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十二峰陶砚”年代之谜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us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宫博物院所藏十二峰陶砚,长期以来被文博界视为汉代砚。不过近几年,藏砚界又取得基本的共识,认为其是唐代砚;但因缺少考古信证,有说是唐代、也有说是晚唐五代,对砚的确切年代尚有不同看法。近日,笔者获观一品唐玄宗御碑拓片,上镌天女捧砚图饰,砚即十二峰形制,这才揭开该砚确切的年代之谜。
  十二峰砚是砚史上不世出的名物,难得一见。因此,能够对该砚的断代从唐代更加具体到盛唐时期,可以算是砚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或者说发现。本文对此略作考辨,与同道分享一些个人心得。
  汉砚还是唐砚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十二峰陶砚名气很大,说是唐砚的代表一点儿都不过分。该砚系征集品,最早介绍它的是1957年10期《文物参考资料》,文章以“记者”署名。结论说:“观其砚形、山形、水滴,特别是人像之塑造和风格,似为西汉文物。而其结构之奇特,则从未见诸任何著录,诚砚中之孤品,文房之至宝也。”自该文发表以来,此砚一直都被当成汉砚来介绍,至今一些砚文化出版物仍持此说。
  然而一直以来,藏界对此砚“汉砚说”不乏质疑者。质疑者认为,从砚的造型和装饰风格,以及人物、雕塑看,都不是汉代的艺术风格,反而倒与唐代陶砚相同的特点比较明显,所以定为唐代之作比较妥当。保持这种观点的群体中,也有人认为该砚应是晚唐五代的。
  显现盛唐气象
  笔者多年来坚信十二峰陶砚是唐非汉,而且应是盛唐出品。以笔者所藏及所见多方类似十二峰陶砚作比对:首先,这类砚的材质与唐代澄泥砚的泥质相近;其次,十二峰陶砚的箕形砚池,在公私所藏的唐代澄泥砚中很习见,比如广东韶关张九龄墓出土的双足箕形陶砚,泥色、砚池也与十二峰陶砚相近,只是张九龄墓出土的这方砚,砚堂与墨池之间有月牙形拦水墙相隔。而从砚式看,十二峰陶砚巍然兀立、气势恢弘,也非盛唐难以达到如此雄强开张,不可方物。
  2009年夏季,在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随工清理中,先后于唐代地层中出土了两件形制与十二峰陶砚接近的深灰色山峦形陶砚。至此,十二峰砚的断代问题可以说已是尘埃落定—应为唐代砚。
  飞天仙女捧出
  近日,笔者获观砚友新得的《大唐龙角山庆唐观纪圣铭》拓片,更是进一步解开了十二峰陶砚的面纱,使得该砚的断代更加精确,也印证了本人此前的猜测,那就是十二峰陶砚出品的准确时间应为盛唐。
  《大唐龙角山庆唐观纪圣铭》原碑现存于山西省浮山县县城南20公里贯里村天圣宫遗址中,立于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九月三日,为唐玄宗李隆基御制御书。碑身四周均为线纹图饰,焦点在于,四位飞天仙女手中所捧为“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而其中的砚正是一方三足十二峰砚。
  按照文史界对于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的唐代分期法,盛唐为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至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大唐龙角山庆唐观纪圣铭》正好属于盛唐时期,所以十二峰陶砚成砚的年代上限至少是盛唐早期。
  另一旁证为,最近文物部门清理陕西省礼泉县城北唐肃宗李亨建陵石雕。两尊鸵鸟石雕露出底部,有石峰数组,其造型与十二峰砚山峰类似。李亨(711年至762年)继其父唐玄宗为帝,石雕年代仍属盛唐时期。
  《大唐龙角山庆唐观纪圣铭》原碑,是道教名碑也是砚史名碑。隋唐嬗代之际,山西道士投机政治,制造符谶为李唐代杨隋大造思想舆论。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晉州人吉善行自称在晋南浮山县羊角山见到老子李耳显圣,老子让吉善行告诉皇帝李渊:李氏王朝将长有天下。李渊闻言大喜,于是认李耳为其圣祖,奉道教为国教,并敕命改浮山县为神山县,改羊角山为龙角山,在该山建老子祠。至唐玄宗时,又派内臣高力士将龙角山老子祠予以扩建,并更名为庆唐观。开元十七年,唐玄宗亲率皇族大臣,至羊角山将高祖至睿宗共六位皇帝的御容供奉于庆唐观中,并亲撰碑文立《大唐龙角山庆唐观纪圣铭》碑于该观。该碑保存至今,属于山西省级保护文物。
  由于十二峰陶砚,可以说,《大唐龙角山庆唐观纪圣铭》碑不仅是唐代皇家名碑、道教史名碑、书法史名碑,也是一品砚史名碑。
  厘清认识误区
  根据史料记载,《大唐龙角山庆唐观纪圣铭》碑系从长安刻好,再运抵山西安放。其碑身、碑额通加上驮碑之赑屃碑座,全碑高近3.5米,这种规格在唐代前期实属巨制。立于皇室这等家庙祖庭,体量巨大,御笔亲题,碑阴题名几乎囊括了当时朝廷所有的高级官员。在如此高规格的御碑上所刻文房四宝中,选用十二峰陶砚为图饰,这足以说明此款砚级别之高。虢州澄泥砚在唐代曾是贡品,按理宫廷砚事应该都是交给虢州置办。所以综上所述,笔者的看法是,这种三足山峰砚很可能是贡砚,或是宫廷定制砚、特制砚,而且极有可能是虢州制品。
  当然,关于这款砚,目前来看还有一些未解之谜。就像上面所述那般,它为何会出现在皇家御碑?砚式的寓意是什么?如此等等,都有待于古文献和当代考古资料的新发现。
  最后,笔者想在此澄清。下有关十二峰陶砚的讹说。
  首先,就材质而言,其是不折不扣的澄泥砚。澄泥砚虽然也属于陶砚大系,但其是陶砚的改良品,比起陶砚,在工艺上更加成熟和完善。
  其次,十二峰陶砚也应称山峰砚。在笔者的经历中,所知、所见、所藏这类唐代三足山峰砚不下十余方之多。其中除了故宫博物院双力士加龙头水盂的组合外,还有单个力士的、单个龙头的,也有纯为山峰无力士为龙头的。同时,山峰有十二峰(三组)、五峰、三峰之别,所以并非都为十二峰定式。比如宝鸡市博物馆所藏一方山峰砚,就是三足五峰,无力士、龙头和水盂。当然,具体就故宫博物院所藏而言,称其十二峰也无不妥,只是不宜以此通称山峰砚式。
  再者,鉴于上述所说,十二峰陶砚台并非孤品。
其他文献
虽是辅助的角色,但器座的选择、制作绝不简单,几乎所有的器物制作工艺都可以在器座上找到。稳固承载,是对器座最简单直接,也是首要的要求。比如现存最大的玉雕作品《大禹治水》玉山子,重达5吨多,200多年来始终巍然耸立,承载它的铜铸器座功不可没。更有甚者——著名的元代玉雕“渎山大玉海”,历经数百年,同为独山玉料的器座也依然在发挥着它的历史使命。可见,要想器物成为传世名品,搭配一件结实耐用的器座是必不可少的
期刊
中国传统工艺史上,器座虽仅以配角的身份出现,但制作原料多样化且种类繁多,从体量巨大的佛像底座,到书房中的小水丞,均量身定制出最适合的底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器物本身的美感。  清代器座的艺术观赏性受该时期艺术特色的影响,加之精妙绝伦的工艺水平,在历史上拥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从清代绘画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器座的身影。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元素,不仅会让画面的空间与结构更加立体,也使画面层次、内容更加
期刊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程磊。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她都不疾不徐,相当有自己的节奏。  投身当代玉雕创作30余年,时至今日,程磊是同辈人中为数不多的坚守者。  “子冈杯”金奖、“天工奖”银奖……这些年来,在中国玉石雕刻领域最重要的奖项评选榜单中,往往少不了她的名字;与此同时,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众自带含金量的头衔同样是她付出与坚持的
期刊
作为包括宫廷陈设在内的中国传统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座古已有之,清代尤甚,又以雍正、乾隆二朝最为讲究,一器一座,随物赋形。其材质以硬木为主,比如紫檀、酸枝、黄花梨、楠木、黄杨木等等,其中以紫檀、酸枝木最为常见;也有以玉石、象牙、青金石、珐琅、沉香、金、银等雕琢的:纹饰则不胜枚举,夔龙、夔凤、螭龙、饕餮、兽面、蟠虺、蝠、猴、鹌鹑、鱼、松、竹、梅、兰、菊、葫芦、石榴、葡萄、西番莲、忍冬纹、卷珠、卷云、
期刊
从书法技法层面来讲,在“宋四家”中,米芾(1051年至1107年)有着绝对的优势。约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故宫博物院藏、收入宋拓本《群玉堂帖》的《自叙帖》,大致追述了米芾学书的经历。书时米芾50岁左右,此时其无论是技法还是个人风格都已是成熟期。经历过唐代笔法的简化后,魏晋使转的笔法或许在米芾身上能够找到些遗意,他很好地继承了魏晋书法的意、笔而自在飞扬。米芾的书法沉浸于数家而晚年自成一家,
期刊
今天,我们仍然能在各种与艺术收藏相关的场合中看到大量的器座,比如博物馆、拍场、艺博会……甚至是近年来逐渐流行的新中式生活家居中,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稍加留意你可能就会发现,在当前的工艺美术领域,对于器座的创作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既有追根溯源地沿袭传统,也有在此基础之上加入创新的改变,更有打破传统,用一种崭新的面貌来呈现。像国人尤为喜爱的玉石雕刻,就是典型一例。  因此,本文特地邀请中国珠宝玉石
期刊
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天然汁液,采割大漆必须在三伏天,这是顺应天时。  “丝桐合一”的古琴,有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部分,那就是琴身上的漆。漆与琴,有着密切、深奥的关系。无论弹琴、斫琴之人,对琴器的髹漆工艺了解越多,自身的“琴艺”自然也就更易精进。  虽然我们目前能见到的传世古琴标准器为唐琴,如“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但中国很早就已出现琴的身影,如伏羲削桐为琴的传说、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的记载等,
期刊
在农耕社会,农业税是国家的主要税源,是广大农民必须缴纳的皇粮国税。明清以来,统治者对农业税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先后实施“赋役合并”“摊丁入亩”等政策。官府不再强征劳役,改用花钱雇工。因此,按人口缴纳的“丁口税”也不再单独征收,纳入农业税中,按土地多寡决定税赋额度。农业税于春秋两季缴纳,称上忙、下忙或上限、下限。  由于税种、税策、时限、附加以及支付等各种变化,留存于今的清代税收凭证上,其银两称谓
期刊
说起齐白石造花笺,其年轻时代就开始做如此风雅之事。那时在湖南湘潭乡下,32岁的齐白石与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茯根、谭子荃、胡立三等地方乡绅成立“龙山诗社”,后又加入了黎松安成立的“罗山诗社”。诗社社友颇有雅好,想以花笺诗文唱和往来,素知齐白石能画皆求之。  乐此不疲  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就提到齐白石造花笺的这段往事:  我往来于龙山、罗山两诗社,他们都十分欢迎。这其中另有一个原因,原因是什么
期刊
有需要才有创造,器座也是如此。  任何一个作为主体的事物,必然会有附属的事物为其提供相对合理、实用的服务。器是主体,座为附属。在汉代以前,人们皆是席地而坐。《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对鸿门宴的记载:“项王按剑而跽”。跽,是指人的臀部贴着后脚跟跪坐。但只有武将才会这样坐,因为他们的剑挂在左边,左手按着剑柄,如果有紧急情况,右手拔剑而起,如果盘腿就不能迅速起身。这种坐姿其实也并不舒适,所以魏晋时期出现了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