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历史题材的影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这对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有着显著的作用。本文试从“历史大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希望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大片” 历史教学 创设情境 历史感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092-01
近年来,随着历史题材的电影诸如《南京!南京》、《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钱学森》等在各大院线的热映,社会上掀起了重温历史的热潮。这些“历史大片”票房收入上亿,故事紧凑、画面精美、人物鲜活,能给人带来巨大的震撼与感染。如果将历史题材的电影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加以合理运用,必将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提高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一、“历史大片”用于中学历史教学运用中的优势与特点
(一)偶像效应,影响力大,便于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中学生正处于知识和心理的成长时期,具有较强烈的好奇心是中学生典型的心理特征。适当的选择与运用社会关注度高、市场效应广,学生们喜欢的偶像出演的“历史大片”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升华,更容易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例如学习钱学森这个人物,他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科学家,单就教材介绍而言,内容较为枯燥,很难让学生真正从心底产生对科学家献身精神的崇拜之情。而去年刚上映的《钱学森》这部电影,由学生都很熟悉的著名演员陈坤扮演,学生一下有了热情和兴趣,那么再结合书本知识的介绍,学生对这个伟大历史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可以作为学生历史学习的有益补充。
(二)生动直观、印象深刻,便于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新历史课程标准主张,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选择生动真实的历史影片作为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心理学告诉我们,视觉影像比文字语言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所接受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比如:《南京!南京》中播放一段侵略者屠杀中国手无寸铁的百姓的片段,远比教师的讲述更能给学生对侵略者残暴行为的深刻的感知。因为教师再激昂的控诉也难以再现历史的残酷,而影片生动直观,更容易再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让学生的情感更容易得到升华。
二、“历史大片”在中学历史教学运用中的实践与方法
(一)鉴赏电影,记录感受
为了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观看完电影后,可以让学生将印象深刻的主要事件、人物、场面记录下来,并写下有关对电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有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历史,体会影片给自己内心深处带来的震撼。 例如,为了让学生对1945-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段历史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影片《建国大业》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教材,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带着学习的任务完整的看完这部影片,并让学生看完影片后结合课本内容记录观看感受,将“历史大片”的情感效应发挥到最大。
(二)创设情境,追求体验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孩子的活动能力,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用思想做实验,自己在活动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这样才可能在心灵上获得种种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所以,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还可以让学生模仿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的言行,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更多的感性认识,产生感情的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比如在讲授“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建国大业》中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开国庆典的盛大场面,并且鼓励学生用湘潭话模仿毛泽东那句经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之后,让学生联系毛泽东在政协一次会议上所讲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论断,讨论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在历史学习中渗透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充分感知,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触动,以达到启发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三)辨别真伪,寻找印证
由于历史题材影片为了艺术表达的需要,所演绎出来的情节与真实历史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出入。在鉴赏电影,记录感受,创设情境,追求体验后,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就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能够有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比如,观影后不妨让学生思考:历史在哪个方面被电影所扭曲、篡改、和伪造?电影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时代以及时代特点是什么?电影中的人物的形象是否符合历史情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了学生对历史课的浓厚的兴趣,还能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认识、分析历史,对学生加深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深化学生对于“历史——电影——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
三、“历史大片”在中学历史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不能过度依赖“大片”,教师主导地位不能动摇
影视资源的一大优点就是 “视听兼备、 声形并茂”, 容易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适当地运用历史题材的影视片段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体会。教学中不能以影片替代课程,相反它需要和常规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影视资源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影视资料手段辅助的课堂教学,主角依然是教师与学生,而教师的教育主导地位依然不可替代。
(二)必须重视教学引导,防止学生学习思维“出戏”
学生有时出于好奇心,注意力容易分散。在选择“历史大片”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其对象性和目的性,需要与所教内容联系密切。明星堆砌的“历史大片”固然影响力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还是要注意防止学生在观看影片时思维上“出戏”,即过于关注演员本身或者与历史教育无关的其他细节等等
(三)多给学生思考时间,加深学生课程内容理解
有关专家曾对教学实践进行调查发现:教学中展示形象性材料,学生兴趣很浓,但两个月后,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思维活动似乎被冻结。所以,教师在应用影视资料的同时不应忘记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为放电影而放电影。历史影片在教学中运用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能让学生根据影视片段的内容,思考讨论并回答与本课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所学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面对风起云涌的“历史大片”,我们如果能将这些富有感染力的历史表现资料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一定能在素质教育的历史课堂中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只要我们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多变的方法来充实自己的课堂,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快乐,这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何成刚、陈伟壁,《历史教学:透过电影辨析历史》 陕西师大出版社;
[3]马永波,《关于历史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料的几点思考》,《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11期
【关键词】“历史大片” 历史教学 创设情境 历史感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092-01
近年来,随着历史题材的电影诸如《南京!南京》、《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钱学森》等在各大院线的热映,社会上掀起了重温历史的热潮。这些“历史大片”票房收入上亿,故事紧凑、画面精美、人物鲜活,能给人带来巨大的震撼与感染。如果将历史题材的电影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加以合理运用,必将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提高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一、“历史大片”用于中学历史教学运用中的优势与特点
(一)偶像效应,影响力大,便于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中学生正处于知识和心理的成长时期,具有较强烈的好奇心是中学生典型的心理特征。适当的选择与运用社会关注度高、市场效应广,学生们喜欢的偶像出演的“历史大片”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升华,更容易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例如学习钱学森这个人物,他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科学家,单就教材介绍而言,内容较为枯燥,很难让学生真正从心底产生对科学家献身精神的崇拜之情。而去年刚上映的《钱学森》这部电影,由学生都很熟悉的著名演员陈坤扮演,学生一下有了热情和兴趣,那么再结合书本知识的介绍,学生对这个伟大历史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可以作为学生历史学习的有益补充。
(二)生动直观、印象深刻,便于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新历史课程标准主张,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选择生动真实的历史影片作为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心理学告诉我们,视觉影像比文字语言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所接受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比如:《南京!南京》中播放一段侵略者屠杀中国手无寸铁的百姓的片段,远比教师的讲述更能给学生对侵略者残暴行为的深刻的感知。因为教师再激昂的控诉也难以再现历史的残酷,而影片生动直观,更容易再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让学生的情感更容易得到升华。
二、“历史大片”在中学历史教学运用中的实践与方法
(一)鉴赏电影,记录感受
为了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观看完电影后,可以让学生将印象深刻的主要事件、人物、场面记录下来,并写下有关对电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有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历史,体会影片给自己内心深处带来的震撼。 例如,为了让学生对1945-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段历史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影片《建国大业》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教材,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带着学习的任务完整的看完这部影片,并让学生看完影片后结合课本内容记录观看感受,将“历史大片”的情感效应发挥到最大。
(二)创设情境,追求体验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孩子的活动能力,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用思想做实验,自己在活动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这样才可能在心灵上获得种种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所以,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还可以让学生模仿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的言行,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更多的感性认识,产生感情的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比如在讲授“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建国大业》中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开国庆典的盛大场面,并且鼓励学生用湘潭话模仿毛泽东那句经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之后,让学生联系毛泽东在政协一次会议上所讲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论断,讨论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在历史学习中渗透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充分感知,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触动,以达到启发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三)辨别真伪,寻找印证
由于历史题材影片为了艺术表达的需要,所演绎出来的情节与真实历史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出入。在鉴赏电影,记录感受,创设情境,追求体验后,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就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能够有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比如,观影后不妨让学生思考:历史在哪个方面被电影所扭曲、篡改、和伪造?电影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时代以及时代特点是什么?电影中的人物的形象是否符合历史情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了学生对历史课的浓厚的兴趣,还能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认识、分析历史,对学生加深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深化学生对于“历史——电影——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
三、“历史大片”在中学历史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不能过度依赖“大片”,教师主导地位不能动摇
影视资源的一大优点就是 “视听兼备、 声形并茂”, 容易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适当地运用历史题材的影视片段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体会。教学中不能以影片替代课程,相反它需要和常规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影视资源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影视资料手段辅助的课堂教学,主角依然是教师与学生,而教师的教育主导地位依然不可替代。
(二)必须重视教学引导,防止学生学习思维“出戏”
学生有时出于好奇心,注意力容易分散。在选择“历史大片”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其对象性和目的性,需要与所教内容联系密切。明星堆砌的“历史大片”固然影响力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还是要注意防止学生在观看影片时思维上“出戏”,即过于关注演员本身或者与历史教育无关的其他细节等等
(三)多给学生思考时间,加深学生课程内容理解
有关专家曾对教学实践进行调查发现:教学中展示形象性材料,学生兴趣很浓,但两个月后,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思维活动似乎被冻结。所以,教师在应用影视资料的同时不应忘记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为放电影而放电影。历史影片在教学中运用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能让学生根据影视片段的内容,思考讨论并回答与本课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所学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面对风起云涌的“历史大片”,我们如果能将这些富有感染力的历史表现资料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一定能在素质教育的历史课堂中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只要我们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多变的方法来充实自己的课堂,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快乐,这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何成刚、陈伟壁,《历史教学:透过电影辨析历史》 陕西师大出版社;
[3]马永波,《关于历史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料的几点思考》,《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