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英硕士。喜欢写字,看书,讲故事。希望以“修行”的态度享受着生命中的每个细节,以“陪伴”的方式穿行在求助者的世界里。立志成为一个最会讲故事的心理医生。我已经等不及想讲一个“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故事”给你听。或许,故事里的人是曾经的你,或者故事里的人是将来的你。或许,只是个故事,说的时候不曾有意……生命的路途中,难免会有悲痛愁苦,愿我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你的世界里,为你撑起一片心灵的栖息地。
这一次跟大家分享的故事,是一个基调悲伤的故事。
这是不到20岁的女孩子。她明确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总出现幻觉和妄想。
初见这个女孩儿,是在住院部的病房里面,她穿着病号服,个子小小的,有一些婴儿肥。跟她说话的时候,她有一些胆怯,偏暗色的脸上透着苍白……
这是我记忆里最艰难的访谈,大段大段的沉默,大段大段的重复。她回避学校的事情,忘记了很多与同学相关的记忆……
和她谈几次之后,对她的印象依然仅仅是住院部医生给我的初诊资料:病史3年,家长描述为突然发病,出现幻觉和妄想。总觉得同学在她背后说她坏话,要伤害她……
有一天,我问她:“是不是你听到了他们在骂你?可是你害怕,不敢说出来?”
她突然一愣,良久,点点头。
我问她:“你知道我是谁吗?”
她看看我,很久之后才说:“你是医生。”
我说:“你害怕我吗?”
她摇摇头,没说话。
我问她:“你觉得这里安全吗?”
她摇摇头,然后又点点头。我看出她的迟疑,她不能确定这里是否安全。
我又重申了一遍,“我是医生,这里是医院,我陪着你,你很安全。”
她点了点头。
她缓缓地说:“他们骂我,他们一直在我耳边骂我,骂得很难听……”
后来她的妈妈告诉我,“我家女儿特别听话,性格也内向,从来不和人打架。女儿发病的时候,突然就不上学了,我骂了她一通。她就在家里哭。几天之后就出现行为异常了,自言自语,还傻笑。有一天她就跟我说,‘妈,他们说我不要脸……’”
妈妈去了学校知道女孩儿因为性格内向,总被同学嘲笑。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几个调皮的男生用脚绊她,起初她真的被绊倒过几次。那时候不只是她被绊倒,还有很多同学都被绊倒,每次有同学被绊倒都会引起其他同学哄堂大笑。她慢慢地开始谨慎起来。这几个调皮的同学看出她神经过敏,就从真的绊她到假装绊她,她走路就更加紧张。再后来,她经过几个同学的身边,这几个同学就在她身后吐口水,她的紧张表现得越明显,同学们的笑声就更大,更激烈……
对于一个内向,不懂得反抗的孩子来说,这或许就是一个劫难。这个“游戏”同时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最后变成了他们以捉弄这个女孩儿为乐。
妈妈了解完情况之后,异常地愤怒,人到中年的妈妈站在女儿的班级里,不知所措地大喊大叫了一通,然后带着女儿哭着回家了。
可能捉弄她的同学并没有想到他们“不经意”的玩笑会对这个女孩儿造成如果严重的伤害,他们只知道这个女孩儿每天都小心翼翼紧张兮兮,而她的母亲也歇斯底里像一个“精神病”一样。
很多次的谈话之后,女孩儿终于愿意跟我说说她“听到”的声音。她总是听到同学们的笑声,想“使坏”的男同学窃窃私语的计划,听到在她后面吐口水的人“侮辱”的言语……
女孩儿达到了临床治愈标准后,出院之前的一次访谈她问我:“医生,我如何判断我是幻听,还是真的听到了?我妈妈告诉我,所有的坏的声音都是幻听,并没有人真的对我有恶意,真的是这样吗?”
她的问题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她的问题。在我看来,所谓的恶意,只不过是孩子们年少轻狂、不懂事,调皮捣蛋的“非恶意”行为。他们如果知道结果可能是这样,或许会收敛,或者这种事情根本不会发生吧?
我问她:“如果你像妈妈说的那样去想,感觉怎么样呢?”女孩儿说:“我很难这样去想,但是当我能这样想的时候,那种声音会小一些。”
我鼓励她,“那就试着这样想吧。”
很遗憾,因为距离等多种原因,这个女孩儿没有继续和我一起治疗。再后来的电话回访中得知她的状态还可以,只是偶尔发病,依然在家中继续治疗……
我总是忍不住在想,如果更多的你们知道这种软暴力的影响作用如此的严重,如果更多的你们知道如何规避这种软暴力带来的影响,那么结果会不会不是这样的?一切会不会好一些?
关于软暴力:软暴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潜在的危害常常被忽视,甚至有时候会被界定为一种“习惯”。尽管家长、老师很少把软暴力当回事儿,但语言伤害已成为校园的第一杀手。事实上,孩子的内心世界尚在建设中,心理发育没有成熟,脆弱和敏感是普遍心理。软暴力是对心灵和精神世界的毁坏,会使孩子日后产生焦虑症、抑郁症,反社会行为倾向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编辑/围子
这一次跟大家分享的故事,是一个基调悲伤的故事。
这是不到20岁的女孩子。她明确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总出现幻觉和妄想。
初见这个女孩儿,是在住院部的病房里面,她穿着病号服,个子小小的,有一些婴儿肥。跟她说话的时候,她有一些胆怯,偏暗色的脸上透着苍白……
这是我记忆里最艰难的访谈,大段大段的沉默,大段大段的重复。她回避学校的事情,忘记了很多与同学相关的记忆……
和她谈几次之后,对她的印象依然仅仅是住院部医生给我的初诊资料:病史3年,家长描述为突然发病,出现幻觉和妄想。总觉得同学在她背后说她坏话,要伤害她……
有一天,我问她:“是不是你听到了他们在骂你?可是你害怕,不敢说出来?”
她突然一愣,良久,点点头。
我问她:“你知道我是谁吗?”
她看看我,很久之后才说:“你是医生。”
我说:“你害怕我吗?”
她摇摇头,没说话。
我问她:“你觉得这里安全吗?”
她摇摇头,然后又点点头。我看出她的迟疑,她不能确定这里是否安全。
我又重申了一遍,“我是医生,这里是医院,我陪着你,你很安全。”
她点了点头。
她缓缓地说:“他们骂我,他们一直在我耳边骂我,骂得很难听……”
后来她的妈妈告诉我,“我家女儿特别听话,性格也内向,从来不和人打架。女儿发病的时候,突然就不上学了,我骂了她一通。她就在家里哭。几天之后就出现行为异常了,自言自语,还傻笑。有一天她就跟我说,‘妈,他们说我不要脸……’”
妈妈去了学校知道女孩儿因为性格内向,总被同学嘲笑。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几个调皮的男生用脚绊她,起初她真的被绊倒过几次。那时候不只是她被绊倒,还有很多同学都被绊倒,每次有同学被绊倒都会引起其他同学哄堂大笑。她慢慢地开始谨慎起来。这几个调皮的同学看出她神经过敏,就从真的绊她到假装绊她,她走路就更加紧张。再后来,她经过几个同学的身边,这几个同学就在她身后吐口水,她的紧张表现得越明显,同学们的笑声就更大,更激烈……
对于一个内向,不懂得反抗的孩子来说,这或许就是一个劫难。这个“游戏”同时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最后变成了他们以捉弄这个女孩儿为乐。
妈妈了解完情况之后,异常地愤怒,人到中年的妈妈站在女儿的班级里,不知所措地大喊大叫了一通,然后带着女儿哭着回家了。
可能捉弄她的同学并没有想到他们“不经意”的玩笑会对这个女孩儿造成如果严重的伤害,他们只知道这个女孩儿每天都小心翼翼紧张兮兮,而她的母亲也歇斯底里像一个“精神病”一样。
很多次的谈话之后,女孩儿终于愿意跟我说说她“听到”的声音。她总是听到同学们的笑声,想“使坏”的男同学窃窃私语的计划,听到在她后面吐口水的人“侮辱”的言语……
女孩儿达到了临床治愈标准后,出院之前的一次访谈她问我:“医生,我如何判断我是幻听,还是真的听到了?我妈妈告诉我,所有的坏的声音都是幻听,并没有人真的对我有恶意,真的是这样吗?”
她的问题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她的问题。在我看来,所谓的恶意,只不过是孩子们年少轻狂、不懂事,调皮捣蛋的“非恶意”行为。他们如果知道结果可能是这样,或许会收敛,或者这种事情根本不会发生吧?
我问她:“如果你像妈妈说的那样去想,感觉怎么样呢?”女孩儿说:“我很难这样去想,但是当我能这样想的时候,那种声音会小一些。”
我鼓励她,“那就试着这样想吧。”
很遗憾,因为距离等多种原因,这个女孩儿没有继续和我一起治疗。再后来的电话回访中得知她的状态还可以,只是偶尔发病,依然在家中继续治疗……
我总是忍不住在想,如果更多的你们知道这种软暴力的影响作用如此的严重,如果更多的你们知道如何规避这种软暴力带来的影响,那么结果会不会不是这样的?一切会不会好一些?
关于软暴力:软暴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潜在的危害常常被忽视,甚至有时候会被界定为一种“习惯”。尽管家长、老师很少把软暴力当回事儿,但语言伤害已成为校园的第一杀手。事实上,孩子的内心世界尚在建设中,心理发育没有成熟,脆弱和敏感是普遍心理。软暴力是对心灵和精神世界的毁坏,会使孩子日后产生焦虑症、抑郁症,反社会行为倾向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