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就诊前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椎体间植骨法,对照组30例采用椎旁横突间植骨。
结果:全部患者均进行至少半年以上的随访,结果治疗组优良率93.3%,对照组优良率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疗效确切,安全,临床上值得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失稳 内固定加植骨融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24-02
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来来引起中老年人腰痛的主要原因,且合并腰椎失稳的患者在手术较单纯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棘手,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腰椎不稳定的处理,防止由于治疗不彻底导致的的腰痛反复出现[1]。椎体间植骨法和椎旁横突间植骨是临床常用的脊柱融合的方法。我们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临床,并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的60例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在43-65岁,平均52.5岁。病程1-10.5年,平均3年。腰间盘突出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顽固性的下腰疼痛及间断的放射性双下肢麻木疼痛,均经过影像学表现为腰椎间盘突出及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增生性。合并有腰椎失稳的表现:在上述诊断的基础上,腰椎过伸过屈位片前后滑移超过3mm或终板成角>10°可诊断。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俯卧于脊柱手术托架上,常规术前消毒、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治疗者30例采用椎间嵌压植骨法:在C形臂X线定位下进行,采用标准后正中切口,在术前定位的腰椎段放置椎弓根螺钉作为内固定系统,进行后路锥板减压。切除黄韧带,咬除病变的椎板后常规切除椎间盘。将椎间隙撑开,连接好内固定系统。清除残余的椎间盘组织,粉碎做好植骨床。用粉碎的椎间盘组织植入间隙,用骨刀取大小合适的髂骨放置在植入椎体间,放置碎骨脱出。调整椎弓根固定系统,使碎骨与髂骨被压实、加固接触。确保椎弓内固定装置、植骨稳定。手术视野满意后常规冲,放置1根流管,顺利引流1-2天后拔出。
对照组30例采用椎旁横突间植:常规进行后路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将椎板剔除软组织及棘突粉碎后放置在椎旁横突间,确保椎弓内固定装置、植骨稳定。手术满意放置引流管,余治疗同治疗组。所有患者术后卧位4-6周,6周后可下床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
1.3 疗效评价标准: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主观评分0-9分,客观评分分0-6分。结果判定:优RIS7>5%,症状完全消失。良RIS50%~74%症状绝大部分消失。中RIS25%~49%仍有下腰部坠胀。差RIS<25%,症状无改善或加重。RIS为评分好转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5-术前评分]×100%。
2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半年以上,结果显示治疗组RIS优有25例患者,良、中、差分别为3例、2例、0例。对照组的优、良、中、差分别为14例、7例、7例、2例,两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3.3%、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4 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腰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常伴有腰椎失稳。腰椎不稳与椎间盘受损、营养供给不足,及劳损负荷有关,在临床诊断时强调症状与影像学结合起来,既有持久的下腰痛,又有椎体滑行范围在3mm以上[2]。临床手术治疗中如果忽略了腰椎失稳的症状,治疗疗效是不理想的。腰椎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腰椎的稳定才能保证脊柱的长期稳定。在手术治疗中,椎弓根螺钉内固是只是起到早期固定腰椎的作用。要保证长期的脊柱稳定还是要靠植骨融合来维持,这也是最根本的方法[3]。目前临床常用的脊柱融合的方法有横突间植骨及椎体间植骨。脊椎活动是以椎间盘为中心的,相邻两个椎体及小关节协调作用成为一个运动基础。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椎体间植骨融融合的面积大,稳定性好,且它有利于恢复椎体间高度,保证新建椎体前凸。椎旁横突间植骨不符合生物力学机制。由于在椎体旁植骨,有可能造成假关节的出现,导致手术失败。同时由于不能有效的保证椎体间的高度,也常回导致内固定系统椎弓根钉的断裂。在本次临床观察中,采用椎体间植骨方法的优良率为93.3%,而采用横突间植骨法的优良率为7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提示椎体间植骨法的临床疗效更好,这与谭军[4]等的临床报道一致。综上所述: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疗效确切,安全,临床上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有谷,陈伯华.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典手术时行腰椎融合的指征[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4):247-248
[2] 朱建非,张穹,丁杰,等.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疗效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2008,10(6):430-432
[3] 丁宇,阮狄克.下腰椎不稳融合术式的生物力学评价[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2,15(3):140-145
[4] 谭军,贾连顺,袁文,等.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3):1280~1282
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就诊前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椎体间植骨法,对照组30例采用椎旁横突间植骨。
结果:全部患者均进行至少半年以上的随访,结果治疗组优良率93.3%,对照组优良率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疗效确切,安全,临床上值得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失稳 内固定加植骨融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24-02
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来来引起中老年人腰痛的主要原因,且合并腰椎失稳的患者在手术较单纯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棘手,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腰椎不稳定的处理,防止由于治疗不彻底导致的的腰痛反复出现[1]。椎体间植骨法和椎旁横突间植骨是临床常用的脊柱融合的方法。我们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临床,并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的60例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在43-65岁,平均52.5岁。病程1-10.5年,平均3年。腰间盘突出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顽固性的下腰疼痛及间断的放射性双下肢麻木疼痛,均经过影像学表现为腰椎间盘突出及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增生性。合并有腰椎失稳的表现:在上述诊断的基础上,腰椎过伸过屈位片前后滑移超过3mm或终板成角>10°可诊断。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俯卧于脊柱手术托架上,常规术前消毒、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治疗者30例采用椎间嵌压植骨法:在C形臂X线定位下进行,采用标准后正中切口,在术前定位的腰椎段放置椎弓根螺钉作为内固定系统,进行后路锥板减压。切除黄韧带,咬除病变的椎板后常规切除椎间盘。将椎间隙撑开,连接好内固定系统。清除残余的椎间盘组织,粉碎做好植骨床。用粉碎的椎间盘组织植入间隙,用骨刀取大小合适的髂骨放置在植入椎体间,放置碎骨脱出。调整椎弓根固定系统,使碎骨与髂骨被压实、加固接触。确保椎弓内固定装置、植骨稳定。手术视野满意后常规冲,放置1根流管,顺利引流1-2天后拔出。
对照组30例采用椎旁横突间植:常规进行后路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将椎板剔除软组织及棘突粉碎后放置在椎旁横突间,确保椎弓内固定装置、植骨稳定。手术满意放置引流管,余治疗同治疗组。所有患者术后卧位4-6周,6周后可下床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
1.3 疗效评价标准: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主观评分0-9分,客观评分分0-6分。结果判定:优RIS7>5%,症状完全消失。良RIS50%~74%症状绝大部分消失。中RIS25%~49%仍有下腰部坠胀。差RIS<25%,症状无改善或加重。RIS为评分好转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5-术前评分]×100%。
2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半年以上,结果显示治疗组RIS优有25例患者,良、中、差分别为3例、2例、0例。对照组的优、良、中、差分别为14例、7例、7例、2例,两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3.3%、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4 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腰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常伴有腰椎失稳。腰椎不稳与椎间盘受损、营养供给不足,及劳损负荷有关,在临床诊断时强调症状与影像学结合起来,既有持久的下腰痛,又有椎体滑行范围在3mm以上[2]。临床手术治疗中如果忽略了腰椎失稳的症状,治疗疗效是不理想的。腰椎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腰椎的稳定才能保证脊柱的长期稳定。在手术治疗中,椎弓根螺钉内固是只是起到早期固定腰椎的作用。要保证长期的脊柱稳定还是要靠植骨融合来维持,这也是最根本的方法[3]。目前临床常用的脊柱融合的方法有横突间植骨及椎体间植骨。脊椎活动是以椎间盘为中心的,相邻两个椎体及小关节协调作用成为一个运动基础。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椎体间植骨融融合的面积大,稳定性好,且它有利于恢复椎体间高度,保证新建椎体前凸。椎旁横突间植骨不符合生物力学机制。由于在椎体旁植骨,有可能造成假关节的出现,导致手术失败。同时由于不能有效的保证椎体间的高度,也常回导致内固定系统椎弓根钉的断裂。在本次临床观察中,采用椎体间植骨方法的优良率为93.3%,而采用横突间植骨法的优良率为7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提示椎体间植骨法的临床疗效更好,这与谭军[4]等的临床报道一致。综上所述: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疗效确切,安全,临床上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有谷,陈伯华.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典手术时行腰椎融合的指征[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4):247-248
[2] 朱建非,张穹,丁杰,等.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疗效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2008,10(6):430-432
[3] 丁宇,阮狄克.下腰椎不稳融合术式的生物力学评价[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2,15(3):140-145
[4] 谭军,贾连顺,袁文,等.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3):1280~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