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效率观念、拼搏精神;有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有高尚的情操、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代新人。本人认为只有提高素质教育,才能提升公民的素质,公民素质的提高,是国家安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加强道德修养是提升素质教育的核心。
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个人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文明教养以及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道德通过对人们行为的善恶评价来反映现实世界。人们把一切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称为善,反之称为恶,并区别善与恶的等级。它纠正错误的方式是通过舆论谴责、本人“良心”等制约,抑恶扬善,祛邪扶正。道德能够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的信念,使人们潜移默化,并在不知不觉中改过向善,不但可以使人们不再违法犯罪,而且可以使人们不再萌发违法犯罪的动机。道德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和导向作用。道德历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
假如没有道德的约束,很多人都以是否有利于自己的私利为转移,追求的生活目标就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坑蒙拐骗,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偷盗抢劫,甚至出卖国格、人格,总之为达到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我国出现的卖国贼,汉奸,他们卖国求荣,贪生怕死,这些人虽是少数,但危害极大;假如没有道德的约束,商人们就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当今社会的贪污受贿现象,举不胜举,假如再不反贪,这些蛀虫,将使国家,国将不国;这些以金钱、美色、权力、地位为诱饵的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引起社会道德在某些地区、某些部门的大滑坡;同时,也严重腐蚀了一些意志薄弱者,使他们失去了道德信念,走向堕落。
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高度关注个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我们正站在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起点上,个人的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人们社会活动和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大,人们行为活动的自由度明显提高,这一切对道德的呼唤将越来越强烈,道德调节的作用将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会越来越迫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讲话的认识也就会越来越深刻。
在古代,孔子就主张宽猛相济的统治方法,当政者以德为政,即在政务中坚持和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注重社会的道德教化,那么,就可以像北极星那样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自然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拥护。这里实际上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为政者崇仁尚德,以德治国,便可以产生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影响力,使民心归服,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有序和稳定。孔子认为,道德与政治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对此,他曾多次作过比较具体的论述。他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在孔子看来,如果能以道德礼让来治理国家,那么治国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但如果不能以道德礼让来治国,只是在口头上谈礼,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孔子强调在处理政务、治理国家方面,必须遵从一定的道德准则,重视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以及道德教化对维护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意义。道德修养及其表率作用的重视。孔子在提出政者正后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自:《论语颜渊》。)他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自:《论语子路》。)这些,都反映了孔子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及其品行的重视与强调。《宪问》载: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这里,孔子之所以赞赏南宫适,并称其为君子,就是因为南宫适想到并提出了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的问题。孔子既主张宽政,认为宽则得众,同时也不否认猛政的作用。他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主张宽猛相济的统治方法,以宽政得众,又以猛政纠正宽政可能带来的弊端,以此达到社会的安定和諧。孔子不但倡导德政,而且还主张以德导民,要求为政者注意社会道德教化,并把道德教化视为治国之本。孔子希望通过道德教化,使社会各阶层的成员普遍形成和具备良好的品德,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面貌和道德风尚。这也是孔子思想以及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孔子对道德教化与政令刑罚的不同社会作用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道德教化比政令刑罚还重要,以法制禁令引导百姓,以刑罚统一其行动,百姓只是畏罪而不越轨,却没有羞耻之心,而以道德引导百姓,以礼制统一其行动,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且自觉地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规章制度。在这里,孔子指出了道德教化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正是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孔子把对人们的道德教育以及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培养,作为其教育的中心内容。在孔子那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以人伦,培养为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士或君子。
只有加强道德修养,公民就会人人知羞耻,懂荣辱,他们就把社会、集体、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同时不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顾全大局,对个人利益做出必要的牺牲和克制,具有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憎恶一切不正之风和社会丑恶现象;奉公守法,敬老爱幼,扶危济困。具备这种道德境界的人是大多数,他们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创造性地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平凡而伟大的贡献。提高素质教育,道德修养是核心。
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个人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文明教养以及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道德通过对人们行为的善恶评价来反映现实世界。人们把一切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称为善,反之称为恶,并区别善与恶的等级。它纠正错误的方式是通过舆论谴责、本人“良心”等制约,抑恶扬善,祛邪扶正。道德能够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的信念,使人们潜移默化,并在不知不觉中改过向善,不但可以使人们不再违法犯罪,而且可以使人们不再萌发违法犯罪的动机。道德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和导向作用。道德历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
假如没有道德的约束,很多人都以是否有利于自己的私利为转移,追求的生活目标就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坑蒙拐骗,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偷盗抢劫,甚至出卖国格、人格,总之为达到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我国出现的卖国贼,汉奸,他们卖国求荣,贪生怕死,这些人虽是少数,但危害极大;假如没有道德的约束,商人们就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当今社会的贪污受贿现象,举不胜举,假如再不反贪,这些蛀虫,将使国家,国将不国;这些以金钱、美色、权力、地位为诱饵的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引起社会道德在某些地区、某些部门的大滑坡;同时,也严重腐蚀了一些意志薄弱者,使他们失去了道德信念,走向堕落。
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高度关注个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我们正站在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起点上,个人的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人们社会活动和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大,人们行为活动的自由度明显提高,这一切对道德的呼唤将越来越强烈,道德调节的作用将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会越来越迫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讲话的认识也就会越来越深刻。
在古代,孔子就主张宽猛相济的统治方法,当政者以德为政,即在政务中坚持和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注重社会的道德教化,那么,就可以像北极星那样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自然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拥护。这里实际上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为政者崇仁尚德,以德治国,便可以产生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影响力,使民心归服,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有序和稳定。孔子认为,道德与政治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对此,他曾多次作过比较具体的论述。他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在孔子看来,如果能以道德礼让来治理国家,那么治国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但如果不能以道德礼让来治国,只是在口头上谈礼,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孔子强调在处理政务、治理国家方面,必须遵从一定的道德准则,重视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以及道德教化对维护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意义。道德修养及其表率作用的重视。孔子在提出政者正后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自:《论语颜渊》。)他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自:《论语子路》。)这些,都反映了孔子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及其品行的重视与强调。《宪问》载: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这里,孔子之所以赞赏南宫适,并称其为君子,就是因为南宫适想到并提出了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的问题。孔子既主张宽政,认为宽则得众,同时也不否认猛政的作用。他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主张宽猛相济的统治方法,以宽政得众,又以猛政纠正宽政可能带来的弊端,以此达到社会的安定和諧。孔子不但倡导德政,而且还主张以德导民,要求为政者注意社会道德教化,并把道德教化视为治国之本。孔子希望通过道德教化,使社会各阶层的成员普遍形成和具备良好的品德,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面貌和道德风尚。这也是孔子思想以及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孔子对道德教化与政令刑罚的不同社会作用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道德教化比政令刑罚还重要,以法制禁令引导百姓,以刑罚统一其行动,百姓只是畏罪而不越轨,却没有羞耻之心,而以道德引导百姓,以礼制统一其行动,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且自觉地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规章制度。在这里,孔子指出了道德教化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正是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孔子把对人们的道德教育以及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培养,作为其教育的中心内容。在孔子那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以人伦,培养为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士或君子。
只有加强道德修养,公民就会人人知羞耻,懂荣辱,他们就把社会、集体、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同时不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顾全大局,对个人利益做出必要的牺牲和克制,具有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憎恶一切不正之风和社会丑恶现象;奉公守法,敬老爱幼,扶危济困。具备这种道德境界的人是大多数,他们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创造性地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平凡而伟大的贡献。提高素质教育,道德修养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