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lingy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幸观摩两位教师的语文课,讲授的是同篇课文——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从那个方向吹》。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有风采,迥然不同。其教学过程简记如下:(为叙述方便,两位教师分别称作教师A和教师B)
  教师A(共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朗读诗歌)……
  师:读完后我们有何感受?
  生:读起来感觉轻盈、柔和、舒缓,并有无尽的哀伤和迷茫。
  师: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生:风和梦。风是无形的,流动的,它代表诗人飘忽不定的心绪。梦是轻柔的,美好的,它代表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师:是的。风可以代表诗人的呼吸、灵感,乃至于整个的灵魂、心灵,而梦是现实的反映。诗人将风与梦相结合,也许他的梦就是他的现实,现实固然令人捉摸不定,梦里又何尝能细细说明呢?
  这些意象营造了迷离、渺远的意境。
  再看看诗歌结构上有何特点?
  生:每节诗中的前三句完全重复,第四句变化中有呼应。
  师:整首诗结构整饬,很好地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且诗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形成了“依洄”吟唱的风格。
  师:请同学们指出诗歌的韵脚。
  生:吹,洄,醉,辉,悲, 碎。
  师:诗中选用的韵脚属灰韵,营造了一种阴柔之美,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师:诗歌情感上有什么变化?
  生:诗歌从第四节开始出现了转折:从依洄、迷醉,甜美,转变为伤悲,心碎,黯淡。……
  第二课时:
  教师介绍作者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然后提问: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让学生讨论。
  生1:爱情主题。从徐志摩的家庭悲剧看,此诗反映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感情纠葛:由相知相恋到别离的过程,表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思念和失去林微因后的无尽的伤感和迷茫。
  生2:理想主题。联系作者当时的社会理想和此诗的时代背景,此诗反映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和当时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迷茫之情。……
  教师B(安排一课时):
  教师先简介作者,并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着重介绍徐志摩的家庭悲剧,即徐志摩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感情纠葛。最后教师解题: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林徽因的,表现了作者对林徽因的深深的思念和失去林徽因的无限的悲哀,因此作者才发出了“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的迷茫之感。
  师:朗读诗歌,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
  生:依洄——迷醉——甜美——伤悲——心碎——黯淡。
  师:(总结)诗歌前三个小节描写的是徐志摩和林徽因恋爱的甜蜜,诗中用了依洄、迷醉、甜美,表现了爱情的美好;后三个小节描写的是徐志摩在失去林徽因后的思念和悲哀,作者伤悲、心碎,以至于整个人生都是黯淡的。
  (提问)下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表现情感变化的?
  生:作者用重章复沓的手法,反复吟唱,使作者的情感层层推进。
  师:每节诗中的前三句完全重复,第四句变化中有呼应。诗歌结构工整,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美。
  ……
  分析以上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
  一、设计思路不同
  前者开门见山,直接切入文本,通过朗读、分析诗中的意象及写作特色,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再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以及诗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感受和理解,然后归纳主题。
  后者则采用了完全相反的设计思路。在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家庭悲剧后,把诗的主题具体化为爱情主题,再沿这个主题来理解诗歌。
  二、 虚实处理不同
  前者对诗的理解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后者对诗的理解更为具体。
  教师A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描绘出诗中所表现的捉摸不定的空灵的境界。每个同学由于人生阅历的不同,情感体验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是对文本所谓的“前理解”。在第二课时的讲解中,教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让学生的“前理解”与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发生正面的碰撞,在思想碰撞中,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加深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不够,情感体验不足和文学积累不是太丰厚,对文本的前理解较为单薄和狭窄。
  教师B的设计,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相对来说更容易些。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具体事物开始的。教师一开始通过对徐志摩的生平和情感经历的介绍,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化为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情感纠葛,学生就会沿着这个思路去理解文本,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所以学生更容易把握诗的思想情感。
  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了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个人认为,前一个教学设计适合高年级,高层次的学生,后一个教学设计更适合低年级、低层次的学生。
  由此,我想到了同课异构。我认为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文章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二是同一位教师对同一篇文章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对第一个层面而言,教学设计的主体不同,每位教师会根据自己的阅历、视角对同一文本进行解读、构建,其结果必然会风格各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第二个层面而言,教学设计的主体相同。由同一位教师对同一篇文章进行不同的解读。无疑,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理解文本,还要充分了解学情。对层次高,基础好的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对层次低,基础差的学生如何让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文本。即根据不同的学情,教师要做出充分的预设,以便更好地驾驭文本和课堂。
  总之,不管哪种形式的同课异构,都必须依据学情,这是同课异构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同课异构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与作用,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行唐县玉亭中心,现于贵州省都匀市黔南民族
  师范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会议时间  2021年1月22日-24日  出席人员  中央纪委委员133人  列席253人  会议概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总结20
2016年11月23日,早上天空就一直飘着小雨,气温陡降。  星火众创咖啡创始人李琦琦裹紧围巾,走进南坪商圈党群服务中心。  “我们准备组织商圈企业举办针对大学生的招聘会……”  在与中心的工作沟通会上,李琦琦说出自己的想法。  “你们是怎么与学校沟通的?”南坪商圈党工委副书记张鹏问道。  “我们准备找一些学生来帮忙进行宣传。”  “效率太低,不如由我们出面与学校接洽,你看怎么样?”  “真没想到
摘要:要获得古诗鉴赏主观题的理想得分,除了注意日常积累和训练,亦需关注应考所需的技巧。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古诗主观题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关注古诗体裁知识的积累,尊重语料的客观性,关注答案的内在逻辑,借助古诗的节奏把握句意,这四方面有助于考生在古诗主观题获得理想得分。  关键词:古诗体裁;语料客观性;内在逻辑;古诗节奏  古代诗歌题的备考需要精细的备考计划,且贯穿整个高三语文备考的始末
摘要: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也是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经典之作,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启迪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家书;家风;传承  一、文
摘要: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了词人无喜无悲、得失两忘的人生哲学,也表现了词人从容淡定、无忧无惧的政治品格。这不是放弃,更不是自我放逐;不是虚无,更不是放诞无为。词人运用升格艺术,虚实相生,见微知著,以平常的、具体的意象与“故事”来表现深邃的思想与丰沛的情感。  关键词:赏读;狼狈;旷达;降格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虽然是名篇佳作,但是其所叙述的“故事”却是很寻常的。要读懂
很多病句题都是有章可循的,其句子含有一些语病的“标志语”,这些“标志语”往往是辨析病句的“抓手”。做此类题时,考生如果能快速找出“标志语”,就可以定位靶心,有的放矢了。下面笔者结合2013年高考真题就通过“标志语”辨析病句做一个归类,希望对考生复习备考能有所帮助。  1.并列短语  【错例1】瑞典和芬兰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
摘要:写日记好处多多,学生如果能养成天天写日记的好习惯,那么将会终生受益。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写日记的素材可以从学校丰富多彩的生活入手,可以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入手,还可以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读书生活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日记选材;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
1981年2月28日,像一株幼苗,披满灿烂的阳光,璀璨着晶莹的露珠,《语文教学之友》杂志终于破土而出了!岁月荏苒,转眼她已走过40个春秋。40年,她见证了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变革;40年,她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与收获;40年,她得到过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与爱好者的普遍青睐和好评;40年,她与众多的读者、作者一起成长、一起提升。  在创办之初,对刊物的未来,大家并没有充满底气。第一任主编、原廊坊师范专科学
摘要:《红楼梦》是中学生必读篇目,阅读《红楼梦》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核心素养的一条便捷途径。通过交流讨论,师生认识到宝黛的爱情审美因素不可或缺。对生命美的感知和热爱,成为构筑宝黛爱情的强大基石;艺术美的欣赏与创作,构成宝黛的生命形态;真,装饰了黛玉的美。  关键词: 宝黛爱情;生命美;艺术美;真  《红楼梦》整体阅读在学生语文学科四个核心素养,特别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培养与提高上,从多个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等平台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同意發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本刊编辑部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