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都在往昔的花园回响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王敦权的《岁月之韵》里的诗作分为五个小辑:牧歌、独奏、行板、短笛、和弦,基本上对应着乡情、旅情、人情、心情、爱情。饱含真情,是敦权诗歌最显明的特点。无论是写个人的情感,还是写身边的人、事、景,敦权都言之有物,有感而发,绝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他不为文坛异流乱流所动,不为诗界杂花怪花所迷,守护本真,以情动人,在创作中体现出一以贯之的执着。他的作品,是用心写的,用血泪和着泥土写的。天然,质朴,却因情真而散发出特别的魅力与芬芳。
   《农家诗行》是诗人15年前的旧作。细细品味,觉得这是一首用心之作,用情之作,令人感到新鲜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这首诗由春、夏、秋、冬4个章节组成。对于农家,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精彩。热爱生活,全心全意感受生活,也就处处能够发现生活里的精彩,邂逅诗歌。这一组曲放在头篇,可见敦权也是看重的。春天,农民的诗,交由犁铧发表,到了秋季,“稻禾低头深思的场景/是全诗最精彩的一页/金黄的颜色浓重而热烈/随手捡拾一字一词/都闪金子的光亮”。真个是春华秋实,诗人喜悦着农夫的喜悦,农夫的诗就是诗人的诗,真情藏也藏不住。
   确实,一个真正的诗人必须是重情的。亲情乡情爱情,都会真真切切,满盈于怀。敦权毫不例外。一首《潇湘 在我生命里流淌》所抒发的,是对家乡、对三湘四水真挚的爱。“潇湘平和舒缓 宽容博大/潇湘急流亢进 荡气回肠”在诗中反复出现,就像浓郁的乡情在血脉里流循。这也是一首有历史纵深感的诗。诗人站在现实的土壤上,深情回眸,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做了一次壮怀激烈的选择式穿越。然后,诗人难抑内心的澎湃,像起誓一般表白:“我要终生为你歌唱。”这种情,是大气的,也是炽烈的,有如米沃什终生为自己的祖国歌唱而毫不影响他由此成为世界重量级的诗人一样,有真情的诗人,有真情的诗作,才值得被关注,被看重。
  二
   诗人是世界的良心。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当下,诗人的坚持与坚守,诗人的出场与发声,显得尤为重要,尤为可贵。病重的时代,严重的时刻,必须有醒着的净土与良知。诗人及其诗歌,无疑应当成为一种有力的担当。
   我欣喜地看到敦权在场,看到他的作品没有缺席,看到他和他的诗歌所具备的由良善砌就的根基。他的作品呈现明朗与纯净,呈现实诚和善意,既对传统诗歌精神有所守护与弘扬,又对大面积重复与雷同的诗坛乱象给以较为有力的反动与对抗。
   第三辑《行板》是鲜明的例证。如歌如泣的行板,含泪带血,善爱彰明。开头便是长诗《庄严的钟声》。通读全诗,我们看到一所只有一名年轻女教师的学校,看到一位为教学生而献出青春的女子,为救学生而献出生命的女子。我们更是看到,在我们灵魂的殿堂里,一位牺牲了的姑娘,优雅走动,向我们款款走来。躯体的消失带来精神的永生,这只能凭借善爱的力量。这首长诗,同时又是一部动人的诗体小说,一部注定要被历史铭记的诗剧。诗人的倾情讴歌,即是对生命善爱至诚至真的礼赞。
   紧接着的《天国诗魂》,是悼念顾城的。悼念顾城的诗,我看过一些,大都流于书写对一位天才诗人自走绝路的惋惜。而敦权这首,却陡然上升到死生高度:“死亡绝对是另一次重生/黑玫瑰般清纯的气息/安详而弥漫”。这就有了宗教的气息。生死参透,生即为死,死即是生。死生之间,善是慈航,是普渡的舢板。
   来看他的另一首诗:《接访》
  几个残疾人来访
  倾诉他们的愿望
  他们以摩托车出租谋生
  全家的生活犹如风里雨里奔跑的摩的
  艰辛劳累 但有希望有目标
  早几年
  城市禁止摩的非法营运
  他们就像水中浮萍
  找不到根在哪里
  也找不到家在什么方位
  
  ……
  
  看着他们
  我无言以对
  我说什么能让他们开心
  我做什么能让他们满意
  我真的不知道我自己是谁
  我只能感觉到两眼全是泪水
  
   这首诗,话说得明明白白,善也呈现得明明白白,无需再做解读。之所以大段引用,想说的是,作为公务员的敦权,具备了深厚的人文情怀,怀藏着可敬的民本意识,这就会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我想,强者体恤弱者,富者怜悯贫者,人世间的爱,才找得到场所;天底下的泪,也才找得对方向。
  三
   毋庸讳言,这个时代的不少诗人,甚至可以说大多数诗人,被不正常的风气所浸染,制造着低劣的诗歌。
   而敦权的诗歌,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其作品体现的美,一是朴素平实的语言之美,二是真切动人的情感之美;三是思辩智性的哲理之美。
   先看语言美。因为有了对乡村的爱,眼里的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住在乡村中,也就时时有了盎然的诗意。《乡居》中有这样的句子:“开门的脆响/惊醒露珠……五指收拢/攥住一把把阳光”。露珠和阳光,在诗人眼里,获得了生命,有了生长性。这样的句子,已具备较高的审美情趣。《油菜花》写道:“如果油菜不会开花/会不会种上这么一大片/如果油菜花不这么鲜艳/会不会有这么多的蜜蜂和蝴蝶造访。”虽然是设问句式,但诗人通过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就了一座壮观艳丽的油菜花海。《公园见闻》有这么一段:“几尾红鱼浮游空中/雾里花灿/一群白鸟水里飞行/水花四溅”。亦是15年前的作品,语言相当富有想象力,鱼飞空中,鸟游水里,神奇的景观,想象中的景观。只有诗才可以这么写,只有诗句才可以这么美。
   再看情感美。《惆怅》是诗人收入本部诗集里写得最早的作品之一:“像往常 我彳亍在乡间小路上/像落叶在秋风中缠绵/酒醉的西阳演奏漫天的梦幻/弯弯的小路上泪影湿长”。其时,诗人处在多愁善感的年龄段,诗句体现出情感上的婉约之美,也就不难理解。《孤单》一诗写道:“傍晚/天色暗淡/炊烟袅袅的屋顶上/呆着一只麻雀//夜深/月光迷朦/阴郁森森的小巷里/蹲着一个老人。”看上去几近白描,笔墨节制,但诗人通过一只麻雀的衬托,让小巷里蹲着的孤单老人显得孤单。这种不动声色的表达,反倒能够达成情感的至美。当然,我更喜欢的句子还是《天国诗魂》中“他将时光的墓志铭举过头顶/他咀嚼石头和火焰”这一类,隐喻带来阅读的快感,情感在内敛中凝聚升华,美在生长。
   最后看看哲理美。抒发感悟,表达思考,让文字带有思辩色彩,是敦权诗歌的又一特色。《长城》本来可以是写得最长的诗歌,他却写成了最短的,全诗就两句:“即便匍匐于地/仍然耸起脊梁”。当然,浓缩形成精华,这首诗饱含哲理,能引发很多思考。《罗浮山缆车》:“不到一小时我便抵达飞云顶/可我感受不到淋漓酣畅的快意//对自己的选择我非常后悔/现代化缆车比不了司马迁的双腿”。这首诗同样有很浓重的思辩色彩。当今世界,科技日益发达,然而,这究竟是人文的进步还是退化呢?现在还很难说得清楚。我也多次爬罗浮山,登飞云顶,却没坐缆车。所以,我没有敦权的后悔,却也少了他那份思考。《话语境界》是这么结尾的:“说了许多的话/往往容易忘却/没说一句话/却让人终生铭记。”这和鲁迅先生写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回味无穷。
   敦权这部诗集名为《岁月之韵》,单就书名来说,对他去年出版的《岁月之河》是一种呼应与沿袭。也许今后他会出成个绵长的岁月系列。这是令人期待的。多年以后,蓦然回首,发现往事都在,它们留存于往昔的花园中,像一群自得自在的精灵,保有当初的色泽与温暖。我坚信有性灵的文字,能使生命永远,善爱永存。倾耳谛听,我们总听得见一切过去了的,都在不停地发出或高或低或强或弱的回响。这是生命的回响,或许正是敦权所言的岁月之韵了。
  (作者单位:惠州日报社)
  责任编辑欧娟
  
其他文献
黑格尔认为:史诗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全部世界和客观存在,经由它本身对象化成具体形象”,“伟大史诗风格特征就在于作品仿佛在自歌唱,自出现,不需要有一个作家在那里牵线”,“其中所表现的只是事实,只是全民族的客观的观照方式”。黄光耀的长篇小说《土司王朝》讲述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的土司制度,这种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特殊政治制度,为巩固边防、稳定边疆及促进民族融合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作为一种政治制
期刊
在进入21世纪的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数字媒介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创造性地改变了文艺生产与传播的技术背景和文化语境,对文艺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技术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第四媒体”,已经全方位介入数字媒介之于艺术成规的转型和技术美学的书写,带来了文艺创作、传播、欣赏的深刻变化。网络文学、互联网艺术、数字影视、手机媒体艺术、网络游戏、数字动漫、数码摄影与E媒体广告等新媒介作
期刊
一、词典形式的承接    以词典的形式进行小说创作,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哈扎尔词典——部十万个词语的词典小说》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较为著名。“词典”作为叙事方法,“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的文学形式一笔记体。笔记体是由词条引出的零散的思绪汇集而成的体裁。这样的体裁在欧洲出现过。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的倒数第二章就是这种范例。另外许多像《唐璜》、《高干大》、《巨人传》等长篇小说都采取了
期刊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在美学研究领域一路窜红,人气极旺,出现频率极高,是美学研究领域的“概念超女”、“概念超男”。与之相比,“美从何处寻”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很少有人问津,甚或激进一点美学研究者都把它丢在美学研究历史仓库的角落里。的确,美轮美奂地标建筑、五光十色的广告牌、色彩缤纷的服饰、流连忘返的湖光山色、碧海云天的湖畔美景,等等一切,美不胜收。但是,当我们倘佯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
期刊
作为中国电影六月档上映的一部主旋律影片,《湘江北去》以其精巧的构思,生动的形象,独特的手法,真实地展现了20世纪初期以毛泽东为主的一群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湖南青年的红色青春与激情岁月,成为今年为建党90周年献礼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的创新之作。
期刊
一    红色青春励志剧《风华正茂》是湖南广电继《恰同学少年》之后,推出的又一部讲述毛泽东青年时代的红色大片。与以往的主旋律作品相比,该剧在故事构思和人物形象塑造上,进行了有益的创新:
期刊
红色青春偶像剧《我的青春在延安》,以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恢弘背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独特的视角,重现那个伟大辉煌的历史瞬间。青春激昂的知识分子在国家命运的转折关头冲破重重险阻,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在抗战熔炉中战斗成长,完成了浪漫爱情与革命信仰的完美结合。
期刊
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作为率先拉开红色主旋律影片献礼月序幕的《湘江北去》,凭借独到的艺术视角,依托独有的地域优势,大胆突破主旋律影片的传统演绎程式,真情再现了1918—1921年间以毛泽东为中心的一群湖湘学子胸怀天下、求索问道的激扬青春,细腻刻画了毛杨之间青涩含蓄、浪漫唯美的爱庸。影片正是通过青年毛泽东的革命事业与情感发展这一明一暗两条叙事线索,舞动了一抹别出心裁的“另类”红色,舞动了一段清新隽永的励
期刊
展示设计服务于一定的功能需要,以信息的有效传导为旨归。但是展示设计必须超越单纯的功能主义,进入审美之境。审美不是展示设计附加性的装饰,而是展示设计的本质。优秀的展示设计作品,无不是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但是,如何实现展示设计的审美性,并且进一步保证审美性的同时,不喧宾夺主的掳走观众对展示信息的关注,这一直是展示设计的难题。在以往的展示设计中,设计师经常将视线聚焦在实在的“展示具”与“展示物”之上。
期刊
当人们还沉迷于“网络文学”的玫瑰色梦幻小资情调的宣泄时,当国内一些作家还在以街头小流氓、江湖黑社会的代言人自居而对社会表示所谓的“愤怒”时,湖南武冈籍青年作家刘奇叶却把他的创作关怀投向了那片生养他的湘西南热土,历时五年创作出了一部旨在表现“当代农村社会传统与变革、文明与愚昧的冲撞所带来的阵痛和沉思、奋进与观望、希望与茫然”的长篇小说《红豆生南国》,以寄寓作者对湘西南这片热土的人和事深深的热爱和眷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