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促内化 借变式求明晰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g_zhouwg_z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P83-84
  【课前思考】
  1.学生的数学经验有哪些?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测量中对边线的一维特征已经有所认知,对二维的平面图形“封闭”“边线”“大小”等有了模糊经验。
  2.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此课的学习有何影响?
  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如头围、胸围等。但是,学生在对于面的感知上,大小、颜色、形状带来的刺激更为强烈,很少有关注到边线的长短。虽然周长的学习在面积的认识之前,但是学生对于面的感知的直接经验对本节课的学习带来了负迁移。
  3.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一般会遇到哪些困难?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学生经常将周长与面积混淆。算面积时求了周长,算周长时却用面积公式。再有,在后续的学习中,暴露出学生对于不规则图形、组合图形的周长或半个图形的周长不够明确,认知出现困难。这当然与周长意义的概念不够清晰有关,同时也说明,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是相互依存、不可割裂的。在周长的教学中需伴随对面积的辨析。
  1.谈话引入,探寻知识起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周长。(板书:周长)对于周长,你有哪些了解呢?
  生:周長就是7天。
  生:(指书的边缘)周长就是这里。
  生:周长就是一圈。
  师:高老师带来了几个图形,请你把自己心目中认为的周长在图形上描出来。比一比,看谁描得又快又美观?
  2.初描周长,激活原有经验。
  3.反馈比对,初步建立概念。
  师:同学们都描出了自己心目中认为的图形的周长。谁愿意把刚才描的过程上来展示一下?生逐个描图形的边线。
  师:刚才这位同学是从这里开始描的,现在老师从这里开始描可以吗?一起来描描看。
  师:为了让同学看得更清楚些,高老师在电脑上将同学们刚才描的过程再展示一次,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在描的时候有什么异同?
  生:它们描的都是图形的边线。
  生:前四个图形都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描了整整一周。最后一个图形描的时候回不到起点。
  生:最后一个图形有缺口,不封闭。
  师: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在描的时候就做不到再回到起点。这种没有缺口的图形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叫封闭图形。数学上把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作图形的周长。
  师:刚才的这几个图形哪些有周长?哪些没有周长呢?
  生:前四个图形有周长,最后一个图形没有周长,因为它没有封闭。
  师:如果我们让这个图形变得也有周长,你能帮帮它吗?
  【评析】开篇点题——周长,通过师生对话探寻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描一描,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图形边线的一周的长度;设置矛盾冲突,最后一个不封闭图形找不到周长,从而完善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此环节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经验起点,层层递进,逐步揭示周长的概念。最后学生通过对不封闭图形的改造,打破了他们原有的认为只有规则图形才有周长的思维定势,进一步明晰周长的本质属性。
  二、量一量、算一算,凸显周长的一维属性
  1.估一估,谁的周长最长?
  师:(指四个描出周长的图形)请你估测一下,谁的周长最长呢?
  生:正方形的周长最长,因为它最大。
  生:树叶的周长最长,因为它的边凸凹不平,可能很长。
  生: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因为它那么长。
  师: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我们来测量一下吧!
  2.量一量,谁的周长最长?
  同桌合作测量。
  (1)选择信封中合适的工具测量图形的周长。
  (2)将测量的结果写在相应图形的下面。
  3.反馈。
  师:你们测量的是哪个图形的周长?你是怎么量的?周长是多少?
  生:我测量的是正方形的周长,我先用尺子量出了一条边的长度是10厘米,四条边的长度就是10乘4等于40厘米。   生:长方形的周长也可以用尺子去量,两条长边加上两条短边的总和是46厘米。
  生:圆形的周长不能用直尺测量了,我們让圆在软尺上滚了一圈,结果量出来是43厘米。
  生: 树叶的边线是曲线,而且凸凹不平,我们采用了用线绕的办法,将线绕在树叶的边缘上,再把线拉直,就可以用直尺测量长度了。
  师:现在谜底终于揭晓了,刚才哪些同学猜对了?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图形的周长和它所有边线的长度有关,和面的大小无关。
  生:凸凹多一点的曲线拉直了可能会更长。
  师:是的,刚才你们猜得那么准。就是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还有非常理性的思考。找准周长到底在哪里,再把它化曲为直,估计它的长度有多长。
  【评析】教师设置“猜猜谁的周长最长”这一任务驱动,学生产生了测量的欲望。根据不同图形的特点,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与方法,在测量中进一步内化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测量后汇报各个图形周长时,教师随机将每个图形绕在边上的线展开拉直呈现。这种将二维与一维的巧妙过渡与呈现,对学生理解周长的一维属性来说,既直观而又深刻。
  三、组一组、分一分,辨析周长的本质意义
  1.拼一拼。
  课件出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请生汇报周长。接下来再出示一个正方形,将两个正方形组合成一个新图形。
  师:这个新图形的周长又会是多少呢?
  生: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厘米,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2=8厘米。
  生:应该是7厘米才对,因为中间有两条边重叠在一起了。
  生:好像不对吧,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原来的边长没有都在周长里。
  师:看来把两个图形拼在一起,周长并不是原来图形周长的简单叠加。我们要找到组合后图形的周长到底在哪里。
  2.比一比。
  课件出示①号图形和②号图形。比一比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同意哪个观点?
  师:听起来意见不太统一哦!不急,可以和你的同桌一起商量一下。
  反馈:
  生:我们数了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10条边长组成的,所以一样长。
  生:虽然它们一个是4个正方形拼成的,一个是6个正方形拼成的,但是里面的边是没用的,外面边线的长度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借助格子图比较周长的长短,如果没有了这些格子,你们还能说明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生:我们可以采用“移”的办法,将几条边组合起来进行比较。(伴随学生的指示,师白板呈现)
  【评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一对应、直观形象是他们的认知特点。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学生大多采用数、算的办法。几乎很少有人想到平移的方法,这时教师及时隐去了格子,“逼迫”学生寻找另外的方法进行比较。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入,对周长的本质理解更为深刻。
  3.移一移。
  师:老师要将②号图形改变一下,我们再来比比周长,你同意哪个选项?
  师:再变呢?
  师:如果继续变,图形变得很小很小,很细很细呢?(师白板演示变化的图形)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周长却一直不变。
  生:图形的大小和周长没什么关系。
  4.分一分。
  师:②号图形的改变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启发与思考,现在老师要在①号图形中变变变了,如果把①号图形分成两个部分,它们的周长会相等吗?(生操作)
  【评析】练习设计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目的之一是夯实学生的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教学中不能淡化;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着眼学生的后续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通过对图形的拼一拼、移一移、分一分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对比、辨析中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将周长与图形的大小等概念进行区别,为今后面积等概念的学习打好思辨基础。
  四、找一找、说一说,回归生活与全课小结
  1.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头围与帽子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熟悉的生活情境相关联,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310000)
其他文献
【摘 要】结构力作为学习的导向系统,其作用的发挥应该基于儿童心理、学习目标定位、教材资源利用、梳理学习路径、问题呈现等众多因素,并从知识和方法的结构化着眼整体设计教学,从整体化的视角对所学知识系统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结构,以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整体与布局、本质与现象的联系中掌握知识,让儿童经历知识的内化、凝聚、对象化的建构过程,促进学习力、实践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知识 结构力 价值  
【摘 要】图形面积这部分内容可以从知识、方法及数学思想等维度进行梳理,不同图形面积之间既有不同之处,又紧密联系,并不断发展和提升,需要整体把握,有序建构。在有序建构过程中,要找准内容、方法及数学思想衔接的关键点,以学定教,不断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凸显这部分内容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价值。  【关键词】图形面积 整体思考 核心素养 价值凸显  图形面积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涉及内
【摘要】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上海市Z幼儿园的男教师管理工作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幼儿园男教师大多对幼儿教育事业抱有极大热情,但初入职的适应期是留住他们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幼儿园可以通过让男教师分阶段带班、为男教师提供特殊津贴、编制男教师工作手册等策略“留住人”。(2)对5年以上教龄的幼儿园男教师,幼儿园可通过支持他们开展多领域执教活动、创设男教师沙龙等策略,让男教师“留住心”。  【关键词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儿童最亲密的社会生活空间。成人的儿童观念与家庭的形态变化有密切联系。菲力浦·阿利埃斯在《儿童的世纪》一书中对西方的家庭观念、家庭住房结构以及家庭功能等方面的形态演变作了描述,分析了儿童被发现、被重视和教育的过程。研究者据此反观当下中国家庭形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儿童被“束缚”、亲子关系疏远以及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等问题,以期为人们恰当处理家庭形态变化与儿童教育和发展之间的关
一、从“先学后教”谈起  这是数学教育乃至一般教育领域内一个新的发展迹象,即“模式潮”的涌现:“现在,教育教学都讲究个‘模式’。有模式,是学校改革成熟的标志,更是教师成名的旗帜。许多人对‘模式’顶礼膜拜,期盼‘把别人的玫瑰移栽到自己花园里’。”(李帆,“姜怀顺:做逆风而行的理想主义者”,《人民教育》,2012年第12期第14页)。  进而,“翻转课堂”的兴起则可被看成是这方面的最新一波。例如,有学
根据前一届学生的情况,笔者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很是担心,那些失败的案例时常在脑中盘旋,该如何避免以前的遗憾?对此,笔者四处寻找在几何概念理解、空间想象上可以助学生一臂之力的生活物品。无意中笔者发现,学生在美术课上玩的陶泥,正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一、陶泥使用于切割拼组之间——想想做做,磨刀不误砍柴工  一般来说,圆柱表面积新课完成后,教材安排的练习二(教材第15~18页
当数学只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时候,它是枯燥的;当数学只用一堆概念原理呈现时,它是抽象的;当学数学成了做不完的练习题时,它又肯定是乏味的。久而久之,学生会在潜意识里排斥数学,进而产生厌烦、放弃的想法。因此,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一些方法、策略,把原本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起来,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用“画图”的方法理清思路、展示思维从而解决问题,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
【摘要】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对两组大班幼儿分别实施“指向概念转变的教学”与“教导式教学”,比较两种教学方式对幼儿沉浮概念转变的影响。结果显示,虽然两组幼儿的概念转变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但“指向概念转变的教学”为幼儿将来的概念转变提供了可能。通过对教学流程的质性分析,本文尝试总结出“指向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幼儿;沉浮;概念转变;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
动物王国里最近开展全民阅读的活动,不爱学习的嘟嘟熊在爸爸的催促下也在图书馆里借了一本80页的故事书。   熊爸爸为了培养嘟嘟熊的阅读习惯,规定嘟嘟熊每天看8页,如果能坚持看完,就奖励嘟嘟熊一个游戏机。   7天后,嘟嘟熊兴致勃勃地对熊爸爸说:“爸爸,我觉得这本故事书比课文上的内容有趣多了,以后我要天天看故事书!”   熊妈妈听了高兴地亲了亲嘟嘟熊,可是熊爸爸说:“嘟嘟,图书馆的大象伯伯说了,
数学教学离不开评价,评价常需要通过书面测验形成量化指标来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科学合理地设计一份高质量的试卷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考试命题,受时间和精力所限,不可能所有的试题都是命题者创造性地编制出来的,其中的大部分试题还是由教材中的习题、往年的考试题和各种参考资料中的习题等改编而来。特别是数学教材中的习题,具有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