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考一:学生喜欢阅读吗?
一般认为,随着现代社会传播媒体的多样化,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加了,阅读量大大减少。其实不然,相对于二三十年前,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提高,图书刊物量的增多,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早、越来越多地接触文字阅读。应该说,孩子对阅读的兴趣相当地浓厚。每当节假日,孩子们在书店里席地而坐,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着,半天不挪窝;不少孩子还到图书馆办理了图书借阅卡,一个假期可以看十几本书;在家里,多数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房间,书架是必不可少的。我曾对自己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阅读情况调查,发现喜欢课文朗读的占78.8%,而喜欢课外阅读的占100%。班级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四十几个学生每人手捧一本书,那么专注、那么投入地看着,教室里安静得都能感觉到孩子们的呼吸声。孩子们就像是扑在桑叶上的蚕,不停地啃着,不停地吸收着……
但是我也经常听到不少家长的反映,说孩子在家整天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一直静不下心来看书或做作业。学生在家阅读兴趣不浓,主要是家庭没有造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一是家长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家里有太多的诱惑,如电视、电脑游戏等。孩子毕竟还小,需要正确的引导和示范,所以家庭阅读还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思考二:学生爱读什么?
现在学生订了很多的报刊,如《小学生世界》、《语文报》、《儿童故事报》等,但阅读的兴趣不浓。如果不给他们规定时间和内容,很少会有人去仔细阅读,最多是浏览一遍,有的甚至看都不看就扔掉。相对于报刊,孩子们喜欢看一本本书,特别是借来的书更想一读为快。我想这和成人阅读心理是多么相仿:自己的书束之高阁,慢慢来,以后有的是时间看;别人的书总是比自己的好看,不看完就没有机会了,所以得抓紧。如此,少买书多借书就不失为增加阅读量的好举措:到书店看书,办一张借书卡,和同伴交换看书。
思考三:学生应该读什么?
《课程标准》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外读物的建议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也就是说,学生可读的作品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关键是教师的把握、引导和推荐。一般来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阅读的内容应有所侧重: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也较少,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中年级学生识字有所增加,社会性心理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增加儿童小说以及较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说、科幻类作品、浅显的历史读物、科普读物;高年级学生由于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形成,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心理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增加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和较有品位的科幻作品。
思考四:学生如何进行有效阅读?
在调查中,我发现虽然孩子们读了不少书,但如果让他们说出书名或书中人物,却十有八九说不全、说不清,更别说一些深层的理解。孩子们阅读,更多的是关注故事的情节,采用的阅读方法也多数是浏览式的快读,真正能有所感、有所获的不多。如何使学生在加大阅读量的同时,提高阅读质量呢?我以为可采取以下这些有效措施:
1.课内阅读指导方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首先安排时间指导学生做好每篇课文的预习,根據课文内容和类别的不同进行预习记录,重点是读懂了什么,需要提出什么问题;学完课文再进行回顾和总结,重点是对预习中问题的解答、课文思想内容上的感悟、语言表达上的收获等。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在阅读时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和感悟,从而迁移到课外阅读,学会用这些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其次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阅读后能在自己的书上留下痕迹,如低段学生会用不同的读书符号,不认识的字圈一圈,不懂的词语打个“?”,喜欢的句子画﹏﹏,精彩的语段加();到了中高段则可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写批注,欣赏的写写理由,受启发的写写感悟,有问题的写写看法。长此以往,学生不但锻炼了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而且积累了丰厚的语言。有朝一日,必将喷薄而出。
2.拓展经典阅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结合这些课文的学习,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如学了《孔子拜师》,就可以背诵《论语》选段,体会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高师风范;学了《争吵》、《卡罗拉》,就可以阅读《爱的教育》整本书,和书中主人公一起亲聆爱的教育;学了叶圣陶的《荷花》、《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又可以阅读他的其他作品,感受作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朴实准确的语言。
3.教给学生选择书籍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书籍的鉴别能力
孩子们的个性千差万别,所以对阅读的偏爱也各不相同,为了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好书,我们应该在保护和尊重孩子自身的阅读选择的基础上指导孩子如何选择优秀的书籍。一般来说,拿到一本书,首先看的是哪家出版社,正规的出版社出版的书不仅内容健康,而且文字正确无误;其次看内容提要和前言,是否适合自己这个年龄段阅读,是否对自己有帮助。所以,教师要时时关注他们平时所看的漫画书,有意识地向他们推荐这方面的好书,像世界著名的漫画集《父与子》、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等。
4.开展剪报活动,指导学生在剪辑中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现在的孩子光学校里订阅的报刊就有好几种,一学期下来,厚厚的一叠,扔掉多可惜。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自己读过的旧报纸、刊物上剪下需要的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搜集和整理,然后粘贴在本子上,加上主题,写上编者的话,再进行适当的美化,就成了一本本内容丰富的书。相对于书籍,它是学生自己的著作,因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剪辑中展现个性,选择自己喜好的内容。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又经历了一次全新的阅读,不仅有知识上的收获,也有情感上的陶冶,更有阅读方法和技巧上的提升。这些剪报书还便于学生日后查找和翻阅,是非常有用的知识宝库。
现代社会尽管有多种信息渠道,但阅读仍然是最重要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对于处在成长期的孩子来说,读什么和怎么读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打下深深的烙印。“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名著经典洗礼过的人也许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阅读史就是儿童的生命史。”(窦桂梅语)因此,关注学生的阅读,引导他们读什么和怎么读,永远都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般认为,随着现代社会传播媒体的多样化,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加了,阅读量大大减少。其实不然,相对于二三十年前,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提高,图书刊物量的增多,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早、越来越多地接触文字阅读。应该说,孩子对阅读的兴趣相当地浓厚。每当节假日,孩子们在书店里席地而坐,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着,半天不挪窝;不少孩子还到图书馆办理了图书借阅卡,一个假期可以看十几本书;在家里,多数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房间,书架是必不可少的。我曾对自己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阅读情况调查,发现喜欢课文朗读的占78.8%,而喜欢课外阅读的占100%。班级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四十几个学生每人手捧一本书,那么专注、那么投入地看着,教室里安静得都能感觉到孩子们的呼吸声。孩子们就像是扑在桑叶上的蚕,不停地啃着,不停地吸收着……
但是我也经常听到不少家长的反映,说孩子在家整天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一直静不下心来看书或做作业。学生在家阅读兴趣不浓,主要是家庭没有造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一是家长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家里有太多的诱惑,如电视、电脑游戏等。孩子毕竟还小,需要正确的引导和示范,所以家庭阅读还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思考二:学生爱读什么?
现在学生订了很多的报刊,如《小学生世界》、《语文报》、《儿童故事报》等,但阅读的兴趣不浓。如果不给他们规定时间和内容,很少会有人去仔细阅读,最多是浏览一遍,有的甚至看都不看就扔掉。相对于报刊,孩子们喜欢看一本本书,特别是借来的书更想一读为快。我想这和成人阅读心理是多么相仿:自己的书束之高阁,慢慢来,以后有的是时间看;别人的书总是比自己的好看,不看完就没有机会了,所以得抓紧。如此,少买书多借书就不失为增加阅读量的好举措:到书店看书,办一张借书卡,和同伴交换看书。
思考三:学生应该读什么?
《课程标准》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外读物的建议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也就是说,学生可读的作品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关键是教师的把握、引导和推荐。一般来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阅读的内容应有所侧重: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也较少,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中年级学生识字有所增加,社会性心理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增加儿童小说以及较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说、科幻类作品、浅显的历史读物、科普读物;高年级学生由于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形成,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心理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增加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和较有品位的科幻作品。
思考四:学生如何进行有效阅读?
在调查中,我发现虽然孩子们读了不少书,但如果让他们说出书名或书中人物,却十有八九说不全、说不清,更别说一些深层的理解。孩子们阅读,更多的是关注故事的情节,采用的阅读方法也多数是浏览式的快读,真正能有所感、有所获的不多。如何使学生在加大阅读量的同时,提高阅读质量呢?我以为可采取以下这些有效措施:
1.课内阅读指导方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首先安排时间指导学生做好每篇课文的预习,根據课文内容和类别的不同进行预习记录,重点是读懂了什么,需要提出什么问题;学完课文再进行回顾和总结,重点是对预习中问题的解答、课文思想内容上的感悟、语言表达上的收获等。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在阅读时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和感悟,从而迁移到课外阅读,学会用这些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其次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阅读后能在自己的书上留下痕迹,如低段学生会用不同的读书符号,不认识的字圈一圈,不懂的词语打个“?”,喜欢的句子画﹏﹏,精彩的语段加();到了中高段则可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写批注,欣赏的写写理由,受启发的写写感悟,有问题的写写看法。长此以往,学生不但锻炼了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而且积累了丰厚的语言。有朝一日,必将喷薄而出。
2.拓展经典阅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结合这些课文的学习,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如学了《孔子拜师》,就可以背诵《论语》选段,体会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高师风范;学了《争吵》、《卡罗拉》,就可以阅读《爱的教育》整本书,和书中主人公一起亲聆爱的教育;学了叶圣陶的《荷花》、《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又可以阅读他的其他作品,感受作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朴实准确的语言。
3.教给学生选择书籍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书籍的鉴别能力
孩子们的个性千差万别,所以对阅读的偏爱也各不相同,为了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好书,我们应该在保护和尊重孩子自身的阅读选择的基础上指导孩子如何选择优秀的书籍。一般来说,拿到一本书,首先看的是哪家出版社,正规的出版社出版的书不仅内容健康,而且文字正确无误;其次看内容提要和前言,是否适合自己这个年龄段阅读,是否对自己有帮助。所以,教师要时时关注他们平时所看的漫画书,有意识地向他们推荐这方面的好书,像世界著名的漫画集《父与子》、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等。
4.开展剪报活动,指导学生在剪辑中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现在的孩子光学校里订阅的报刊就有好几种,一学期下来,厚厚的一叠,扔掉多可惜。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自己读过的旧报纸、刊物上剪下需要的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搜集和整理,然后粘贴在本子上,加上主题,写上编者的话,再进行适当的美化,就成了一本本内容丰富的书。相对于书籍,它是学生自己的著作,因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剪辑中展现个性,选择自己喜好的内容。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又经历了一次全新的阅读,不仅有知识上的收获,也有情感上的陶冶,更有阅读方法和技巧上的提升。这些剪报书还便于学生日后查找和翻阅,是非常有用的知识宝库。
现代社会尽管有多种信息渠道,但阅读仍然是最重要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对于处在成长期的孩子来说,读什么和怎么读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打下深深的烙印。“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名著经典洗礼过的人也许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阅读史就是儿童的生命史。”(窦桂梅语)因此,关注学生的阅读,引导他们读什么和怎么读,永远都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深入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