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告示”碑中的两江洋务总局道台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10060651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遗产明孝陵陵宫区中门东侧墙角下有一块清末竖立的“特别告示”碑,碑文使用日、英、法、德、意、俄六种文字镌刻,其“国际范”比今日景区展示牌有过之而无不及。其碑文大意如下:
  特别告示
  鉴于明孝陵内御碑及附近古迹历年破坏、受损情况严重,端方总督大人下令竖立围栏,对其加以保护。游人越栏参观或可能对前述御碑及陵区古迹造成损坏之行为,一律禁绝。
  两江洋务总局道台□
  江宁府知府□
  1909年6月
  因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这块碑一度成了“网红”,被海内外多家媒体予以关注报道,意指100多年前国外游客的素质也不咋样。在当时,告知游客保护文物古迹的目的是无疑的,但立碑的首要原因恐怕是出于政治性考虑。明孝陵碑殿内有多块康熙帝、乾隆帝亲题碑刻,即所谓“御碑”,清王朝地方政府自然不能不加以保护。鉴于国外来的游客不明情况,更不知道康乾,恐怕会滋生事端,所以先行告知。但是他们如果真的做出不敬的举动怎么办?政府没有治外法权,最多也就是批评教育,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统统围挡起来,防患于未然。


  关于竖立“特别告示”碑的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是谁,因碑中无全名而难以确知,前人著述从未提及。碑文中的日文残损部分看似“王”,同时英文也写作“WAN”,故在相关材料、书籍中,均写作“王道台”,这在缺乏史料支撑的情况下当存疑问。


  “洋务”是晚清在没有近代外交概念下对与外国有关事务的统称,其概念遠比“外交”宽泛,甚至包括了办厂、开矿、练新军、办新学、修铁路等。“洋务局”是地方督抚自设处理辖区内相应外事的临时性机构,不在清政府正式编制内,任职官员也不是实缺。江苏洋务局于同治七年(1868)由时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奏请设置,江苏也是最早使用“洋务局”名称的省份,又称金陵洋务局、两江洋务局等。清政府为加强对涉外事务的掌控和满足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需要,于宣统二年(1910)在认为有必要的省份统一设立交涉使司替代洋务局,并规定交涉使为正三品,位列布政使之后、提学使之前。
  江苏交涉使亦设于宣统二年,据《清宣统政纪》记载,“江苏候补道汪嘉棠试署江苏交涉使”。鉴于有些省份外事不多,清政府同时规定,安徽、江西、湖南、广西四省相关事务由辖区总督所在省份交涉使兼办,即江苏交涉使兼管安徽、江西,这也是江苏交涉使又称两江交涉使的原因。
  清代官员任用制度严格,涉外事务更是清末不得不应对的要事,所以对交涉使的选用慎之又慎,地方道级别与相关工作经历是优先考虑的条件。汪嘉棠此前已是两江洋务的重要人物。据《两江总督张人骏奏试署交涉使汪嘉棠饬赴任片》中说:“(汪嘉棠)本应赴京陛见,惟江省交涉事繁,既已设立专官,则向设之洋务局所,照章应行裁撤归并交涉使办理,汪嘉棠向在两江洋务局供差有年,经手之事尤多,一时骤难离省,拟即饬令先赴署任,以重职守,俟一切部署就绪再行赴京。”赵宏林博士论文《晚清地方外交研究》中考证汪嘉棠在二品衔江苏候补道期间,曾任金陵洋务局总办。再看相关文献,1909年前后,两江洋务中并无“王”姓要员,因此基本可以断定“特别告示”碑中的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即汪嘉棠,碑中日文相关局部放大,依稀可见残损字左边“氵”痕迹,“汪”“王”同音,故英文“WAN”易被误判。


  汪嘉棠生平资料较少,从《清实录》《民国职官年表》等史料中可勾勒出个大概。汪嘉棠(1855—1935),字叔芾,安徽歙县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拔贡,次年朝考一等,升任礼部主事。后任总理衙门道员,以二品衔外放江苏候补道,曾任江宁派办处会办、上海电政局督办、金陵洋务局总办等职,宣统二年任江苏交涉使。辛亥革命后退官,1913年被江苏都督张勋聘为顾问,1914年、1916年两任淮安关监督,后又出任广西太平关监督。
  (作者为南京明孝陵博物馆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嘎仙洞遗址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麓、嫩江支流甘河上源嘎仙沟左岸山崖上,行政区划上属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嘎仙沟宽0.5—2千米,水流清澈,伏日甚冷,周围林海苍茫,峰峦层叠,古木参天,松桦蔽日。嘎仙洞高悬在离地面25米的半山腰中,在《魏书》中称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或“石庙”、“石室”。1988年1月,该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拓跋鲜卑旧墟石室”,最早见于
期刊
2019年5月以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一期)建设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3座平面为“甲”字形的大型砖室墓,根据出土墓志可确定3座墓葬主人分别为明代晋端王与王妃殷氏(M2)及其继妃王氏(M1)和赠夫人院氏(M3)。3座墓葬均被盗扰,但是墓葬本身规模很大,墓室内出土少量金银器、玉器、瓷器、陶器,保留了数量较多的纺织品、漆木器、漆木俑等。这次发掘是山西地区首次大规模系统开展
期刊
人类骨骼考古学以考古出土的人骨为材料,提取研究所需的信息,进而尝试解决考古学问题,并试图复原人骨所代表的个体或群体在体质特征、人口状况、健康状况、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信息。2014年8月14日,“中国考古学会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在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成立,自此,中国人类骨骼考古学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对开设有相关专业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委员会以
期刊
张市南遗址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大河镇张市村南,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2019年11—12月,为支持京雄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分Ⅰ区、Ⅱ区。Ⅱ区遗迹较为集中,布置5×5探方5个,共清理墓葬1座、井1眼。  M1为竖穴土坑砖室墓,开口平面近“凸”字形,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墓口距地表0.4米,墓圹深1.07米。墓葬已被严重盗扰,墓室砌砖基本
期刊
《梁书·康绚传》讲述了一个中亚移民部落——康氏家族在六朝时期内迁的故事,其中尤可注意者,是刘宋初年康氏家族举族南迁襄阳的史实:  “康绚,字长明,华山蓝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晋时陇右乱,康氏迁于蓝田。绚曾祖因为苻坚太子詹事,生穆,穆为姚苌河南尹。宋永初中,穆举乡族三千余家,入襄阳之岘南。宋为置华山郡蓝田县,寄居于襄阳,以穆
期刊
老挝是东南亚中南半岛上唯一不临海的内陆国家,地势北高南低,境内80%的国土为山地和高原,且多被森林覆盖,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称。老挝北部的川圹高原海拔2000—2800米,属老挝地势最高的上寮地区。川圹作为上寮地区最重要的省份,不仅是老挝东北部的交通要冲,更因其境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巨型石缸而闻名于世。  与川圹石缸类似的巨石遗迹在印尼苏拉威西岛和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地区也有发现,但尚无详细报道。根据
期刊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位于广州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广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区内。根据民国时期地图显示,医院位于清代西城墙的北侧折弯处,一部分已经伸出城外。2014年6—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医院内市一大道磐松楼2号楼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工作,清理出宋、明两个时期的城墙遗迹。其中明代城墙遗迹大致为东西走向,城墙为夯土外包砖结构,包边砖墙墙体顶面宽1.5米,自顶至墙基底部高4.05米,至活动
期刊
穷物理  冰河时代东亚人群遗传图谱和适应性基因演化  近期,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与云南大学张虎才研究组共同主导完成的关于冰河时代东亚人群遗传图谱和适应性基因演化的研究。通过古基因组实验技术,研究团队获取黑龙江省境内距今3.3万—3400年的25个早期人类样本的古基因组数据,涵盖了整个末次盛冰期。首先,结合此前付巧妹团队对田园洞人化石基因组序列展开的研究
期刊
2020年12月,河南省赴蒙古国考古项目成果之一、记载中国考古队在蒙古考古故事的《龙出漠北显华章——高勒毛都2号墓地中蒙联合考古记》一书出版。翻阅图书中那些熟悉的画面,草原考古的独特经历再次浮现在眼前。作为项目成员之一,2019年我与队友赴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参加第3个年度的中蒙联合考古项目。我们将要发掘的是一座小型“甲”字形匈奴墓,编号M10。  这个目前为止所发掘的规模最小的甲字形
期刊
2019年2月21日—3月17日,在武汉大学考古系与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柬埔寨文化与艺术部三方学术项目合作背景下,我受柬埔寨皇家艺术大学邀请,赴柬埔寨马德望省莱昂斯宾(Laang Spean)旧石器洞穴遗址参加发掘与整理工作。此次发掘项目的负责人是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于贝篇·弗里斯蒂(Hubert Forestier)教授和柬埔寨文化与艺术部副部长恒·苏巴帝(Heng Sophady)先生,我是工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