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可塑性强,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他们的养成教育发展“持续向好”。教师通过《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与养成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安全意识、责任担当、理想目标、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养成教育的有效融合作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养成教育;习惯;培养
良好的习惯来自于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可塑性强,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他们的养成教育发展“持续向好”。小学生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与养成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安全意识、责任担当、理想目标、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融合课堂内外,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是我们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现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很多内容,是有关培养学生习惯方面的素材。如何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堂来展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就是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充分发挥学科功能,充分利用教材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融合起来,课内外内容相结合进行对比、评析,解决他们思想认识问题,针对自己“习惯”进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他们逐步培养成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如“自主选择课余生活”(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这一内容,教师可以采取自由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课前提出“我想要的课余生活”,分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大家针对本小组成员的问题从活动的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讨论,互相启发、质疑,权衡利弊后进行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学生们对此活动表现很踊跃,思维很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浓厚。接下来,小组长之间互相“鸡蛋里挑骨头”式的评判。学生们对教材“阅读角”中描述的“不合理假期安排、日常一有空就玩手机”等不良习惯,便能较为深刻认识其不合理性、错误性,从而形成自我纠正、纠错的自觉行为。
二、融合案例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习惯
安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教学内容。几乎每一天,都或多或少地从各种媒体中拾获一些学生安全方面的信息,也每时每刻在牵动着我们教育人的心。但往往也正是这种担心,让一些家长和学生都错误地认为,安全是学校的事。家长的态度,学生的无视,更滋长了学生们的“事不关已”的漠视。因此,教师把安全案例与教材内容融合起来,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显得非常重要。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五年级下册)这一课,我导入“过马路,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的场景,再把个别高年级学生上下学骑自行车不走专用道、红灯亮时没车就冲、上下楼梯乱跑、走廊过道高声喧哗……等视频。学生们基本上都能认识到其中的对错,但可以从他们的谈论中、叽叽喳喳的嬉笑中,还有带着某种不经意、一种漠视。此时,把教材中“遵守公共秩序”与一些典型的安全案例视频进行观看、评析。当学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件件不应该发生的惨案、一次次无所谓带来的后果……”,吵杂声嘎然而止。接下来讲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掌握具备哪些安全意识,从文明出行到不擅自下水,再到用水用电,自觉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掌握必要的自救自护技能,文明上网、摒弃网络游戏中“借血还命”等,学生已能正确地评判。学生对“安全意识的建立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一种态度”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三、融合责任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是成才、体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学校通过班会课、集会及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等形式,积极开展专题责任教育,培养学生慢慢树立责任感意识是一种必要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有“规则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知道不按规则做事,就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就要承担一定的“教训”“责任”,逐步培养他们责任担当意识。
“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地球——我们的家园”等课题(五六年级)的内容,其中,学生们对“家园”、对地球的认识往往是肤浅、片面的。小学生表现欲较强,利用“辨析”的教学方法,不但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让他们从“辨析有”中理解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这同时也是达成《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师展示“辨析”视频:日常生活垃圾怎么扔?一次性产品该不用该用?水取之不尽吗?花草树木该挨爱护吗?然后,引导学习小组进行辨析与交流,最后达成共识也就顺理成章: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堆放;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珍惜水资源。特别是,我用本班50个学生能每人分得一瓶水,100人只能半瓶水的这个道理去阐释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相对较低,学生便能对人类共同拥有的地球、绿色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这种情境设疑“辨析”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尊重自然,热爱地球,学生也因辨析,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四、融合目标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的精心呵护。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编排是结合小年生年龄发展特点来编写的。小学生太小,人生目标对他们来说是“意识形态”中茫然的东西。教师可以从如何进行“目标养成教育”?拿什么来作为“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切入点等方面进行考虑。
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它能够指引人生奋斗目标、为人生积极进取提供前进动力。在讲授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时,教师可通过“我的理想是什么”的主题教育活动来导入。展示毛泽东、周恩来、张海迪、达芬奇等名人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的励志故事。鼓励他们要想实现美好的梦想,就是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实现自己每一个小目标开始,不断努力,脚踏实。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地开展理想教育、前途教育、升学意识教育等,就能不断激发、鼓励他们,只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就能不断朝着理想目标迈进。
总而言之,养成教育是一辈子的教育,是能让青少年终身受益的教育。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多思考、多实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因材施教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可操作的、可见的素材,将两者有效的融合,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就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莫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萍.小学阶段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37).
[2] 张洪.浅谈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读与写,2017(3).
[3] 盛春良,刘艳青.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7(48).
【关键词】教学;养成教育;习惯;培养
良好的习惯来自于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可塑性强,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他们的养成教育发展“持续向好”。小学生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与养成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安全意识、责任担当、理想目标、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融合课堂内外,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是我们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现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很多内容,是有关培养学生习惯方面的素材。如何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堂来展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就是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充分发挥学科功能,充分利用教材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融合起来,课内外内容相结合进行对比、评析,解决他们思想认识问题,针对自己“习惯”进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他们逐步培养成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如“自主选择课余生活”(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这一内容,教师可以采取自由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课前提出“我想要的课余生活”,分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大家针对本小组成员的问题从活动的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讨论,互相启发、质疑,权衡利弊后进行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学生们对此活动表现很踊跃,思维很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浓厚。接下来,小组长之间互相“鸡蛋里挑骨头”式的评判。学生们对教材“阅读角”中描述的“不合理假期安排、日常一有空就玩手机”等不良习惯,便能较为深刻认识其不合理性、错误性,从而形成自我纠正、纠错的自觉行为。
二、融合案例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习惯
安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教学内容。几乎每一天,都或多或少地从各种媒体中拾获一些学生安全方面的信息,也每时每刻在牵动着我们教育人的心。但往往也正是这种担心,让一些家长和学生都错误地认为,安全是学校的事。家长的态度,学生的无视,更滋长了学生们的“事不关已”的漠视。因此,教师把安全案例与教材内容融合起来,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显得非常重要。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五年级下册)这一课,我导入“过马路,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的场景,再把个别高年级学生上下学骑自行车不走专用道、红灯亮时没车就冲、上下楼梯乱跑、走廊过道高声喧哗……等视频。学生们基本上都能认识到其中的对错,但可以从他们的谈论中、叽叽喳喳的嬉笑中,还有带着某种不经意、一种漠视。此时,把教材中“遵守公共秩序”与一些典型的安全案例视频进行观看、评析。当学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件件不应该发生的惨案、一次次无所谓带来的后果……”,吵杂声嘎然而止。接下来讲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掌握具备哪些安全意识,从文明出行到不擅自下水,再到用水用电,自觉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掌握必要的自救自护技能,文明上网、摒弃网络游戏中“借血还命”等,学生已能正确地评判。学生对“安全意识的建立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一种态度”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三、融合责任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是成才、体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学校通过班会课、集会及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等形式,积极开展专题责任教育,培养学生慢慢树立责任感意识是一种必要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有“规则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知道不按规则做事,就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就要承担一定的“教训”“责任”,逐步培养他们责任担当意识。
“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地球——我们的家园”等课题(五六年级)的内容,其中,学生们对“家园”、对地球的认识往往是肤浅、片面的。小学生表现欲较强,利用“辨析”的教学方法,不但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让他们从“辨析有”中理解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这同时也是达成《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师展示“辨析”视频:日常生活垃圾怎么扔?一次性产品该不用该用?水取之不尽吗?花草树木该挨爱护吗?然后,引导学习小组进行辨析与交流,最后达成共识也就顺理成章: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堆放;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珍惜水资源。特别是,我用本班50个学生能每人分得一瓶水,100人只能半瓶水的这个道理去阐释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相对较低,学生便能对人类共同拥有的地球、绿色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这种情境设疑“辨析”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尊重自然,热爱地球,学生也因辨析,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四、融合目标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的精心呵护。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编排是结合小年生年龄发展特点来编写的。小学生太小,人生目标对他们来说是“意识形态”中茫然的东西。教师可以从如何进行“目标养成教育”?拿什么来作为“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切入点等方面进行考虑。
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它能够指引人生奋斗目标、为人生积极进取提供前进动力。在讲授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时,教师可通过“我的理想是什么”的主题教育活动来导入。展示毛泽东、周恩来、张海迪、达芬奇等名人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的励志故事。鼓励他们要想实现美好的梦想,就是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实现自己每一个小目标开始,不断努力,脚踏实。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地开展理想教育、前途教育、升学意识教育等,就能不断激发、鼓励他们,只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就能不断朝着理想目标迈进。
总而言之,养成教育是一辈子的教育,是能让青少年终身受益的教育。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多思考、多实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因材施教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可操作的、可见的素材,将两者有效的融合,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就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莫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萍.小学阶段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37).
[2] 张洪.浅谈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读与写,2017(3).
[3] 盛春良,刘艳青.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