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艰辛的文化传承之路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198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此文于2010年12月应邀参加“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并在大会上宣读。本刊发表时有删减。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社会大力提倡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民间文化的传承之路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靠其自生自灭显然是不行的。贵州省榕江县率先把民间音乐引入中小学课堂,开创了民间文化传承之新路,并由此引发了全国性的“民族文化进课堂”、“京剧进课堂”、“蒙古族长调进课堂”等,各地的专业艺术院校也根据不同的情况,逐渐把民间音乐引入高等艺术教学体系。
  
  我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千百年的精华,其中民族音乐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选择,流传到今天的各民族民间音乐,已经成为各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聚合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民族的识别标志,是一个民族的“魂”。侗族也概莫能外。 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民间习俗、生活常识、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的。有歌唱到:“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人们的文化选择亦随之悄然变化。一些与民族民间音乐水乳交融的民俗活动,逐渐被外来强势文化冲击,甚至取代,民间口传心授、师徒相承的自然传承方式已不畅通,各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弘扬已处濒危现状。在这种形势面前,有识之士便选择和采取了重开传承新渠道的有效措施,把侗歌引进广大侗族地区的小学和中学的义务教育课堂,通过短期训练,培养教传侗歌的音乐教师,还编写了侗歌进课堂的“乡土教材”,作为国家通用教材的补充。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教育活动,让各级学校的艺术教育承担起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职能,这对培养学生从小了解、吸收本民族文化的精粹,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营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历史的脚步
  
  将民族音乐(侗歌)引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其首倡者当属贵州省榕江县文化馆副研究员张勇先生。对于当时的初衷,他这样说到:“1983年搞文化普查时,我们几乎走遍了侗乡的村村寨寨,发现由于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全面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外出打工者的不断增加,留在家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会吹芦笙、唱民歌的年轻人更是如凤毛麟角,能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学唱侗歌的寥寥无几,小孩子几乎不会唱……”张勇深感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要让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活的传承,就要从娃娃抓起。”这个意识让他萌发了将民族音乐引进课堂教学的想法,将自己多年搜集、整理、改编的15首侗族少儿歌曲油印成册,起名为《长大要当好歌手》,作为198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礼物赠送给自己的母校——榕江县车民小学,由此拉开了“侗歌进课堂”实验的序幕。
  最初,只是在一个班教唱,由张勇先生亲自任教。学生们非常喜欢,积极性颇高。接着,其他班级也纷纷要求开设这门课,试验获得了良好的开端。究其原因,一是侗歌的歌词简单易懂,曲调亲切易学。二是采用了“双语”教学,每首歌除侗语外,均译配汉语歌词。学生既学会了唱歌,又提高了汉语的阅读能力。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支持侗歌进课堂的举措,车民小学和榕江县文化馆合作,于1985年成立了“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作为“侗歌进课堂”实验园地和展示平台,仅半个月后,就在为“全国侗族曲艺交流研究会”代表们举行的首次演出中大获成功。其后数年间多次参加县、地州、省、国家、国际的各类表演、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把侗歌从偏远的山村唱到了首都北京,唱到了音乐的盛殿——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受到当地侗族群众和家长的积极支持。“金蝉”的歌声越唱越响,越唱越远,像一个磁场,吸引着孩子们,连辍学的孩子也重新回到了校园,大家都以成为它的一员而自豪。这些成绩的取得为“侗歌进课堂”的成功,增添了重重的砝码
  教材与师资是一门新课程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侗歌乡土教材《长大要当好歌手》一开始只收录了15首侗族儿歌,1985年经县文化馆向侗族地区的广大音乐工作者广泛征集,经过筛选汇编,增加到50首侗语歌、32首汉语歌。国家级权威刊物《儿童音乐》曾给予教材很高的评价,在1986 年第二期上开辟了介绍专栏,指出:“选编民歌教材作为贵州省小学音乐教学的补充,为‘民族音乐学’在普通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作了很好的尝试。” 1993年编者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又对歌集进行了补充修订,删掉了汉语歌部分,增加了侗语歌的数量,同时把歌集分为“小学低、中年级选用歌曲”和“小学高年级、初中选用歌曲”两部分,并增设了文字简介,对侗族文化、侗族音乐的内容形式、侗族音乐的术语和俗语等方面进行介绍,改名为《侗族音乐教材·长大要当好歌手》。2000年再次修订完善,正式定名为侗歌乡土教材《长大要当好歌手》,由贵州民族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整个教材在选编时为了突出母语音乐教育的特点,每首歌曲均采用“双语”记录。
  同时,榕江县文化馆、县教育局、县民委及黔东南州教委等单位,于1985年、1990年、1993年、1995年四次免費举办了音乐教师民族音乐短期培训班,共培养了几十名教师,为能在更多的学校和地区推广民族音乐进课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各专业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纷纷对“民歌进课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也曾做过相关的报道。“金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前来观摩学习、调研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其它学校也接连效仿,纷纷把民族音乐引入课堂教学,同时成立各种民间艺术团体。继车民小学后,宰荡小学、大利小学、加所小学、高文小学等先后都开展了侗歌进课堂的实验,在增加试验点的同时,将范围逐步向中学和学前班扩大。目前,已有车江中学、栽麻中学及栽麻乡各小学学前班,古州、忠诚、寨蒿、乐里、兴华等乡镇中小学都开始了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历程。“侗歌进课堂”的实验从榕江县逐渐扩展到黎平、从江、锦屏等县,并辐射到湖南、广西等侗族地区。如黎平县的岩洞民族小学、岩洞中学,从江县的小黄小学、高增小学、锦屏县的秀洞小学等。在这个过程中,“侗歌进课堂”的内容逐步扩展到各种器乐、舞蹈、绘画、体育、民间工艺项目等各类民间艺术走进课堂。各级教育部门、文化部门、民族工作部门的态度也从观望逐渐转变到扶持、提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开始大力推行民族文化进课堂。苗族、水族、瑶族人口聚居的学校也在积极选择本民族民间文化项目进校园,不同程度地开展实验。至此,“侗歌进课堂”逐步发展为“民族文化进课堂”,而且逐步从纯民间的自发式的尝试,发展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此项活动的参与、支持。
  2002年7月,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要求全省中小学特别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要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内容,将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文学、传统手工艺等列入教学活动中。同年10月,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这个文件下发后,犹如一阵春风,带动全省各地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蓬勃发展起来。
  2007年12月,由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委主持的“全省民族文化进校园现场会”在侗乡黎平召开。省教育厅、省民委、省人事厅一起表彰了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同时还评选出全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23所,并对之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各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的热情。2008年贵州省教育厅和省民委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义、要求、相关措施、保障机制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特别指出:“自治地方和民族乡的中小学校必须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围绕当地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歌舞、民族声乐、民族体育、民族工艺、民族绘画、民族语言等进课堂活动,尤其是要抓好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进课堂活动。其它地区的学校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将当地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教学活动中。”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于2010年7月向全国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第一批传承学校500所左右,民族文化进校园已经纳入现代学校教育传承的轨道。目前,贵州省已在1531所中小学组织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建设工作。
  侗歌(民族文化)进课堂开展二十多年来,各实验学校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这一办学模式,既很好地挖掘、提炼和传播了民族文化,培养、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校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规模的扩大,同时为上级学校及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例如侗歌进课堂的大本营榕江县车民小学,先后有不少的学生考入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贵州民族学院音乐系等专业音乐院校学习,成为了宣扬、传承侗族文化的生力军。
  
  二、现今的困难及未来之展望
  
  “民族文化进课堂”发展到今天,面对过去取得的成绩,面对现今发展的态势,是不是就一路坦途了呢?笔者认为未必如此,相反,民族文化进课堂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走到哪算哪?仍然把它作为一种“实验”,还是逐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来保障“民族文化进课堂”工程的长远发展?我想,应该是后者。毕竟文化是難以再生和复制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和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息息相关的。要想继承和弘扬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下面,本文将就“民族文化进课堂”这个文化工程,从制度保障、教材师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主要涉及到教学制度和人事制度等几个方面。目前开展的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各种课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仍然处于边缘附属的、可随意更改上课时间的地位,而未能列入统一的教学大纲。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的学习中究竟应该占有怎样的位置,应该有多大的比重,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实际过程中,它更多地取决于当地领导的认识、喜好及重视程度。笔者认为,在认识上,民族文化进课堂的科目设置,是为了真正地传承各民族独特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把学校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渠道为目的,而不应该是仅仅为了会唱几首歌,会跳几支舞,用来撑门面、博掌声,满足外来人好奇之心的行为。试想,在应试教育风靡的今天,每周两节课的时间,就能够让孩子们学到几百上千年的各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传承、发扬下去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要想真正的把学校作为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是不能靠个人的愿望或喜好来达成的,一定要有相关的教学制度来保障,只有把它纳入教学大纲,纳入教学管理的各种考核和评估,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民族文化进课堂的重要性并得到相应的规划性及延续性。从人事制度来说,就算在民族文化进课堂开展得较好的榕江县,从事民族文化进课堂教学的大多数教师也面临着极大的苦恼,许多学校的教师指标中没有音乐教师的设置,必须先教语文、数学等“主科”得到一个岗位,才有可能利用其他时间和精力去教音乐,要是只能教音乐的话,面临的就是转岗、下岗,这显然会挫伤教师们的积极性。学校为了应付教育机关相应的民族文化进课堂的要求和检查,只能从校外聘请临时的教师或其他科目的教师来兼任这门课,水平姑且不论,这毕竟是权宜之计。因此,民族文化进课堂要想长久、健康地开展下去,相关教学制度和人事制度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是需要教育、文化、民族工作等部门相互协调,统一部署的一项事业。
  (二)教材师资
  如果说制度保障是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宏观基础,那么教材和师资的保障就是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基本条件。先从教材来说,目前较为成熟的只有《长大当个好歌手》。这仅仅是“侗歌”进课堂的教材,那么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歌曲需不需要进课堂?又该怎样进入课堂?哪些民族文化可以进课堂?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决不是某个人、某个单位、甚至某个地区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统一、科学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即以什么样的思路、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内容、由什么部门来选编一套相应的教材,这恐怕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再从师资上来说,假设有了这样一套教材,又由谁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呢?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现有的师资力量是无法胜任这一工作的。虽然也有部分从专业院校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毕业后回乡任教,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相反是一些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回乡后因为人事指标、待遇等方面的原因,而不得不改行从事其它工作,使本来就严重不足的师资队伍更是雪上加霜。另一部分参加过相关短期培训的老师,只能是应一时之急,而非长远之计。仅靠短期培训就想完成“民族文化进课堂”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如何建设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相对稳定的教学队伍,来完成民族文化进课堂的重任,是十分重要的、需要长期规划的必备条件。
  (三)经费保障
  经济条件是开展各种活动的基础,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济的投入是远胜于其它课程教育的。在这方面,民族工作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机构如何介入?如何参与?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四)长效机制的建立
  民族文化进课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承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需要一个全面的长效机制(制度)来保证其正常、有效地运转完成。只有当我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各项教学制度和用人制度,集各方力量,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编写出相应的统一教材,拟定教学大纲,并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从办学经费上予以一定的倾斜和保障。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文化进课堂”将真正的从教学实验转变为教学目的,各级学校将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地继承并弘扬下去。
其他文献
摘要:张中笑先生编著的《侗乡音画》向广大读者系统展示贵州省侗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在深入解读侗族南、北方言区的音乐文化事象的同时,也在努力提升该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新创见和新发现,值得阅读学习。  关键词:《侗乡音画》 侗族传统音乐文化 精髓集成 读后感    因为博士论文的原因,我与居住在黔、湘、桂毗连地区的侗族结下不解之缘。从论文选题到最终完成的近千个日夜,每每想起走过的
期刊
在DIY主机的时候,大家比较关心的往往是CPU、内存、显卡和硬盘,甚至连机箱造型都有小伙伴来跟二哥交流。但是,不少小伙伴们对于主机电源的态度却是“随便买一个就行”,碰到预算超出的情况总想着在电源上省钱。  可怜我们的电源总是默默无闻地藏在机箱中辛劳工作,为主机上的其他配件提供能量。绝大多数的电源没有绚丽的灯效和酷炫的外表,但是却保障着整台主机的安全。有些对电源并不上心的小伙伴随便上了一个便宜的电源
期刊
摘要:张韵璇教授的童声无伴奏合唱是根据湖南民歌《花大姐》改编的,全曲活泼、风趣,童趣十足。作品中在六个变奏段落中采用了丰富的复调手法,使得民歌与对位技巧完美的结合起来。音乐语言的高度统一以及"特性节奏"的高潮处理等都大大丰富了原民歌的表现力。  关键词:花大姐变奏曲民歌风对位变奏完美结合    2010年4月10日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为《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上,由北京市少年宫
期刊
我们把1、2、3、4……称为“阿拉伯数字”但其实!这些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它们最早是产生于古代的印度。那么问题来了,大家为什么把它们称为“阿拉伯数字”呢?  在公元500年前后,随着经济、文化以及佛教的兴起和发展,印度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比如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數字方面就非常著名: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
期刊
序:我省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在全国堪称是一个资源大省,那么我省的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在全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大视野中,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呢?希望读者通过张中笑这个“点”,能窥视到我省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面”,从而存全局于胸。若能如此,我愿足矣。    有人说:“张中笑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这话有褒也有贬,究竟孰是孰非?让我们走近张中笑,走进张中笑的精神世界与他为之奋斗不息
期刊
时值9月开学季,在“购机帮你评”微信公众号后台有非常多关于开学季购机问题的咨询,大家的想法林林总总,究竟什么样的笔记本才适合自己?什么样的笔记本才值得购买呢?今天我们就通过本专题,从笔记本选购思路、机型推荐到验机技巧,尽可能给大家较为全面的指导!  剁手前须知!你拿笔记本来干什么?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售价动辄上千元的CHERRY原厂键盘显然不会是太好的选择,休闲的时候打下游戏,大多时候打字办
期刊
你知道远方是天涯  你知道有一个怀抱  会是自己的家  水跳起来  就是浪花  你纵情一跃  惊起的那一声春雷  让所有的爱生根发芽    你知道天涯有个她  你知道有一双眼睛  能将自己溶化  話说出来  才是表达  你迎风而舞  身后的那一道彩虹  是阳光下最美丽的花    亲爱的  我们去黄果树吧  大瀑布前,对你说一句话  亲爱的  我们去黄果树吧  大瀑布前,你就是一朵花
期刊
自从微软发布了 Win10 系统以后,它的更新节奏非常快。除了正式版本的更新以外,微软还会经常推送公开的测试版本。但是由于这些版本处于测试阶段,因此存在不少的问题,而且有的版本即使是下载完成以后,也无法正常进行安装操作,这样反而会使正常运行的系统遭到破坏。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关闭Win10自动更新的方法。  用组策略关闭自动更新  以前用户要想禁止系统的自动更新设置,只需要停止系统中的Window
期刊
编者按:贵州音乐人在漫长的探索、创作、研究过程中,凭着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执着与热爱,用他们的汗水和睿智,铸就了贵州音乐今天的辉煌。为记录下他们探索贵州音乐的足迹,为让他们对贵州音乐事业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薪火相传,本章节将陆续登载老一辈德高望重的贵州音乐人,以之继承并激励后来者。    2011年6日11日,走进贵州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冀洲的家,看到好长时间不见的贵州音乐界的老领导,谈起贵州音乐,他依
期刊
贸易战以来,各种半导体产品涨价的声音此起彼伏。其中喊得最卖力的莫过于一些大量囤货的“精明商家”。每当汇率发生变动,他们都会第一时间通过各种“马甲”出现在各大论坛贴吧上大声疾呼:XXX又要涨价了!其丰富的情感和坚定的语气,真的很值得一些总是用替身的艺人学习。  但是,最近散片CPU的价格是真的涨价了——可搭配魔改h110主板的“一代神U”i3 8100瞬间涨到了820元左右;六核的i5 8400更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