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hin5782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些诗,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了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
  受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陶渊明田园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艺术的特点: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纵而观之,陶渊明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的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隽永的意境。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未及“人”字却有“人”在诗中之实感,读来颇有闲趣;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一个“贮”字,情景交融,平生绮丽。
  二、意境的特点: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
  陶诗常常取材“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就具体地写出了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读过陶诗的人,都会对他描写的农村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田舍二首》),同样是写春风,但都写得这样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再如,“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人似乎毫不经意地就写出了人们在冬雪时候的一切细微感觉。
  三、语言的特点: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美
  苏轼曾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说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之中有无限的丰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这是对他的田园诗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虽然平淡无奇,但是谁都能感受到诗句的形象鲜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就准确指出了陶诗这一特点。陶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的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的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
  四、笔法的特点:清新自然
  这种风格,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陶渊明将自己的所有才华和精力都倾注到田园诗的创作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一下子便将田园诗推向了峰巅。总而言之,陶渊明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了诗人高洁脱俗的人生志趣,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切实在而又深怀远意的心灵世界。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是深入文本、感受文本深层次意蕴的必然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面对一篇教材,却找不到文本解读的切入口。往往只是凭借教参上的提示,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地分解式讲解,肤浅而重复地与文本对话,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那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巧妙地找准切入点,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从课文的标题切入  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可以蕴
期刊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在几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被学生问的最多的问题是:现代文阅读如何去把握?怎样提高阅读水平?下面就对这个问题简单地谈些教学经验,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些许帮助。  一、读懂文章  所谓读懂,就是明白文章写了些什么,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这些内容的,作者都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文章表达的主旨情感是什么,等等。  二、以课本为范例,学习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期刊
山区高中学生从小缺乏阅读环境,没有阅读意识,没有阅读积累,反映在写作中,就是写作素材缺乏,内容空洞无物。另外一方面,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也无法有效地运用所掌握的素材,不能把大众化的素材变成自己个人的材料,没有自己的思考。学生写作时容易人云亦云,被舆论和当下的主流观点左右,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行文时多是说假话、空话、套话,无法联系实际生活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当前山区高中学生普遍存
期刊
即景抒怀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易将二者混淆。这种情况,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它们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仔细分析,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即景抒怀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绝不能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
期刊
高中阶段的古诗鉴赏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古诗鉴赏中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更是学生理解难点中的难点。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1.抒情方式;2.修辞手法;3.运用的表现手法;4.布局谋篇的技巧。  一、抒情方式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接对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它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往往不直接表明情感,写景则借景抒情,叙事则由
期刊
我始终战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从事班主任工作已有二十五年了,非常熟悉班级建设和学生工作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实事求是,公正严明,作风民主,在学生中威信较高;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深得家长信任,同事好评,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班风正、学风浓,教学成效显著。曾被评为“县先进班集体”。片区“先进班集体”,期期被评为“校先进班集
期刊
为了提高语文检测的有效性,就必须掌握试题命制的一些技巧。下面结合一些工作实际,谈谈高中语文试题命制的方法和原则。  一、高中语文试卷的类型  1.课堂检测卷。  2.单元检测卷。  3.学期月考卷。  4.高考模拟卷。  二、试卷命制的一般程序  1.制定命题大纲,确定命题立意和思路。  命制题目不可逾越的纲要,从属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包含该命题
期刊
“返璞归真”一词出自“触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战国策·齐策》),意思是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华美的外饰,这些华美的外饰使整个语文课堂显得华丽夺目,但缺少本质的厚重的内涵。学生在精彩纷呈的各种形式背后,感受的是知识方面的浅显苍白,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华丽却低效。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返璞归真。  一、真正的“起点”  很
期刊
有这样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教与学的本质。日常教学中,更应该躬行于此。以教学《短文三篇》为例,谈谈对这个原则的贯彻和实施。  这三篇短文分别讨论了人、生命、生活三个话题,回答了——人是什么,人如何对待生命,面对具体的生活人该如何生活、为人、做事——三个问题。带着这三个问题,可率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面对第一个问题——人是什么,学生快速浏览文本,很快
期刊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