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冬奥会电视报道的发展趋势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01230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央视温哥华冬奥会报道特点
  2010年2月13日至3月1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央电视台作为这届冬奥会在中国境内的独家电视与网络视频转播机构,对17天的赛事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构建“3+1”的播出模式,提供互动平台。为了能够全方位呈现冬奥会的盛况,央视构建了一个“3+1”的播出模式,安排了三个频道进行赛事节目的播出,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作为网络互动播出平台,节目的播出力度与报道规模,在央视转播冬奥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其中CCTV-5是冬奥会报道的主频道,24小时不间断播出冬奥会节目,每天12个小时的赛事直播,5个小时的赛事实况录像,并制作了包括《直通温哥华》、《人在温哥华》、《冰雪温哥华》这三档《温哥华》系列专栏节目。
  而CCTV-1是冬奥会精选频道,每天安排3个小时的赛事精选,1个小时的新闻专题节目《全景冬奥会》。CCTV-7每天安排3个半小时播出冬奥会经典赛事录像。
  在2010年冬奥会期间(2月13日~3月1日),CCTV-1、CCTV-5、CCTV-7播出频道收视率均大幅提升,其中CCTV-5冬奥会期间平均市场份额达2.01%,比前一周增长0.4个百分点,增幅高达24.77%。
  央视在对温哥华冬奥会进行电视直播的同时,还开通了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加强互动,满足受众的参与愿望。同时,CNTV还是大陆地区唯一拥有本次冬奥会赛事视频网络及手机平台转播权的媒体,在线直播了开、闭幕式和全部赛事视频,吸引了大量用户在线观看。
  在CNTV上,人们不仅能看到关于冬奥会的所有视频并即时留言,而且在CNTV的每日话题板块,网民可以有针对性地集中交流讨论。这样既可以延伸信息内容,满足受众的新闻知情权,又能潜移默化地起到引导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培养了受众对冬奥会的关注度和忠诚度。
  栏目设置多样,突出体育人文内涵。现在的电视观众对体育电视节目的要求日益多样化,单一的赛事信息报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收看需求,因此,配合赛事直播的相关专栏节目便应运而生,即把电视体育报道打造成为集前期预热节目、比赛直播、间歇组接节目和后期回顾节目等四大主体于一身的“节目系统”。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从2009年12月起已经陆续推出系列主题短片和纪录片等,全面启动冬奥会预热报道。宣传短片和《冬奥者说》系列短片2009年12月初播出。
  冬奥会期间,央视体育频道的节目主要分为3个大板块,其中的《直通温哥华》、《早安奥林匹克》、《奥运速递》侧重将比赛情况及预告第一时间传递给观众;《冰雪温哥华》是精编冬奥会赛事,整合采访;而《全景冬奥会》和《人在温哥华》相对属于主题性的深度报道栏目,前者主要介绍温哥华的风土人情及奥林匹克的文化内涵,后者则是以冬奥会人物专访为核心,整合体育频道拍摄的《中国冰雪记忆》、《运动员人物短片》等内容而成的纪录片。每个板块各司其职,从不同角度为观众完美展现了奥林匹克的精彩和温哥华的热情。
  在温哥华冬奥会闭幕式前、后播出特别节目《难忘温哥华》、《中国骄傲》,推出以《温哥华·中国红》为题的赛事精编节目,重温中国代表团参赛历程。
  而无论是新闻专题节目《全景冬奥会》,还是《人在温哥华》的人物专访都突出了体育人文精神内涵,从栏目中不仅能够了解到温哥华的环境、地理、历史,温哥华人的生活、教育、风俗等,而且通过对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观众等人物的访谈与交流,展示了体育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节目内容注重对冰雪项目的解读与传播。由于在中国只有东北三省具备开展冰雪运动项目的地域条件,所以很多国人对于冬奥会项目的认知程度不像夏季奥运会项目那么高,央视对前几届冬奥会的报道缺乏对项目规则的解读,导致很多观众看不明白,也影响了冰雪运动项目的传播效果。
  这次冬奥会的报道,不仅在嘉宾主持人的选择上注重专业性,并且在《全景冬奥会》栏目中,对每个冰雪运动项目都从规则到器材进行全面介绍,邀请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等对当天的精彩比赛进行点评,配合电视画面和特技进行专业技术的分析,以及该项运动历史发展情况的阐述。
  这样的制作方式,不但增加了节目的可视性,而且提高了观众对冰雪项目的了解和喜爱,有利于我国冰雪项目的传播与长远发展。
  从央视温哥华冬奥会报道特点看我国冬奥会电视报道的发展趋势
  多频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赛事互动播出模式将成为主流。从长野冬奥会到温哥华冬奥会,从单一频道播出到多频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的赛事互动播出模式,可以说央视对我国冰雪运动电视报道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导向作用。虽然整个报道还存在一些小问题,但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这种播出模式将成为赛事转播的主流,并会得到长足发展。
  对冰雪运动项目人文内涵的挖掘是制作冬奥会专栏的核心理念。对人文内涵的挖掘是央视温哥华冬奥会专栏制作的核心理念,《人在温哥华》突出人物专访,辅以相关背景回顾,充满人文关怀与真情。采访对象的选择不仅仅局限于获得奖牌的运动员,而是将视野扩大到由于某种原因没能参赛或没能获得好成绩的人物身上,体现了“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内涵。
  三位一体的报道体系成为我国冬奥会电视报道的基本框架。经过温哥华冬奥会的报道,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已经探索出一套三位一体的冬奥会电视报道体系,并且将成为今后我国冬奥会电视报道的基本框架。
  第一层次:赛事直播+记者现场采访相结合的报道模式,在这个层次中,赛事解说评论员、出镜记者的现场能力和专业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层次:赛事新闻综述+赛事精编相结合的报道模式,在这个层次中,新闻主播、主持人与电视编辑的冰雪项目的专业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层次:体育人物专题+赛事深度解析栏目相结合的报道模式,在这个层次中,编导与栏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起到了主导作用。
  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冬奥会电视报道发展的前提。从17天的赛事转播过程中,出镜记者的提问能力与应变能力,对采访对象及从事项目的准备工作方面,直播过程中连续发生主持人的脸被标识遮挡,体育解说过程中的情绪把握以及专业知识匮乏只能用“外行”话调侃的尴尬等都有待改进。
  这些现象的出现凸显了我国体育电视媒体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养的缺失。
  可以说,在赛事报道日益注重策划及收视率的今天,提高我国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主动加强冰雪运动项目专业知识的学习,多看比赛。其次,借鉴他国的报道经验。美国与欧洲一些国家在冰雪运动报道方面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虽然我国转播使用的装备、器械都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但是在操作上、制作上还有所欠缺,温哥华冬奥会的转播只是一个起点。最后,应该直接参与冰雪运动,培养从业人员自身对项目的情感。
  结语
  温哥华冬奥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冬奥会电视报道理念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挺表示,央视之所以如此大规模报道冬奥会,是因为以前冬季项目相对于夏季项目在中国的普及度不高,而随着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大众对体育项目的热情也慢慢打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变得更加广泛。
  如今,我国冬奥会电视报道虽然正处在发展阶段,但应该培养良好的受众群,提高受众对冬奥会项目的认知度,同时,需要大力宣传以及包装,还要对体育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璇:《接受美学在电视体育新闻中的应用——以央视温哥华冬奥会转播为例》,《青年记者》,2010(8中)。
  2.CSM全国测量仪:《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收视创历史最高》。
  3.白芸:《从温哥华冬奥会看电视体育报道的新发展》,《新闻世界》,2010(6)。
  4.张静民:《体育化生存——面对新世纪新奥运的中国电视体育报道》,2008(10)。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传媒系新闻教研室)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2009年6月以来,《南阳日报》在全市新闻媒体中首先创办社区新闻版,重点报道社区居民的高兴事、烦心事、困难事、有趣事等。该版的创办,使得《南阳日报》很好地践行了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念,把报道的触角伸向了市民群众,“身入”才能将社会新闻做得更有“深度”,才能进一步增强报纸的亲和力。  “身入”“心入”“深入”:催生“巷子记者”“百姓记者”  社区新闻发生的地域特点,决定了记者必须
期刊
语言的功能主要是建构思维以及简化认知。语言的编码一旦僵化,将会湮灭于潜意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能使语篇消费者发掘语篇和权力的依存并自发地对语篇进行批判性的解读。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各利益集团博弈哥本哈根。世界媒体聚焦中国,对中国毁誉参半。如2009年12月20日,《卫报》刊载Ed Miliband: China tried to hijack Copenhagen climat
期刊
安全新闻报道是报纸宣传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特别是企业报,可以说天天都有,好比一道天天要吃的“家常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进行安全新闻报道时,最容易遇到旧闻多、不活泼、形式老、深度不够等问题。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好这道“家常菜”,并常报常新呢?《中国平煤神马报》作为中平能化集团的机关党报,不断探索安全新闻报道的模式,在“亮”、“活”、“精”、“深”上下工夫。  “亮”——会议报道抓亮点  
期刊
接到任务后,我们四人的心里都是沉甸甸的:任务重、要求高自不必再说,“为民”这个老话题怎么能说出新意,“老树”如何开出新花,成为第八篇何平文章的最大难点。  这几年,《河南日报》涉及“为民”题材的社评、时评、本报评论员文章很多,其中不乏精品,因此,“立意高远、推陈出新、饶有别致”成为我们写这篇文章时孜孜以求的目标,写作期间经历的折腾和折磨基本上都源于此,尤其是交稿前那几天,真是吃饭不香、睡觉不稳,走
期刊
作为在河南日报采编一线工作了10多年的“老记者”,大活动、重头报道也参与了不知多少回。但是,当接到参加此次“何平九论”写作任务时,我们还是都有几分激动和忐忑。激动的是:我们有幸、有机会参与这样大型政论文章的写作。忐忑的是:能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这项任务。  回顾创作《站位全局才能大有作为》这半个月时间里,我们一次次凝神思索、一次次思想碰撞、一次次奋笔疾书、一次次自我否定、一次次重新再来
期刊
1月18日,《河南日报》一版刊发“何平文章”《不说空话 多干实事》,适逢全省“两会”召开之际。文章与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隆重开幕的消息同时刊发,在全省上下特别是与会代表中引发强烈反响。  “《河南日报》大型政论系列文章《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对全省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建议全部文章刊发完毕后印成小册子,下发各级领导学习、领会。”省十一届人大代表、漯河市委书记靳克文
期刊
许多初学者写作消息时常常从写标题入手,其实在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这几个部分的写作中,导语是消息写作的关键,也是倒金字塔式消息结构写作的重点,有经验的记者大多是从写好导语入手来写作消息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说:“我写新闻,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琢磨导语。”据说,许多资深记者大都用写整篇消息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来写导语,并且他们都认为写导语这样下工夫是非
期刊
摘要:网络文学和四大名著两者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可比性:内容上,两者都有多样性和大众性即草根性等特点;形式上,两者都有语言鲜活而富于文采、作者读者互动方便等特点。但是由于内容和形式上的巨大差距,网络文学要想成为四大名著那样的经典之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关键词:网络文学 四大名著 可比性    一  2010年6月25日,《河南日报》第11版的一篇题为《近九成人喜欢网络文学》的报道,
期刊
摘要:对腾讯网2009年女研究生新闻进行文本分析,结果表明媒体的报道重点多为突出女研究生的负面新闻,凸显其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活动,而忽略其在学业、事业上的成就等正面信息。媒体所呈现的女研究生是具有严重的情感困扰、极度的心理脆弱和道德观念淡薄的边缘性女性社会角色,通过社会从属角色、客体身份、职业身份的缺失三方面对女研究生进行象征性歼灭。  关键词:女研究生 象征性歼灭 文本分析    关于大众媒介“
期刊
如何改进、创新时政要闻报道,一直是摆在党报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厦门日报》努力在时政要闻报道上做好“加减法”,实现“浅阅读”,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都市型党报的道路。本文将结合近一年来的《厦门日报》,分析地方党报在时政要闻报道方面的创新举措。  所谓做好“加减法”,实现“浅阅读”,就是要充分消化时政要闻报道的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报道手法、整合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