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现当代散文解读的项目
不同的文学体裁,担负着不同的审美功能,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应该从文体特征入手,不能用解读小说的方法来解读散文,不能用解读诗歌的方法来解读小说。
文学体裁的划分经历了“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的发展过程,到了现在,根据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恐怕要采纳“五分法”了,即在传统的“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基础上增加了影视文学,因为它在语言运用、形象塑造、表现手法各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就我们高考文学短评考查的实际需要,在这里我们着重谈及现当代散文的解读。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相对韵文而言的一种散行文体,凡不押韵、不讲排偶的散行文章都是散文,包括文学文和实用文(序跋、碑铭、颂奏、札记、游记、传记等等)。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意义上的散文,不包括报告文学(事实上,现当代一些散文大家,其文集也收有“致用”“实用”文章;而某些实用文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学品格,同样可以看作“散文”)。
它的基本特征:注重写实,长于抒情(抒情更直接、更自然,更真诚、更深挚),形式灵活,短小精美。
我们采纳狭义散文的概念,一般把它分为三类: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
现当代散文解读的项目:研究构思,领悟意境,品评语言。
1. 散文的构思
散文的构思,是作者在生活中获得深刻感受和真知灼见之后,寻求恰当的表现方法把它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全部思维过程,是作者从生活到感受、从思想到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一系列复杂的整体性构想。
它包括三个主要环节:立意的确定,角度的选取,布局的谋划。
解读散文,通常要注意作者构思上的特点,研究作者怎样将平凡、细小的日常事物上升到一种独特新奇的艺术境界。
立意,贵在新颖,贵在深刻。
立意,就是确立一篇文章的中心。这个“意”是很宽泛的,可能是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可能只是一种情绪、情趣或哲理,也或者是几方面的交织交融。我们在解读散文时,应该通过作者的立意去透视作者的情感世界,透析作者所关注的现实生活。
散文的立意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托义于物,小中见大。正如郁达夫所言“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散文正是常用木、石、花、鸟之类的小题材,通过联想、象征,给常见之景以崭新之意,托平凡之物寓深刻内蕴。
二是因事明理,平中见奇。散文作者常用凡人小事作表现对象,但绝不会停留在就事论事,就人写人,他们总是洞幽烛微,透过平常现象挖掘不平常的本质,从生活琐事引发出深刻的哲理。
角度,力求别开生面、不落俗套。
我们解读散文作品的角度,要看作者所表现的对象呈现出的是正、反、侧哪种角度。
客观事物本身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总会呈现出正反侧、上中下等多种角度。散文作者构思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选取一种最能传达自己主观情思的最新最佳的角度,我们在解读散文作品时就要准确解读出作者所选取的角度,从而发现作者由此生发的感受或哲思。
还要看作品的叙述主体是我、你、他哪种角度。同一种事物,写作主体选择崭新的叙述角度来表现,会展露出全新的画面。我们在解读散文作品时,要善于发现作者的叙述角度是不是巧妙,能不能给读者新鲜感,不仅如此,还要看作者选取的叙述主体是不是能使情思表达得淋漓尽致,趣味盎然。
布局,讲究文理自然清晰,曲折多姿。
散文作者构思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布局谋篇,把独特的情思纳入和谐得体的艺术框架之中。
我们常用“形散而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的特征。这里的“形散”是指散文形式上的外在特征,指作者运笔自由,不受拘束,挥洒自如,摇曳多姿。“神不散”是指散文思想主旨的内在特征,有贯穿全文的主旨,散而有序,散而趋凝。可见,在散文作者潇洒自如的行文中,要求思路清晰,文理自然;在和谐匀称的格局中,做到波澜起伏,曲折多姿。
散文的结构布局主要由线索和结构形态构成。我们在解读散文作品时,应该依据“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学会抓住线索,理清结构。
线索,是把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它可以连缀材料,规范情思,使文章散而有序,杂而有章。
线索有内外之别。散文以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为主,它通常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内在线索来贯穿材料。与此同时,散文所写的人、事、景、物又具有各自的时间、空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顺序,这就形成文章的外在线索。散文的线索往往是内外交织、情物交融,或明或暗、若隐若现的。
把握散文的线索要遵循三条原则:
一是随物赋形,这是从写作对象的角度说的,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规律来安排线索,如时间先后、空间顺序、事件发展为线索,这是外线、明线。
二是以意役法,这是从写作主体的角度着眼,即以作者的情感流向为主线,纵横交织地粘连融汇一切使情感得以产生和寄托的种种事物,如以情为线、以理为线,这是内线、暗线。
三是尺水兴波,这是从接受主体的角度来说的,散文篇幅短小,其布局应如苏州园林一般小巧玲珑,常以人物抑扬、景物交换、情节突变、悬念设置等方法掀起波澜,使得文章如小河一般流淌得曲折有致,姿态横生。
我们在解读散文作品时,具体操作起来可以按照散文类别来寻找线索。叙事散文,虽不像小说那样有完整的情节,但总有一定的情节性,因此应该从情节方面去寻找线索。抒情散文,或寄情于景,或托物言志,意象和情感在文中总是具体可感的,这条线索可以是景、物、人,也可以是时间推移、空间转换,还可以是历史往事或某种情感。
多种多样的线索,又自然组成多姿多彩的结构形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连贯式,这是比较单纯的一种结构形态,它以一件事、一个人或一种情景为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展开井然有序的描叙,清晰完整地再现事物发展的大致过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二是聚焦式,这类结构形态是把视点集中于一个场面,又把镜头对准一个主要人物或事物,犹如电影中的特写。既无明显的纵向推进,也看不出横向的展开,作者将笔墨凝聚在这个点上着力刻画,显现其特有的细节和光彩。这类结构以描述的细微和主题的集中取胜,如阿累的《一面》。
三是板块式,这种结构形态好像拼接板块一样把几组生活片段或场景按并列方式布局,或写不同的人和事,或写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侧面。各个板块表面似乎互不关联,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四是蛛网式,这类结构形态是以某一事、物、情、理为中心,打破时空界限,文思向四周辐射伸展,就像一张蛛网似的围绕网心纵横交织。作者情思奔涌,想象飞腾,纳入丰富博杂的材料,但一定还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2. 散文的意境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中国散文历来重视意境的创造。我们在解读散文作品的意境时,关键在于抓住情与景,意与象,充分领悟思与境谐、物我合一。
解读散文的意境,抓住动情之物是关键,其实就是捕捉意象。
其实,客观对象的美与不美,往往是因人而异、因情而异的。因此,我们解读散文的意境时,关键在于捕捉是什么意象使作者动情了。具体说来,就是看是什么样的人、事、景、物使作者深深地触动了,使他激昂、欢乐、忧愁、深思的是什么,如果捕捉到了,你就抓住了散文意境的根本。
解读散文的意境,找准动情之点是核心,其实就是发掘意味。
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是多方面的,作者的情感状态是复杂微妙的,任何情思都可以找到与之暗合的客观对应物,而任何客观事物也都可以移注一定的象征意味,因此,在抓住动情之物的同时,还要把联系情与物的动情之点找准。
动情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是意境创造的着力点、落脚点,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凝聚点,是情与景的连接点、契合点。我们在解读散文作品时,要善于发现作者在什么关键处,怎样不惜浓墨重彩地把事物当作自己的化身来写,写出了事物的个性,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写出了事物的特性,也写出了自己的精神,找准了这个关键就找准了作者的动情之点。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对莲的其他属性都不说,着重突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特性,因为这一点既切合莲的自然属性,也切合具有同样品性的人的社会属性,这就是本文情与物的连接点、契合点。
解读散文的意境,驰骋想象联想是羽翼,其实就是产生共鸣。
鉴赏其实就是还原生活体验,当然这种还原需要我们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跟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难于直言的情思,难以描述的事物,寄寓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使描写对象主体化、人格化,化情思为景物,化景物为情思,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那么我们在解读时就应该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深入作品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领悟作品含蓄深邃的内蕴。
3. 散文的语言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散文语言是最接近作家本色的文字。由于作者的性格、气质、修为、审美趣味的不同,散文语言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所以我们在解读散文时,可以由“文”及“人”,由“人”及“文”,通过对“人”和“文”的双重切入来观照把握作者的散文作品。
散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由疏放,笔法灵活,潇洒而不流于粗疏,优美而不失之雕饰。
淡妆浓抹总相宜
优秀的作者一般会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来定位词采或华丽或清雅的风格,而高明的读者也就应该懂得品评散文作品的语言或华贵或朴素的美感。我们所谓朴素美不是没有文采,而是绚丽归于平淡之后的自然神韵,华而不俗,朴而不拙。
疏密相间总有致
散文篇幅短小,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力求紧要处精雕细刻,次要处惜墨如金,这就是所谓疏密相间。那么我们在解读散文作品时,应该懂得辨别语言使用的简洁和精细,由此确定内容书写的主次关系。我们要明白简洁不是简陋,不是枯涩。简洁与否,不能仅仅以字数多少来论,而应该以是否尽善尽美地表情达意为基准。
妙趣横生总有招
散文的思想内容总是给人以某种理趣或情趣,造成种种趣味的途径很多,比如新奇的取材,精辟的立意,灵活的修辞等等。我们在品评散文语言时,注意辨析两类表现技法。
一是词语的错位。如梁实秋在《男人》中写道:“有些男人的手绢……黑糊糊粘成一团,而且内容丰富。”“多少男人洗脸都是专洗本部,边疆一概不理。”其中,加点的词语用法都超越了常规,在特殊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这样新奇的用法带来了特别的情趣。
二是情理的悖谬。请看这样一段描写夜晚的大学校园的文字:“走廊里有狗在叫,听得出是条缺乏营养的狗。自修的大教室里满满当当,我发现十有八九在学洋文。我仿佛到了异国,连狗也那么文质彬彬直朝人献殷勤。”作者把目光专注于“缺乏营养”“文质彬彬”的狗,不屑于自修教室里“十有八九在学洋文”的校园风情,貌似冷静的笔端流淌出一种热辣辣的反讽,散发出一种愤世嫉俗的调侃之趣。这种把正确和荒谬、严肃和鄙俗相互混杂甚至以一种颠倒的形式出现的写法,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谐趣效果。
节奏和谐总有因
散文和诗歌一样讲究语言的音调,节奏的和谐,形成这种语言的音调节奏之美有各种因素,我们在解读散文作品时应该注意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是整散相间。整齐的偶句,音节匀称,句式工稳;多变的散句,节奏跳跃,句式洒脱。整散相间,奇偶交错,既可反映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又可增强文章的节奏之美,读来朗朗上口。
二是长短交错。短句斩钉截铁,长句舒缓流利,句式长短交错,文气张弛有度,语言参差错落,思想感情的表达随之起伏合拍,形式和内容显得和谐有致。
总而言之,散文的解读,跟任何文学样式的解读一样,是一个技巧与修为并重的事情。
(参考书目:《文学原理》,南方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写作基础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2版;《论文写作概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编辑/姚晟
不同的文学体裁,担负着不同的审美功能,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应该从文体特征入手,不能用解读小说的方法来解读散文,不能用解读诗歌的方法来解读小说。
文学体裁的划分经历了“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的发展过程,到了现在,根据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恐怕要采纳“五分法”了,即在传统的“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基础上增加了影视文学,因为它在语言运用、形象塑造、表现手法各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就我们高考文学短评考查的实际需要,在这里我们着重谈及现当代散文的解读。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相对韵文而言的一种散行文体,凡不押韵、不讲排偶的散行文章都是散文,包括文学文和实用文(序跋、碑铭、颂奏、札记、游记、传记等等)。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意义上的散文,不包括报告文学(事实上,现当代一些散文大家,其文集也收有“致用”“实用”文章;而某些实用文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学品格,同样可以看作“散文”)。
它的基本特征:注重写实,长于抒情(抒情更直接、更自然,更真诚、更深挚),形式灵活,短小精美。
我们采纳狭义散文的概念,一般把它分为三类: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
现当代散文解读的项目:研究构思,领悟意境,品评语言。
1. 散文的构思
散文的构思,是作者在生活中获得深刻感受和真知灼见之后,寻求恰当的表现方法把它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全部思维过程,是作者从生活到感受、从思想到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一系列复杂的整体性构想。
它包括三个主要环节:立意的确定,角度的选取,布局的谋划。
解读散文,通常要注意作者构思上的特点,研究作者怎样将平凡、细小的日常事物上升到一种独特新奇的艺术境界。
立意,贵在新颖,贵在深刻。
立意,就是确立一篇文章的中心。这个“意”是很宽泛的,可能是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可能只是一种情绪、情趣或哲理,也或者是几方面的交织交融。我们在解读散文时,应该通过作者的立意去透视作者的情感世界,透析作者所关注的现实生活。
散文的立意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托义于物,小中见大。正如郁达夫所言“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散文正是常用木、石、花、鸟之类的小题材,通过联想、象征,给常见之景以崭新之意,托平凡之物寓深刻内蕴。
二是因事明理,平中见奇。散文作者常用凡人小事作表现对象,但绝不会停留在就事论事,就人写人,他们总是洞幽烛微,透过平常现象挖掘不平常的本质,从生活琐事引发出深刻的哲理。
角度,力求别开生面、不落俗套。
我们解读散文作品的角度,要看作者所表现的对象呈现出的是正、反、侧哪种角度。
客观事物本身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总会呈现出正反侧、上中下等多种角度。散文作者构思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选取一种最能传达自己主观情思的最新最佳的角度,我们在解读散文作品时就要准确解读出作者所选取的角度,从而发现作者由此生发的感受或哲思。
还要看作品的叙述主体是我、你、他哪种角度。同一种事物,写作主体选择崭新的叙述角度来表现,会展露出全新的画面。我们在解读散文作品时,要善于发现作者的叙述角度是不是巧妙,能不能给读者新鲜感,不仅如此,还要看作者选取的叙述主体是不是能使情思表达得淋漓尽致,趣味盎然。
布局,讲究文理自然清晰,曲折多姿。
散文作者构思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布局谋篇,把独特的情思纳入和谐得体的艺术框架之中。
我们常用“形散而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的特征。这里的“形散”是指散文形式上的外在特征,指作者运笔自由,不受拘束,挥洒自如,摇曳多姿。“神不散”是指散文思想主旨的内在特征,有贯穿全文的主旨,散而有序,散而趋凝。可见,在散文作者潇洒自如的行文中,要求思路清晰,文理自然;在和谐匀称的格局中,做到波澜起伏,曲折多姿。
散文的结构布局主要由线索和结构形态构成。我们在解读散文作品时,应该依据“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学会抓住线索,理清结构。
线索,是把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它可以连缀材料,规范情思,使文章散而有序,杂而有章。
线索有内外之别。散文以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为主,它通常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内在线索来贯穿材料。与此同时,散文所写的人、事、景、物又具有各自的时间、空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顺序,这就形成文章的外在线索。散文的线索往往是内外交织、情物交融,或明或暗、若隐若现的。
把握散文的线索要遵循三条原则:
一是随物赋形,这是从写作对象的角度说的,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规律来安排线索,如时间先后、空间顺序、事件发展为线索,这是外线、明线。
二是以意役法,这是从写作主体的角度着眼,即以作者的情感流向为主线,纵横交织地粘连融汇一切使情感得以产生和寄托的种种事物,如以情为线、以理为线,这是内线、暗线。
三是尺水兴波,这是从接受主体的角度来说的,散文篇幅短小,其布局应如苏州园林一般小巧玲珑,常以人物抑扬、景物交换、情节突变、悬念设置等方法掀起波澜,使得文章如小河一般流淌得曲折有致,姿态横生。
我们在解读散文作品时,具体操作起来可以按照散文类别来寻找线索。叙事散文,虽不像小说那样有完整的情节,但总有一定的情节性,因此应该从情节方面去寻找线索。抒情散文,或寄情于景,或托物言志,意象和情感在文中总是具体可感的,这条线索可以是景、物、人,也可以是时间推移、空间转换,还可以是历史往事或某种情感。
多种多样的线索,又自然组成多姿多彩的结构形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连贯式,这是比较单纯的一种结构形态,它以一件事、一个人或一种情景为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展开井然有序的描叙,清晰完整地再现事物发展的大致过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二是聚焦式,这类结构形态是把视点集中于一个场面,又把镜头对准一个主要人物或事物,犹如电影中的特写。既无明显的纵向推进,也看不出横向的展开,作者将笔墨凝聚在这个点上着力刻画,显现其特有的细节和光彩。这类结构以描述的细微和主题的集中取胜,如阿累的《一面》。
三是板块式,这种结构形态好像拼接板块一样把几组生活片段或场景按并列方式布局,或写不同的人和事,或写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侧面。各个板块表面似乎互不关联,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四是蛛网式,这类结构形态是以某一事、物、情、理为中心,打破时空界限,文思向四周辐射伸展,就像一张蛛网似的围绕网心纵横交织。作者情思奔涌,想象飞腾,纳入丰富博杂的材料,但一定还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2. 散文的意境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中国散文历来重视意境的创造。我们在解读散文作品的意境时,关键在于抓住情与景,意与象,充分领悟思与境谐、物我合一。
解读散文的意境,抓住动情之物是关键,其实就是捕捉意象。
其实,客观对象的美与不美,往往是因人而异、因情而异的。因此,我们解读散文的意境时,关键在于捕捉是什么意象使作者动情了。具体说来,就是看是什么样的人、事、景、物使作者深深地触动了,使他激昂、欢乐、忧愁、深思的是什么,如果捕捉到了,你就抓住了散文意境的根本。
解读散文的意境,找准动情之点是核心,其实就是发掘意味。
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是多方面的,作者的情感状态是复杂微妙的,任何情思都可以找到与之暗合的客观对应物,而任何客观事物也都可以移注一定的象征意味,因此,在抓住动情之物的同时,还要把联系情与物的动情之点找准。
动情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是意境创造的着力点、落脚点,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凝聚点,是情与景的连接点、契合点。我们在解读散文作品时,要善于发现作者在什么关键处,怎样不惜浓墨重彩地把事物当作自己的化身来写,写出了事物的个性,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写出了事物的特性,也写出了自己的精神,找准了这个关键就找准了作者的动情之点。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对莲的其他属性都不说,着重突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特性,因为这一点既切合莲的自然属性,也切合具有同样品性的人的社会属性,这就是本文情与物的连接点、契合点。
解读散文的意境,驰骋想象联想是羽翼,其实就是产生共鸣。
鉴赏其实就是还原生活体验,当然这种还原需要我们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跟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难于直言的情思,难以描述的事物,寄寓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使描写对象主体化、人格化,化情思为景物,化景物为情思,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那么我们在解读时就应该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深入作品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领悟作品含蓄深邃的内蕴。
3. 散文的语言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散文语言是最接近作家本色的文字。由于作者的性格、气质、修为、审美趣味的不同,散文语言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所以我们在解读散文时,可以由“文”及“人”,由“人”及“文”,通过对“人”和“文”的双重切入来观照把握作者的散文作品。
散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由疏放,笔法灵活,潇洒而不流于粗疏,优美而不失之雕饰。
淡妆浓抹总相宜
优秀的作者一般会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来定位词采或华丽或清雅的风格,而高明的读者也就应该懂得品评散文作品的语言或华贵或朴素的美感。我们所谓朴素美不是没有文采,而是绚丽归于平淡之后的自然神韵,华而不俗,朴而不拙。
疏密相间总有致
散文篇幅短小,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力求紧要处精雕细刻,次要处惜墨如金,这就是所谓疏密相间。那么我们在解读散文作品时,应该懂得辨别语言使用的简洁和精细,由此确定内容书写的主次关系。我们要明白简洁不是简陋,不是枯涩。简洁与否,不能仅仅以字数多少来论,而应该以是否尽善尽美地表情达意为基准。
妙趣横生总有招
散文的思想内容总是给人以某种理趣或情趣,造成种种趣味的途径很多,比如新奇的取材,精辟的立意,灵活的修辞等等。我们在品评散文语言时,注意辨析两类表现技法。
一是词语的错位。如梁实秋在《男人》中写道:“有些男人的手绢……黑糊糊粘成一团,而且内容丰富。”“多少男人洗脸都是专洗本部,边疆一概不理。”其中,加点的词语用法都超越了常规,在特殊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这样新奇的用法带来了特别的情趣。
二是情理的悖谬。请看这样一段描写夜晚的大学校园的文字:“走廊里有狗在叫,听得出是条缺乏营养的狗。自修的大教室里满满当当,我发现十有八九在学洋文。我仿佛到了异国,连狗也那么文质彬彬直朝人献殷勤。”作者把目光专注于“缺乏营养”“文质彬彬”的狗,不屑于自修教室里“十有八九在学洋文”的校园风情,貌似冷静的笔端流淌出一种热辣辣的反讽,散发出一种愤世嫉俗的调侃之趣。这种把正确和荒谬、严肃和鄙俗相互混杂甚至以一种颠倒的形式出现的写法,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谐趣效果。
节奏和谐总有因
散文和诗歌一样讲究语言的音调,节奏的和谐,形成这种语言的音调节奏之美有各种因素,我们在解读散文作品时应该注意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是整散相间。整齐的偶句,音节匀称,句式工稳;多变的散句,节奏跳跃,句式洒脱。整散相间,奇偶交错,既可反映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又可增强文章的节奏之美,读来朗朗上口。
二是长短交错。短句斩钉截铁,长句舒缓流利,句式长短交错,文气张弛有度,语言参差错落,思想感情的表达随之起伏合拍,形式和内容显得和谐有致。
总而言之,散文的解读,跟任何文学样式的解读一样,是一个技巧与修为并重的事情。
(参考书目:《文学原理》,南方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写作基础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2版;《论文写作概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