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人:基于劳动教育的HOLTE课程构建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aiyid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劳动教育的HOLTE课程就是将侧重于个人领域的家政(H)和职业(O)以及侧重于社会领域的技术(T)和经济(E)通过劳动教育(L)整合,以推动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融合提升的综合教育课程,其基石是劳动教育。该课程的构建,依托多样化的课程平台、序列化的项目支撑、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全域化的课程融入和社会化的协同推进。
  关键词:劳动教育;以劳育人;HOLTE课程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有着新的要求。
  (一)树立面向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理念
  新时代劳动教育立足人的整体发展,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以劳动的视角对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审视,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树立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劳动技能与劳动价值观相支撑、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相呼应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以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教育目标。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劳动幸福的价值观,在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还可以使他们在道德、智力、审美、体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构建基于“融合课程”的“两主渗透”劳动教育课程
  新课改理念强调“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其中课程之间的融合至关重要。劳动教育的实质是“劳动”和“教育”有机结合,并不是简单的课程增加。因此,劳动教育的开展,一是主题渗透,即在现有高中课程中挖掘劳动教育的因素,通过主题教学将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与高中其他学科知识、学校整体课程设计相融合,形成全学科渗透劳动育人的劳动教育课程;二是主体渗透,即将承载学校劳动教育的主体课程渗透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通过劳动教育将课程发展、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相关课程中开展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劳动。通过主题和主体的“两主渗透”方式,在不显著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三)打造面向“数字世界”的“双实并举”劳动教育平台
  “无劳动不教育”,教育应当面向劳动世界。新时代的劳动世界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由此对应的劳动教育既要包含普通的体力劳动,也要有探索性的创新劳动、艺术性的审美劳动。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使其能够自理、自立。在学校生活中,体现为与智慧教室、数字实验室相联系的能够化知识为能力的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丰富多样的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公益性活动,比如数字公益和数字扶贫等。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体现为能正确认识自我,找到真正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各种职业劳动。由此可见,课程的开发需要打造服务学生劳动教育的课内与课外融通、校内与校外融合的彰显实践性和实操性的“双实并举”劳动教育平台。
  二、基于劳动教育的HOLTE课程应时而生
  劳动教育在各个学校蓬勃开展,在涌现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是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泛化。劳动教育总体目标是一个顶层目标,对大中小学普遍适用,导致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目标指向不能根据学段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相比较而言,高中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小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肯定是不一样的教育目标。劳动课程开发应该思考如何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同教育功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传递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劳动价值观。
  二是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碎片化。劳动教育目标素养的实现不仅是一门劳动教育课程的任务,在学校的各学科中都有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但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每个课程各行其是、无法体现劳动教育综合性特点的问题。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应当围绕国家高中课程体系,思考如何规划建设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资源,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
  三是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同质化。目前的劳动教育实施存在着大中小学各学段千篇一律、不同阶段学生千人一面的问题,缺乏面向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层次的个性化劳动教育,更少有面向新时代、新业态和新形态的特色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应思考如何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培养面向新时代的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辅仁高中尝试构建基于劳动教育的HOLTE课程。HOLTE课程中的“H”代表“家政(Housekeeping)”,“O”代表“职业(Occupation)”,“L”代表“劳动(Labour)”,“T”代表“技术(Technique)”,“E”代表“经济(Economy)”。HOLTE课程就是将侧重于个人领域的家政和职业以及侧重于社会领域的技术和经济通过劳动教育推动教育者全面发展和融合提升的一项综合教育课程,劳动教育是其基石。HOLTE课程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从劳动观念、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等维度,逐步构建指向学生生活、生存、创造与理解的教育体系。该课程通过跨学科的创新课程开发与学习方式转变,旨在实现三个维度的育人目标:(1)认知性目标,即了解先进现代工具、设备的结构和用途,掌握基本工农业生产与销售知识,知道技术发明和现代经济生活的基本要素;(2)技能性目标,即掌握生活劳动技能以及社会服务能力;(3)创造性目标,即进行技术设计活动,提出设计方案,完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社会效益的产品制作。据此,我们从劳动的价值观念、知识内容和技能形成等维度设计相应的以劳育人课程体系。
  三、HOLTE课程的初步构建
  HOLTE课程遵循物化资源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推进的“双螺旋上升”的构建原则。在课程建设上,首先构建学校劳动教育教研共同体,明确核心团队,从学科角度确定劳动教育主题并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挖掘学校现有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物型平台。在课时安排上,保证每天下午4:20—5:00作为劳动教育课时,每月开展一次主题融合的课程研究活動。目前,学校通过顶层设计,从五个方面推进课程构建。   (一)多样化的课程平台——创设实践性鲜明的HOLTE教育环境
  实践性是HOLTE课程的首要特征,建设“双实并举”的劳动教育平台是HOLTE课程得以展开的前提。基于城市学校的特点和普通高中的教育目标,课程侧重于在校内通过整合已有劳动教育资源,并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念创设劳动教育的校内实践平台,同时在校外设置“三大实践基地”,为开展HOLTE课程教育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学校将辅仁楼、会友楼与钟书楼改造升级,作为“辅仁高中HOLTE课程教育中心”,建设包括“稼穑园”“善工坊”“百业馆”“和睦家”的平台体系,分别承担人文社科艺术类学科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劳动教育的功能以及家政技能与财经素养教育的功能。每个平台包括展示区和实验室两部分,其中理工类实验室主要包括学科基础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和工程设计类实验室,人文艺术类实验室包括非遗传承研习室、产品设计制作室、微影视创作室。其目的是通过项目驱动的主题化教学设计,利用各劳动教育实施平台寻求跨学科问题解决方案;融合各平台的相关功能,为所有课程项目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支持性环境。
  (二)序列化的项目支撑——基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的项目开发
  HOLTE课程构建以主题为引领,以项目为驱动,以基地为平台,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为此,围绕劳动教育的主线,我们以技能和态度相结合的劳动素养培育为目标,着力在三个方面进行项目设计与开发:一是通过参观、访谈调查统计而形成的体验感悟类项目,二是跨学科学习成果与产品设计制作的实践操作类项目,三是指向学生劳动素养的示范引领类项目。目前,学校尝试了基于学科课程知识学习、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和真实生产劳动的“希望的田野”“如歌岁月”“旋转的太阳”和“走近大师”等主题融合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出力流汗”的过程中“入脑入心”,进而升华为“立德铸魂”的信仰。
  (三)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拓宽促进学生主动体验学习的互动方式
  HOLTE课程以劳动教育为主线,耦合我校不同课程特点和学生多元發展的实际特点,在校内外基地的基础上开发项目,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要。HOLTE课程项目主题的创设,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课程的整合能力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在“走近大师”的劳模工匠系列访谈活动中,课程实施改变传统先进人物做报告的形式,变为组织学生运用采访的形式,由学生挑选感兴趣的行业,邀请其中的先进人物,撰写采访提纲,通过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感受职业劳动的魅力。同时,课程开发者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省级高中课程基地联盟,共同开发网络化课程。HOLTE课程开发基于时空的有限性,还要考虑正式与非正式的多项学习活动,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接触到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本身从长远角度考虑未来的持续发展路径。
  (四)全域化的课程融入——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
  主题引领、项目驱动的HOLTE课程,其实质是围绕劳动教育展开的融合课程,其构建必须有“一体化”意识。课程开发从基础性课程、特色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四个方面进行。基础性课程,开发的是理科课程电子教材与课程资源,自然学科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师可以随时对资源进行修改与补充。特色性课程结合学校现有课程,面向学生社团活动、学科竞赛,依据课程基地特点,资源包括文本资料、教师上课视频、师生共同开发的微视频等。实践性课程的开发与创新,根据学生自我发展规划,从科学与技术、社会与艺术两个发展方向,设计综合实践类活动,发展学生跨学科的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研究性课程项目设计,根据学科特点与教师自身研究兴趣,开发适合高中生的劳动研究性学习项目。辅仁高中的课程建设,是一个立体的全域化该课程链。HOLTE课程与其他课程充分沟通,协同推进。该课程结合其他课程开发中的有关内容,联合开展以劳育人的课程活动,比如“奋斗者”生涯规划课程、“传承者”非遗文化课程、“毅行者”环蠡湖30千米徒步课程、“探索者”STEM课程等,都有劳动教育的课程要素。
  (五)社会化的协同推进——构建多元开放德馨艺精的导师团队
  课程团队建设,遵循“内联外引”的原则,成立以学校领导领衔的课程建设团队,包括省市学科、课程专家和基础教育研究人员,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提供智力支持。HOLTE课程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考验的是教师课程开发的综合能力。我们组织校内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与教育教学研究,从多个方面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引领;聘请高校专家,以短期培训和定期指导等形式,开展科技生产应用、科学教育理论等方面的讲座;聘请有专长的家长作为志愿者,在学校开设不同特色的活动课程。其中,对新技术的体验和运用尤为关键。我们在“稼穑园”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改造传统的种植园,将其分为物联网种植区、动物饲养区、花卉种植区、水质监测点、水质净化处等模块,让学生在习得农业知识的同时,理解新技术对传统农业发展的意义。
  HOLTE课程的构建伴随评价推进,其在不同年级组织开展劳动成果展示、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并通过建立“劳动学习档案袋”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和成果,追踪学生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的变化情况,以掌握课程“以劳育人”目标的达成度。
  参考文献:
  [1] 宁本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重建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19(5).
  [2] 毛泽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邓小平.邓小平论教育(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曾海娟,张学军.思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初探[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0(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研究第十三期重点资助课题“思想政治课中高中生劳动教育实践研究”(编号:2019JK13ZA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学科教育
其他文献
运用“5E”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理解和建构“植物的蒸腾作用”概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暴露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吸引”学生;带领学生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结构层
发散性思维主要指,从给予的信息中形成大量信息的思维过程,即一种顺着不同方位思考、探究新的远景、追求多元化、形成许多特殊新思想的思维流程。发散思维属于一种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是可以带来新奇且有益成果的思维。所有发现新事物、创新新方法、发明新科技、处理新问题、研究新产品的思维均是创新性思维,所以培育创新型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重点--发散思维的培育,怎样将发散思维的培育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之中,是非常值得物理学科教师探究的一项重要工作。
摘要:为了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的魅力,亲近文言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妨从教法上做一些探索。随文析字,以读促思,在反复诵读中悟出文言的意蕴;借鉴原文,尝试模仿,在名篇仿写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创设语境,融入生活,在文言对话中打通古今的壁垒。  关键词:文言文;文言共生;读写相成;古今融通  文言文承载着古人的智慧,记录了古人的生活,其思想内容旷达而深刻,咏物抒情言简而意赅。尤其是那些经典名篇穿越时空
在作文几乎占据中考高考语文分值“半壁江山”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已成为家长和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受“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写好作文,他们有的“谈作文色变”;有的马虎应付;有的习惯上网下载;有的想写好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
随着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田园教育是一种教育新模式,它不但能协助孩子培养好习惯,还能让孩子亲近大自然,享有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所谓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两者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行业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发展开始从外向粗放型向内向集约型转变,很多人甚至将“互联网+”看成排在语言、文字、印刷术、无线电和互联网之后的第六次信息革命。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常常只是考虑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却忽略了引导他们在课外拓展阅读同主题的作品。但课外拓展阅读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基于学生生活的课程,这样会导致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和生活经验与本课的道德学习有脱节,学生的思维会比较狭隘,不能促使知识融会贯通。
[摘 要] 科研创新能力是卓越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提升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在提升自身科研水平的前提下,对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统一界定,并对科研过程进行流程分析,找出影响因素,为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奠定系统性基础。学院以课程学习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学院青蓝计划、本科生毕业实习为载体的培养模式,有助于预
除了完成自身学科的教学工作之外,高三班主任还要特别关注班级整体管理以及学生个体辅导等,工作林林总总,日常又琐碎,身份便愈发有些“特别”。有时是“生活辅导师”,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学生一些生活常识和人生道理;有时是“行为促进师”,用自己的言行做榜样,敦促学生自觉自律;有时又是“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舒缓情绪,解开心结,排除障碍……  一、作为“生活辅导师”:全面细心观察,耐心真诚沟通  高三一
音乐有着丰富的意境,教师借助意境展开教学设计和执行,能够形成丰富的教学启动力。音乐意境创设形式有太多形式,教师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有创新理念,从学生关注视角展开设计,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色彩、形态、媒体、乐器、律动等,都能制造一些音乐意境.也能给音乐学科教学注入丰盈动力。教师要做好教学调研,就要利用适合的手段创设音乐意境,以顺利启动音乐课堂思维,形成崭新的教学成长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