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学理念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仍存在较多穿着“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由老师提出问题,按事先安排好的讨论小组展开讨论。虽然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运用恰当,将有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但这种在老师主宰下的讨论探究,看似气氛热闹活跃,背后不过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走秀”。至于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分工不明确等原因造成了学生间有的“一路高歌到天亮”,有的“默默无闻到永远”。另外,中考压力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自觉或不自觉就会受到中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答案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限制甚至是扼杀着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全班五六十人变得步调一致,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上进。”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要比教师提问达到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更有意义。我认为如何“激疑”与“释疑”是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我们提倡,让学生的质疑行为走进课堂。
首先,教师应进行角色转换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这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换,退出课堂主角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时,教师应带头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应带头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疑”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激疑即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并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比如我在教《愚公移山》时候,对愚公的“不愚”作了肯定之后,适当地引导学生对此文进行深挖,通过逆向、扩展、想象等方法诱导学生,并让两位学生扮演愚公与智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让学生提出各自的疑问。有同学问:愚公移山到底值不值?有同学问:是移山方便呢,还是移家方便?也有同学这样认为:愚公移山那是在破坏环境,不值得提倡,放在现代说不定愚公会因破坏环境而判刑呢。对上述的问题我笑而不答,只是肯定了他们的想法,想办法让他们组织好流畅的语言来叙述清问题,然后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总结答案。
最后,教师要主动参与“释疑”
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和讨论之后,慢慢地冷却为一种渴望看清事物本质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看清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释疑”的过程。那么,课堂教学上要怎样“释疑”呢?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1、查检自答
碰到简单的问题,可以把题目抛还给学生,学生若能够通过工具书中的注释,或相关读本、教辅用书解答的问题,就一定要让学生自行查检解答,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
2、讨论解答
学生提的问题若有一定深度、难度或有新意的,则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堂参与讨论,积极调动那些沉默寡言的同学。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同学缺乏主动性,尤其是中差生,他们大多在那儿等着你去灌他,他们也许是怕惹笑话,也许是怕抬不起头来。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给他们质疑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教他们学会“我要说”、“我要问”、“我能行”、等“学习心语”。
3、辩论多答
有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去判断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我在教《曹刿论战》时,当讲到鲁庄公的性格是“鄙”之后,继而从逆向进行引导是否真的是“鄙”呢,学生们纷纷为鲁庄公鸣不平,说鲁庄公是有勇有谋的明君;鲁庄公会用人;鲁庄公有博大的胸襟和政治头脑……我看时机成熟,就出了个辩论的话题“肉食者未必鄙”,组织正反两方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就这样锻炼了他们的思辩能力、组织能力和口才能力。
总之,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就是有价值的。它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有效。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上进。”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要比教师提问达到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更有意义。我认为如何“激疑”与“释疑”是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我们提倡,让学生的质疑行为走进课堂。
首先,教师应进行角色转换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这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换,退出课堂主角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时,教师应带头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应带头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疑”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激疑即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并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比如我在教《愚公移山》时候,对愚公的“不愚”作了肯定之后,适当地引导学生对此文进行深挖,通过逆向、扩展、想象等方法诱导学生,并让两位学生扮演愚公与智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让学生提出各自的疑问。有同学问:愚公移山到底值不值?有同学问:是移山方便呢,还是移家方便?也有同学这样认为:愚公移山那是在破坏环境,不值得提倡,放在现代说不定愚公会因破坏环境而判刑呢。对上述的问题我笑而不答,只是肯定了他们的想法,想办法让他们组织好流畅的语言来叙述清问题,然后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总结答案。
最后,教师要主动参与“释疑”
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和讨论之后,慢慢地冷却为一种渴望看清事物本质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看清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释疑”的过程。那么,课堂教学上要怎样“释疑”呢?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1、查检自答
碰到简单的问题,可以把题目抛还给学生,学生若能够通过工具书中的注释,或相关读本、教辅用书解答的问题,就一定要让学生自行查检解答,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
2、讨论解答
学生提的问题若有一定深度、难度或有新意的,则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堂参与讨论,积极调动那些沉默寡言的同学。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同学缺乏主动性,尤其是中差生,他们大多在那儿等着你去灌他,他们也许是怕惹笑话,也许是怕抬不起头来。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给他们质疑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教他们学会“我要说”、“我要问”、“我能行”、等“学习心语”。
3、辩论多答
有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去判断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我在教《曹刿论战》时,当讲到鲁庄公的性格是“鄙”之后,继而从逆向进行引导是否真的是“鄙”呢,学生们纷纷为鲁庄公鸣不平,说鲁庄公是有勇有谋的明君;鲁庄公会用人;鲁庄公有博大的胸襟和政治头脑……我看时机成熟,就出了个辩论的话题“肉食者未必鄙”,组织正反两方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就这样锻炼了他们的思辩能力、组织能力和口才能力。
总之,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就是有价值的。它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