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实施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在单纯的文化知识、技术能力层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修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学院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教育理论的提出,到学者长时间的研究实验,再到素质教育的初步实施和全面实行,每个阶段教育工作者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优秀的新型人才,所以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時,也要兼顾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便是结合品德教育、智力培养、体能锻炼、美商培养等方面,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
  首先,主观上缺乏重视。部分职业院校对于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从心理上不够重视。其次,在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职业院校制订的教学计划缺乏合理性,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判断存在偏差,导致课堂传授的内容不合时宜。最后,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效果差。
  (二)素质教育考核制度欠缺
  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考试都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至于素质教育的测评大多采用学生自己评估或者学生之间相互评估的方式。虽然部分院校的学生素质测评是由教师进行,但部分教师对于评语的撰写并不负责任,不切合实际。且部分学校和教师不支持热衷于艺术的学生,认为他们不务正业。长此以往,导致这些学生对于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不自信,因此对于学校给予的综合素质评估成绩也不看重。
  (三)学校偏重学习成绩
  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关键因素在于学生的学分是否修够,以及专业课是否全部通过,很少有学生因素质教育不过关导致不能顺利毕业,学校也不会因为学生的艺术爱好而提升他们的综合成绩,这便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自身素质提升与艺术天赋发挥的重视程度,抱着“不管怎么样,只要考试成绩合格就能毕业”的心理,造成了学生对于素质教育不重视,从而难以推进素质教育。
  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改进教育理念
  首先,要提高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比重,使各个专业技能的教师把素质教育融入课堂,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对教师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培训,加强教师对于专业课教学与素质教育融合的认知,强调教师将学生的个人文化课成绩与素质教育同等对待,实现专业技能与素质教育两手抓。最后,根据职业学院学生的性格特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以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中,教师素质的高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要明白,自己从事的是塑造灵魂、塑造人的工作,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大环境,和谐的校园学习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风。首先,职业院校中要创办一些学生团体,给学生们搭建一个良好的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开展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素质教育的理念,如通过校园广播站、校园新闻网、学校论坛等,以及开展相关讲座或演讲比赛等。最后,职业院校还应该加强艺术文化氛围的营造,比如建立自己的校园博物馆、设立字画廊、开展音乐舞蹈比赛活动等。
  (四)完善素质教育测评
  首先,对于素质的测评应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判定,可以采用多个教师对同一学生的测评取平均值的方式,这样会使成绩更客观公正,也更具有参考价值。其次,提高学生的素质测评成绩在期末综合成绩中的比重,素质课程虽然是通识必修课,但是其重要程度不应低于专业技能课程。最后,文化艺术教学应该贯穿教学的各个阶段,使文化艺术教学深入人心,将学生的素质高低与毕业成绩挂钩,保证学生对素质教育足够重视,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职业院校要想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就要从教学抓起,做到专业课教学和素质教育两手抓。如何做好两者的兼顾,还需要学校、学生、教师的共同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完善素质教育体系,学生才能汲取到丰富的文化艺术营养,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甦甦,路丹.文化自信背景下的高职师范生数学文化素质教育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04):30-31.
  [2]林丽萍.浅析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3):62-63.
  [3]肖尚军.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内容适切性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1):6-9+26.
  [4]杨瑾.职业院校语言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4):117-120.
  [5]刘斯敏.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三个维度[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01):39-42.
  [6]戴敏利,王敏,李宏丽,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25(03):86-89.
  (作者单位: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关键词】“红船精神”;高职学生;新时代  一、“红船精神”的时代内涵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源泉,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革命观和群众观在中国革命精神中的内在体现。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发表的《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首次提出“红船精神”这一概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我们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实验室在担负这一任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职
检察职业情怀是指喜欢并愿意长期从事检察职业,在从业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的趋向性情感.这种情怀是检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本文选取温州市数据为样本,以
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是,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本,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本研究基于詹姆斯·赫克曼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规律,以陕西省西安
【关键词】特色涉农专业;青年教师;培养模式;职业发展  兴国必先强师,高校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特色涉农专业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困境  (一)特色涉农专业的博士学位稀缺导致青年教师面临专业不匹配的困境  博士学位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入职的基本门槛。但是从全国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治理
期刊
【关键词】“互联网+”;学前教育;家园共育模式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不断重视以及家长对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普遍关注,家园共育模式已成为学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教育搭建了很好的沟通平台,在促进家长与老师的相互理解和配合、助力孩子身心成长方面也卓见成效。“互联网+”时代,家园共育作为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环节,理应顺应时代发展从多方位、多渠道进行创新,更好地帮助家长提高幼儿教育能
近年来,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企业自身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江苏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集聚、整合和利用全球各类高端资源,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在这一进程中,相关企业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亮点,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同时,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少,特别是在逆全球化升温的背景下,企业“走出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亟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以应对。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社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协同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注
期刊
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对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出了规划建议。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规划上取得的重大进展,是我国制度建设的一次重大提升,是新时代深化国家治理方式的重要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