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阐释,缘事说理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yun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对于登山,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但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梁漱溟则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有无成就,亦可不管。
  同样是登山,三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你更认可何种观点?请综合考虑三类人“登山”的判断,体现你的思考、权衡、选择。
  【思路点拨】
  上述材料,从体现思考权衡选择,这个层面来看,与2015全国卷Ⅱ“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和2016年全国卷Ⅱ“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很相似,均属于任务驱动作文中的权衡比较型材料。题目中“更”字尤为关键,审题时要体现对比,优中选优。先要针对三种看法,选一种并表态,陈列所选定的这种看法存在的优点及其理由,再陈列没选定的另外两种的优点及其理由,接着陈列所选定的这种观点存在的弊端及其理由,最后整合驱动理由。
  [方向一]尼采认为从半高处看世界更美,是因为视野开阔,又可催人奋进,最大可能延展生命。
  名师解题:
  “半高处”指身处半山腰,仰可见山峰之雄奇,俯可察山脚之隽秀,由此延展到人生处世的体验及启迪。为了体现肯定山腰的态度,则需与山脚、山顶进行比较,如果仅陈述山腰的优点,山脚及山顶的劣点,那么这种比较价值就不大,这就要对三者进行优中选优,才更显山腰之优势。比如山腰的优点相较于山脚,既欣赏了沿途的风景,又亲历了登山之艰难与快乐,在付出中增加了生命的厚度。爬至山腰视野开阔,又超越了山脚的安于现状,心甘平庸。而相较于山顶,有催人奋斗的动力,更大可能地延展生命,避免了登顶后可能出现的种种不测,种种诱惑危险。这些谈了三者优点之余,也要谈些不足,比如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之嫌,斗志疲软的消极心态。这样才会更客观理性地体现思辨性。
  [方向二]杜甫认可凌绝顶,是因为拥有一览众山小的自信,锻炼心志处变不惊,确立了人生的大器局。
  名师解题:
  “绝顶”指身处山的巅峰,满眼风光,俯视众山小。由此延展到处世态度,同理,只谈登上山顶的优点与身处山脚、山腰的劣点比较,不会鲜明彰显山顶的优点,因此也该针对三点进行优中选优。相比于山腰拥有山高人为峰的自信,君临天下的豪情,还可以锻炼心志,培养百折不挠性格。相较于山脚一样可以处变不惊,但磨砺过的良好心理素质更有意义,因为知山外有山,方可树立更宏伟的目标,确立人生的大器局。这样一较量,山顶的优点越发光亮,不过仍也存在劣点。登顶面临的是悬崖,风光无限之时危机四伏,登顶可能会让人狂妄目空一切,迷失自己,这种二元对立起来也会突显优点,所以思考时应做到在对比中彰显思辨,思辨中突出优点。
  [方向三]梁漱溟认为山脚过的是寻常人生,胜似闲庭信步,有无成就无所谓。
  名师解题:
  “山脚”不是指停滞不前,毫不奋斗,而是指位居起步阶段,或同一层面的工作环境,过着普通清淡、无关成就的人生。貌似无波无澜实则有相较于山腰山顶的独特优点,因为身处山脚会清醒认识自我,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好高骛远,进而领悟脚踏实地的真谛。而爬山腰登顶都有向往浮华与功利,身处山脚则追求内心闲适恬静,保持那份真善美。比较之中山脚的优点就显而易见,为了客观评价,可以进一步谈些山脚不足,因容易获得会心生倦怠,消解斗志,甘于平庸,从而缺乏高远的目标,不追求卓越梦想等等。
  【习作点评】
  站在“山腰”看自己
  尼釆认为站在半高处看世界最好;杜甫认为站在山顶看世界最好;梁漱溟认为应在山脚看世界。三者观点有其不同理解,但我认为尼采的观点是最好的。
  评析:开头转述材料进行了适度摘抄,只稍加整合,而且用词重复较多。开头宜简明概括材料,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
  站在山脚下,仰望山顶,一片绿色,满目繁枝树叶交错,令人眼花缭乱,不知西东,这好比一个人工作刚开始奋斗,面向远方,一片迷茫,就停滞不前,认为自己的目标遥不可及,无法实现,宁愿在原地打转,也不愿意向上攀爬。相较于站在山腰,身临爬山体验,也领略过沿途风光,虽沒有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酣畅,但毕竟尝试过,经历过,奋斗过,然而山脚的人虽说稳稳当当、平平淡淡、悠闲自在,但我认为没目标仅是借口,没尝试没经历,怎么就终了此生呢?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懦弱者。
  评析:这段体现山脚与山腰的对比权衡,但脱离了语境,对比力度不足。虽有让步说出山脚的优点,再就山脚的不足进行定义与阐释,然后与山腰的优点作对比,但语序的不连贯简明,造成选择山腰的理由说服力不足。
  诚然,站在山顶上风景尽收眼底,风光无限,俯视群山,云雾缭绕。但容易被这一时的成果蒙住双眼,方向偏转,这好比那些自诩高贵的人,俯视一切,自我满足感膨胀。回首清王朝,自视大朝天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不屑与海外夷国交往,殊不知某些方面已经和西方的差距逐渐拉大,随即才有了不堪回首的近代史,可以说是典型的自负者。可见居高者,不应过度高估自己,应该学习山脚者坐看云卷云舒,坐思过往云烟。更应该学习山腰者,进退自如,仰可揽山顶之风光,俯可收山脚之风光,两全其美,不亦悦乎!
  评析:这段体现山顶与山腰的对比权衡,摆出山顶的优点之时,也指出了山顶不足,但个别句子指向不明,表意不明朗。段中还有山脚与山顶的比较,有些突兀。同时为了增加山顶优劣的立体感,可补充些同质例,让说理更深刻有层次感,更充分体现选山腰的理由。
  的确,为人处事就应该像尼采那样站在半山腰。站在山腰上的人,既有敢于回顾失败,吸取教训的决心,又有继续攀登,积极奋进的勇气,相较于在山顶的人,志得意满,居高临下,目空一切。估计此时已收获不到什么东西,有的也只是身处高枝的满足感。然而在山腰上的人,既不会像山脚下的人那么懦弱,又不会像山顶者那样自负;既可囊括到山腰的美丽风景,又可积累经验教训;既收获了迎难的信心,又积蓄了再创新高的勇气。由此而来,使人积极向上的动力就会油然而生,如越王勾践站在“山腰上”回顾惨痛教训,忍辱吞声,最终卷土重来,一雪前耻。这些名人虽站在山腰,但懂得“收缩”,回想之前的经历,在经历中吸取教训,在前进中总结经验,付之行动,最终方可登顶。   评析:这段阐述山腰的优劣,因某些词语及句子的使用不当,造成表意不明表达烦杂,单向度说理太明显。还有同质例的阐述也不合适,使用“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方式,勉强行文,落脚点不好处理,宜更换。
  三处风景不同,感受也不同:山顶者是被满足感蒙蔽,山脚者胸无大志,没有方向和理想,不敢尝试,碌碌无为,之所以我要选择山腰者,是因为他有奋斗的勇气,明确的目标,可以看到自己的短板与缺点,又敢于努力去弥补短板,再次攀高。
  评析:此段结尾分析依然单向度明显,说服力不足;三者的选择,应是优中选优的辩证思维,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作为文章结束部分,应有适度的拓展,当承接持中之论引向传统文化,深化主题。
  【习作升格】
  站在“山腰”看自己
  梁漱溟认为人生应如山脚般恬淡闲适,无欲无求;杜甫认为登顶可使人“顿生浩然之气,豪情于胸”;而我却认为尼采的看法更有道理,人生当如处山腰,仰可揽山顶之雄奇,俯可收山脚之俊秀。
  站在山脚,虽说稳稳当当、平平淡淡、悠闲自在,但向上仰望时,只见满目繁枝树叶,令人眼花缭乱,不知西东。这好比一个人工作刚开始就安于现状,面向远方则目光迷茫、停滞不前,认为自己的目标遥不可及,宁愿在原地打转,也不愿意向上攀爬。与站在山腰相比,没有经历爬山的奋斗与付出,也无法领略过沿途风光,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懦弱者。
  诚然,站在山顶上风景尽收眼底,风光无限,俯视群山,鸟瞰天下,油然而生山高我为峰之感。此时若谨小慎微,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态尚能维持巅峰之势,稍有不慎则堕入万丈深渊。何况,处于山巅者容易自我膨胀,目空一切。回首清王朝,历经康乾盛世,国力鼎盛,乾隆更是认为自己是“十全老人”,自我极度膨胀,自视大朝天国,不屑与海外夷国交往,殊不知某些方面已经和西方的差距逐渐拉大,随即才有了不堪回首的近代史。可见居高者,贤人有堕入深渊之危险,常人则容易自我膨胀。而处山腰者,进退自如,既无坠入悬崖之险,又不滋生自我膨胀之念;仰可揽山顶之形胜,俯可收山脚之风光,两全其美,不亦悦乎!
  的确,为人处事就应该像尼采所言:站在半山腰看世界。站在山腰上的人,既能回顾过往历程,吸取经验教训;又有继续攀登,积极奋进的目标。既不会像居山脚下的人那般视野狭隘,又不会像临山顶者那般进退两难;既可观赏到由山脚到山腰的美丽风景,又可积累经验教训,收获了迎难的信心,积蓄了再创新高的勇气。
  亦如当今的中国,处于山腰看风景,既经历了从一无所有到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又积极追求大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蓝图。向下以自身的奋斗经历给亚非拉国家提供建设的范本,向上告诉那些高度发达的国家我们执着的追求。君不见,对于朝鲜核扩散问题,我们既不居高临下急哄哄地对予以制裁,又不消极避于山脚没有态度,而是持中坚持六方会谈为解决的唯一途径。
  先哲云: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庸。中庸要求人们为人处世始终保持不偏不倚,永遠持中协同,这是必须坚持不能改变的法则。中庸之道既是处世之道,又是治国之道。山腰之道亦是如此:持中而处,进退有据。立足于山脚夯实基础,仰望山顶催生动力。既不安于山脚之现状,又不涉及山顶之倾覆;既能俯视山脚之秀美,亦能仰视山峰之雄奇。
  升格总评:
  升格文开篇恰如其分地概括材料,点明山脚、山顶的优点;接着笔锋一转,一个“而”字,凸显己方观点。第二段谈及山脚之优劣,呈现硬币之正反面,与山腰作比,认为处山脚是一种典型懦弱者。第三段谈及山顶之优劣,也呈现正反理由,恰当引入同质事例说理,再次与山腰作比,阐述处山顶有坠入悬崖之险,又会滋生自我膨胀之念,故肯定山腰之好。接着用“仰可揽山顶之形胜,俯可收山脚之风光”过渡,一并将山顶、山脚与山腰进行权衡,让读者明白处山腰可以两全其美,甚是精妙。接着第四段极力阐述“站在半山腰看世界”的非凡意义,又介入中国的发展现状,体现联系实际的说理方式,直抵人心。最后结尾牵及中庸之说,厘清概念,将中庸之说与山腰之说合为一谈,把浅浅的处世之道升华为儒家中庸之道,格调飙升。
  总而言之,全文论说条理清晰:肯定表态——比较山脚——比较山顶——正面阐述山腰优点——总结升华,论证层次分明。充分体现权衡型比较说理的优中选优特点,彰显观点,说理针对性强,同质例使用恰当到位,极赋说服力。篇末引用名言将理由推向高潮,回味无穷。
  [作者通联:福建福安六中]
其他文献
【主题导语】  梁实秋(1903—1987),本名梁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人,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1949年去台湾。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小品,虽是“随想随写”,但写来清新隽永,内容涉及的题材
期刊
【作文题目】   请在下面的名词中仍选一个作为线索,自拟题目,自选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风、花、月、水、纸、车、马、桥、船、路  【思路点拨】  显然,如果我们以上列名词的本义为线索来作文,能联想到的事物是很少的;不过,要是我们以这些名词的引申义为写作线索,则可联想到的事物会很多很多,写作思路也较容易打开。  【佳作展示1】  风  张艺乔  我出生在庄子的时代,曾将一只大鹏送上了
期刊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  ④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余岁月以蹉跎。(李颀)  ⑤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  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  读以上名句
期刊
“有文采”是高考《考試大纲》对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阅卷老师界定一篇文章的文采时,语句的灵活是重要的判断标准。特别是近年来常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及分析性写作,由于整篇文章都在就事说理或者就理析理,语言极易滑入平淡无味的窠臼。为此,考生如果在考场作文中有意识地活用句式,熟练包装一些颇具亮点的语句,就会使作文的语言灵动出彩,从而凭借“有文采”而赢得阅卷者的青睐。  一、整句、散句结合,错落有致  整
期刊
女诗人胡澄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诗歌《将自己带往哪里》中,细微地描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脱掉外衣一样  我将她脱在了客厅的沙发、  厨房、卫生间、卧室的床上  让她往来于菜市场、办公室、  某小区……以及笑与愁之间  而将自己带走  我将自己带到无人的地方  一面向阳的山坡?草正在变绿  草的颜色与我的心情一样渐渐  加深  直至黄昏来临  我的心情也由绿转红  ——如山坡上一棵疼痛的红枫  
期刊
【技法阐释】   “散点取材”型散文因其取点较多,叙写时用语容易失之于粗疏,缺少灵动之气。刊于《人民日报》“泥土芬芳”栏目的《晒秋》一文,取材涉及农村动物植物、农具农活等十余种,还有壮男农妇的劳作场面,但因为作者具有高超的淬炼语言功夫,所以文章“晒”出了浓厚的秋天气息,“晒”出了别样的芬芳醇香。  【名家示范】  晒 秋  段吉雄  蟋蟀一声紧似一声的弹奏声中,村庄日渐丰腴。從田野里飘出来的风挟
期刊
当代汉语诗坛卓有成就的诗人胡弦曾经这样解释一首诗的秘密创作过程,他说,这个过程就像对一滴雨进行凝视,并运用慢镜头,“试着将一滴雨的下落作出分解”。其过程如下:  ①它在高处凝聚,犹如思考获得了结果。  ②下落,在加速度中越来越快。  ③变形。(或者仅仅是我感觉上的变形。为什么看上去的一条雨线,落在皮肤上只是硕大的一滴?)  ④进入我的视野,如上所说,像一道明亮的眼神。  ⑤落地……  这个分解步骤
期刊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3月23日,杭州萧山发生一起父亲醉驾带发烧40度孩子上医院,被交警当场查获的事件。这位父亲做酒精检测时导致酒精测试棒“爆表”,血液中酒精含量超出醉驾标准两倍有余。交管部门该如何处理,在社交媒体引发争议。人性与法律,人情与规章的对撞往往会让人陷入两难。有人认为,这位父亲事出有因,情有可原,通融一下;还有人认为,不管孩子
期刊
“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诗人能离于爱吗?不能!没有爱的诗人犹如失去权杖的国王,没有爱的诗歌是文字堆砌的尸骸。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那些不朽诗人的不朽诗篇无一不是爱的结晶。俄罗斯“白银时代”(俄国文学史上继批判现实主义的“黄金时代”之后的又一个“诗歌的时代”)最卓越的天才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在其《一丝轻烟在凛凛的大气中随风消散》里为我们展现了他对俄罗斯大地及人民的真挚而深沉的热
期刊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尤其是在大都市里,那么任何关于家乡的点滴都会让你格外在意。它可能是你临出地铁时身后的一句乡音,也可能是小巷深处的一盘家乡美食,也许什么都不是,就像我那样,看到所有带“云”字的招牌都会愣那么一下。  在北京有一家店,它并不隶属于我,甚至店员和老板都不知道有我这么一个人存在。但是,这家云南土特产商店对我而言意义重大。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我经常跑到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