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wy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应以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为契机,抓住学科特点,强化科学和人文精神,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里只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理论,文章学、阅读学等专业理论。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其次,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如投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多媒体教学, 教师就应该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实践中去。最后,还应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我们可以明确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来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于创新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要使他从错误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三、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学方法要多变。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其次,有效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幻灯、录像、多媒体等。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运用灵活的作文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语文的创新重在作文。作文教学中要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两个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变通是关键。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面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达到“一树梅花万首诗”的效果。逆向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则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其他文献
纵观近年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显得特别重要。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
期刊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不仅包括书面表达能力,还包括口语交际的能力。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近年来的中高考试题中,口语交际题频频涉足,学生在答对此方面题时,往往因欠和谐得体而失分。因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乃至
期刊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有限的四节英语课当中所学到的听说训练,由于平时很少说英语,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除了早读外,其他时间也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更何况现在大部分学生早读时根
期刊
就学生当前升学情况入手分析,中学生语文的学习,应试教育仍就占重要地位,考试成绩仍是关键。就我校当前入校生员具体情况解析,基础教育是当前首要任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交通的便利,家庭经济较好,成绩优异突出的学生,大都在小学毕业后异地就度,对我校生员的优质性影响较大,优生大量流失。并且学校应国家“普九”教育的要求,适龄儿童有权利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大量后进生涌入校园。还有儿童小学教育的环节出现了缺失,
期刊
在议论文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不善或不会说理,导致议论文写得简单肤浅。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说理方法并在方法的指导下去训练进而形成说理能力。说理能力是写议论文必备的重要的思维能力,没有说理能力就失去议论文的深刻性和说服力。因此在掌握议论文论证角度的情况还必须拥有较强的说理能力。那么要培养说理能力有哪些说理方法可以采用呢?   一、具体展开说理法   即将文章的分论点的内涵具体充分地
期刊
综观高考命题,诗歌鉴赏依循《考试说明》,一般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考查,概括地说,是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入手检测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们发现,无论是在整体空间,还是在局部层面,甚或是在个别字、词处设问,这些选项均指向对读物的整体理解,在采点时突出了鉴赏的整体性。  首先说内容理解。   第一,就整体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例如,19
期刊
作文训练既是练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更是培养思维能力,情感能力,思想素质。  这样我们就发现作文训练的重点由“文”内转向了“人”本身。就像陆游说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当然,这个“外”指的是生活。  既然是展示,就像照相一样,要照自己最美的一面,作文应该把自己最佳“形象”展示出来。也就是说作文要展示自己的优点。  在考场内用自己最纯熟的文体,最高明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展示出自己最优美动人的情
期刊
果园里种了两大片梨树。  到了金秋时节,左边那片梨树的梨子结的又大又多,并且口感很好,咬一口水汪汪的,甜入心脾,而右边那片梨树,梨子结的少且不说,吃起来还干硬涩口,难以下咽。  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气候条件下,为什么会结出迥然不同的梨子,我大惑不解。  带着这个困惑,我请教了果林的主人。主人告诉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梨树的根系发达与否。左边的那些梨树在它根须成长期,恰逢连续几年的干旱,梨树为了
期刊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这样说。生活是语文的根本,语文则是生活的再现。语文如果脱离生活就失去了立足之本,同样,生活如果远离了语文也就变得索然无味。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生活资源的渗透呢?   一、找“共通点”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范畴有限,因而无法展开更为有效的学习。因而,对于有些课文,我们可以找出与学生生
期刊
在现代文学史上,冯至先生被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作为一个天才的沉思者,他又是极少数能从深刻的精神层面颖悟到现代性困境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他在《十四行诗》里面,歌咏孤独,寂寞与忍耐,沉思生命,成为他无法言表的内伤,这一切令人为之感佩,为之叹惋。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存在主义哲学把孤独看作是把握存在寻求超越的前提。冯至的思想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这使他的诗歌与存在主义构成了某种契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