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素材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必要前提,我们在合理地解读和创造性运用教科书素材的基础上,还需要正确选择教科书以外的教学素材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如何对教学素材进行选择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坚持生活性原则,激活主体意识
在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生活化教学已成为其重要目标。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和问题的设计,会使他们感觉到真切、可信,并进一步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体,从而自觉主动地研讨探究。所以,在教学素材的选择过程中,应以社会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为基础。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尽量生活化、本土化。例如,在学习“面对经济全球化”这部分内容时,我用了这样的开场白:现在很多人清早起来,都要用高露洁牙膏刷牙、用宝洁公司的洗发水洗头、喝一杯雀巢速溶咖啡,然后去上班或上学。周末,也有很多人去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就餐,去家乐福、沃尔玛购物……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感受着经济全球化的气息。短短的几句话,为学生描绘出一幅非常熟悉的经济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去探寻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的问题。
沈阳市五里河地区有一棵号称“柳树之王”的老柳树,百年来静观着奉天城的历史沧桑,直到现在,仍然枝桠婆娑、郁郁葱葱,成为当地一景。由于政府决定要在此地修建沈阳市图书馆,因此是砍树还是留树?就引发了争议。因为是发生在家乡的故事,所以学生格外关注。因此,在学习“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的时候,我选择了这一事例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究。事实上,沈阳市建委在工程招标时把保留“柳树王”作为一个重要条件提出。于是便有了“耗资巨大的沈阳图书馆主建筑,为一棵百年老柳树拐了一个弯”的故事。而这一故事,让学生们感受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体会到了文化就在身边,体味到了城市文化的魅力。
著名的洋快餐肯德基为了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决定走本土化战略,他们打出了“肯德基,为中国而改变,打造新快餐”的广告词。由于这一素材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有丰富的认知资料,所以在学习“文化对人的影响”时,我以此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探究促使肯德基走本土化战略,打造“多种烹饪方式,蔬菜种类多,口味中国化”新快餐的原因。由于很多学生都品尝过肯德基系列中国化的产品,如老北京鸡肉卷、鸡蛋肉松卷、皮蛋瘦肉粥……甚至喝过肯德基餐厅卖的“王老吉”凉茶,所以很快理解了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餐饮目标的确定和用餐行为的选择。课后,还有一些余兴未尽的同学去了其他的洋快餐店,发掘被本土化了的饮食品种。
总之,教学素材的选择,从内容到呈现形式,如果都注重从生活出发,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就可以激活主体意识,引发学生自觉感悟,主动探究,同时也使教学达到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生活、体验生活、享用生活的目的。
二、坚持时效性原则,激扬探究热情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功能和地位,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的特点,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时效性也成为其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教学素材的选择不能没有最新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和发展动态。所以,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应力求鲜活,而正是这种新鲜感和现实感才能切中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从而激扬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主动探究。
在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时,正处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的喜庆气氛中,而沈阳又是协办城市之一,很多同学还亲临现场观看了比赛,因此,学生仍沉浸于对奥运会的回味与思索之中。所以,我把教学素材定位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整个素材的选择,紧紧围绕学生所关注的北京奥运,而这种关注又转化成对“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主题的探究热情,而通过探究,学生又可以理性地透视奥运,明确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的道理。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举国衔哀。钱学森的一生,浓缩了中国人从屈辱走向自强的漫漫征程,代表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百折不回的伟大精神。所以,在学习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时,我适时地选用了这一素材,钱老永恒的人格魅力、深邃思想、科学精神、巨大贡献,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着学生去探寻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唤起学生对一段光辉历程的深情追忆,以及对民族未来岁月的凝重思考。
总之,处于教育时机里的学生,其心理大多处于兴奋状态,感知敏锐、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易被激发,探究的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而坚持教育素材选择的时效性,则可以把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转化为教育契机,并使之成为成功教育的关键一环,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坚持典型性原则,激起学生共鸣
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坚持典型性的原则,注重抓好学生比较熟悉或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并以此作为感知的基础,然后唤起表像,最终不仅使学生准确反映出问题的本质,而且也使其在思想上真正有所触动,激起学生共鸣,从而实现内心的认同。
2008年的特大地震,震惊了整个神州大地,党中央对抗震救灾的迅速应对与科学部署,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以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因此,在讲述“中国共产党执政”时,我把抗震救灾作为教学素材,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还把党中央对抗震救灾的迅速应对与2005年美国发生飓风袭击后美国政府的表现进行了对比,之后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西方人永远不会明白,解放军为什么不携带武器就进入灾区!西方人永远不会明白,解放军为什么可以徒步强行军21小时,在大雨和余震中前进了90多公里,到达后又立即投入救灾工作!西方人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当地的百姓在看到解放军后都知道自己有救了!
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我把影片《功夫熊猫》作为教学素材。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功夫熊猫》既体现了美国梦工厂影片制作的共性,同时又充满中国神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元素通过好莱坞方式演绎出来,这部通体洋溢着中国特色的美国大片,对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在课堂上学生还畅想中国可否利用美国的文化元素拍一部大片,再出口美国,也拿几个月的票房冠军。当然,在探究过程中,也有学生提出了问题,比如,为什么影片中熊猫的眼睛是绿色的?为什么选择产自美洲的浣熊作为熊猫的师傅?其中的寓意是什么?新的问题又引发学生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探究和思考……典型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事半功倍的功效可见一斑。
总之,只有对具有个性特征的典型事例的选取,才能引导学生深刻地揭示问题,并在剖析中思索,在思索中共鸣,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启迪思维的目的,而且也为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坚持多样性原则,激荡美好情感
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语言的阐述、也有实物以及多媒体视频和音频素材的展示。实践证明,注重教学素材呈现方式选择的多样性,特别是音乐和视频素材的运用,具有很强的教学感染力和表现力,有利于激荡学生的美好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统一。
在复习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容时,我两次使用了音频和视频素材,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第一次是在探究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时,我用视频播放了一段蒙古长调,蒙古长调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中的音乐,是蒙古人心灵的倾诉,曾被誉为天籁之音。课堂上学生们被蒙古长调高亢、沧桑的优美旋律和独特的韵味所感染,并萌发出尊重文化多样性、保护好我国民族文化精粹的爱国情感,并在这种情感的激发下进一步探究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获得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重要意义。
整个复习课,学生们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分析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同时又重新审视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懂得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精神寄托和灵魂寓所,明确了身上所肩负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最后,我选择了用童安格《把根留住》的歌声结束整个课程。那含情脉脉而略带伤感的歌声,深深打动着每一个学生,这不仅使他们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丝温情和敬意,而且也引发他们大声疾呼:让我们努力把中华文化的根留住。
二十年前,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创作的一幅名为《父亲》的油画感动了整个中国,他的《父亲》,也成为了一代人的“父亲”。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这幅油画。画面上的父亲含辛茹苦,那犁耙似的手创造了人间财富,那布满皱纹的脸见证了岁月沧桑。看了这幅油画,许多同学不由得也想起了自己父亲的斑斑白发,想起了是父亲历经种种艰辛才撑起的家。泪光在学生眼中闪动,情感在学生心中涌动,而这种情感又幻化成生活消费中要体谅父母的艰辛,杜绝浪费,勤俭节约的行动。
心理感知规律告诉我们,鲜明、生动的教学素材会增强信息对大脑的刺激,强化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陶冶具有其他素材不可企及的优势。
实践证明,对教学素材进行正确选择,才能更好地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从而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和分享成功,并有利于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最终为政治课堂带来精彩。
(责任编辑:李雪虹)
一、坚持生活性原则,激活主体意识
在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生活化教学已成为其重要目标。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和问题的设计,会使他们感觉到真切、可信,并进一步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体,从而自觉主动地研讨探究。所以,在教学素材的选择过程中,应以社会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为基础。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尽量生活化、本土化。例如,在学习“面对经济全球化”这部分内容时,我用了这样的开场白:现在很多人清早起来,都要用高露洁牙膏刷牙、用宝洁公司的洗发水洗头、喝一杯雀巢速溶咖啡,然后去上班或上学。周末,也有很多人去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就餐,去家乐福、沃尔玛购物……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感受着经济全球化的气息。短短的几句话,为学生描绘出一幅非常熟悉的经济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去探寻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的问题。
沈阳市五里河地区有一棵号称“柳树之王”的老柳树,百年来静观着奉天城的历史沧桑,直到现在,仍然枝桠婆娑、郁郁葱葱,成为当地一景。由于政府决定要在此地修建沈阳市图书馆,因此是砍树还是留树?就引发了争议。因为是发生在家乡的故事,所以学生格外关注。因此,在学习“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的时候,我选择了这一事例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究。事实上,沈阳市建委在工程招标时把保留“柳树王”作为一个重要条件提出。于是便有了“耗资巨大的沈阳图书馆主建筑,为一棵百年老柳树拐了一个弯”的故事。而这一故事,让学生们感受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体会到了文化就在身边,体味到了城市文化的魅力。
著名的洋快餐肯德基为了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决定走本土化战略,他们打出了“肯德基,为中国而改变,打造新快餐”的广告词。由于这一素材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有丰富的认知资料,所以在学习“文化对人的影响”时,我以此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探究促使肯德基走本土化战略,打造“多种烹饪方式,蔬菜种类多,口味中国化”新快餐的原因。由于很多学生都品尝过肯德基系列中国化的产品,如老北京鸡肉卷、鸡蛋肉松卷、皮蛋瘦肉粥……甚至喝过肯德基餐厅卖的“王老吉”凉茶,所以很快理解了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餐饮目标的确定和用餐行为的选择。课后,还有一些余兴未尽的同学去了其他的洋快餐店,发掘被本土化了的饮食品种。
总之,教学素材的选择,从内容到呈现形式,如果都注重从生活出发,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就可以激活主体意识,引发学生自觉感悟,主动探究,同时也使教学达到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生活、体验生活、享用生活的目的。
二、坚持时效性原则,激扬探究热情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功能和地位,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的特点,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时效性也成为其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教学素材的选择不能没有最新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和发展动态。所以,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应力求鲜活,而正是这种新鲜感和现实感才能切中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从而激扬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主动探究。
在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时,正处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的喜庆气氛中,而沈阳又是协办城市之一,很多同学还亲临现场观看了比赛,因此,学生仍沉浸于对奥运会的回味与思索之中。所以,我把教学素材定位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整个素材的选择,紧紧围绕学生所关注的北京奥运,而这种关注又转化成对“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主题的探究热情,而通过探究,学生又可以理性地透视奥运,明确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的道理。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举国衔哀。钱学森的一生,浓缩了中国人从屈辱走向自强的漫漫征程,代表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百折不回的伟大精神。所以,在学习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时,我适时地选用了这一素材,钱老永恒的人格魅力、深邃思想、科学精神、巨大贡献,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着学生去探寻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唤起学生对一段光辉历程的深情追忆,以及对民族未来岁月的凝重思考。
总之,处于教育时机里的学生,其心理大多处于兴奋状态,感知敏锐、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易被激发,探究的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而坚持教育素材选择的时效性,则可以把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转化为教育契机,并使之成为成功教育的关键一环,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坚持典型性原则,激起学生共鸣
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坚持典型性的原则,注重抓好学生比较熟悉或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并以此作为感知的基础,然后唤起表像,最终不仅使学生准确反映出问题的本质,而且也使其在思想上真正有所触动,激起学生共鸣,从而实现内心的认同。
2008年的特大地震,震惊了整个神州大地,党中央对抗震救灾的迅速应对与科学部署,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以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因此,在讲述“中国共产党执政”时,我把抗震救灾作为教学素材,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还把党中央对抗震救灾的迅速应对与2005年美国发生飓风袭击后美国政府的表现进行了对比,之后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西方人永远不会明白,解放军为什么不携带武器就进入灾区!西方人永远不会明白,解放军为什么可以徒步强行军21小时,在大雨和余震中前进了90多公里,到达后又立即投入救灾工作!西方人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当地的百姓在看到解放军后都知道自己有救了!
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我把影片《功夫熊猫》作为教学素材。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功夫熊猫》既体现了美国梦工厂影片制作的共性,同时又充满中国神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元素通过好莱坞方式演绎出来,这部通体洋溢着中国特色的美国大片,对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在课堂上学生还畅想中国可否利用美国的文化元素拍一部大片,再出口美国,也拿几个月的票房冠军。当然,在探究过程中,也有学生提出了问题,比如,为什么影片中熊猫的眼睛是绿色的?为什么选择产自美洲的浣熊作为熊猫的师傅?其中的寓意是什么?新的问题又引发学生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探究和思考……典型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事半功倍的功效可见一斑。
总之,只有对具有个性特征的典型事例的选取,才能引导学生深刻地揭示问题,并在剖析中思索,在思索中共鸣,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启迪思维的目的,而且也为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坚持多样性原则,激荡美好情感
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语言的阐述、也有实物以及多媒体视频和音频素材的展示。实践证明,注重教学素材呈现方式选择的多样性,特别是音乐和视频素材的运用,具有很强的教学感染力和表现力,有利于激荡学生的美好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统一。
在复习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容时,我两次使用了音频和视频素材,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第一次是在探究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时,我用视频播放了一段蒙古长调,蒙古长调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中的音乐,是蒙古人心灵的倾诉,曾被誉为天籁之音。课堂上学生们被蒙古长调高亢、沧桑的优美旋律和独特的韵味所感染,并萌发出尊重文化多样性、保护好我国民族文化精粹的爱国情感,并在这种情感的激发下进一步探究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获得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重要意义。
整个复习课,学生们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分析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同时又重新审视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懂得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精神寄托和灵魂寓所,明确了身上所肩负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最后,我选择了用童安格《把根留住》的歌声结束整个课程。那含情脉脉而略带伤感的歌声,深深打动着每一个学生,这不仅使他们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丝温情和敬意,而且也引发他们大声疾呼:让我们努力把中华文化的根留住。
二十年前,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创作的一幅名为《父亲》的油画感动了整个中国,他的《父亲》,也成为了一代人的“父亲”。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这幅油画。画面上的父亲含辛茹苦,那犁耙似的手创造了人间财富,那布满皱纹的脸见证了岁月沧桑。看了这幅油画,许多同学不由得也想起了自己父亲的斑斑白发,想起了是父亲历经种种艰辛才撑起的家。泪光在学生眼中闪动,情感在学生心中涌动,而这种情感又幻化成生活消费中要体谅父母的艰辛,杜绝浪费,勤俭节约的行动。
心理感知规律告诉我们,鲜明、生动的教学素材会增强信息对大脑的刺激,强化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陶冶具有其他素材不可企及的优势。
实践证明,对教学素材进行正确选择,才能更好地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从而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和分享成功,并有利于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最终为政治课堂带来精彩。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