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背景下对农广播发展思路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so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媒体在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显得力不从心,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争相融入转型大军行列,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对农广播在激烈的媒体转型中如何抓住机遇,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广播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现阶段对农广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广播定位模糊,城乡桥梁作用缺位
  对农广播除了传播实用的种养殖知识和丰富农牧业区听众的文化生活之外,更加重要的作用应该定位在服务上。对农广播发端于城市,但是频率定位在农牧业区,因而对农广播具有城市化背景,所以,对农广播应逐渐发展成为沟通城乡的重要桥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程度加深,逆城市化已经在中国逐渐出现,众多广播节目有更好的机会改版为城市和乡村的连接平台。但是就目前来说,对农广播发挥的实际作用还有所欠缺。
  (二)对农广播频率缺少品牌战略
  广播是一个桥梁,能够为听众营造“拟态环境”,让听众走进一个新的认知环境。广播媒体传递信息以声音为主,那么如何让人们记住一个声音呢?自然就要有特点,要响亮,好记好懂,过耳不忘。众多广播频率有自己的呼号和主打歌曲,简短而响亮的频率呼号是让听众感到新鲜动感的第一声源,主打的频率歌曲则是频率的鲜明特色,而这背后映射的是频率的品牌策略或战略定位。但是反观对农广播,缺乏自己独立的品牌形象,战略定位明显滞后或者缺乏,导致农村广播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乡土气和不合拍。虽然农村广播的绝大多数受众在乡村和田野,听众群体并没有融入都市的节奏,但是他们依然可以通过广播间接接触到其他社会领域。品牌战略可以为频率带来收益,也可以吸引更多听众,从而增强传播效果。
  (三)对农广播办台缺乏政府和农牧机关指导
  媒体不仅仅是传声筒,更是重要的意见领袖,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导向。政策宣传需要媒体的大力支持,政策解读需要媒体的全力阐释,问题监督需要媒体的不懈追问。每一个对农对牧政策的出台,都需要对农广播利用很长的时间进行宣传和科普。反之亦然,对农广播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农牧部门的支持与引导,在职能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对农广播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对现行时事有更精准的把控,打造更加有特色、有亮点的广播频率。否则政府指导作用乏力亦使得媒体宣传乏力,听众诸多问题反馈得不到实质性解决。
  (四)后备力量薄弱
  广播人才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做到深刻理解“三农”,熟知农村,掌握部分农牧业科学技术知识,并对农牧区保有长久激情的人却少之又少。因而培养后备复合型“采编播评”人才,引领一部分力量学习“三农”政策,掌握农牧科技知识,敢于投身基层,走进农村显得尤为重要。
  (五)技术阻力重重,缺乏转型紧迫感
  对农广播的转型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首先农村牧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农牧民也不熟悉新媒体,更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即便一部分对农广播实现了转型,也会在农牧区无人问津,这也成为农村广播工作者们担心的问题。另外,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不能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也无法找到转型的出发点,对于转型持有被动态度。反映相对迟钝,加之农牧区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对农广播的转型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
  二、勇于探索,加快全媒体转型步伐
  全媒体伴随融合媒体而产生,虽然广播传播信息的载体依旧以声音为主,但是在全媒体发展的时代里,已然不能仅以声音为单一媒介了,需要结合声音、图像、动画以及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广播的全媒体之路需要广播人的大胆尝试,敢于在节目形式、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做出前所未有的探索。
  (一)重新定位频率,寻找新突破口
  在当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中,农村牧区值得挖掘的新现象,值得把握的新机遇越来越多,对农广播人应该多下基层,愿意听老百姓的心声,让他们多为媒体建言献策。广播走进基层,有机会让老百姓自己参与进来,有助于增强频率品牌的影响力和亲民度。对农广播的亮点和特点就应是立足农村、关注农业、服务农民。同时,频率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增强节目的改版质量,强化节目细分和全天时段的板块化,更注重传播效果和节目品质,做好自己的“老本行”,再去探索“新天地”。
  (二)接触新媒体,探索新天地
  如今地方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皆已合二为一形成广播电视台,两台合并之后,便激发了更多的发展可能和创新可能。两种媒介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人员互通,协调管理,多种传播方式并用。例如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广播可以提供录音报道,电视可以提供现场画面,更可以增加图片新闻报道,追求深度的新闻事件可加入数据分析,并将新闻发布在广播电视台自办的各类公众平台、APP以及门户网站上面。这就实现了一个新闻事件的多媒体报道。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新媒体技能培训,让更多从业者学习新媒体,接触新媒体。201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的全媒体节目《真实甲午》,便是中央台的推进全媒体战略的成果,在推进广播向全媒体发展的探索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提升节目质量,构建新媒体基础
  对农广播的节目形式可以有很大变化,如今发展潜力巨大的脱口秀节目、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节目、贴近民生和提供生活服务的节目都受到广大听众的认可,但是如何不让节目的内容落入俗套,摆脱改版改不掉老一套的症结,做到沟通城乡,搭建桥梁的作用,还需要频率结合自己的办台经验以及受众的反馈信息、行业发展前景与不断变化的农牧区实际进行有益探索。
  推进全媒体战略的基础是智力基础和人才基础,因而引进优秀的新媒体人才是迈出新媒体发展的第一步。在频率的重新定位基础上,打造频率的自主品牌,构建各类公众平台和终端APP,通过推出自制全媒体专栏、开展全媒体报道等方式,都可以强化频率的新媒体基础。
  (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做好转型工作
  这里的资源来自于各个方面。首先可以是频率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社会资源。转型工作需要每个人参与,每个人都深刻理解全媒体是什么,新媒体是什么,做好融合媒体该做什么。对农广播的资源不仅在频率采编到的信息,更在田野间,在常年合作的农资公司中,在相关农牧厅(局)中,在从事农业教育的师资中,在各类地方文化单位中,对农广播要擅于在各种合作网络中找到新的突破口,为转型工作铺好路。   第二是行政基础。媒体工作离不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向相关部门提出需求,加大财政支持,获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注才可以更好开展媒体工作。
  第三是媒体间的资源。做好对农广播的全媒体转型工作,不但在技术上要得以提高,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充实。广播频率可以同其他媒体,如门户网站、报纸、电视台、其他以传统媒体为背景的新媒体部门等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好农村广播联盟资源,上下联动,形成广播网基础上的新媒体网,打通消息的传递渠道,同时加强业务交流,互相学习新观念和新方法。
  (五)普及农村互联网和低端智能设备
  农村面貌不断改观,移动互联网建设在城乡间广泛铺开,农村牧区在未来几年也必然可以享受到快捷、便利的(移动)互联网服务。高中低端智能机生产技术已逐渐被国内外知名厂商掌握,手机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让智能机不再如以前那样价格昂贵,老年智能机和中低端智能机也逐渐普及开来,性价比也越来越高。
  为了加快农牧区的信息化进程,为农牧区居民提供更完善的信息和网络服务,仿照“家电下乡”的成功模式,未来几年,政府可以推行“智能手机下乡”或者“移动互联网村村通”工程。对于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和软件的居民,手把手教会他们使用简单的操作,或者研发易用的软硬件、有针对性地研发农牧区专用APP等。这样不但提升了广大农牧区居民的信息服务水平,也有助于城市中各种新媒体业务的渗透和开展,提升传统媒体在全媒体转型中的关注度,有利于对农广播的更好发展,为未来提供更大的试水空间。
  三、对农广播转型过程中的问题预测
  (一)农牧区互联网络和广播电视设施建设能否跟得上
  不管城市的广播媒体怎样急速发展,仿佛农村地区的广播以及对农广播的发展总是滞后于其他广播频率的,颇有“马太效应”的意味,在广播媒体转型的方面更是体现了这一效应的强大威力。
  全媒体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互联网。上文提及到了“移动互联网村村通”和“智能手机下乡”的设想,但是现实中,有些农牧区依然只能使用2G数据流量访问互联网,上行和下行流量速度十分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全媒体的网络需要。城镇和城市则不是如此,移动互联网已经相当普及,各种信息人们触手可得,与农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而,加强农牧区互联网络建设,加快农牧区的信息化步伐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现在农村有线电视实现了“村村通”,但有些家庭依然在使用卫星锅。CSM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显示,农村听众在家中收听广播节目的比例是73.9%,但是仅有3.22%的农村听众会收听4小时以上的广播节目。卫星锅和“村村通”可接受的电视频道和广播节目数量有限,有的对农广播还未实现频率上星,加之由于自然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很多地方中波和调幅也不能覆盖。所以使得一些已经告别广播很久的人越发不情愿重新回归广播,因为他们也根本没有可选择的余地。
  因而技术层面的问题会影响到对农广播全媒体转型的效果,这也是对农广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对农广播是否具备前瞻性和洞察力
  媒介技术瞬息万变,社会面貌可谓万象更新。农村的变化会依据地方的实际情况而有快有慢,如何把握好转型的尺度,既能快速捕捉到农村基层和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让听众获得多媒介多方面的信息内容,又让广播工作者的负担不至于过于沉重是一个需要斟酌的问题。在转型中应该避免做无用功,找准方向,对农广播的宗旨在大方向的指引下不会改变,但是做到顺应媒体变化的潮流,具备远瞻能力和对行业的敏锐洞察力却很困难。
  四、总结
  对农广播的转型发展总体上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战略步骤。其一,是对农广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自己的重新审视。这需要对农广播结合当地的农牧业区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提出新的战略,规划新的节目,编排新的形式。这同样需要延续以往我们对广播节目的反思,做好节目,提供好的内容才是转型的基础。其二就是引进技术、新媒体人才,制定详尽的发展计划,鼓励从业人员多学习,培养新媒体人才。整合已有资源和潜在资源,构建广泛的合作网络。同时推进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协同相关职能部门推进农村的网络建设。唯有洞察前瞻,才能赢得时机,因而在长期的转型工作中,对农广播应善于总结经验,借鉴其他媒体的成功之道,增强全媒体的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编辑:赵娜
其他文献
2017年接连发生多起中国留学生海外失踪事件,引起国内外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其中在美国交流学习的女硕士章莹颖失踪事件影响最大,案件真相至今扑朔迷离。章莹颖失踪事件不
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的特点,引入计算思维,围绕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结合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内容组织,并举例说明计算思维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为了解决培训资源在数量和规模上的爆炸式增长,学员个性化需求与推送方式单一之间的矛盾问题。在邮政企业远程培训中引入个性化推荐技术,通过对学员和资源进行大数据分析,根据学员的兴趣需要和课程资源的特点,利用推荐算法为学员推荐最适合的学习资源,构建"三位一体"的个性化推荐应用新模式。将学员对资源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系统对学员的主动推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同时,极大的调动学员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不断提升学习的培训
传媒业的生产方式从最初的口口相传,经历了平面媒体传播,然后进入到了电子媒体的传播时代。在电子媒体方式传播时代,先是广播,之后是电视媒体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扑面而来,传媒业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称其为后电子媒介传播时代。  目前这种电子媒体爆炸时代,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三网融合面临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通过三网融合,传统媒体可以拓展传播途径和空间,可以提高传播技术和传播速度。另一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断融合的进程中,利用新媒体报道好全国两会,成为全国媒体的共同追求,这道“同题作文”检验着各媒体融合的程度和效果.2017年全国两会,媒体融合传播呈现
成人通常每晚需要7~9小时睡眠,大约有1/3的美国人表示有失眠问题,只有30%的人表示有足够的睡眠。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全球都面临着提高能源效率的问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成为现今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源互联网的利用改变了传统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式,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将互联网引入到能源行业,致使对换联网信息通信系统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和全面。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信息通信关键技术的要求进行阐述,给出互联网信息通信系统的构架,并将系统应用到能
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做好评论工作至关重要。2016年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深入部分中央驻区和区直新闻单位走访调研,就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对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评论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为党报的新闻评论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牢记职责使命,主动担当作为,积极主动创新,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時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唱响时代
2012年,内蒙古电视台按照自治区党委的要求和部署,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切实转变新闻工作作风,坚持“三贴近”原则,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诉求。推进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电视节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提升内蒙古电视台的新闻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充分认识加强电视新闻传播力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电视新闻宣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发声的媒介可谓众多,什么样的传播才是有影响力的传播?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给出了答案:“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就网络媒体而言,做“有温度”的新闻,是提升传播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什么是“有温度”的新闻,不外乎两点,用户视角+人文关怀。站在用户的立