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利用这一时机治疗寒性疾病,就能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何谓“三伏贴”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理念的重要体现。冬病夏治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再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刺激,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康复。
例如哮喘,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特别容易复发。而冬季的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在夏季虽然少有发作,但其宿根还存在体内,并且夏天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达到痊愈的目的。
哪些人最适用?
在医院,排队进行“三伏贴”治疗的不仅有老人、小孩,也有不少年轻人。但是其中很多人并不清楚“三伏贴”能治哪些病,甚至有人以为贴敷能包治百病。其实“三伏贴”也没有那么神奇。
临床上,“三伏贴”的治疗主要针对呼吸系统疾病,重点在于预防保健,缓解病情,降低发病率,属于中医治未病的一种手段。对于中医所说的虚寒体质的人,如肺气虚、脾肾阳虚体质的人,“三伏贴”对提高其免疫力的效果比较明显。冬季容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虚寒胃痛、风湿骨痛等病,也适合用“三伏贴”进行治疗。此外,还适用于怕冷、怕风、平时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患者。总而言之,“三伏贴”适用的人群主要就是疾病症状遇寒就加重,在冬季或气温降低的时候,疾病所表现出的症状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的人。
哪些人不能贴
需要注意的是,虚寒型疾病的患者中也有禁忌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症状严重者,咳喘伴有黄痰、咯血、发烧的患者,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咯血的患者等。从中医角度说,患有这些疾病的人,体内都存有“火气”,如果再用热性的药物,会使阳更盛,阴更虚,不仅会加重发热、咯血等病情,而且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因此,在贴敷前要咨询医生,明确自己的体质。
另外,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疾病,或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特殊体质、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以及孕妇,都不适宜贴“三伏贴”。
温馨提醒 传统上的三伏贴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传统中医理论,每伏的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贴敷疗法效果最佳,所以最好每伏的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但专家认为,公众也不必过分拘泥于这个时间,只要是在每伏之内进行贴敷,也不会影响疗效。但是要注意,每伏贴敷的间隔要一致,也就是说如果是在初伏的第三天贴的,那么中伏也应该在第三天贴,末伏还在第三天贴,以此类推,间隔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不好。
今年的头伏为7月18日~7月27日,中伏为7月28日~8月6日,末伏为8月7日~8月16日。
贴敷后的9项注意
1贴敷后注意不要贪凉,不宜呆在有空调的房间。因为皮肤遇冷毛孔收缩,会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活跃性,使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影响治疗效果。但也不宜捂着,要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
2贴敷期间,要保持适度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加神经肌肉的协调性,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同时增强机体的抵御能力。
3贴敷的部位尽量不要沾水,以免影响贴敷的效果,敷完药6个小时以后再洗澡,但一定要用温水。
4尽量避免进食生冷食物,豆类及豆制品、羊肉、狗肉、鸡肉等温性食品可能导致反应加重,海鲜、蘑菇等属于发物,都要避免。治疗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忌烟、酒、甜食、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5贴敷后,出现轻微痒、针刺、疼痛等感觉,或者贴敷处出现明显色素沉着,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少量水疱,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剧烈,出现大量水疱、破溃、奇痒、灼痛难忍等现象,须及时取下药膏,并用清水冲洗局部。取下药膏后,若出现灼痛现象,可涂抹“万花油”,切忌外用刺激性药物。
6适合“三伏贴”治疗的对象为6个月以上的幼儿、儿童及成人。贴敷时间成人不能超过6小时,儿童皮肤娇嫩,药物吸收快,幼儿一般是2小时,年长的孩子是3~4个小时。时间一到应及时揭下,切不可为了加强效果,自行延长时间。临床上常见患者擅自延长贴药时间,导致皮肤过敏以致后两次贴敷无法进行。
70.5~1岁的小儿反复咳喘或感冒3次以上,方可选择贴敷治疗,最好2岁以后再选择。5岁以下的儿童不宜采用手足冻伤的贴敷。有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的患儿不宜贴敷。在为儿童选择“三伏贴”时,一定要提前咨询医生,听从医生的建议。
8“三伏贴”并非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疗程长短因人而异。有些人贴了一年就有明显好转,可能只需要巩固一下就可以。而有些人可能连续贴了3年还没有明显好转,就需要再继续治疗,对于这些患者,如果不愿意长期坚持治疗,切莫盲目跟风。
9“三伏贴”不能代替日常治疗。对于中老年多种慢性病,通过冬病夏治并不能将其完全根治,而只是让这些患者减少发作危险或阻止发展。因此,患者不能脱离日常药物。
何谓“三伏贴”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理念的重要体现。冬病夏治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再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刺激,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康复。
例如哮喘,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特别容易复发。而冬季的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在夏季虽然少有发作,但其宿根还存在体内,并且夏天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达到痊愈的目的。
哪些人最适用?
在医院,排队进行“三伏贴”治疗的不仅有老人、小孩,也有不少年轻人。但是其中很多人并不清楚“三伏贴”能治哪些病,甚至有人以为贴敷能包治百病。其实“三伏贴”也没有那么神奇。
临床上,“三伏贴”的治疗主要针对呼吸系统疾病,重点在于预防保健,缓解病情,降低发病率,属于中医治未病的一种手段。对于中医所说的虚寒体质的人,如肺气虚、脾肾阳虚体质的人,“三伏贴”对提高其免疫力的效果比较明显。冬季容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虚寒胃痛、风湿骨痛等病,也适合用“三伏贴”进行治疗。此外,还适用于怕冷、怕风、平时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患者。总而言之,“三伏贴”适用的人群主要就是疾病症状遇寒就加重,在冬季或气温降低的时候,疾病所表现出的症状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的人。
哪些人不能贴
需要注意的是,虚寒型疾病的患者中也有禁忌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症状严重者,咳喘伴有黄痰、咯血、发烧的患者,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咯血的患者等。从中医角度说,患有这些疾病的人,体内都存有“火气”,如果再用热性的药物,会使阳更盛,阴更虚,不仅会加重发热、咯血等病情,而且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因此,在贴敷前要咨询医生,明确自己的体质。
另外,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疾病,或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特殊体质、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以及孕妇,都不适宜贴“三伏贴”。
温馨提醒 传统上的三伏贴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传统中医理论,每伏的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贴敷疗法效果最佳,所以最好每伏的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但专家认为,公众也不必过分拘泥于这个时间,只要是在每伏之内进行贴敷,也不会影响疗效。但是要注意,每伏贴敷的间隔要一致,也就是说如果是在初伏的第三天贴的,那么中伏也应该在第三天贴,末伏还在第三天贴,以此类推,间隔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不好。
今年的头伏为7月18日~7月27日,中伏为7月28日~8月6日,末伏为8月7日~8月16日。
贴敷后的9项注意
1贴敷后注意不要贪凉,不宜呆在有空调的房间。因为皮肤遇冷毛孔收缩,会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活跃性,使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影响治疗效果。但也不宜捂着,要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
2贴敷期间,要保持适度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加神经肌肉的协调性,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同时增强机体的抵御能力。
3贴敷的部位尽量不要沾水,以免影响贴敷的效果,敷完药6个小时以后再洗澡,但一定要用温水。
4尽量避免进食生冷食物,豆类及豆制品、羊肉、狗肉、鸡肉等温性食品可能导致反应加重,海鲜、蘑菇等属于发物,都要避免。治疗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忌烟、酒、甜食、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5贴敷后,出现轻微痒、针刺、疼痛等感觉,或者贴敷处出现明显色素沉着,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少量水疱,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剧烈,出现大量水疱、破溃、奇痒、灼痛难忍等现象,须及时取下药膏,并用清水冲洗局部。取下药膏后,若出现灼痛现象,可涂抹“万花油”,切忌外用刺激性药物。
6适合“三伏贴”治疗的对象为6个月以上的幼儿、儿童及成人。贴敷时间成人不能超过6小时,儿童皮肤娇嫩,药物吸收快,幼儿一般是2小时,年长的孩子是3~4个小时。时间一到应及时揭下,切不可为了加强效果,自行延长时间。临床上常见患者擅自延长贴药时间,导致皮肤过敏以致后两次贴敷无法进行。
70.5~1岁的小儿反复咳喘或感冒3次以上,方可选择贴敷治疗,最好2岁以后再选择。5岁以下的儿童不宜采用手足冻伤的贴敷。有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的患儿不宜贴敷。在为儿童选择“三伏贴”时,一定要提前咨询医生,听从医生的建议。
8“三伏贴”并非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疗程长短因人而异。有些人贴了一年就有明显好转,可能只需要巩固一下就可以。而有些人可能连续贴了3年还没有明显好转,就需要再继续治疗,对于这些患者,如果不愿意长期坚持治疗,切莫盲目跟风。
9“三伏贴”不能代替日常治疗。对于中老年多种慢性病,通过冬病夏治并不能将其完全根治,而只是让这些患者减少发作危险或阻止发展。因此,患者不能脱离日常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