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等教育神话”的警示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科学家频频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与医学类奖项,引发国人关注。按常理,诺贝尔奖的数量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与学术水准,更何况,即使历经“失去的二十年”,日本在国际上作为经济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动摇,人们也就自然而然地会以一种赏识的眼光来打量日本的高等教育,并将上述优越表现归因于其高等教育的成功。然而,日本高等教育是成功的吗?本文是作者针对美国学者麦克维的专著《日本高等教育的神话》撰写的概括性评论,在回答日本高等教育是否成功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启示——当日本教育和大学中的现象让中国学者产生共鸣时,我们必须思考频获诺贝尔的日本能否成为中国学习的模板;如果其有局限性,那么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如何破除这种局限性而走出中国自己卓越而富有创新的教育之路。
  缺乏实质内容的“仿真”教育
  2002年,美国学者麦克维(Brain J. McVeigh)出版了一本专著——《日本高等教育的神话》(McVeigh,Brian J.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as myth.2002 by M.E. Sharpe,Inc),以其在日多年从教的亲历和基于人类学者对校园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对日本整个高等教育制度乃至教育文化予以全面的批判性诠释与解读,他给出的结论是:日本高等教育不仅不成功,反而是在国家层面上的整体性失败。日本经济的成功不在于它有好的教育,正如苏联有好的教育却未必有好的经济一样,经济与教育的好坏之间未必存在耦合关系。
  在麦克维看来,大学教育的功能有四个方面:第一,教育,即传授和培养读写算、科学以及其他综合能力;第二,社会化,训练学生为遵从社会核心价值成为有担当的公民;第三,筛选,以一系列考试的方式将人才分筛到劳动力市场不同岗位;第四,看护,将年轻人容留在校园直到他们成熟得足以可以为劳动力市场所接纳。日本的大学在后三个方面做得相对较好,但是,唯独匮乏的就是最为基本的“教育”。他之所以得出该结论,理由在于:日本的整个教育体系的确培养出来大批顺从、自尊、礼貌的民众以及遵从企业纪律的勤奋员工,日本社会整体犯罪率较低的秩序也得益于这种教育体系的规训。但是,在关涉教育所塑造的品质如素养、数理分析、批判性质疑与创造性等方面却实在乏善可陈。这种缺乏教育实质内容的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就如同失去魂魄的躯壳,它尽管也有着表面光鲜的样子,对外称之为大学,但即使在日本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赋予这种完全处于功能紊乱状态的机构以如此之多的形象说法:大学是“游乐场”“成人幼儿园”“娱乐场所”“度假村”“就业前的放松”“迪尼斯乐园”和“米老鼠的大学”等等。流行于这种场所的教育(schooling),麦克维称之为一种“仿真”教育,它无关教育本身,而就是一种象征或一种符号,当然这种象征与符号并非完全无意义。
  大学前严格应试、大学时宽容放纵
  让我们看看麦克维是如何通过对日常一系列校园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获得“仿真”教育这一结论的。
  麦克维认为,构成日本大学的仿真现象的原因并非高等教育本身,而是与大学前的教育密切相关。日本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校园生活的核心环节就是考试,以考试为中心的知识是碎片化的,为应对考试剧烈的竞争、大量的补课和机械的学习,学生不仅经受了极端枯燥、痛苦、烦躁和折磨等体验,对学习有强烈的排斥感,而且驯化出来一种极为复杂与矛盾的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冷漠人格。其在大学的课堂中表现为毫无生气的沉寂,例如不愿意或不敢主动提问题和回答问题,即使学生知晓。习惯了依靠记忆来完成有明确答案的闭卷考试,而对于如何利用知识对事实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开放考试束手无策;表面上很顺从,但对课堂上有积极活跃表现的学生予以集体性的孤立;大量逃课,即使人到了课堂,却心不在焉、昏昏欲睡和百无聊赖。在这种群体性冷漠的背后,麦克维认为日本学生的认知模式具有如下特征:在学习过程中明明极其消极却要表现出一种善于接受的姿态;擅长死记硬背而弱于推断、争辩、联想、假设、推演和总结,对模糊性难以容忍;不擅长表达自己的观点;随大流,不愿意或不敢坚持己见;更青睐答案为非此即彼的考试形式;不善于概括性地归纳;仅关注考试本身而不关心学习内容,所有这些问题的根由主要在于早期应试教育的训练。
  颇意味深长的是,对于学生这种懒散、冷漠与认知缺陷,日本大学表现出最为难得的宽容甚至是放纵。譬如教师往往被要求降低课程难度,减少课程作业,要善待学生,体谅他们入学前历尽艰辛的招考之苦。大学要让他们玩得开心,尽可能让他们通过每一门课程并获得证书。但是,这种宽容并不意味着学生具有学习自由,在专业与课程选择上往往有极为刚性的约束。麦克维将日本大学这种氛围称之“弱智化”,把大学生视为孩子,譬如要求每堂课点名、设立专门的教师以及管教人员负责学习与生活管理,但点名归点名,迟到、缺课率再高和成绩不理想也要尽量给予机会或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众多学生并不清楚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什么与过程并不重要,学习犹如一个仪式与表演,而参与者不仅有学生,还有教师与管理者。学生唯一关心的就是如何方便获得学分取得文凭,而大学最重视的是各种修辞风格与仪式场合的庄重,譬如入学、毕业典礼和各种庆典等,以及大量形式化冗长但极为低效的会议等,因而,整个大学如同一个表演的场所。
  麦克维对日本大学修辞风格与事实状态做了鲜明的比对,在此不妨详陈如下:“没有及格学生要重考/必须让重考学生通过;维持高标准/不要让学生不及格;小班教学/大班教学;教授对教学有浓厚兴趣/教授上课迟到、误课、很少精心准备、使用老教案;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大学以行政管理者与教授为中心;大學为教与学的场所/大学为营利机构(私立高校);视学生为成人/视学生为未成年人;待学生为学习者/待学生为愚钝之人;学生就读大学/很多学生同时也就读职业学校;学生自由学习/刚性的规则与课程设计仅为了管理者的方便。”这种修辞风格与事实状态的差异也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即言行不一致。例如口头上声称“我全身心投入学习”,行动上则是“从不做作业、常常旷课、拒绝课堂参与、假装能够跟上课堂的进度”。   只关注考试不关注其他成为一种习性
  个体的伪装和集体性的仪式表演,构成日本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所特有的一种仿真与幻象。对于这种集体性幻象的成因,麦克维认为主要与日本的社会传统与政治经济基础间存在关联,它包括三个方面相互有机构成的维度: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与资本主义。日本的民族主义源于明治时期的上层文化,即武士阶级与官僚政治阶层的儒学价值混合体,在“二战”之后它不仅没有被中断,反而演化与生成为一种带有种族主义取向的意识形态。它无孔不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教育领域中它的表现就是教育的民族主义(educational nationalism),而不是民族主义教育(nationalist education),后者仅仅为前者的一个构成部分。教育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塑造什么样子的“日本人”,更关注于道德意义的规训与熏陶,而不是智慧的开启、真理的探索与自我价值的挖掘。整个教育体系像齿轮一般与战前的军国主义和战后的经济效率主义国家目标紧紧咬合于一起,政府更为关注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工作者而不是学习者,以高度科层化、理性化的控制将学生驯化为社会等级、分类与标准化的认同者,并将象征性文凭而不是真正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同资本主义劳动市场中的等级结构建立起勾连。
  高度科层化的国家指导又称之为“官方凝视(official gaze)”,它在基础教育阶段以一种应试教育来作为强制与激发机制。而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与其说是为传播知识、训练阅读、认知乃至职业技能,不如说是强化对道德秩序遵从与态度的养成。这种“官方凝视”的教育体制型塑了日本学生只关注与考试相关的内容而不关心其他的学习行为,以强制或内化的方式造就了学生的一种习性,即日本人的一种面子和习性(seken),表现为一种日本人所特有的“自我监控”式社会心理学人格特征,如过分在乎他人看法、惧于集体压力、随大流、缺乏个性、谦卑和要面子等。课堂上沉默以及各种伪装行为等,即源于这种集体性的人格特征。
  麦克维以流程图的方式,将日本宏观政治经济体制与微观层面大学以及学生仿真幻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总结如下:经济与民族的国家主义,缔造了国家课程即元课程(目标是勤奋的工人),继而生成一种策略性的教育,这种策略性教育派生出两种并行的教育结果:一个是围绕考试为中心的教育通过制度化与标准化,形成一种仅强调封闭性知识学习的取向,导致课堂内学生分析与批判性思考能力的缺失;另一个是以学生的社会化赋予学生以“不要生事(fitting in)”的取向,导致学生课堂上过度的“自我监控”习性,即外在行为的谦和、顺从和沉默,内里却是毫无学习主动性和热情的冷漠。这种冷漠来自于大学前应试教育的前因,在麦克维看来它既是一种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为“官方凝视”刻板规训的暂时松懈所带来的短暂反应和反弹,又是看起来管理非常琐碎与规范化的大学行政机构乃至教师明里暗里配合的结果。因此,日本大学中这种“围绕文凭与资质获得的仪式性、沉闷、充斥焦虑与厌烦的情绪氛围、完全被摧毁掉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简单说就是反教育”的校园情境,并非仅仅是大学本身的问题。这个短暂的放纵甚至有些弱智化的表演与校园狂欢一旦结束,他们就被纳入到一个再度为“官方凝视”的成人世界,即在企业规训下的顺从勤奋的员工。
  以超越性立场审视东西方教育
  作为一位在日本工作多年的美国人,一位从普林斯顿大学这样的美国名校毕业的博士,即使身为人类学者,麦克维对日本教育和大学现象的观察与审视,自然难以摆脱他的文化客位的认知与立场局限。他对日本高等教育体系的批判关联到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与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大学等本质性的问题,在本书之中他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但在对日本教育现象的解读过程中他隐含了一种强调个性化、自由选择、不墨守成规,重视批判性思考能力、想象力与创造性发挥,张扬个人的表现力和理性质疑精神,创造积极活跃课堂氛围的美式教育观。他关于日本教育尤其高等教育的失败甚至是“一团糟”的结论,是否为日本学者所认同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它至少冲击了中国人对日本高等教育的有关想象,也会勾连起我们对中国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状态的沉思。
  对此,我们不妨立足于一个超越性的立场来审视。对于中国人而言,或许美国教育及其体系的优势就在于创新精神,而日本的优势在于它的工匠理念。其实创新与工匠精神固然有其褒义的一面,但也各有其自身的局限,前者鼓励个人的大胆“出头”与“出格”有时难免会让人觉得纷乱,后者则强调顺从勤奋执着却失之于拘泥甚至僵化,两种特质的教育各有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传统的背景衬托,甚至相互之间存在一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齟龉和悖论。因此,作为与日本教育体制具有一定相似性而又期望拥有美国旺盛的科技创新活力的中国,究竟如何规划始终处于探索过程中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道路,即使我们不认同该书的观点,但至少能够从中获得些许启示。
  (摘自6月26日《光明日报》。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其他文献
一问一答之间,事关如何认识市场、判断公司,甚至是重识自我。答案说出来了,看似都是常识,但同样的问题却又总会被一问,再问。公司/产业  Q:为什么国际资本市场没有特别多大市值的房地产公司,中国的很多房企却有几千亿元市值?  A:可能跟两个事情有关:1.土地市场的交易规模。大部分国家的土地是私有的,土地的交易是C2C的,能交易的土地规模很小,所以开发商也小规模、本地化。而中国土地国有,土地交易B2B,
编者按:  什么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资金、人脉、政策,还是独门技术?  正确答案是:创业精神。  在创业成功所必需的各项条件里,它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然而,是否具备创业精神,却可以左右一场创业的成败,还能决定一座城市参与创业的热度。  创业精神是什么?如何才能拥有它?  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精选了几个重庆人的创业故事。他们中,有出身农家的大学生,有创业数十年而不败的古稀老人,还有追逐梦想的残疾人。
“双减”政策出台打击了几乎所有教育股,但程度不一  理论上,中国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应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不过在资本市场,中国“教育概念股”的平均上市时长都远低于这个数字—而现在,这些公司正被政策冲击和市场动荡同时“教育”着。  2021年7月24日,一个周六,《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正式发布。到7月26日—《“双减”意见》发布后首
48岁的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小正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冯克雄,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他靠什么法宝把城市社区工作做到了这个境界?    冯克雄深感“应聘到社区工作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就在他将要知难而退时,一件小事使他顿悟    冯克雄放着自家月营业额四五万元的小型超市不打理,偏要到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小正街当一个月薪只有六七百元的社区干部。  妻子怎么也想不通:“你到底想干什么?顺风顺水的生
◆纵观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的大潮初起,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改革洪流打开历史“峡口”,再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号角,中国改革开放的浩荡大潮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一潮胜过一潮的壮阔景象。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而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富强的中国。”接受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
美国联邦调查局心理专家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心理失衡是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一大根源。  在党员干部群体中,心理失衡导致的非理性行为也不鲜见。  看到别人收入比自己高,有一些党员干部就心生不满,甚至产生以权谋利“捞一把”的念头;看到别人比自己升迁快,有一些党员干部就认为“我本事比他大,为什么升官的不是我”;看到别人工作出色得到领导表扬,有一些党员干部就认为“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祖国内蒙古自治区广袤的土地上,有一条绵延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脉,这里干燥少雨、大风不断,夏天云雾霭霭,冬天沙尘侵袭,北部战区雷达某旅十一站官兵就驻扎在这山脉中的喇嘛山。  喇嘛山名字的由来,要从一个和打仗有关的故事说起。  相传1707年,康熙帝带领王公大臣巡视西拉木伦等地。途经乌兰布统地区时,随行的蒙古诸王谈及了乌兰布统之战,感谢皇帝为他们除掉了民族分裂分子噶尔丹,夺回了他们的土地。当晚,康熙就做
我看到报道,说有一个叫丹尼·托森的美国人进山清修了75天,再回到原来生活的城市时,还以为自己穿过了什么时光机——世界怎么变成这样了?我错过了什么?  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个世界完全变了样,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  全球性的经济停摆,让热心的经济管理者们担心死了。随后,这种担心触发的全球流动性洪流简直可以用排山倒海来形容。其中,美联储的做法最具代表性。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伯南克开创性地实施了量化宽
“这个时代就是一个读图、速读的时代,图像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被接受,它不需要你有太深的语言背景,就可以直观地、快速地传达信息。”建筑摄影师孙海霆对《第一财经》杂志说道。  如孙海霆所说,我们的生活正在形成一个越来越视觉化的环境。图像语言逐渐代替文字语言被更广泛地接受。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诞生了建筑摄影师、vlogger(视频博主)、网红机构和网红店设计师。  这些新职业的共同工作内容是,生产图像使其
2013年1月8日,一场大火侵袭了万州区沙河街道凤仙路社区居民吴中云家,满屋的家具和生活用品瞬间化为灰烬。  面对飞来横祸,吴中云悲从中来,瘫倒在地。  危难之际,一群社区干部来到吴中云一片狼藉的家里。  “社区已帮你们找好了临时住房,这是帮你们申请的救助金……”社区党委书记赖敏握着吴中云的手,随后将大家捐助的生活用品交到他手中。  “多亏了社区党委帮我渡过难关,要不然……”如今,缓过神来的吴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