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禹迪: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准高三生,外表乖巧内心欢脱,偶尔深沉内敛,偶尔神经搞怪。能通宵剪视频,能彻夜读历史,能在文化广场上和不同年龄段的人跳大绳,也能安安静静在自习室一坐十几个小时。最近一条阐述生活状态的“说说”:克己复礼,早睡早起。
【一】
下午在咖啡馆看柴静的《看见》,几度想要滚出泪来,憋得眼睛酸痛。
这书从2013年至今,我看了不少于五遍。
最初觉得文字好,够味道,中间两年莫名觉得自己进步了,看的时候觉得“还是轻”,为此沾沾自喜了好久。
直到这次再翻,胸口忽然被“热爱”两个字烧得滚烫。
她说:你生在这里,这样生活;我生在那里,那样生活。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中。采访是什么?是生命之间的往来。你对采访对象的理解,源于对自己的理解。
和人对话,写人,对人要有强烈的渴望。
这个“人”要上升到普世意义:对面的人是谁,他在想什么,他为什么这样想,他经历了什么,他在感受着什么,他的苦衷、快乐、喜恶甚至沉默都珍贵。
上学的时候老师常说“采访要走流程”,可我总觉得,了解一个人,不需要提纲。一个个事先预备好的问题问得飞快,只能勾勒出一张二维的照片;而人,每分每秒都不一样。
【二】
第一次采访王禹迪的时候,是6月8号,夏天还没这么燥热。
我坐在咖啡馆的二楼等他,他一米八五的个子从楼梯上来,满脸白净乖巧的少年气。
我是从吉大附中一个读者发给我的活动视频里看见王禹迪的,给我看视频的小姑娘眼睛里闪着光:“9班啊,校运动会上的《神经病之歌》,简直神经到不行!哈哈哈哈哈!”
视频里王禹迪和一众“病友”,套着宽条的病人服,甩腿蹦圈扭腰抖手,顺拐和卡机般无限重复,在偌大的操场上旁若无人地对着几千观众浪到飞起。
王禹迪给我看了这个视频的完整版,有他们练舞时候的各种花絮。有在长春市民相亲角——牡丹园尬舞的,有在学校操场穿着校服裤脚长到脚底下身体甩成荧光棒的,有他和同学研究舞步动作时手脚不协调差点给自己绊个跟头的……
总之,皮!皮得很!
一点儿都不像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文艺男青年。
这群人,真的好神经,真的……好讨人喜欢。
他说高中的时间没那么充裕,他们都是抓着空闲时间赶紧拍,最后他汇总剪辑,有时候几个月才能剪出一部完整的。
我跟他说:“你给我的印象和视频里,根本不是同一个人啊?”
他笑着:“很多人都这么说。”
他低下头喝了一口饮料,我没来由觉得,眼前这个00后,性格里有收放自如的成熟。
高中的好玩儿是真的好玩。
思想成熟了,见到的世面也广,文学和艺术的创造力常常是一生里的巅峰,放得开又毫无顾忌,无论什么想法都能有一群人跟着一起实现。这时候仅仅埋头书本总是有些可惜,那种牢笼里挣扎着欢脱起来的瞬时自由,就像在水里忽然抬起头般放松。
能为自己创造这种自由的人不多,这不仅需要对学业有足够的把控能力,还需要思维灵活人缘好,王禹迪算是一个。
【三】
第二次采访约在了王禹迪考试后的7月19号,跟上一次隔了一个多月。
我坐下来才知道6月13号,他的身边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故。
6月15号他的一条“说说”里写: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进入了一个不得不接受的故事。
有人评论:特别是发现这个故事不能由自己写时。
他回: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
他瘦了一圈。
我决定不采了,就陪着他随便走走。
他已经开始为大学作准备,下星期参加北大历史系自招的夏令营。
我问:“13号以后紧接着就考试,刚放假就去夏令营,中间没有给自己留一点时间稍稍休息一下吗?”
他说:“是啊,没有,我一直在上课。”
他顿了顿:“他们都说我挺坚强的。”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好,我知道坚强俩字儿背后或多或少都连着疼痛。
我:“嗯,我知道,这时候别人的安慰和夸赞都是负担。”
他:“是啊!都得靠自己,硬挺过去!”
他想了想:“能挺过去。”
他和我说起一些最近发生的事的时候,手总是不自觉地在心口上捋。我问他:“是不是心脏不舒服?”他顿了一下:“没事啊,可能是习惯吧!”
我知道那是疼痛的时候,人下意识的抚慰动作,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難过。
他推着自行车,过了马路抬起车轮的一刻忽然问我:“姐姐,你觉得人能够不懈努力的动力在哪里?”
我说:“没有什么目标能够一直高悬着永不熄灭地鼓舞谁。嗯……村上春树有句话说,日复一日地重复做某件事,时间长了会有一种类似哲学感的东西升起来。意义和坚持都是回看出来的,到达了一个地方,我们总结的时候才会说,他好坚持啊!”
他想了想,没说话,目光看向远方,车川流,路尽头的云一层层堆得天空雪白。
后来我看见他写给北大的自招自荐信:
“岂敢托荫于先辈,
苟全于人后,
不怯不懦,
与日信必恳恳自强!”
有少年气的人,栋梁般可贵。
我特别想写出他带给我的感觉:温润、坚忍、内敛、谨慎,有保留的欢脱与自控力,看似风平浪静又可以挥斥方遒。
我又想起卢安克那句话: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
7月末的长春,太阳烤得地面都泛出刺眼的光,走在路上,觉得分分钟都比前一年、前一秒更难熬。
可是,8月,第一场秋风就会来。
【一】
下午在咖啡馆看柴静的《看见》,几度想要滚出泪来,憋得眼睛酸痛。
这书从2013年至今,我看了不少于五遍。
最初觉得文字好,够味道,中间两年莫名觉得自己进步了,看的时候觉得“还是轻”,为此沾沾自喜了好久。
直到这次再翻,胸口忽然被“热爱”两个字烧得滚烫。
她说:你生在这里,这样生活;我生在那里,那样生活。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中。采访是什么?是生命之间的往来。你对采访对象的理解,源于对自己的理解。
和人对话,写人,对人要有强烈的渴望。
这个“人”要上升到普世意义:对面的人是谁,他在想什么,他为什么这样想,他经历了什么,他在感受着什么,他的苦衷、快乐、喜恶甚至沉默都珍贵。
上学的时候老师常说“采访要走流程”,可我总觉得,了解一个人,不需要提纲。一个个事先预备好的问题问得飞快,只能勾勒出一张二维的照片;而人,每分每秒都不一样。
【二】
第一次采访王禹迪的时候,是6月8号,夏天还没这么燥热。
我坐在咖啡馆的二楼等他,他一米八五的个子从楼梯上来,满脸白净乖巧的少年气。
我是从吉大附中一个读者发给我的活动视频里看见王禹迪的,给我看视频的小姑娘眼睛里闪着光:“9班啊,校运动会上的《神经病之歌》,简直神经到不行!哈哈哈哈哈!”
视频里王禹迪和一众“病友”,套着宽条的病人服,甩腿蹦圈扭腰抖手,顺拐和卡机般无限重复,在偌大的操场上旁若无人地对着几千观众浪到飞起。
王禹迪给我看了这个视频的完整版,有他们练舞时候的各种花絮。有在长春市民相亲角——牡丹园尬舞的,有在学校操场穿着校服裤脚长到脚底下身体甩成荧光棒的,有他和同学研究舞步动作时手脚不协调差点给自己绊个跟头的……
总之,皮!皮得很!
一点儿都不像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文艺男青年。
这群人,真的好神经,真的……好讨人喜欢。
他说高中的时间没那么充裕,他们都是抓着空闲时间赶紧拍,最后他汇总剪辑,有时候几个月才能剪出一部完整的。
我跟他说:“你给我的印象和视频里,根本不是同一个人啊?”
他笑着:“很多人都这么说。”
他低下头喝了一口饮料,我没来由觉得,眼前这个00后,性格里有收放自如的成熟。
高中的好玩儿是真的好玩。
思想成熟了,见到的世面也广,文学和艺术的创造力常常是一生里的巅峰,放得开又毫无顾忌,无论什么想法都能有一群人跟着一起实现。这时候仅仅埋头书本总是有些可惜,那种牢笼里挣扎着欢脱起来的瞬时自由,就像在水里忽然抬起头般放松。
能为自己创造这种自由的人不多,这不仅需要对学业有足够的把控能力,还需要思维灵活人缘好,王禹迪算是一个。
【三】
第二次采访约在了王禹迪考试后的7月19号,跟上一次隔了一个多月。
我坐下来才知道6月13号,他的身边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故。
6月15号他的一条“说说”里写: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进入了一个不得不接受的故事。
有人评论:特别是发现这个故事不能由自己写时。
他回: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
他瘦了一圈。
我决定不采了,就陪着他随便走走。
他已经开始为大学作准备,下星期参加北大历史系自招的夏令营。
我问:“13号以后紧接着就考试,刚放假就去夏令营,中间没有给自己留一点时间稍稍休息一下吗?”
他说:“是啊,没有,我一直在上课。”
他顿了顿:“他们都说我挺坚强的。”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好,我知道坚强俩字儿背后或多或少都连着疼痛。
我:“嗯,我知道,这时候别人的安慰和夸赞都是负担。”
他:“是啊!都得靠自己,硬挺过去!”
他想了想:“能挺过去。”
他和我说起一些最近发生的事的时候,手总是不自觉地在心口上捋。我问他:“是不是心脏不舒服?”他顿了一下:“没事啊,可能是习惯吧!”
我知道那是疼痛的时候,人下意识的抚慰动作,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難过。
他推着自行车,过了马路抬起车轮的一刻忽然问我:“姐姐,你觉得人能够不懈努力的动力在哪里?”
我说:“没有什么目标能够一直高悬着永不熄灭地鼓舞谁。嗯……村上春树有句话说,日复一日地重复做某件事,时间长了会有一种类似哲学感的东西升起来。意义和坚持都是回看出来的,到达了一个地方,我们总结的时候才会说,他好坚持啊!”
他想了想,没说话,目光看向远方,车川流,路尽头的云一层层堆得天空雪白。
后来我看见他写给北大的自招自荐信:
“岂敢托荫于先辈,
苟全于人后,
不怯不懦,
与日信必恳恳自强!”
有少年气的人,栋梁般可贵。
我特别想写出他带给我的感觉:温润、坚忍、内敛、谨慎,有保留的欢脱与自控力,看似风平浪静又可以挥斥方遒。
我又想起卢安克那句话: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
7月末的长春,太阳烤得地面都泛出刺眼的光,走在路上,觉得分分钟都比前一年、前一秒更难熬。
可是,8月,第一场秋风就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