。
有创造力的思维发展离不开想象力,没有技术想象就可能没有技术的创新。创造性现象思维在一定程度意义上可以说,是通过分析现象思维与通过直觉思考顿悟的完美统一。直觉认识思维要以当代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结构、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体系为教学背景,教师平时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思维见解,对当代数学中的问题可以进行大胆的推理猜想和大胆质疑,发展属于学生的直觉认识思维,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例如,有这样一道数学应用题:一本故事书全书共240页,小红原本计划12天可以看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看了,小红实际几天看完这本书?学生一般列式为:240÷[240÷12×(1+
)]=10(天),但有个优秀的学生提出用12×
=10(天)的计算方案时,学生们都在议论纷纷,这么简单列式也行?教师等学生讨论一会后,教师指名让这个优秀的学生再次开始大胆地口述自己的数学解题方法和思路,该学生回答说:“根据条件‘实际每天比原来的计划多看了
’,可以推知出实际看书时间是原计划看的
,因此可以列式为:12×
”,教师再次肯定他的创新想法,并再次鼓励他:“你能敢试、敢想、敢说、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把四步的计算方法简化成一步,真是了不起,这种自主创新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全班同学的学习”。其实这位优秀的学生就是熟练地运用了比与分数乘法的知识点来解决了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他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进行了估计、推测出一种新的解题思维和方法。 四、加强教学实践中的操作,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作为任课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规律,创造条件大胆地让广大学生能够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操作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操作方法主动去更好地学习、理解、掌握教材所需要学到的基础知识,让广大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地增长自主创新的才干,发挥他们的操作主动性、积极性和思维创造性。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以小组为单位,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观察:“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每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展开争论,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计算公式。整个推导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家”,品尝到了成功的欢乐,增强了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和意识。
五、创设开放的教育环境和创新实践的空间,挖掘学生创新意识。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发展需要更多学生建立有效的发散性教学创新方式和思维。教师要为促进更多的学生自身发展创设开放的是课堂教育学习和活动的空间,开放的课堂教育学习和活动的环境这才真正能够有效地调动更多学生的各种自主视觉和感官,使更多的学生愉快地主动在课堂中进行各种自主观察和探索,积极地主动进行各种自主观察和思考。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活动环境中,要充分放手地用心去让每个教师和学生用心去真正地想、说、做,学生很有可能就会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产生更多的联想、想象,从而逐渐地产生独立自主的创新教学活动的意识。为了创设开放的教育环境和创新实践空间,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一,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学习环境,形成开放的教学氛围。比如,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可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辨别方向,认识位置"。教学“行程相遇问题”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出来走一走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也使得全体学生的各种主体视觉和认知感官充分调动了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自主学习中来。
第二,创设一个能够使学生轻松、愉快学习数学的生活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空间还给学生,让孩子的体验、思维、创新交融一体。比如课前的“实地考察活动,社会的调查,买东西”等等的生活活动。正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数学。学生在生活中主动积极地获取新知,才没有压抑感,容易发挥自己主动性,有利于创新。
总之,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适宜的学科。只有我们的教师始终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摆放在教育和教学的首位,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逐步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王舒瑶(2015年)
2.《小学分数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陶积文(2015年)
3.《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 张翠萍 (2009年)
4.《加强学具操作,改革数学教学 》 ——--刘金凤 (2003年)
5. 《教學情境在数学科堂中的运用研究》———-李希田(2017年)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大江镇公益小学 赵新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创设 探究 猜测 操作
正文:步入世界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趋日新月异,创造性创新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培养发展是目前推进我国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战略性目标和任务,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施新时期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有效培养中小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不但直接关系影响到了学校的数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整体综合水平和质量,而且直接地影响关系到学校培养新一代中小数学专业人才的整体综合能力和素质。因此,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更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那么,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始终地贯穿于小学的数学教学之中?我个人还是认为学校的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才能更好地加强和培养更多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一、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起知识创新求知欲望。
所谓教师创设问题教学的情境,就是明确地要求学校的教师根据全体学生的实际心理成长和年龄特征、能力发展的水平、知识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等其中的关键因素,抓住了全体学生共同开展的思维语言表达和认知活动的基本要求和关键,在全体学生思维和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全体学生的学习新知识提供丰富的的知识背景和教学材料,从孩子喜闻乐见的动物和生活科学实物、实例活动等内容下手,采用多彩的动画、活动、小故事或小游戏、操作、猜谜等活动的多种形式,创设生动而有趣的数学知识问题和教学的情境,激起了全体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创新的欲望,使得全体学生尽快地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求知创新境界。例如,在课堂中教学“循环小数”时,首先让一个小组的学生起立走出座位,并始终保持原地踏步,教师又在喊“一二一,一二一.”接着老师问一个学生:“如果老师一直这样喊这个口令不停下来,你到底会在口令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很快地回答说:“‘—二一’这句话的口令老师会不断地连续重复地喊下去。”教师充分肯定这个学生的正确说法后,说:“实际的生活过程中的有关活动性规律在很多数学问题中都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地研究那些具有这一种活动性规律的数——循环小数”。从而充分揭示教学课题,激发广大学生积极去实践探索新知、去实践求知。
二、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创新动力。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把激发学生智慧活动性的教学原则始终地落实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全过程,就是说教师应该更放手地主动去让每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筋地去进行探索和发现。具体形象思维仍然是目前小学生主要的感性思维表达形式,具体形象思维仍然需要在各种感性形象材料的有力支撑下形成,才能继续进行发展下去。学生集体智力技能的不断形成,一般在外部集体动作能力技能的形成基础上还是发生不断发展的,是一个从外部的集体物质知识活动向内部的集体认知力和心理活动不断转化的成长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充分放手来让大家参与操作,不流于形式,操作一步到位,充分体现使学生的自主创新探究意识和初步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机地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来。例如,我在一次课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我是这样的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的。首先教师让每个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两套学具(圆柱和圆锥),先让学生观察第一套(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再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很快就有学生说出它们的底和高相同,有的说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大。到底大多少呢,他们的体积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呢?再让大家一齐做一个倒沙子的实验来探究一下有什么发现。很快就有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用圆锥装满沙土(要装满但不能凸出来)往圆柱倒,倒3次才把圆柱倒满。另一种是把圆柱装满沙土往圆锥(装满)里倒,倒3次才能倒完。然后我问,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第一种的同学说:“发现倒3次才把圆柱倒满,说明了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另一種的同学说:“倒3次才能倒完圆柱里的沙,说明了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接着又让学生在小组内拿出第二套学具(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再像刚才一样做,看看还有没有这样的关系?结果是否定的。这样,通过刚才这一关系同学们很快就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3。全程都是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启发创新思维想象力。
有创造力的思维发展离不开想象力,没有技术想象就可能没有技术的创新。创造性现象思维在一定程度意义上可以说,是通过分析现象思维与通过直觉思考顿悟的完美统一。直觉认识思维要以当代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结构、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体系为教学背景,教师平时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思维见解,对当代数学中的问题可以进行大胆的推理猜想和大胆质疑,发展属于学生的直觉认识思维,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例如,有这样一道数学应用题:一本故事书全书共240页,小红原本计划12天可以看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看了,小红实际几天看完这本书?学生一般列式为:240÷[240÷12×(1+
)]=10(天),但有个优秀的学生提出用12×
=10(天)的计算方案时,学生们都在议论纷纷,这么简单列式也行?教师等学生讨论一会后,教师指名让这个优秀的学生再次开始大胆地口述自己的数学解题方法和思路,该学生回答说:“根据条件‘实际每天比原来的计划多看了
’,可以推知出实际看书时间是原计划看的
,因此可以列式为:12×
”,教师再次肯定他的创新想法,并再次鼓励他:“你能敢试、敢想、敢说、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把四步的计算方法简化成一步,真是了不起,这种自主创新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全班同学的学习”。其实这位优秀的学生就是熟练地运用了比与分数乘法的知识点来解决了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他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进行了估计、推测出一种新的解题思维和方法。 四、加强教学实践中的操作,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作为任课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规律,创造条件大胆地让广大学生能够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操作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操作方法主动去更好地学习、理解、掌握教材所需要学到的基础知识,让广大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地增长自主创新的才干,发挥他们的操作主动性、积极性和思维创造性。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以小组为单位,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观察:“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每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展开争论,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计算公式。整个推导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家”,品尝到了成功的欢乐,增强了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和意识。
五、创设开放的教育环境和创新实践的空间,挖掘学生创新意识。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发展需要更多学生建立有效的发散性教学创新方式和思维。教师要为促进更多的学生自身发展创设开放的是课堂教育学习和活动的空间,开放的课堂教育学习和活动的环境这才真正能够有效地调动更多学生的各种自主视觉和感官,使更多的学生愉快地主动在课堂中进行各种自主观察和探索,积极地主动进行各种自主观察和思考。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活动环境中,要充分放手地用心去让每个教师和学生用心去真正地想、说、做,学生很有可能就会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产生更多的联想、想象,从而逐渐地产生独立自主的创新教学活动的意识。为了创设开放的教育环境和创新实践空间,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一,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学习环境,形成开放的教学氛围。比如,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可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辨别方向,认识位置"。教学“行程相遇问题”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出来走一走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也使得全体学生的各种主体视觉和认知感官充分调动了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自主学习中来。
第二,创设一个能够使学生轻松、愉快学习数学的生活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空间还给学生,让孩子的体验、思维、创新交融一体。比如课前的“实地考察活动,社会的调查,买东西”等等的生活活动。正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数学。学生在生活中主动积极地获取新知,才没有压抑感,容易发挥自己主动性,有利于创新。
总之,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适宜的学科。只有我们的教师始终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摆放在教育和教学的首位,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逐步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王舒瑶(2015年)
2.《小学分数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陶积文(2015年)
3.《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 张翠萍 (2009年)
4.《加强学具操作,改革数学教学 》 ——--刘金凤 (2003年)
5. 《教學情境在数学科堂中的运用研究》———-李希田(2017年)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大江镇公益小学 赵新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