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为主,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t_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学生的个体经验出发,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生活。以在生活中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为核心目标,遵循由浅入深、由我及他的思维逻辑,引领学生涵养生活智慧和共在关系,强调变客为主、知行合一,推动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和智慧成长;并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充满童趣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快乐学习,愉悦成长。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实践智慧;革命传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8-00-03
  自2016年秋季起,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不仅是教材名称的改变,更是课程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与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体现。
  对此,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回应新时期的课程要求,注重以个体经验为起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以良好品德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基本文明素养;并以生活情境为支撑,引领学生的道德与情感发展。由此,在“生活”中涵养其道德与法治素养。
  一、教材的思维逻辑——顺应生活与成长轨迹的视角转换
  1.由浅入深的梯度内容,在成长中涵养生活智慧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思维逻辑注重遵循学生的成长轨迹,让学生在成长中涵养生活智慧。教材以学生自我心理发展与年龄增长为梯度,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智发展水平螺旋式推进,从而使教材内容与学生自身相协调适应,进而引导其在成长中融入生活与管理自我生活。其中,低年级教材设计的重点是学生自我生活习惯的培养,中年级侧重于学生学习习惯与安全意识的指导,高年级则重在引导学生认识与发展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化关系。
  统编教材还采用“主题—课题”形式,即同一教育主题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核心内容会有不同层次。如关于“我”的主题,一年级在于自我习惯与身份转换,二年级在于过好自己的闲暇生活,高年级则侧重关注自己生活中的挑战。同一教育主题针对不同年级和教育目标逐步深化内容,体现出层次性与针对性。如此,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心智发展的成熟,帮助学生不断发展与提高自身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视角以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等,从而不断涵养自身的生活智慧。
  2.由“我”及“他”的逻辑线索,理解与建立共在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视野的开阔,学生会逐步扩大生活场域并与外在世界建立联系。因此,教材的重点不仅在于学生自我品德的形成,还要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旨在超越狭隘的功利思维与工具主义倾向,打破“唯我为主”的极端个人主义,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形式,重在告诉学生根据自身實际,探索于自身有益的价值与智慧。同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与建立走向共在的关系性,使学生能够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既能逐步回到“历史”,铭记文化起源与精神基点;并关注“当下”,树立热爱自然的主人翁意识;也能逐步看向“未来”,秉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等可持续发展目标。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围绕“自我—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的逻辑线索,设计了我的健康成长、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等六大领域。”[1]以此引导学生实现对关系的理解,领悟“万物一体”的整体思想,使其逐步明白自己与自我、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共在关系;不断由自我单子式走向关系复合式,感受与自身相联系的文化环境与生活世界,协助学生突破狭隘的观念和思维模式,旷达不羁、游目骋怀。
  3.“变客为主”的主体转换,以多元视角丰富个体经验
  统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教育立场与视角的转变,这体现了“去末归本”“变客为主”的教育思想。编写者尝试以学生的立场而非教育者的立场来呈现教材内容,以不同学生视域下的多元视角,而非“应该怎样”的视角引导学生领悟道德和生活智慧。其“超越单一的‘知 (knowing)’的素养,进入到以广泛的知识、切身的‘感受’(sensing)以及明智的‘决断’(judging)为基础的‘做(doing)’,从而使这一综合课程发展成为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融合的、广域的综合课程。”[2]
  例如,“分享真快乐”一课不仅对学生进行“乐于分享”的教育,更设计了“不该分享的事物”“懂得拒绝”等内容,并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立场进行理解和分析,在换位和移情中理解“分享”的内涵与原则。统编教材注重学生的自在感受,让学生在一个综合、完整、多元的“做”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感官综合发生作用,实现主动内化知识与技能。由此,让儿童从被动受教转变为主动理解与体验,充分体现了儿童本位。
  同时,随着“法治”命题的确立,在政策法规、课程建设、教材编排的要求下,教师教学及自身的法治教育素养也将随之更新与调整,不断激发学生从受保护的“被动性”转变为建立自我维权与安全意识的“主动性”,这更加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价值。
  4.回归并超越生活的编排,凸显实践智慧的获得
  随着心理年龄增长与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学生会逐步扩充自我的感性意识与理性认知,而生活实践中充溢着发展因子与启蒙契机。如果学生能够在诸多日常事件中进行理解、选择与评价,并对自我与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将有助于其形成自我的道德体系。
  为此,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了“这样做对吗”问题疑惑环节,旨在引发学生展开思考。当学生的自我道德认知与现代社会要求出现偏移或相悖,教材则能够引发其认知冲突,从而给予正确的方向引导;当学生的自我道德体系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时,教材引发的思考则能强化其内心的道德认同与自豪感。
  教材编排的目的不仅在于回归学生生活,更旨在超越生活,引导学生由被动“受教”转向“自主建构”,从而获得实践智慧。在生活实践中,道德是一种践行道德的实践态度,“品德课程的观念素养不是观念的和技艺的,而是实践的、行动的。”[3]通过实践,学生能将知识、情境、情感以及志向等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的生活判断、决策和行动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做人……是关涉人自身的建构以及人的美好生活建构的实践活动。”[4]学生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通过探讨和解决问题,便能在运用和创新知识中使知识意义化与价值化。   二、教材的编排基调——以富有童趣的多元内容促进儿童快乐成长
  1.以整合的多元教育内容丰厚学生成长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增加了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以期促进小学生法律意识启蒙,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
  第一,教材利用规则意识增进法治教育。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将规则意识分别渗入四个单元中,“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天气虽冷有温暖”,分别以自我—校园—家庭—自然的逻辑推进,从自我管理到投入社会生活,内容涉及校园规则、课堂规则、交通规则以及游戏规则等,从规则的约束引出法之严肃,从而促进小学生法律意识的启蒙。第二,教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可在“快乐过新年”“欢度元旦”的节日中,感受其内蕴的仪式意义,学习传统节日、传统礼仪、地域民俗、多民族习俗以及丰富的民间文化等。教材专门设置了“以‘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为单元以集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学生的品德,让学生感受本国的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自信。第三,教材增加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通过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聆听他们的故事,在革命征途英雄乐观主义的影响下,感受其不屈不挠的民族意志与面对逆境的大无畏精神,进而唤醒学生内心的爱国意识与国民身份认同。
  2.以童趣化的呈现形式凸显儿童立场
  统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亮点还在于形式的创新。教材在体系呈现上,分设单元题、课题以及栏目,每一课都由图画与文字构成。此外,教材将“教本”与“学本”相结合,如“我的老师”中“猜猜这是哪位老师?”体现了隐性的“教”与显性的“学”相结合的特点。而课文内容则采用栏目与活动设计相结合的呈现形式,体现了综合课程的形式编排特点。如图画与文字结合,知识与活动并行,并按照“同主题-跨学科”的思路推进,从而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四个方面纵横联系。以“天气虽冷有温暖”中“冬天真好玩”“冬天的保健”为例,教材呈现了了解天气变化、季节更替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保健与预防疾病的常识,体现了课程标准“健康、安全地生活”的要求;而“亲近自然,感受冬天的美丽”,则体现了“愉快、积极地生活”的要点。
  教材改变以往文字与知识教学的排列模式,通过童趣化的呈现形式,力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也更加贴切学生生活。具体而言,教材采用绘本式的表达方式并增添了儿歌,在葆有童趣的同时,使教材更具可读性与共鸣性。
  一方面,教材通过绘本的图画向学生传达信息,立体展示学生生活场景,给予学生可感的视觉支撑,更利于学生理解与想象。图文表达的情景与事件具有生成性与延伸性,能够给予学生教育与思考方向的引导。从教材分配格局看,绘本分为主版绘本与副版绘本。主版绘本多出现在正文中,通过图示贯穿全文,展现主线内容。主版绘本画面展现的学生状态与现实中小学生活场景相似,如一年级上册“上学啦真高兴”中主人公照镜子准备上學时,对学校的好奇,认识新老师与结识小伙伴时的喜悦,正是小学生初入学的场景再现。绘本图画推进的过程也是教育引导的过程,如“爱新书,爱书包”中倡导学生爱护图书与合理装书包等,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富有童趣与教育意义。副版绘本则往往在页面下方,采用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如“交朋友”中兔子与小猫的友谊、“多提问题勤举手”中小熊与小猪的对话鼓励,“皮皮的故事”中小猪的个人成长等。绘本通过有趣生动的故事情景展现,辅以简单文字深化主题,让学生体味故事中的人物情感与生活,从而对学生进行“友谊”“勇敢”“感恩”等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更易于深入学生内心。
  绘本式的表达更适合学生阅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意愿和学习兴趣;绘本式的图画结构可以插入不同角色,更易于从多角度展现学生生活;同时,绘本式的表达也符合小学生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阅读倾向,能够引领他们阅读同类型的课外读物,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走进书本与之对话。
  另一方面,统编教材精心编排了不少简洁、上口的儿歌,或总结提升主题内容,或提示归纳学习方法,或指导引领认知技能,在丰富儿童认知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小书包”让其学会整理物品与爱惜物品,“好朋友”引领儿童学生分享快乐与互助,“冬天不怕冷”体现了自然之美、“下课铃”后的愉悦与放松等,让儿童读来琅琅上口且富有童趣。儿歌有助于改变学生的认知模式,从机械记忆到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例如,“小学生,上学校”将交通规则融入儿歌中,改变以往生硬的法规记忆与训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儿歌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的意识。
  参考文献:
  [1][5]焦新.把学生个体经验作为学习起点——新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6(18):22-24.
  [2][3][4]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一个实践哲学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6(09):9-13.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本刊记者:张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近年来,正面管教在中国的推广非常迅速,开始走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庭,您作为正面管教中国第一人,中国正面管教协会主要发起人,亲历了正面管教在中国的发展。您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正面管教吗?  张宏武:“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基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是一种既不惩罚又不骄纵的教育方式,它倡导和孩子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以鼓
编者按:  新时期学生耐挫能力普遍降低,情绪化倾向明显,一旦遇挫往往随意撂挑子,动不动“辞职”就是这种倾向的反映。同时,在班干部“卸职”问题上,有些班主任也很随意,往往不加思考、没有安抚就“拿”掉了某些班干部的职位,严重影响学生情绪。——無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  如何正确对待这帮孩子的“下课”?这不仅考验班主任的智慧,也可以窥见其他同学的态度,发现教育的契机,所以值得班主任们用心
摘要:在《爸爸就是班主任》这部作品中,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把儿童视角下的“父者”刻画得形象、生动,且发人深思:当今的家长们和老师们都是从成人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体验出发,把传统的“父者”强权植入孩子稚嫩的心灵,无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呼请家长、老师们要多理解孩子,指导孩子,解放孩子,给孩子多一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真正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爸爸就是班
回归德育本真的前提,是生命主体的回归。这意味着,道德成长必须也只能是孩子自己的事。身处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浮躁的当今社会,学校德育要迷途知返,回归人是唯一的选择。作为负有引导责任的学校德育,必须静下心来,审慎反思:人在哪里?  “我来了”:都市里的田园风景  位于温州市区东面的新田园小学是一所弥漫着浓郁现代气息的新建小学。站在校门口,便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学校的校园文化——“
写一份评语不算难,难的是写出一份真实生动、饱含激励与情感并具有一定个性的评语。我一直在努力,希望用真心与真情写下的评语在学生心中开出一朵美丽的花,更愿花的香味温暖他们的情怀,芬芳他们的心灵。  给姓名穿上美丽的衣裳。姓名虽然只是一个人的代号,但也是每一位家长的精心选择,往往或富含温馨的祝福和深刻的含义,或寄予了美好的愿望。对名字的重视实际上代表了对一个人的尊重。为学生写评语时,如能结合姓名的特点,
当前,公民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星海小学立足园区与学校实际,依托园区自主德育支持体系,以自主德育为引领,自2010年起开展《四叶草小公民教育课程》(以下简称四叶草课程)研究,致力于让儿童“过有目标感的生活”,提升小公民的道德素养,引导儿童在有意义的学习生活之中,自觉做有道德的人,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成长。  为成长代言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育人目标,它指引育人方向,规范育人行为,对育人效果进
摘 要  家校合作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家校合作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构建NLP技术支持的专家引领、自主构建、家长教育的沟通能力提升路径,寻求从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沟通能力提升、发展内驱力激活三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信,有助于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开展。  关 键 词NLP技术;家校合作;教师沟通能力;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5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
摘 要 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可分为认知类和非认知类两类。本文以小学生扔作业本现象为切入点,围绕非认知类核心素养的培育,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别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生在礼仪、心理健康、沟通能力等方面素养培育的策略。  关 键 词 小学生;核心素养;非认知类;个案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
摘 要 基于课程内容,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修订,《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颁布和课程名称的改变,可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表述为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提升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它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诉求,并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征。要谨防将道德与法治理解为“政治”课、知识课和活动课等误区,才能抓住课程的核心要素,从而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关
摘 要: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化,需要中小学校不断创新家长委员会工作,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校本课程建设;走进校园,履行参与权和监督权,赋予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家委会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  关 键 词:现代学校制度;家长委员会;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25-02  随着我国现代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