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仍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本文以初中阶段的教育作为讨论对象,结合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的概念、特点,总结了一些可行的改革对策,如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优化教学模式等等,希望可以给相关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理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对于人才有了新的要求,为了提高人才素质,就需要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初中阶段的教育在我国仍然属于义务教育,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高中乃至于大学的学习都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基于素质教育的视角来对初中阶段的教育进行改革至关重要。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一)基本内涵
简单地说,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有着更强的综合性。在教学当中,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未来的潜力为基础,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传授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在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精神品质。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也同样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道德品质以及审美素质与劳动技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从最早提出至今已经过了二十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初中阶段的教育是该项改革的突破口,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特点与要求
1.全面性
素质教育倡导经由对不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运用来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科知识水平与身体条件素质,从而实现学生个人的全方位发展,让学生成为新时代的社会栋梁之材。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可以得到全面性发展,避免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高分低能问题。
2.全面性
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应当由于学生个人学习能力、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有区别对待,所以应当杜绝精英教育、一刀切式教育的理念。
3.差异性
素质教育在具有普及性的同时,也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其充分地尊重和认可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素质教育下的初中教育改革分析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1.教学理念的改革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应当更新教学理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方面,要改变原有的以自身作为课堂主体的观念,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而开展,从而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探索能力;其二,在教学方面,应当改变原有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观念,形成培养学生高水平、全面化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养成善于学习、热爱学习的品质。
2.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素质教育下的教学改革,目的已经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在应试当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其一,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重视网络技术与网络资源的利用,不仅拓宽了教学素材,同时也让学生提高了一定的自主探究、信息获取能力;其二,在每个班级内根据学生间学习基础的不同来对课程结构与难易度进行了调整,开展分层教学。在基础型的学生教学工作中,主要从课本当中提取基础知识进行教学;而拓展型课程则增加了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知识与课外名著阅读等方面的内容;探索型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举办了“水与生命”等一系列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程。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积极进行课堂交流
1.营造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于教学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其实教学环境已经不单纯指代校园内的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校园环境的建设方面,环境建设重点在于校园内的软硬件建设以及制度环境的建设。具体来说,硬件条件包括校园内的教学设施情况,软件环境即是校纪学风以及师生的精神面貌;而制度环境即代表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情况等等。
2.重视课堂交流
在课堂交流方面,作为初中教师而言,首先,需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思维,将品德教育、实践能力作为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重点,及时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有全面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其次,教师应当不断充电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或继续教育,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应用全新教学理念,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的思想与认知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最后,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主动性的思维模式,营造良好氛围,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才能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同时也是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设计者,决定着各项教学改革工作的质量。所以要实现素质教育改革,就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提高教师群体的福利待遇水平,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只有解决教师个人的后顾之忧,才能让教师将更为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来;其次,要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积极引进人才,而对于现有的教师则要通过不断进修、再教育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革新教学理念,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活动;最后,学校还要不断结合原有基础完善教师考核与聘任制度,对于教學研究与课程设计以及师德方面的取得先进水平的个人进行鼓励。
总结:在前文分析中不难发现,在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有了新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仍然以素质教育为主,所以对学生素质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基于初中阶段教育的特点来进行教育改革是广大教师面对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斌.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9(36):161.
[2]王学辉.初中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03):173.
[3]傅聪明.浅谈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 8(36):1 41.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理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对于人才有了新的要求,为了提高人才素质,就需要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初中阶段的教育在我国仍然属于义务教育,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高中乃至于大学的学习都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基于素质教育的视角来对初中阶段的教育进行改革至关重要。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一)基本内涵
简单地说,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有着更强的综合性。在教学当中,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未来的潜力为基础,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传授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在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精神品质。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也同样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道德品质以及审美素质与劳动技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从最早提出至今已经过了二十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初中阶段的教育是该项改革的突破口,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特点与要求
1.全面性
素质教育倡导经由对不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运用来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科知识水平与身体条件素质,从而实现学生个人的全方位发展,让学生成为新时代的社会栋梁之材。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可以得到全面性发展,避免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高分低能问题。
2.全面性
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应当由于学生个人学习能力、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有区别对待,所以应当杜绝精英教育、一刀切式教育的理念。
3.差异性
素质教育在具有普及性的同时,也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其充分地尊重和认可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素质教育下的初中教育改革分析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1.教学理念的改革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应当更新教学理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方面,要改变原有的以自身作为课堂主体的观念,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而开展,从而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探索能力;其二,在教学方面,应当改变原有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观念,形成培养学生高水平、全面化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养成善于学习、热爱学习的品质。
2.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素质教育下的教学改革,目的已经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在应试当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其一,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重视网络技术与网络资源的利用,不仅拓宽了教学素材,同时也让学生提高了一定的自主探究、信息获取能力;其二,在每个班级内根据学生间学习基础的不同来对课程结构与难易度进行了调整,开展分层教学。在基础型的学生教学工作中,主要从课本当中提取基础知识进行教学;而拓展型课程则增加了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知识与课外名著阅读等方面的内容;探索型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举办了“水与生命”等一系列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程。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积极进行课堂交流
1.营造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于教学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其实教学环境已经不单纯指代校园内的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校园环境的建设方面,环境建设重点在于校园内的软硬件建设以及制度环境的建设。具体来说,硬件条件包括校园内的教学设施情况,软件环境即是校纪学风以及师生的精神面貌;而制度环境即代表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情况等等。
2.重视课堂交流
在课堂交流方面,作为初中教师而言,首先,需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思维,将品德教育、实践能力作为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重点,及时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有全面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其次,教师应当不断充电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或继续教育,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应用全新教学理念,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的思想与认知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最后,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主动性的思维模式,营造良好氛围,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才能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同时也是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设计者,决定着各项教学改革工作的质量。所以要实现素质教育改革,就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提高教师群体的福利待遇水平,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只有解决教师个人的后顾之忧,才能让教师将更为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来;其次,要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积极引进人才,而对于现有的教师则要通过不断进修、再教育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革新教学理念,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活动;最后,学校还要不断结合原有基础完善教师考核与聘任制度,对于教學研究与课程设计以及师德方面的取得先进水平的个人进行鼓励。
总结:在前文分析中不难发现,在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有了新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仍然以素质教育为主,所以对学生素质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基于初中阶段教育的特点来进行教育改革是广大教师面对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斌.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9(36):161.
[2]王学辉.初中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03):173.
[3]傅聪明.浅谈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 8(36):1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