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均将科学探究列入标准内容之中,由此可见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初高中生物教学的共同目标。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入手,就科学探究在初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衔接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初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衔接;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57-001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很重要的方式。在初、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均将科学探究列入标准内容之中,由此可见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初高中生物教学的共同目标。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如在《科学》七年级第二册《植物的一生》时,我在讲“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时,就有学生提出:种子如果没有种皮能不能萌发?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设计实验,不仅把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探究出来,而且还扩展到“土壤、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二、“牵手走”,初步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期的过渡时期。在教学活动中,初中生已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恰当的判断和进行归纳或演绎。有的学生还能够不受事物的具体情节的局限,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论证;有的还能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科学实验,作出判断和推理,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2.新课标初中生物教材中科学探究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初中生物教材就是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根据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科学》新课标指出: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所喜爱,并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例与《科学》的知识有关。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3.科学探究案例——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七年级上册)
A.提出问题:微生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B.作出假设:“微生物生长与空气(氧气)有关”等;
C.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在教师引导下,实验小组的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假设设计出几种探究方案;
D.得出结论: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本组的实验结论。
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可以得到微生物生长可能与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有关。
E.表达、交流:各组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三、“放手走”,提高发展高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高中生心理特征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少年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渡。高中生具有充沛的精力,敏锐的思维,乐于开拓。学生已具有自主能力而不过分依赖老师,能较自觉地学习,较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正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和前提。
2.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探究的特点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实验)》对发展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如下要求: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等。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突出生物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新教材安排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领悟和运用方法,从而全面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科学探究案例——“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A.提出问题:如何培养存在于自然环境和正常人体的细菌?
B.作出假设:引导同学查阅很多相关的资料,积极讨论并作出假设。
C.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将学生分组,小组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D.得出结论: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分析、解释、处理一些数据,得出本组的实验结论。
E.表达、交流: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方案及实验结果,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四、从“牵”到“放”,初高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的连续性
总的来说,初生物教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注重趣味性、直观性、科学性的基础上,注意对学生推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更注重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科学探究是高中科学探究的基础,搞好初高中的科学探究衔接教学,使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实验,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第1版:1
[2]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1版:1~9
关键词:初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衔接;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57-001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很重要的方式。在初、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均将科学探究列入标准内容之中,由此可见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初高中生物教学的共同目标。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如在《科学》七年级第二册《植物的一生》时,我在讲“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时,就有学生提出:种子如果没有种皮能不能萌发?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设计实验,不仅把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探究出来,而且还扩展到“土壤、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二、“牵手走”,初步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期的过渡时期。在教学活动中,初中生已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恰当的判断和进行归纳或演绎。有的学生还能够不受事物的具体情节的局限,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论证;有的还能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科学实验,作出判断和推理,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2.新课标初中生物教材中科学探究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初中生物教材就是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根据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科学》新课标指出: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所喜爱,并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例与《科学》的知识有关。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3.科学探究案例——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七年级上册)
A.提出问题:微生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B.作出假设:“微生物生长与空气(氧气)有关”等;
C.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在教师引导下,实验小组的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假设设计出几种探究方案;
D.得出结论: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本组的实验结论。
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可以得到微生物生长可能与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有关。
E.表达、交流:各组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三、“放手走”,提高发展高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高中生心理特征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少年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渡。高中生具有充沛的精力,敏锐的思维,乐于开拓。学生已具有自主能力而不过分依赖老师,能较自觉地学习,较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正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和前提。
2.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探究的特点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实验)》对发展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如下要求: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等。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突出生物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新教材安排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领悟和运用方法,从而全面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科学探究案例——“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A.提出问题:如何培养存在于自然环境和正常人体的细菌?
B.作出假设:引导同学查阅很多相关的资料,积极讨论并作出假设。
C.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将学生分组,小组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D.得出结论: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分析、解释、处理一些数据,得出本组的实验结论。
E.表达、交流: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方案及实验结果,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四、从“牵”到“放”,初高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的连续性
总的来说,初生物教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注重趣味性、直观性、科学性的基础上,注意对学生推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更注重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科学探究是高中科学探究的基础,搞好初高中的科学探究衔接教学,使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实验,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第1版:1
[2]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1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