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从海明威生平和作品入手,分析作品体现出的“简约”与“有力”特点,并深入分析小说《老人与海》,以期从广义备稿角度对朗诵作品《老人与海》的呈现提供帮助。
关键词:海明威;简约;有力;广义备稿;《老人与海》
张颂老师认为,“广义备稿,是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狭义备稿,是指播音前具体的准备过程”①,如果把分析处理《老人与海》朗诵稿这一具体文本视为“狭义备稿”的话,其他的创作准备可以划入“广义备稿”的范围。笔者试从较宏观的“广义备稿”角度,着重分析海明威的性格特点及作品的风格特征,以期获得朗诵过程中的“心理依据”。
一、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美国作家,他通常被认为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代表人物。王国维有言:“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②,其实,文学创作也一样,“以我为文,则文皆著我之色彩”,作品往往带着作家自身的烙印,海明威的生平也影响到了他的文学创作。
1.家庭培养:海明威的母亲从小教海明威音乐绘画等,希望他能成为有文化教养,有艺术气息的上流社会分子;而其父亲则喜欢带着他运动、狩猎、冒险,培养他的“男子汉”性格。最终,父亲的培养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海明威被培养成了“硬汉”,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也因此或多或少留有自己的“影子”。
2.成长经历:海明威中学毕业后成了一名见习记者,长期的报社工作让海明威习惯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工作经历成为了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明快风格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来到意大利前线担任救护车队司机。一次负伤昏迷后,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护士艾格尼斯充满深情和温存的眼睛,这一幕也成为了海明威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一帧感人镜头。亲身经历战争的这段经历为海明威创作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3.创作原则:海明威在其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③,海明威认为应该删繁为简,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按照“冰山原则”给读者留下八分之七的想象空间。简要来说,海明威年轻时在报社的工作经历,写作时的创作原则,是其作品“简约”风格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父亲对他从小的培养以及成年后的战争经历,让其作品语言、人物形象都异常“有力”。
二、海明威的经典作品
海明威虽算不上外国文学史上的“高产”作家,不过其作品数量也并不少,由于篇幅和笔者水平有限,单就个别著作品味海明威作品的“简约”与“有力”。《太阳照常升起》中的主人公杰克·巴恩斯不是英雄,但却是某称程度上的“硬汉”,无法治愈的战争创伤、难以实现的爱情结合、不可言说的隐痛、支离破碎的理想,凡此种种,都没有摧垮他的意志力,都无法让他在命运面前低头。所以,虽然他是一个被命运“打败”的人,但是他“败而不垮”。《永别了,武器》虽然是长篇小说,但并不拖沓和啰嗦,事件描写简约干练,人物形象孔武有力,小说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战”思想,有力地抨击了战争带给普通民众的苦难,表现出了小说思想层面的“有力”。《乞力马扎罗的雪》刻画了一个面对死亡回忆往事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哈里慨叹,“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碌碌无为的死让人遗憾终生”。最终,哈里在飞向乞力马扎罗山顶的幻觉中死去。哈里是有力的,“你有这样一副好内脏,因此你没有那样垮下来,他们大部分都垮下来了,而你却没有垮掉”;文章对于浪掷青春与梦想的人的警示同样是异常“有力”。
三、《老人与海》
在了解了海明威其人及其作品后,无疑对他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点都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不过要想对朗诵作品《老人与海》有一个更为精细化的创作准备,还不得不再仔细研读研读小说《老人与海》。
1.小说《老人与海》:笔者阅读的《老人与海》是余光中先生的译本,这个译本最早于1952年12月1日至1953年1月23日在台北市《大华晚报》上连载,是最早的中译,不过余光中自认为当年译笔尚未熟练,经验更是不足。海明威的写作风格简洁而紧凑,句子不长,段落也较短,人物也多为阳刚硬汉,所以余光中认为翻译时必须对准其身份,如《老人与海》中渔夫在岸上只跟小男孩对话,在海上只能自言自语,使用的词汇非常有限,所以译得不能太“文”,否则就会像“白手套,套在老渔夫粗犷的手上。”④为了更贴近原文风格,五十多年后的2010年,余光中先生开始了大修改,每页少则十处,多则二十多处,修改后的译本文字更简洁,语言更精炼准确,更符合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了。
2.朗诵作品《老人与海》和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朗诵作品《老人与海》最早见于“首届沃尔沃卡车杯CCTV朗诵艺术大赛第一场决赛”,由金北平、曾湉二位老师搭档完成,朗诵开头的字幕是“作者:海明威”,在之后的“聆听经典——首届沃尔沃卡车杯CCTV朗诵艺术大赛颁奖晚会”上,乔榛和丁建华老师进行了再演绎,而字幕也变为了“作者:海明威 编辑:周桦”,朗诵稿是否由“周桦”改编,不得而知。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著的系列教材之一《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第146页也选取了这篇朗诵稿,题目是“老人与海(节选)”,作者是海明威。笔者拙见,朗诵作品《老人与海》并不是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的“节选”,而是“改编”,朗诵者或编辑为了更好地彰显“朗诵稿的主题”,根据想要传达出的精神实质,对原著进行了有选择的摘录以及有目的的改写,因此,如果改为“老人与海——改编自海明威同名小说《老人与海》”也许会更加准确。
3.“老人”与“海”的关系:有人认为,老人在大海的面前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只能作无畏的抗争,“老人<海”;也有人认为,老人代表着勇敢与坚毅,代表着人类战胜自然的力量,在大自然的面前,老人从不言败从不认命,在大海面前,老人是伟岸的英雄,老人征服了大海,征服了自然,“老人>海”。不过,笔者认为,老人与海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是平等的。
结语:笔者拙见,广义备稿更多地服务于内部技巧,狭义备稿更多地服务于外部技巧,逐字逐句琢磨朗诵稿《老人与海》的文本,对于提升朗诵质量有极大的帮助,甚至从短期来讲,朗诵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对于文本的“细抠”程度。而想要作品上一个台阶,最终还是得依靠个人的积累,用广义备稿和内部技巧去“拔高”。了解了海明威其人、其文,熟悉了他的“简约”、“有力”的文风,对于细致把握、精微拿捏朗诵作品的自白与旁白大有裨益,相信从广义备稿的角度进行细致的准备后,一定会对朗诵作品的呈现起到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播音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宁.试论海明威小说创作[J].南京師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4).
[3]万培德.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点[J].文史哲,1980(02).
注释:
①张颂,《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P34。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P2。
③海明威著,殷德悦译,《午后之死》,河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2月,P23。
④海明威著,余光中译,《老人与海》序,译林出版社,2012年6月,P8。
关键词:海明威;简约;有力;广义备稿;《老人与海》
张颂老师认为,“广义备稿,是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狭义备稿,是指播音前具体的准备过程”①,如果把分析处理《老人与海》朗诵稿这一具体文本视为“狭义备稿”的话,其他的创作准备可以划入“广义备稿”的范围。笔者试从较宏观的“广义备稿”角度,着重分析海明威的性格特点及作品的风格特征,以期获得朗诵过程中的“心理依据”。
一、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美国作家,他通常被认为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代表人物。王国维有言:“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②,其实,文学创作也一样,“以我为文,则文皆著我之色彩”,作品往往带着作家自身的烙印,海明威的生平也影响到了他的文学创作。
1.家庭培养:海明威的母亲从小教海明威音乐绘画等,希望他能成为有文化教养,有艺术气息的上流社会分子;而其父亲则喜欢带着他运动、狩猎、冒险,培养他的“男子汉”性格。最终,父亲的培养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海明威被培养成了“硬汉”,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也因此或多或少留有自己的“影子”。
2.成长经历:海明威中学毕业后成了一名见习记者,长期的报社工作让海明威习惯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工作经历成为了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明快风格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来到意大利前线担任救护车队司机。一次负伤昏迷后,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护士艾格尼斯充满深情和温存的眼睛,这一幕也成为了海明威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一帧感人镜头。亲身经历战争的这段经历为海明威创作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3.创作原则:海明威在其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③,海明威认为应该删繁为简,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按照“冰山原则”给读者留下八分之七的想象空间。简要来说,海明威年轻时在报社的工作经历,写作时的创作原则,是其作品“简约”风格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父亲对他从小的培养以及成年后的战争经历,让其作品语言、人物形象都异常“有力”。
二、海明威的经典作品
海明威虽算不上外国文学史上的“高产”作家,不过其作品数量也并不少,由于篇幅和笔者水平有限,单就个别著作品味海明威作品的“简约”与“有力”。《太阳照常升起》中的主人公杰克·巴恩斯不是英雄,但却是某称程度上的“硬汉”,无法治愈的战争创伤、难以实现的爱情结合、不可言说的隐痛、支离破碎的理想,凡此种种,都没有摧垮他的意志力,都无法让他在命运面前低头。所以,虽然他是一个被命运“打败”的人,但是他“败而不垮”。《永别了,武器》虽然是长篇小说,但并不拖沓和啰嗦,事件描写简约干练,人物形象孔武有力,小说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战”思想,有力地抨击了战争带给普通民众的苦难,表现出了小说思想层面的“有力”。《乞力马扎罗的雪》刻画了一个面对死亡回忆往事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哈里慨叹,“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碌碌无为的死让人遗憾终生”。最终,哈里在飞向乞力马扎罗山顶的幻觉中死去。哈里是有力的,“你有这样一副好内脏,因此你没有那样垮下来,他们大部分都垮下来了,而你却没有垮掉”;文章对于浪掷青春与梦想的人的警示同样是异常“有力”。
三、《老人与海》
在了解了海明威其人及其作品后,无疑对他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点都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不过要想对朗诵作品《老人与海》有一个更为精细化的创作准备,还不得不再仔细研读研读小说《老人与海》。
1.小说《老人与海》:笔者阅读的《老人与海》是余光中先生的译本,这个译本最早于1952年12月1日至1953年1月23日在台北市《大华晚报》上连载,是最早的中译,不过余光中自认为当年译笔尚未熟练,经验更是不足。海明威的写作风格简洁而紧凑,句子不长,段落也较短,人物也多为阳刚硬汉,所以余光中认为翻译时必须对准其身份,如《老人与海》中渔夫在岸上只跟小男孩对话,在海上只能自言自语,使用的词汇非常有限,所以译得不能太“文”,否则就会像“白手套,套在老渔夫粗犷的手上。”④为了更贴近原文风格,五十多年后的2010年,余光中先生开始了大修改,每页少则十处,多则二十多处,修改后的译本文字更简洁,语言更精炼准确,更符合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了。
2.朗诵作品《老人与海》和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朗诵作品《老人与海》最早见于“首届沃尔沃卡车杯CCTV朗诵艺术大赛第一场决赛”,由金北平、曾湉二位老师搭档完成,朗诵开头的字幕是“作者:海明威”,在之后的“聆听经典——首届沃尔沃卡车杯CCTV朗诵艺术大赛颁奖晚会”上,乔榛和丁建华老师进行了再演绎,而字幕也变为了“作者:海明威 编辑:周桦”,朗诵稿是否由“周桦”改编,不得而知。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著的系列教材之一《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第146页也选取了这篇朗诵稿,题目是“老人与海(节选)”,作者是海明威。笔者拙见,朗诵作品《老人与海》并不是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的“节选”,而是“改编”,朗诵者或编辑为了更好地彰显“朗诵稿的主题”,根据想要传达出的精神实质,对原著进行了有选择的摘录以及有目的的改写,因此,如果改为“老人与海——改编自海明威同名小说《老人与海》”也许会更加准确。
3.“老人”与“海”的关系:有人认为,老人在大海的面前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只能作无畏的抗争,“老人<海”;也有人认为,老人代表着勇敢与坚毅,代表着人类战胜自然的力量,在大自然的面前,老人从不言败从不认命,在大海面前,老人是伟岸的英雄,老人征服了大海,征服了自然,“老人>海”。不过,笔者认为,老人与海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是平等的。
结语:笔者拙见,广义备稿更多地服务于内部技巧,狭义备稿更多地服务于外部技巧,逐字逐句琢磨朗诵稿《老人与海》的文本,对于提升朗诵质量有极大的帮助,甚至从短期来讲,朗诵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对于文本的“细抠”程度。而想要作品上一个台阶,最终还是得依靠个人的积累,用广义备稿和内部技巧去“拔高”。了解了海明威其人、其文,熟悉了他的“简约”、“有力”的文风,对于细致把握、精微拿捏朗诵作品的自白与旁白大有裨益,相信从广义备稿的角度进行细致的准备后,一定会对朗诵作品的呈现起到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播音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宁.试论海明威小说创作[J].南京師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4).
[3]万培德.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点[J].文史哲,1980(02).
注释:
①张颂,《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P34。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P2。
③海明威著,殷德悦译,《午后之死》,河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2月,P23。
④海明威著,余光中译,《老人与海》序,译林出版社,2012年6月,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