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润江南(外一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85177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多水,河湖纵横,星罗棋布。
  江南多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到苏州不足半月,春雨就遇上五六场,几乎是一天睛、一天阴、一天雨。江南的雨是细柔、温润的,如戴望舒《雨巷》中描绘的意境,缠缠绵绵,入诗入画,淋湿多少才子佳人湿漓漓的灵魂,温润中国历史多少诗、书、画卷和丝竹、音韵?
  雨中漫步,在绍兴,在乌镇,在周庄,在同里,在南浔,在江南水乡的一个个古镇,缅怀鲁迅、茅盾、朱自清、叶圣陶、戴望舒等一位位近代文人。其情怀无不得益于这一方水土的温润。江浙多才子,江南多佳人。听一听苏州评弹,品一品昆曲、越剧,吴侬软语,软软绵绵,如小桥流水,娓娓婉转,不绝于耳,迂回于心。自然而然地,心生许多温柔,性情似水,心静神宁,和谐天然。
  江南的雨,风不横吹,雨不倾盆,最适宜文人墨客雨中寻梦,最适宜多情之人雨中漫步,细细梳理浓浓相思之情。
  清明时节,桃花红,菜花黄,海棠缤纷,香樟吐嫩,垂柳依依。昨日春光明媚,夜半春雨淅淅沥沥。微凉的清晨,撑一把油纸伞走进雨中,看那湖岸垂柳,寻那水畔丁香,听那细细雨滴打在青石路上,静静追忆初恋的美丽,缓缓流淌心底的忧伤……
  早春的风景
  三月的第一个周末,怀想着早春的模样,早早地醒来,欣欣然走出家门,徒步于附近的任城湿地公园。
  兴奋的鸟儿比晨练的人们更早,在枝头欢唱、跳跃。湖面绿水如镜,五六只野鸭缓缓游动,水面波痕向四面荡开。湖畔垂柳依依,梳起了新妆,是那种鹅黄色的绿,淡淡的,不浓不艳,柳姿倒影水中,幻影如诗如画。黄鹂许是垂柳的恋人,垂柳定是黄鹂的知音,柳浪闻莺,不只是西湖独有,湖光柳色的地方定有黄鹂的鸣唱——只要你肯驻足静心倾听。迎春花羞羞答答,吹起黄色的小喇叭,把环湖的小径装扮一新,让人冷不丁一步迈进春天。玉兰抢在了迎春的前头,硕大的花朵如群群蝴蝶翩翩起舞,在朝阳中开得正妍,花瓣如雪似玉,白里透着粉红,惊艳了这春寒料峭的晨光。杏树不甘落后,枝头储满了骨朵,正孕育着一场绚烂的绽放,能否超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周之内定见分晓。桃树、丁香、海棠、樱花、紫荆……花枝都在萌动,万紫千红的花季将接踵而至。
  前年迁来新居,有幸与任城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为邻,两个公园虽然面积不大,却是春夏繁花不断,秋冬风景雅致,让我百走不厌,常常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见证了四季人生。感谢这里的树木花草,感谢这里的流水、鸟鸣,感谢天空中的细雨、流云,感谢融入风景的人们,她们有的仙骨临风舒袖舞太极,有的聚于亭下竹笛相伴引吭合唱,她们都是这风景不可或缺的部分。
  更应当感谢的是那些辛勤的园丁——勤劳朴实的园艺工,他们有男有女,五六十岁居多,都是城市边缘的失地农民,随着城市的扩张“被市民”,没有了农田可耕种,他们便把对土地的深情倾注在山林湿地花草树木之中,成就了喧嚣城市中一隅美丽风景。花草树木之所以如此繁盛,离不开他们的精心呵护。每次漫步园中,都能遇见他们在辛勤劳作,松土、锄草、施肥、剪枝,干得那么投入、那么用心。这不,在湿地公园的东南角,七八个园艺师傅正弯腰收割、清理浅水湾衰败的蒲草和芦苇,新生的蒲子顿时沐浴在春阳中!虽然人人穿着胶靴,但一大早就涉足冰凉的泥水中,可以想见他们的脚有多冷。人勤春来早,心诚地生金。我终于明白,这里的玉兰为何开的早,这里的风景为何这般好。
  我居住的小区相去半里之遥,小区里也有小河、垂柳、杏桃,但缺乏园丁的修整呵護,河边杂草丛生、乱枝纵横,不成景致,杏树枯枝近半,花开稀疏。风景,需要汗水浇灌,需要爱心呵护。
  这几年,我们居住的济宁城新建了多少公园、绿地,一时还真数不清。市民们出门不远便能徜徉其中,在城市的喧嚣中尽享园林之美。济宁名片上新增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森林绿化模范市”两个头衔,这其中凝结了多少园林人的心血和汗水!他们都是播绿护绿的使者,应当向他们致敬。
  那些成就美丽风景的园丁,在我们心中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学农日”,出现在学校教学的课程中,是在我刚刚升入高中学习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学校为了贯彻落实学校的教育方针,每周都要安排一天学农课,到农场去参加生产劳动。由于我对学农课的印象特别深,以至于在以后的人生中经常想起这段经历。  那时,每到学农日,学生要自行准备农具,由学校统一组织我们高中四个班的同学一起去农场劳动。虽然距离农场不远,但学校每次都要求我们天不亮就要出发。  有一次去农场学农,天刚蒙
期刊
我会在任何一棵大树下伫足。继而,我的目光从它的根部、躯干渐渐地向上攀爬,直到它抚摸云天的细枝末节。  这是一种身不由己的仰望。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大树,尤其是古树,我一直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近于偏执的喜爱。我想,除了亲人,我所拥抱过并将继续拥抱的生命,也唯有老树了。  我老家——当年的那桃生产队坐落于桂西北的丘陵坡野上,地势大起大落,百年甚至数百年前,那里是莽莽野木,虎熊出没。小时候,还记得家里存着
期刊
出县城沿平日公路向西南行驶,过山东省重点镇柴沟镇,公路沿坡而上,大约十里路的光景,爬上公路的最高处——青龙山的东坡。站在这儿,向东南方向望去,一道高岭横亘眼前,这岭比青龙山高度还高好多,一个村庄就坐落在这山和岭之间的凹地。村子西南方向略高,东北方向就是高密的李家庄水库。这个村庄,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咸家庄。  八十年代以前,因地势的原因,从青龙山流下的雨水分两股流向村庄,一股径自从村子中间穿过,
期刊
2018年暮春,你应邀赶赴一场文字的约会,有幸初识了位于济南南部山区柳埠镇簸箕掌村的水帘峡。又恰逢天降春雨,得赏峡谷别样风光,以记之。  ——题记  一  清晨,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空中一片云雾空濛。春雨的潮湿感,挟裹着几多花香气迎面扑来,无声无息地沁入你的心脾,便有一股妙不可言的舒适感,自丹田之处油然而生,让人惬意十足。你和一位同行的崔姓文友各手撑一把雨伞,毫不犹豫地走进了暮春的濛濛细雨中,走
期刊
四季里的锄头  村人叫它kuang(狂),念第二调。它呆的地方,在杂物房里最显眼的位置。杂物房没有门,和厨房一墙之隔,三面墙支撑一个黑瓦屋顶,人和猫狗老鼠进出畅通无阻,像一个不需要门牙的人。里面是见证一个农家和土地打交道的各种物具:犁头、耙子、铁铲、镰刀、秧盆、打谷机、瓜豆架子,等等。它们杂乱无章或各就其位,完全看这家女主人的品性,懒散邋遢亦或勤快整齐。锄头一般不会乱放,再邋遢的农妇也会给它固定好
期刊
这里是时光的窖藏之窟,沿着阶梯拾级而上,一路不断惊喜地触到生命勃发的骨骼。无论立体的时光,翻腾的时光,还是萍滢的时光,寂静的时光,都将在这里沉淀、孵化、升值,从和蔼可亲到香韵勃蓊,引雅客骚士纷至沓来,刮目相看,擎擘称奇,就连时光本身也惊诧不已。  走进亿昌博物馆就走进了一种美好的回望。走进亿昌博物馆就走进了铭想无尽的牵念。  烈鬃下那些气吞河山的雷雨嘶潇渐行渐远,无央的时空浓缩成了质朴、温良的乐句
期刊
與那些寂寞的村庄不同,桂林灵川江头村的寂寞却显得丛容不迫,村里村后雄浑的一座座山门,俨然的田舍,在午后隆冬的阳光普照下,一块块地里的农作物经历了严冬的风霜雨雪,依然一片生机盎然,让人感到十分的欣慰。  我们驱车旅途劳顿地来到江头村,周氏爱莲祠堂的古朴淡雅,绵绵的书香,从家祠建筑精雕细作中,品读到了周家先辈们的用心良苦。祠堂是家族的图腾,它容纳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宗祠最里边的神龛往往摆放着始祖的神像
期刊
一  201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对任何一个地方来说,可以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比如旧州,六十年前还是个破败凋敝、不堪入目的地方,如今已是山河锦绣、繁华热闹的圩镇了。  与西南边陲壮族村镇一样,旧州,是个民族特色凸显的地方。据说它很早就是中越两国间的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现在,距离旧州不远,中越边境上有个龙邦口岸,那里有边贸集市。  旧州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就是如花似锦。我到达时
期刊
我的工作生涯,几乎有一半时间在龙胜革命老区的乡镇度过,从县城到工作地,不知道多少足迹烙印在红军长征曾经趟过的脚印上。我感受到红军脚印的温暖,感受到红军的心与我心频律一同跳动……过去每年四月的上班途中,几乎总能看见身着戎装的桂林陆军学院学生们,背着沉重的行囊,从老山界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过江底到龙胜县城。看到他们步履艰难,大汗淋漓,我总会让司机停下,想悄悄搭他们一乘,让他们能歇歇脚,缓缓疲劳,可是,他们
期刊
这里  这里是天涯地角,脚步迈不出去,也不能后退!  一个人,一群人,千万人,来过这里,驻扎在这里,然后从这里深入未知。  这里是天,这里是地,这里是他们世界的全部。  在这里,除了极少数人(比如哥伦布、郑和,还有谁呢?)青史留名,绝大部分,都消失于这茫茫海天之间——甚至不如一片贝壳,或者一块白骨。  千山渺茫、万云飞起时,那些亡灵,现在被烧酒复活了生命——  长歌当哭,弱水三千!  但是,谁能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