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权利属性和监督效力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ther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在我国法制框架内进行的一项制度创新,从2003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者专家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层面对人民监督员制度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在此,笔者就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权利属性和监督效力谈点看法,就教于方家。
  
  人民监督员的权利属性是一种公民权,是公民权中的批评、建议权
  
  人民监督员制度确立的法理依据是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检察官法,其目的就是公民通过行使宪法赋予的批评、建议、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参与国家司法事务,确保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宪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宪法第41条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人民监督员制度就是人民通过“人民监督员制度”这种“途径和形式”来管理、监督国家的司法事务,来行使对检察机关和检察官的“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同时,宪法第27条第2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贯彻群众路线,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检察官法第8条规定,检察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人民监督员制度在更具体的层面实现了人民群众对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在人民监督员和检察机关这两个主体中,前者行使的是公民权,既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批评、建议权;后者行使的是国家全力,即国家法律监督的权力;在两者的关系中,人民监督员是监督者,检察机关是被监督者。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在司法监督这个层面更加具体的诠释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监督员制度实质上就是公民行使宪法赋予的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批评、建议的权利在检察工作中的具体形式和表现,是社会力量制衡和弥补司法运作的制度形式。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实质上是一种公民权。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宪法的高度实现了公民批评、建议、监督的公民权与“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对保障公民权的实现和检察机关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独立于检察体制之外的民主监督,是启动相关司法程序的程序性监督
  
  由于人民监督员制度是由检察机关自身提出的,而且处于草创初期,许多方面不尽完善,如人民监督员选聘方式、任免主体,监督内容、监督方式等方面的规定不尽如人意,因此,不少人就把人民监督员制度定位于是检察体制内的监督,是检察机关在作秀,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或许,现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中人民监督员由检察机关自己聘任等操作模式会让人误会,但就本质而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权利属性是公民权就决定了它只能是独立于检察体制之外的民主监督,是权利监督制约权力,而不是权力监督制约权力。这种监督直接启动监督程序,影响实体处理,但不直接决定实体。这是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民陪审员制度最根本的区别。
  一方面,监督的主体人民监督员不是执法主体,不是编外检察官,也不是诉讼参与人,而是人民群众代表,其任免主体应是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一方面,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意见不能对抗检察机关的决定。人民监督员既不能要求被监督的检察机关必须按照自己的监督意见处理案件,也不能代替被监督的检察机关作出决定,更不能在被监督的检察机关拒绝接受自己的监督意见时对其采取某种具有强制力的制裁,只是引起审查、讨论决定、复查等程序。即“检察长审查后…不同意人民监督员表决意见的,应当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检察委员会的决定与人民监督员的表决意见不一致时,应当由人民监督员办公室向人民监督员作出说明。参加监督的多数人民监督员对检察委员会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要求上一级检察机关复核。上一级检察机关应当复核并及时反馈结果。”(《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第21条、第22条)
  而人民陪审员制度则不同,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条第一款和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是他参加的审判庭的组成人员,同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因此,人民陪审员行使的是审判权,进行的是实体监督。
  由于人民监督员制度来源于宪法赋予公民的批评、建议、监督等公民权,监督的落脚点在于引起下一程序,不决定实体,但积极影响实体,体现出监督的程序性效力。所以它是独立于检察体制之外的民主监督,是启动相关司法程序的程序性监督。
其他文献
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倒闭、冰岛等国家濒临破产,再到全球股市持续下跌,到目前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到的影响日渐凸显,治安形势较为严峻,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状况有了新的期待和要求。如
期刊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诉讼体制。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不享有侦查权,也不参与侦查阶段的诉讼活动,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则属于法定的侦查机关,有权直接实施各项具体的侦查行为。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参与侦查,是借以司法警察的强制职能而体现侦查活动的强制性,是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的重要标志。司法警察行使侦查权,主要是指司法警察在侦查活动中行使侦查措施的执行权,侦查措施
期刊
摘要: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检察建议具有独特的法律性质。在日常检察工作中,检察建议得到普遍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检察建议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其作用的发挥。对检察建议制度进行完善是当前检察工作的迫切要求,为检察建议在司法困境中寻找出路。  关键词:检察建议;性质;完善    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检察建议的作用,是各级
期刊
当前,检察机关在侦查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少数职务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了侵害,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保障犯罪嫌疑人权益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如何实现侦查工作的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目标是白摆在检察干警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从当前侦查职务犯罪案件中保障犯罪嫌疑人面临的困境出发,就如何进一步推动犯罪嫌疑人权利保护提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对检察自侦工作有所裨益
期刊
摘要:现代检察制度源于欧洲,进而又被推及到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时期的英国和法国,是最早建立检察机关和检察制度的国家。英法两国仅相隔一道英吉利海峡,均继承了起源于西欧大陆的日耳曼习惯法,但在中世纪晚期却分道扬镳,一个成为英美法系的发源地,而另一个则被奉为大陆法系的肇始国,两国检察制度的发展道路迥然相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检察制度。本文从两国的检察制度的比较研究入手,分析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这两大法系检察制
期刊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刻变迁,社会利益格局大规模调整,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新的趋向和特征。如我县龙湖垇头村群众争田夺地纠纷,朱口村因建设高速公路征地补偿分配问题引起的群体事件,音山村民因交通事故引发的冲击县人大机关,红光村民因街面改造拆迁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近期发生在海南东方市感城镇因一起治安纠纷引发部分村民打、砸、抢、烧镇政府和边防派出所的突发性群体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
期刊
摘要: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在”证据合法性”学说的基础之上,与证据能力问题密切相关。我国关于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法律规定相对粗糙,可操作性较差,不足以满足司法实务的需要。在完善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司法实务中应当引入利益衡量规则,遵循“权衡当事人利益”、“考虑当事人动机”、“区分取证手段的类型”、“考虑案件类型”等具体规则,以期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价值协调,充分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  关键
期刊
近年来,陕西省镇坪县检察院按照“狠抓业务上台阶,从严治检强素质,规范管理求效率,严格考核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一流的班子,带一流的队伍,建一流的机制,创一流的业绩,树一流的形象”的要求,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这一工作主题,以优化班子和队伍结构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强检为动力,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建章立制为抓手,着力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良、廉洁高效、执法公正的检察队伍为目
期刊
一、“教师受贿罪”司法解释的出台背景    2008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简称“两高”)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两高”继2007年7月8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之后,大力治理贿赂性刑事案件的又一重大举措。《意见》主要规定了七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了商业贿赂犯罪的范围;二是在明确刑
期刊
摘要: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交通肇事案也日益增多,但认定交通肇事罪的重要证据之一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在理论界尚存在争议。本文将对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交通事故认定书,证据审查,检察机关,救济途径    引语    在交通肇事案件日益增多、公民诉权意识普遍提高的形势下,交通肇事案件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要解决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或者人民法院在审判中认为作为定罪依据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