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漳州市初中生物“聚焦课堂,提高效率”专题教研活动在我县如期举行,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邀请到福州屏东中学吴小丽(以下简称为吴)、漳州二中范坤芳(以下简称为范)、南靖县湖美中学郑淑敏(以下简称郑)三位教师,她们分别代表省、市、县三个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围绕《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进行的同课异构,这是本次教研的特殊之处。该活动主要流程:
课前磨课:开课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与当地教研员及备课组教师进行探讨、磨课等一系列过程,形成一份较成熟的教学设计。
课堂上课:开课教师通过借班上课,各自演绎各具教学风格的不同教学模式的精彩课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课后评课议课:课后的评课和议课是关键,包括上课教师说明本节课设计的意图、课后反思、听课教师点评等。
此次活动,通过开课教师的展示,与会人员感受到不同教师独特的上课风格和教学机智,不同地区对学生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开阔视野,促进教师自觉对话,反思教学思路、教学策略等,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艺术,实现互惠多赢,取得良好的教研效果。这些得益于各级教研员的专业引领。
1.主题明确保证教研成效
同课异构的目的在于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举行教研活动时,要针对问题提出明确的主题,确保教研活动有效开展,达到教研目的最大化。如“聚焦课堂,提高效率”是本次教研的主题,各级教研员围绕主题与开课教师充分研讨,在指导教学工作时,时刻想着课堂教学效率,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同时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如对病毒结构这一教学重点,吴老师通过情景剧的表演,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市级范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建模,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异常活跃的课堂氛围,表现出色的学生,学生愉快的表情等,深深地打动了听课教师,让听课教师感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激起老师们思考在以后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欲望。通过教研活动,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好,抓住课堂,提高效率,这是日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2.理念引领提高教研实效
课改虽然很多年,但还是有部分教师的课堂仍然存在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满堂灌”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式,引领教师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把握新课程理念,并进一步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如郑教师演绎的学案导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建构知识体系,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实现学习目标,而范老师大胆采用学生自主建构模型、上网收集资料等方式进行汇报式教学等,这些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好地体现课改精神,实现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技术指导增强教研活力
同课异构主要突出“异”,即强调变化、发展,突出教师的个性特点。在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实践,寻求对策,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三方面有效互动进行指导。在评课时,一位老师说:“三位老师课前准备工作都做得很好,在课堂上献出她们各自的‘法宝’,吴老师上课娓娓道来,学生乐于接受,范老师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制作模型的方法显然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郑老师学案中的问题设计为学生完成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导航’作用。”也就是说,课堂真正在改变,再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同时也看到教师设计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教研的力量。
4.对比分析促成教研功效
在评课中,教材专家吴老师引领听课教师对三节观摩课进行比较分析,详细点评,总结教育规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1.同一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不同:关于导入的处理:吴老师在课前播放歌曲,在上课时引导学生思考歌词改编的原因,让学生回忆2009年发生的H1N1禽流感事件,自然导入课题。范教师在上课时播放歌曲“我不想说我不是一只鸡”,指出本歌曲的产生背景,当时暴发H1N1禽流感,罪魁祸首是病毒,开门见山地导入课题。郑老师采用提问:有同学感冒吗?请一位感冒的学生说出此时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感冒是由什么引起的?通过联系学生实际导入课题。
4.2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不同:关于病毒结构的设计:吴老师请三位学生表演情景剧“病毒三兄弟”,让学生直观感受病毒虽然形状不一样,但结构是相同的,都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通过情景剧的表演迅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愉快、自然地建构病毒的结构;范老师在课前让学生分组制作 病毒的模型,上课时请各组代表介绍他们制作的病毒模型的名称及该病毒的结构,教师通过点评学生作品展开教学,这种教学设计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必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能大范围推广;郑老师利用学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画出病毒的结构简图,并标注出各部分名称,然后通过展台展示学生的作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实现学生对这一重点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3教学手段的使用方法不同:如病毒繁殖这一知识难点的突破,三位教师都是通过播放“流感病毒进入细胞”视频,引导学生分析病毒的繁殖过程,但对视频的使用方法不同。吴老师采用“提出问题,分段播放”:第一段流感病毒怎么进入细胞?指导学生重点观看病毒的钥匙和细胞表面的锁的关系,第二段流感病毒进入细胞后做了什么?让学生观看视频“流感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繁殖过程”。学生带着问题,明确观看的重点,很好培养思维能力;范老师采用“暂停播放、重点解读”的方式。当播放到流感病毒吸附在细胞膜表面时第一次暂停,让学生重点看到流感病毒,当视频出现螺旋状的结构时再次暂停,让学生说出病毒的遗传物质——核酸,通过对视频重点的解读,突出病毒的繁殖只有遗传物质进入寄主细胞,其他物质没有进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病毒繁殖的实质。这种方法值得学习。
借助同课异构这个交流平台,通过开课教师的展示,依靠专家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关键事件的对比分析,让教师与同伴共享彼此的教学经验,感受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在多层面和多方位的交流中碰撞、升华,提高教研成效。
课前磨课:开课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与当地教研员及备课组教师进行探讨、磨课等一系列过程,形成一份较成熟的教学设计。
课堂上课:开课教师通过借班上课,各自演绎各具教学风格的不同教学模式的精彩课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课后评课议课:课后的评课和议课是关键,包括上课教师说明本节课设计的意图、课后反思、听课教师点评等。
此次活动,通过开课教师的展示,与会人员感受到不同教师独特的上课风格和教学机智,不同地区对学生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开阔视野,促进教师自觉对话,反思教学思路、教学策略等,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艺术,实现互惠多赢,取得良好的教研效果。这些得益于各级教研员的专业引领。
1.主题明确保证教研成效
同课异构的目的在于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举行教研活动时,要针对问题提出明确的主题,确保教研活动有效开展,达到教研目的最大化。如“聚焦课堂,提高效率”是本次教研的主题,各级教研员围绕主题与开课教师充分研讨,在指导教学工作时,时刻想着课堂教学效率,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同时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如对病毒结构这一教学重点,吴老师通过情景剧的表演,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市级范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建模,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异常活跃的课堂氛围,表现出色的学生,学生愉快的表情等,深深地打动了听课教师,让听课教师感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激起老师们思考在以后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欲望。通过教研活动,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好,抓住课堂,提高效率,这是日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2.理念引领提高教研实效
课改虽然很多年,但还是有部分教师的课堂仍然存在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满堂灌”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式,引领教师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把握新课程理念,并进一步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如郑教师演绎的学案导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建构知识体系,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实现学习目标,而范老师大胆采用学生自主建构模型、上网收集资料等方式进行汇报式教学等,这些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好地体现课改精神,实现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技术指导增强教研活力
同课异构主要突出“异”,即强调变化、发展,突出教师的个性特点。在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实践,寻求对策,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三方面有效互动进行指导。在评课时,一位老师说:“三位老师课前准备工作都做得很好,在课堂上献出她们各自的‘法宝’,吴老师上课娓娓道来,学生乐于接受,范老师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制作模型的方法显然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郑老师学案中的问题设计为学生完成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导航’作用。”也就是说,课堂真正在改变,再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同时也看到教师设计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教研的力量。
4.对比分析促成教研功效
在评课中,教材专家吴老师引领听课教师对三节观摩课进行比较分析,详细点评,总结教育规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1.同一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不同:关于导入的处理:吴老师在课前播放歌曲,在上课时引导学生思考歌词改编的原因,让学生回忆2009年发生的H1N1禽流感事件,自然导入课题。范教师在上课时播放歌曲“我不想说我不是一只鸡”,指出本歌曲的产生背景,当时暴发H1N1禽流感,罪魁祸首是病毒,开门见山地导入课题。郑老师采用提问:有同学感冒吗?请一位感冒的学生说出此时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感冒是由什么引起的?通过联系学生实际导入课题。
4.2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不同:关于病毒结构的设计:吴老师请三位学生表演情景剧“病毒三兄弟”,让学生直观感受病毒虽然形状不一样,但结构是相同的,都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通过情景剧的表演迅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愉快、自然地建构病毒的结构;范老师在课前让学生分组制作 病毒的模型,上课时请各组代表介绍他们制作的病毒模型的名称及该病毒的结构,教师通过点评学生作品展开教学,这种教学设计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必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能大范围推广;郑老师利用学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画出病毒的结构简图,并标注出各部分名称,然后通过展台展示学生的作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实现学生对这一重点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3教学手段的使用方法不同:如病毒繁殖这一知识难点的突破,三位教师都是通过播放“流感病毒进入细胞”视频,引导学生分析病毒的繁殖过程,但对视频的使用方法不同。吴老师采用“提出问题,分段播放”:第一段流感病毒怎么进入细胞?指导学生重点观看病毒的钥匙和细胞表面的锁的关系,第二段流感病毒进入细胞后做了什么?让学生观看视频“流感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繁殖过程”。学生带着问题,明确观看的重点,很好培养思维能力;范老师采用“暂停播放、重点解读”的方式。当播放到流感病毒吸附在细胞膜表面时第一次暂停,让学生重点看到流感病毒,当视频出现螺旋状的结构时再次暂停,让学生说出病毒的遗传物质——核酸,通过对视频重点的解读,突出病毒的繁殖只有遗传物质进入寄主细胞,其他物质没有进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病毒繁殖的实质。这种方法值得学习。
借助同课异构这个交流平台,通过开课教师的展示,依靠专家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关键事件的对比分析,让教师与同伴共享彼此的教学经验,感受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在多层面和多方位的交流中碰撞、升华,提高教研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