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布里顿的折中主义风格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NNI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是折中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作曲家,其作品《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是布里顿最重要的乐队作品之一。该作品以清晰的调性结构和相对传统的和声语汇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非常规节奏、微复调等现代作曲技法,使作品既有较强的可听性,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性和先锋性,表达了布里顿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折中主义创作思维。本文以音乐分析为切入点,通过研究作品音乐语言和创作技法来探寻布里顿的折中主义创作路径。
  [关键词]布里顿;和声语汇;现代技法;折中主义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9-0081-03
  一、作品主题概述
  这部作品的主题源于17世纪英国作曲家亨利·珀塞尔的《Abdelazer Suite》中的Rondeau主题,故作品又名为《珀塞尔主題变奏曲与赋格》。珀塞尔主题多以合奏形式在作品首尾部分呈示,奠定乐曲的整体风格。同时,布里顿在赋格部分设计了一个性格迥异、具有现代风格的赋格主题,展示了布里顿折中的创作思维。
  (一)珀塞尔主题
  如下图所示,珀塞尔主题为一句式主题,长达8个小节,其主题结构有以下三个特征:(1)分解和弦式的旋律;(2)二度模进下行;(3)两端疏中间密的拱形节奏。
  珀塞尔主题的结构和乐思十分清晰而传统,分解三和弦是整段主题的核心音乐材料,前三小节的和声进行为Ⅰ-Ⅴ-Ⅰ,明确调性。随后主题旋律做了三次守调的二度下行模进,并连续四次做渐强处理,赋予音乐以推动力。中间五个小节的节奏密度呈两端疏中间密的“拱形”形态,这一节奏形态被广泛地运用在变奏部分中。布里顿深刻地挖掘了主题中的核心特征,并为变奏部分的写作提供了充分空间。
  (二)赋格主题
  如下图所示,赋格主题的句式结构与前者一致,其主题结构有以下特征:(1)分解和弦式的旋律;(2)下行二度的和声模进;(3)数控节奏。
  如图2所示,在赋格主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分解和弦式旋律和下行和声模进,这一乐思直接来源于珀塞尔主题。为了与前主题形成对比,布里顿将珀塞尔主题中出现的守调模进改为严格模进,极大地削弱了赋格主题的调性稳定感,使得主题的调中心游离不定。数控思维也在主题中得
  到体现,带有顿音记号的八分音符数量以7-5-3-1等差数列分布,体现了作曲家用数学思维对节奏的理性把控。由此可见,赋格主题既与珀塞尔主题特征有着紧密联系,同时又融入了一些现代的写作技法,使变奏曲与赋格这一传统音乐体裁在二十世纪散发出现代音乐的魅力。
  二、布里顿的折中主义创作风格
  “折中”(Eclectic)最早在古希腊时期是作为观念上的方法论,出现于哲学领域,意为“挑选”(select),即对现有思想、观念进行甄别借鉴,使之结合在一起。哲学家将其归纳总结后,“折中”被贴上主义标签,上升为普遍哲学方法并逐渐发展为哲学理论体系,即折中主义。折中主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如在19世纪哲学家策勒认为折中主义具有“无原则融合”“趋同”的贬义性质。但在艺术语境中,折中主义仅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表示某一艺术门类的艺术特征,没有明确的贬义或者褒义。如在建筑领域,折中主义风格表现为讲究比例均衡和形式美,不限于固定的模式。在服装设计领域表现为混搭、多元。在音乐领域中则表现为对各个时期音乐技法和风格兼收并蓄、多元融合,具体指运用各种现代技法与传统结构、和声或调性等语汇的融合。
  (一)现代技法在作品中的呈现
  1不规则节奏和节拍对位
  VD段主奏乐器巴松演奏出减三和弦以及增二、小二等不协和音程,营造了原始、诡谲的气氛。前三小节的强拍均,不发音同时,弦乐组和SD声部标有重音的八分音符之间的休止符呈3[HT5”,5.25]1/2[HT5”]-2[HT5”,5.25]1/2[HT5”]-1[HT5”,5.25]1/2[HT5”]等差数列排列,破坏了4/4拍的节拍规律和结构,形成了一种在数学思维控制下的非常规律动,再辅以巴松和弦乐的配器组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片段,体现了布里顿对拼贴手法的运用。
  VH段谱面上的节拍标记为2/4拍,但我们从第217小节的木管组声部来看,三音组的持续进行使节拍律动更倾向于3/8或6/8拍。根据句式结构的划分与节拍律动,其低音提琴声部的节拍律动倾向于3/4或6/4拍。因此木管组声部和低音提琴声部均存在隐伏节拍,且在纵向上形成了节拍对位。
  赋格再现段为双主题并置进行的复调结构,谱面标记为3/4拍,而珀塞尔主题的节奏实际上为2/4拍。因此双主题在纵向上形成了2/4拍与3/4拍的节拍对位,与乐曲首部形成了巨大对比。此外,由于再现段的时值扩张,珀塞尔主题的演奏速度更加缓慢,营造了一种更加庄严、辉煌的音响效果,而赋格主题仍然保持了活泼、灵巧的音乐形象。因此形成了一快一慢、一张一弛的音响效果。双主题在纵向上的并置进行更像是传统与现代的两种风格对位。
  2调性对位
  第496小节,低音提琴的赋格主题开始于E和弦,相隔一拍后,木管组乐器在#C调上陈述珀塞尔对题,随后第一小提琴声部在b调上陈述珀塞尔对题,形成了相距一拍的三声部卡农。低音提琴声部的调性在横向上持续性地做二度运动,而三个声部在纵向上又构成了三重调性对位,因此整个乐段就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动态调性结构。此外,在赋格部分的再现段,珀塞尔主题在D大调上再现,赋格主题调性持续作横向变化,形成了一动一静的调性对位结构。
  3微型复调的运用
  微型复调是一种现代复调技法,其定义为:诸多类似或类同的单个旋律线条以密集卡农的形式构成的网状音色音响织体。第518小节,以木管组中的巴松为主导旋律,其余声部以相隔两拍的距离由下往上地进行模仿,在第523小节形成了音程距离各异的九重卡农。在弦乐组中,以低音提琴为主导旋律,其余声部以相距两拍的距离进行了卡农模仿形成了各自相距八度的五重卡农,并与木管声部的九重卡农再次形成复调结构。这些差别微小、形态各异的音乐材料相互交织,形成了一段极具张力的“流动音带”。   微复调还同样体现在K段,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将音乐分为八个声部:①双簧管与巴松齐奏的对题2;②长笛与单簧管齐奏的对题2的倒影;③短笛与第一小提琴齐奏的对题1和对题2;④圆号声部演奏对题1;⑤两只小号共同演奏了赋格主题;⑥竖琴在bD大调上演奏主和弦长琶音;⑦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齐奏珀塞尔对题;⑧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在相距两拍的位置模仿并与⑦形成二重卡农。这
  八个声部纵向叠置,在谱面上形成了一种多声化的网状织体,呈现了一种稠密、模糊的块状音响。
  (二)传统特征在作品中的呈现
  1均衡的曲式结构
  这部作品采用了变奏与赋格的传统体裁,以三部性原则作为音乐的主要结构框架。音乐整体呈现出起(主题原型呈现)——开(变奏发展)——合(带再现的赋格)的复三部结构。在变奏部分,除VF、VK两个变奏段,其余十一个变奏段均为带再现的对称结构。三部性原则还体现在配器方面,(1)乐队及各乐器组全奏作品;(2)各乐器依次展示;(3)乐队全奏。由此可见,无论是乐曲的结构还是内容都表现出了均衡、对称的比例特征,而这也是传统结构组织的重要表现。
  2相对清晰的调性
  调性在这部作品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各个段落都能找到稳定的和声结构和终止式,如VA段,首句由G大调的属解决到主,末句变格终止结束于G大调;VC首句的单簧管与其他声部在bB和弦上的交替进行;VB等个别段落虽然一开始调性并不肯定,但在段落终止处总会有明确的和弦结构或终止式出现。赋格部分的调性结构相对复杂,出现了调性的游离和叠置,但各个段落调性的运动方向和发展规律仍清晰可循,如上文所提到的调性对位。由此可见,布里顿在构思音高组织的过程中,清晰的调性结构始终是存在的。
  3丰富的和声语汇
  和弦结构是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音乐材料,除了功能性和声语汇以外,其他时期典型的和声语汇也被布里顿发扬到這部作品中。如珀塞尔主题的呈示和再现,该作品中的珀塞尔主题最初是在d和声小调上呈示,到了赋格的再现段,主题则转到了同主音大调上。这在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中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们在创作小调音乐时,通常会以明亮、乐观的同主音大调结束以符合当时宗教需求。而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语汇也同样存在。如在VB段中的半音化和声进行,双簧管与大、中提琴高声部均向上作半音化进行,而双簧管低声部以三和弦为基础向上做了两次严格的半音模进,强调了和声线条而减弱了功能性,极大地扩张了和声色彩。
  结 语
  二十世纪是一个先锋、激进的时代,现代作曲家们那探索音乐疆界的创新精神令人敬佩。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布里顿为代表的折中主义风格就是固化保守、缺乏创新的代名词。音乐从来不能脱离听众而存在,追求艺术家与社会的相互理解,能创作出引起人们共鸣的音乐是布里顿的创作理想。他虽然青睐传统音乐语言,但也乐意接受那些有助于表达音乐内容或塑造音乐形象的现代技法。一味地追求革新、先锋、缺乏深刻内涵的音乐作品往往无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唯有怀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创作理念才能最大限度运用现有的音乐语言,使作曲家真正摆脱风格标签、地域限制,创作出极具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注释:
  [1]刘永平.现代对位及其赋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178.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 要]  杨民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从20世纪开始,他便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民族志等方面的研究。杨先生的文章,从研究内容到学术视野,从写作风格到研究理念,都给年轻学者做了表率。今天,大数据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数理统计、矩阵生成等方面越来越被重视,如能将杨民康先生的学术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將他的研究成果与特点以比较客观的图表或数据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可以让大家学习参考。  [关
期刊
[摘 要]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育目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更是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本文拟通过对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音乐系本科课程的介绍,希冀发掘国内高校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加州大学;音乐系;课程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9-0050-04  2017
期刊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自信深入人心,越来越多极具中国特色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为人们所传唱。笔者以作品《峨眉山月歌》和《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分析现代歌曲中对于传统戏曲唱腔的借鉴,并对作品做深度的剖析,同时也为读者提供文字形式的参考。  [关键词]昆曲;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峨眉山月歌》;《春花秋月何时了》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
期刊
[摘 要]  在众多音乐史普及读物中有这样一本似乎已被人忘记的书籍,那便是刘再生与刘镇钰先生于90年代所写的《中国音乐史话》。笔者重新阅读此书之后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与收获。古语云以史明鉴,可以知兴替。重温经典,传承文化,本文将从此书的三大特点展开叙述,并此做一番笔者的个人评论。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音乐史话;文学性;通俗性;教育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期刊
[摘 要]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展示了两千年华夏文明的辉煌与精髓。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表演程式和韵律唱腔。特色鲜明的戏曲元素,在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中较为普遍,以此亦可形成相应的意蕴风格并产生一定的影响。《戏曲场景》是胡晓先生于2006年,应韩国第8届Da-ism现代音乐节委约创作的一首弦乐四重奏作品。作曲家通过对中国戏曲表演程
期刊
常開起词曲
期刊
[清] 江得符詞 丁晓莉曲
期刊
馬小童曲
期刊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图书发展历经坎坷,最终迎来新时代的蓬勃绽放。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图书的编辑、出版、发行作为研究对象,从数据统计、历史语境、社会影响的视角全面记录和阐述新中国戏曲图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从而呈现戏曲图书从计划走向市场,从集成式的项目工程转向剧作家个人剧作出版的发展历程。七十余年的戏曲图书发展之路凝聚了几代戏曲图书出版人的心血。  [关键词]新中国;戏曲图书;发展;
期刊
[摘 要]  连云港师专依托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和实践传承基地,通过在非遗+、“非遗课程”建设+、“非遗文化”运行机制+、结构化教学团队+、实践养成活动+、非遗学生社团+线上线下齐联动推广服务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构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音乐教育双平台融合的模式。以“六位一体”的非遗教育传承活动,实现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知行合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