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凌花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2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城”的春天,南风吹得起劲,街道上、楼宇间尘土飞扬,被大风吼醒的人们睡眼惺忪地走出家门,有的竖起衣领,有的戴上防风镜。走着走着,发现阳光变暖了,发现衣服有点厚重,发现路边向阳处的迎春花开了。
  “有更早迎接春天的花朵,只是城里人看不到呢。”她在心里对自己说。
  坐在13楼的办公室里,正对写字楼的高尔夫球场已显出鹅黄和嫩绿,高高的防护网有时不起作用,去年夏天她沿着球场外的路边散步,一个球飞出来,撞上她柔软的胸部,火燎燎地疼。她去说理,没人理会。
  “不会影响你哺育下一代的!”闺蜜在电话里嬉笑着安慰她,电话那边传来婴儿的哭闹声。
  “怎么会有你这种朋友?禽兽!”她嗔怒地挂断电话。打那以后,这个坐落在二环以内,占领居民公共生活空间的球场,显出某种令人厌恶的愚蠢和跋扈。
  她打开一包挂耳咖啡,接开水时,滤紙抖了几下,她握杯子的手有点不稳,杯子险些滑落。杯子是锏到景德镇出差带回来的,她在蓝灰色的杯身上画了三朵黄色的小花。她曾无数次端详过的小花,此刻化作一团模糊的油彩,她还在昨夜的梦里。从6岁那年到现在,23年过去了。每年4月中下旬停止供暖,一直到地气回暖的这段日子里,室内温度只有十几度,晚上钻进被窝里,阴冷被隔在厚厚的棉被外,手脚渐渐暖和起来,脸蛋和鼻尖还是冰凉的,只要她用被子蒙住头,那个冬季林场背景的梦就会出现。
  “是你的,谁也抢不走——”雪地里,来不及穿上外套的年轻女人一边吼一边推搡着瘦弱的母亲。“是你的,谁也抢不走——”,语气是反问、肯定还是惊叹呢?不管怎样,这句话一直扎在她的心里。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她拽住母亲的衣角,能感到母亲的身体在微微发抖,额前的刘海被濡湿,是母亲的眼泪。母亲没还手,也没有开口。
  “啊——”母亲一声呻吟,捂住脸,一个趔趄倒在雪地上。她随着母亲一起倒下,平生第一次闻到血的味道,有点腥,有点甜。她爬起来,看见父亲搂过年轻女人的肩,回过头看了她一眼。
  ……
  “杯子满了呀,小顾,别烫手啊!”胡主任抢先按下热水器的停止键,体贴地帮她端起杯子,“发什么呆?多危险!走,我帮你端到办公室去。”
  “不用,谢谢主任。”她慌忙夺过杯子,转身离开时瞥见胡主任本该落在她肩上的另一只手落在了发亮的脑门上,向上捋了捋包抄过来染过的一缕黑发,神情有点不甘。她心里窃笑,佩服自己睡眠不足还这般机敏。父亲同胡主任一样的年纪,现在发量是多还是少呢?
  回到办公位,她打开电脑,刚一登录微信,昵称“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跳了出来:“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胡主任叫办公室别的同事都是打电话的,只有叫她用微信,她忍着反感回复:“好的”,随即点了删除。
  胡主任不动声色地推给她一份会议通知,她眼前一亮,会议地址是西子湖畔,她最喜欢的城市!这样全国性的高规格会议都是主任级别才有资格参加的,怎么能轮到她一个小科员呢?
  “普通员工参会名额是我向局长争取的,你要珍惜。现在是那里最好的季节,花红柳绿,草长莺飞啊。”
  “谢谢胡主任。”她抬起头,看见胡主任意味深长地笑了。
  “好好准备一下,后天咱们就出发。”
  “胡主任……抱歉啊……我准备后天开始休干部假。”这一次,她的反应更快,说完她自己都吓了一跳。
  “什么?”胡主任一脸说不出的失望和愠怒,“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培训方案做完了吗?”
  “做完了,马上发您邮箱。”她庆幸自己没犯拖延症。
  “休吧,局里是鼓励员工休干部假的,我让小沈陪我去参会。”小沈是新来的一个女孩,听说是农大的文艺特长生,会跳芭蕾。她听锏说过,从古至今,男人多半喜欢会跳舞的女子,她有点感激那个小沈,也有一丝担忧,希望职场上的暧昧点到为止。
  不在计划之内的假期开始了,正好她也该歇歇了。离开锏有一个月了,从大雪纷飞到迎春花开,她好像走了一段很长的路。去超市回来的路上,她拐进一家鲜花店,花的品种很多,她看了一圈,怜惜起这些离开泥土的花花草草,老板说今天粉色百合进多了,她是老顾客,就送她几只。她不好推辞,接过百合,浓郁的香气让她感到一阵憋闷,她扔下百合,逃出花店。市政环卫的洒水车刚好路过,路面湿润,清凉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她有点恍惚,听见背后老板和店员在叽叽喳喳说着什么,她听见她们好像在说“凌花”……
  “凌花,咱们林场最好的女人,啥命啊!”
  “她护着林子里的生灵,却没看住自己家男人,唉!”
  “老顾种木耳挣俩钱,看把他嘚瑟的!”
  “赶紧把那个疯丫头拽走!”
  “老顾,救我……”年轻女人冲着呆立在一旁的父亲大喊。父亲忽然抓起地上的冰块,那是她昨天用小木桶制作失败的冰灯。
  母亲在众目睽睽下艰难地站了起来,攥紧她的小手,回家。
  母亲对着镜子自己包扎好伤口,然后收拾东西,装满两个大拉杆箱,领着她坐上开往省城的汽车。路过虎峰岭时,她看见有人在山脚下的河边钻冰窟窿捕鱼,冰块堆积成小山,夕阳下闪着寒光。
崔馨予 90后母亲的理想生活

  “妞,对不起,妈还说要带你去老林子里看冰凌花呢,今年春脖子长,冰凌花能开得久些。”母亲的身体在抖。
  “冰凌花,去年我已经看过了呀,咱们该去看看小老虎啦!”她用小手摸摸母亲的脸颊,没有眼泪,她放下心来,“小老虎应该也想妈妈和妞了。”
  “嗯,咱们去陪小老虎!”母亲把她抱得更紧了,鼻子上的纱布摩挲着她的脸。
  在来到这座城市前,母亲是名护林员,不仅护林,也护着森林里的动物。封山育林以来,狍子、野鸡、野猪、黑熊、棕熊等野生动物得以繁衍生息,森林里重又热闹起来。大雪封山前和冰雪消融后,母亲每天都要上山巡查火情,清理套子、夹子,检查那些警示牌和远红外监测器,确保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交界的野生动物廊道不被打扰。   ……
  她驱车驶向市中心。
  这是一片老铁路局职工分配的平房,二十几座房子错落布局成一片,被统一刷成了奶黄色,房顶有的墨绿,有的酒红,是中东铁路时期留下的老房子。临街的一家租给了开酒吧的,低矮的墨绿色木栅栏后一个穿宽大俄式衣裙的女人,正在往屋里搬烤面包用的面粉。
  “需要帮忙吗?”
  “不,不要,谢谢。”大衣裙女人操着笨拙的中国话,对她友善地笑了笑。开门的瞬间,险些把裙角夹在门缝,屋内飘出熟悉的大提琴旋律,那是一首小亚细亚民歌,是她和锏喜欢的曲子。她遇到锏时,是在音乐厅,她总是一个人去听音乐会,他也是,也喜欢坐在第一排。就是这首曲子响起时,她潸然泪下,锏递过纸巾,她和他目光交错,融进圆舞曲迷人的旋律。
  现在是下午两点一刻,母亲还在上班。母亲在博物馆做管理员,那是她们来到省城时,省猫科动物学会的人帮母亲介绍的工作。母亲每天下午四点钟下班,如果不买菜,她步行十五分钟就能到家。她找出母亲家的钥匙,打开门,换上自己的粉色毛绒拖鞋,下三级台阶进入室内,老房子是在缓慢下沉的。屋内还是那么井井有条,长条红松木地板被母亲擦得油亮,有的地方已经掉漆。房子举架近四米高,三十多米见方的空间,吊铺上铺着淡粉色小花的床单和被罩,那是她的小窝。母亲的大床摆在屋子东北角的壁炉旁边,红白相间的棉布格子床单上有一只做了一半的布老虎,跟靠窗的长条桌子上摆的十几只老虎大小相似。桌子上都是母亲的宝贝,各种关于东北虎的资料、图片、印章、玩偶,像个小博物馆。母亲是东北虎控,她选择去博物馆做管理员,而且一直不肯退休,也是为了老虎。她想起初中时作文竞赛,题目是《忘记你有多难》,她脑海里闪过父亲——
  “妞,等你长大了,爸爸给你买好多漂亮的衣服和鞋!”
  “真是一个好爸爸!”她扑进父亲怀里,在他宽大的额头上亲了亲。
  “妞真好,你是爸爸在这个世界上最稀罕的女人。”她发现父亲的眼睛里没有了以往的亮色,亮色去了哪里呢?
  思绪被老师的提示打断,落笔时,她写了博物馆里的那只小老虎。作文得了一等奖,母亲带她去博物馆旁边的饺子馆庆祝。一进门发现柜台上摆着一个大玻璃瓶子泡的酒,母亲看见上面标的字,整个人像触电一般!
  “虎骨酒?妞,你过来看看,我没看错吧?”
  “没错,是虎骨酒,就是用老虎的骨头泡的酒。”
  母親找到饺子馆的女老板,女老板吐掉嘴里的香烟,豆沙嗓一开,江湖味十足,典型的不好惹东北女汉子:“咋地啦,没钱吃饺子吱声,别净整些没用的!”
  “我是猫科动物保护学会的会员,不信你看。”母亲没有丝毫畏惧,不卑不亢地拿出证件。
  豆沙嗓反应很快,急忙把母亲拉到后面的小屋,“大姐,这年头到哪里去搞东北虎的骨头啊?实话告诉你,那里面泡的是一块牛骨头!你要是不信,我拿出来你鉴定鉴定!”
  “拿出来我看看。”母亲坚持打亮灯,仔细看了半天,确定是一块牛骨头才罢休。
  “大姐,我跟你说吧,老虎那玩意,现在可是稀罕物,听说都跑到俄罗斯那边去了,是真的吗?”
  “这几年有回来串门的,有回来定居的,咱们这边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真的吗?那敢情好,听说去虎园坐车看的那些老虎,都是近亲结婚,抓只鸡都费劲,跟野生的比,是不是差老远了?”
  “我们正在对它们进行野生驯养,适当的时候会把它们放归山林。”
  “大姐,你干的是好事,我挺你!实话告诉你,那些小饭店里的虎骨酒都是假的,别让大哥喝啊,没啥作用的。”她说的“大哥”,此时正在跟年轻女人双宿双飞,听说还给她生了对双胞胎弟弟。除了最后一句话显得冒失,不抽烟的豆沙嗓挺可爱。
  她打开冰箱,从冷冻室拿出半只鸡,放在厨房的洗菜盆里自然解冻,等着母亲回来给她做小鸡炖蘑菇。蘑菇被母亲穿成串,挂在地下室的砖墙上。俄式的老平房都建有地下室,冬暖夏凉,用来贮存粮食和蔬菜。地下室的墙角,赫然放着一双大拖鞋和一双大棉鞋,至少有44码!母亲和她相依为命二十几年,家里从没有男人的物品,她呆立了片刻,觉得该为母亲高兴。有点犯困,她换上家居服,爬进自己的小窝,睡着了。
  在梦里,她是自由的,轻盈得可以飞过冰冻的河流,跃上高大落叶松的枝头,摇落枝间的白雪簌簌落下。她把耳朵贴在树干上,听棕熊在树洞里搂着蜂蜜桶发出鼾声,两只狡猾的猞猁从白桦林间的雪地走过,一前一后只留下一行脚印,就是要迷惑住猎人的眼睛!远处的群山里东北虎一声长啸,划破老林子的寂静,头顶的枯叶被震落,大黄狗夹着尾巴躲到雪堆后面异常安静……这片山林,是她六岁以前生活的地方。锏说过,要陪她回老家,去看她画在杯子上的黄色小花。
  “妞,往黑土松软的地方找。” 她就挥舞着小木棒,瞪圆了眼睛寻找。
  “妈妈,冰凌花是不是都藏起来了?”
  “不会的,耐心找。妈妈小的时候,听大人们讲,那时的冰凌花很少见,后来冰凌花多起来是因为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
  “当年为了开荒种地,林场的工人们组成打虎队,谁打死的老虎多谁就是英雄。后来地越种越多,森林越来越少,老虎、豹子等都不见了踪迹,打虎队解散了。听我爷爷说,老虎是山里的大王,在这个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人类早多了,山里没有了大王,动物们就没有了主心骨,也就没有了秩序,想想心里就发慌。有一年开春,我爷爷上山,发现树丛中有一大一小两只老虎,虎妈妈饿得奄奄一息,趴在地上,低吼着让小老虎赶紧离开。小老虎不肯,虎妈妈就不停低吼。”
  “虎妈妈一定是在告诉自己的孩子这里危险,很快就会有人来了,对吗?”
  “是啊,虎妈妈让它不要管自己,快点向密林深处逃命。小老虎哀号着转身离开,跑几步就回头看看,那情景把打虎英雄看哭了。看着自己的孩子跑远了,虎妈妈咽了气。后来,在这一带忽然就出现了许多冰凌花,凌风傲雪地开放着。再后来,我爷爷成了造林模范。”
其他文献
月球之家  S坐起身,妈妈正烂醉在床上,胸部直挺挺站立着,看似将要脱离六分之一地球引力的控制,多年后他意识到这是自己平凡童年的一个缩影。父亲刚从环形山回来,正在卫生间洗漱,伴着一股薄荷味传来含混的咳嗽和吞咽声,攀上四百多级台阶他才能从月球表面的工地回到这里,这似乎比工作更让人疲惫。五分钟之后,父亲会把S逐出房间,他得向下走八十四级台阶回到自己的卧室。远远望去,月球上的房间被长长的阶梯串联,仿佛稀疏
期刊
(一)创作:商业市场中坚守创作的节奏  李玮(下简称李):蓝色狮大神好!您的作品在整个女频网文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从《月斜碧纱窗》《一片冰心在玉壶》《锦衣之下》到现在还在创作的这个《明月漫千山》,您能谈一谈您的创作历程和持续创作的动力吗?  蓝色狮(下简称蓝):《锦衣之下》写的时间比较靠后,如果不算《月斜碧纱窗》这篇的话,《一片冰心在玉壶》算是第一篇,毕竟《月斜碧纱窗》太短了。我算是很老的一批晋江
期刊
沈阳虽为清王朝发祥地,但我们家和爱新觉罗氏没有任何关系,反而和朝鲜半岛关系更近些——家族从上至下都是朝鲜族,祖辈仅在朝鲜族之间嫁娶,这一传统终于被上一代人撬开了自由的裂痕,然而被撬开的不只有因循守旧的同族婚姻,还有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出国打工潮”冲散的家庭。有人形容说:“当时在朝鲜族圈里弥漫着这样一种空气,认为只要到了韓国,就能赚到钱。”韩国在“亚洲四小龙”光环的加持下,因为语言文化相通的关系,
期刊
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文化相近,自古到今,关联之紧密,朝贡体系之频繁,似乎要远在其他中国邻国之上。不说周秦两汉,不说魏晋南北朝,就在隋唐之际 ,中国与朝鲜半岛,有紧张,也有友好;而横越两宋、蒙元,朱明与朝鲜的关系则更为紧密,据说,明成祖朱棣的生母就是朝鲜人;清朝崛起于山海关外,就地缘政治而言,与朝鲜的关系更是不言自明;迨至晚清,中国与日本、沙俄在朝鲜半岛的博弈缠斗更趋复杂激烈,众所周知的甲午之
期刊
黄昏落在水里  落在村庄,落在孩童的脸上  假如我没有成长,假如我还在马背上  那黄昏一定会靠近我  某一瞬間,时间开始分解我  让每一个我不知去向  风里,云里,石头里  都有我的影子  而那远去的大雁,却没有  记住我,它总是忘记很多  时间也是,就像今年的麦地  已经忘却去年的麦子,和那个收割的人  即便如此,我依旧会坐在黄昏里  让周围的一切重新惦记我
期刊
天黑后,月亮就是眼睛  替村庄睁着  夏天还好,冬天  我就觉得对不住  有时候是因为,做了太多的错事  有时候是因为,无法阻挡阿尔金山的冷空气  有时候是因为,去年大寒的雪  把父親当作外乡人,避在了山后  我再也无法劝回  责任编辑 陆 萱
期刊
李镜的发现  他叫李镜,公元1902年出生于北京,1952年,他50岁,一个闷热的盛夏深夜,李镜坐在自己家的书房中。他紧张地点起一根烟,准备尝试一下他的发现。他想了想说:“我坐在这个房间里,就像我10岁的时候,午夜坐在我老家附近的小河旁。”话音刚落,他就坐到了当年那条黑暗的小河旁,手里的烟还在静静地燃烧着,小河就在他耳边响亮地流淌。李镜内心万分激动,表面却不动声色,他坐在那条小河边耐心地抽完了那根
期刊
今天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试想一篇劝诫人们远离手机多读书的文章,八成是被推送到手机上才能被人们读到;如果这篇文章给出若干推荐链接,而读者一一打开,那更要滞留于手机了。手机不过是新媒介技术嵌入日常生活的一个代表,随着各种媒介技术不断快速更新,升级换代,无论是生活节奏还是社会运行都在加速,越来越难以为个体或者群体所能把握。写作也在比拼速度,日产万字的大神级网络写手是其突出的表征。在写作的高速公路上,尽管
期刊
上义坪像一面镜子  阳光穿過马路上山,我穿过阳光上楼  白云照在脸上,明媚火辣辣地  可以看清广场的白,是空。喧嚣不见  烟花已经还给星星,热闹  和鞭炮也还给平静。农历正月初十  我知道。当车流驶过田野,火车经过  村庄,我该走了
期刊
韩东:你们应该是在“青春新视界”首次亮相。请向读者介绍一下你们的生活、学业或工作情况。你是谁?  胡晓江:我是学建筑出身的职业插画师和业余漫画家,基本没上过班,也不太喜欢出门,主要原因是外出前的焦虑,实际在外的感觉还不错,因为信息量巨大。但也因此把外出视为负担,于是出门更少。  刘按:我是一个38岁的人类,男,在出版业干了14年,主要研究怎么样把一本好书卖得更好,在这项研究中可能水平能排进全国前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